“斜封官”,也稱“墨敕斜封官”,是唐代的非正式任命官員,是當時人們對由非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員的一種蔑視性的稱呼。這種官職的任命狀是斜封的,要從側(cè)門交付中書省辦理,而且它上面所書“敕”字是用墨筆,這與中書省黃紙朱筆正封的敕命是不一樣的,“斜封官”由此得名。
由于這種敕書是斜封著交付中書省的,所以這類官員被人們稱為“斜封官”。當時的“斜封官”都是不通過中書省、門下省而由皇帝直接任命,兩省長官都不敢過問,只是將任命文件向有關(guān)部門傳達而已。只有吏部員外郎李朝隱是個硬漢子,前后阻止了1400多名“斜封官”的任命,由此也得罪了許多人(李朝隱沒能阻止的“斜封官”數(shù)量,由此可見有多大了)。由于政出多門,干部任用太濫,致使宰相、御史、員外官總量大增,辦公室都坐不下人,被人稱為“三無坐處”。
《資治通鑒》第二一○卷又說,唐中宗的弟弟唐睿宗上臺后,姚元之等人建議把“斜封官”全部廢黜,獲得睿宗同意,罷免了幾千名“斜封官”。然而,第二年,殿中侍御史崔蒞、太子中允薛昭素及太平公主又對睿宗說,“斜封官”是先帝任命的,現(xiàn)在全部免職,會帶來很大的民憤(其實應是“官憤”)。睿宗于是又下令:這些“斜封官”可量才敘用。
唐景龍年中,斜封得官者二百人,從屠販而踐高位。景云踐祚,尚書宋璟、御史大夫畢構(gòu),奏停斜封人官。璟、構(gòu)出后,見鬼人彭卿受斜封人賄賂,奏云:見孝和怒曰,我與人官,何因奪卻?于是斜封皆復舊職。偽周革命之際,十道使人,天下選殘明經(jīng)進士及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揚。不曾試練,并與美職。塵黷士人之品,誘悅愚夫之心。庸才者得官以為榮,有才得官以為辱。昔趙王倫之篡也,天下孝廉秀才茂異,并不簡試。雷同與官,市道屠沽,亡命不軌,皆封侯略盡。太府之銅不供鑄印,至有白版侯者。朝會之服,貂者大半。故謠云:貂不足,狗尾續(xù)。小人多幸,君子恥之。無道之朝,一何連類也,惜哉?。ǔ觥冻昂炤d》)
安樂、長寧公主及皇后妹成國夫人、上官婕妤、婕妤母沛國夫人鄭氏、尚宮柴氏、賀婁氏、女巫第五英兒、隴西夫人趙氏,皆依勢用事,請謁受賕,雖屠沽臧獲,用錢三十萬,則別降墨敕除官,斜封付中書,時人謂之“斜封官”;錢三萬則度為僧尼。其員外、同正、試、攝、檢校、判、知官凡數(shù)千人。西京、東都各置兩吏部侍郎,為四銓,選者歲數(shù)萬人。(《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五》)
太平公主是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她不僅僅因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的女兒,而且?guī)缀跽娴某闪恕拔鋭t天第二”。
太平公主是作為一個政治人物活躍在歷史舞臺上的。她一生參與了三次大的政治斗爭,并且卷入的程度一次比一次深,起的作用也一次比一次大。
早在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太平公主就常?!邦A謀議”,但武則天沒有允許她公開從政。武則天晚期,為了除掉給她制造了很多麻煩的男寵薛懷義,曾讓太平公主幫過忙?!杜f唐書·薛懷義傳》說武則天“令太平公主擇膂力婦人數(shù)十,密防慮之。人有發(fā)其陰謀者,太平公主乳母張夫人令壯士縛而縊殺之,以輦車載尸送白馬寺”。這件事可以看作太平公主在武則天執(zhí)政期與政治關(guān)系的縮影,即她只是在幕后參與謀議,而基本沒有公開出面參政。從此事還可看出,太平公主的處事態(tài)度與武則天是高度一致的。
太平公主參與的第一次政治斗爭是張柬之等起兵誅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武則天晚年,張易之兄弟倚仗武則天的寵愛,權(quán)勢沖天。他們利令智昏,大有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勢頭。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張氏兄弟將私自議論他們的邵王李重潤、其妹永泰郡主、妹夫魏王武延基下獄逼死。這就不僅得罪了李氏,也得罪了武氏,迫使他們聯(lián)合起來反對二張。神龍元年(705),張柬之等聯(lián)合右羽林衛(wèi)大將軍李多祚起兵誅二張,迫武則天傳位于中宗,并改“周”為“唐”。太平公主參與了這次斗爭,但似乎只是“預誅張易之謀”,并沒有什么實際行動。斗爭勝利后,她因功被封為“鎮(zhèn)國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參與此事的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她作為李氏女、武氏媳,不能容忍張氏兄弟掌權(quán)。再一個可能是私人原因,即張昌宗誣陷她所愛的情人高戩,把高戩投入了監(jiān)獄。李重潤兄妹都是唐中宗的子女,后來李重潤被追封為懿德太子、永泰郡主被追封為永泰公主。他們的墓規(guī)模宏大,現(xiàn)在經(jīng)文物部門發(fā)掘整理后已成為陜西著名的旅游勝地了。
太平公主參與的第二次政治斗爭是起兵誅殺韋后。太平公主的三哥唐中宗即位后,皇后韋氏想效仿武則天,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同時太平公主也從后臺走到前臺,神龍二年(706)開始開府置官屬,并建立自己的勢力集團,以至發(fā)展到與唐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各樹朋黨,更相譖毀”(《資治通鑒》卷209)的地步。由此,太平公主及其四哥相王(即后來的唐睿宗)、相王之子(即后來的)都成了韋后和安樂公主圖謀掌權(quán)的最大障礙。景龍四年(710),皇后韋氏與女兒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了。韋氏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帝,自己臨朝攝政,并密謀害死小皇帝,革唐命,除掉相王和太平公主。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聯(lián)合萬騎果毅陳玄禮等起兵,殺死了韋后和安樂公主,迎唐睿宗(即相王)即位。太平公主對這次斗爭態(tài)度積極,不僅參與了事先的謀議,而且派兒子薛崇簡直接參加了行動。這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即太平公主可以讓李氏掌權(quán),也可以讓武氏掌權(quán),就是不能允許韋氏占有天下。太平公主在這次斗爭中還起了一個重要作用,即在處理小皇帝的問題上,是她出面將小皇帝從“御座”上提下來,讓四哥李旦坐上了帝位。
太平公主參加的第三次政治斗爭是與太子李隆基之間的斗爭。唐睿宗朝政治的焦點,是唐睿宗聯(lián)合太平公主要保皇位,而太子李隆基要爭皇位。唐睿宗、太平公主要?;饰唬仨氁种铺永盥』膭萘?。為此,太平公主極想選一個弱小者為太子。這就需要制造種種事端廢掉李隆基。在幾年的時間里,她不僅造輿論說李隆基不是長子,不當立為太子,甚至召集宰相要求將太子換掉。在這些行動中,唐睿宗是站在太平公主一邊的。例如一次唐睿宗召宰相韋安石,說他擔心大臣都心向太子,韋安石說“此必太平之計”。當時“太平于簾中竊聽之”,大怒,立即想將韋安石下獄(《舊唐書·韋安石傳》)。這件事說明太平公主經(jīng)常在唐睿宗處密謀關(guān)于太子的事情。到睿宗朝末期,“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門”,“在外只聞有太平公主,不聞有太子”(《舊唐書·王琚傳》),左、右羽林將軍也都投靠了公主。先天二年(713),太平公主準備以羽林兵從北面、以南衙兵從南面起兵廢掉李隆基。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首先誘殺左、右羽林將軍,然后迅速除掉了參與陰謀的宰相。太平公主本人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賜死于第”。
唐睿宗在位的三年中,太平公主參與政治最深。這時的她大規(guī)模培植個人勢力,試圖效仿母親,干預政治。她的企圖失敗了。
唐中宗時,安樂公主、長寧公主、上官婕妤、尚宮柴氏等一批女人干預政治,制定了“斜封”授官的政策。這時的授官為了區(qū)別正常方式,就另寫詔書“斜封”后交中書省辦理。這種官叫“斜封官”。當時以這種方式得官的“凡數(shù)千員。內(nèi)外盈濫,無廳事以居”(《新唐書·選舉志》)?!靶狈夤佟笔桥烁深A政治的一個標志。睿宗初即位,、宋王景將這數(shù)千“斜封官”全部停罷,但四個月后,在干預下,“斜封官”又全部恢復了。在太平公主看來,“斜封官”存在與否,是女人能不能干政的一個象征,但對民眾來說,它卻是一種腐敗政治的體現(xiàn),所以當時人說“姚、宋為相,邪不如正;太平用事,正不如邪”(《舊唐書·柳澤傳》)。四,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即自從武則天稱帝,將改姓“武”以后,朝野上下對女人干預政治有一種本能的警惕。在這種大的社會背景下,任何“女人干政”的企圖都是注定要失敗的。、如此,太平公主也不例外。
唐朝自武則天以后,陸續(xù)出現(xiàn)了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等一批干政的女人。這樣一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自有它社會的、種族文化的,以及個人的因素,值得很好研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唐朝到太平公主以后,這種“女人干政”的現(xiàn)象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太平公主的死,結(jié)束了唐朝的“女人干政”時代。
宋碌(663~737年),邢州南和(今河北南和)人,進士出身。曾在稱制時擔任監(jiān)察御史、鳳閣舍人,在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711年)和唐玄 宗開元四年(716年)兩次為相。由于他為政清廉、剛正不阿又精于吏治,后人將他和房玄齡、杜如晦、相提并論,一起被稱為“四大名 相”。 >一 >宋長期分管吏部。他任用官吏一向堅持“德才兼?zhèn)洹钡脑瓌t,對涉及他本人的人和事,往往要求更嚴。有一 天,吏部主事給他轉(zhuǎn)呈來一篇名為《良宰論》的文章,并介紹說:該文作者范知學富五車,精明強干,是位難得的人才。宋十分高興,當即拿起《良宰論》,認 認真真讀起來。 >由于該文立論新穎,議論風生,條通理暢,宋還沒讀到一半,就開始贊不絕口。那位吏部主事非常得意,美滋滋地等著他做 出決定。不料,他讀著讀著漸漸皺起了眉。原來,范知在文章中吹捧起宋璨來,說他不亞于古代的、,勝過唐初的、房玄齡,還把天下描寫得鶯歌燕 舞、百花爭妍,一片升平景象。宋越看越不對勁,不禁自言自語:“這……太過分了!” >讀罷全文,宋看了看恭立一側(cè)的吏部主事,頗為感慨地說:“這位范知,的確算得上少有的人才,但其品德不正。他寫了這么多阿諛奉承的話,無非是為了迎合邀寵!這種人,哪能重用呢!請你轉(zhuǎn)告他,讓他就國計民生切切實實地提些建議,不要再搞那些奉承之類的事!” 當時,候選官員眾多,其中不少人都托請朝官為自己疏通說項。有一位名叫宋元超的候官也找到吏部,說他是宋的叔父,希望吏部給予關(guān)照。宋得知此情,立 即給吏部寫了一封信,說:“元超確是我的三叔。但一直生活在洛陽,我們很少見面。我不能不承認,更不能因私害公。如果他不聲明我們之間的關(guān)系,你們還可以 按規(guī)定依序銓選。而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公開了我們的親情,打著我的旗號招搖,再安排他的升遷就不合適了。矯枉必須過正,對他暫不安排為宜。”吏部反復研讀他的信, 最后只好照其指示辦事。 >二 >宋“立性公直,執(zhí)心貞國”,“動惟直道,行不茍合”。為整肅吏治,即使對皇帝的寵臣他也公事公辦。 中宗時期,外戚和諸公主干預朝政,吏治腐敗,貪污成風。不少巨商富賈通過他們的關(guān)系,求得皇帝的墨敕,不經(jīng)中書、門下審核批準,便當上了官,時人稱為 “斜封官”。這些斜封官根本不會理政,只懂得如何盤剝百姓。宋為整肅吏治,毅然和姚崇聯(lián)合上疏,徹底罷免了斜封官。隨后,宋王景又從整頓制度人手,革除 弊端,拒絕請托,公平取士,恢復了選官的嚴正。 >登極不久,曾特降墨敕提升岐山縣令王仁琛為五品官。宋感到莫名其妙,一了解, 方知王仁琛原是后族,又是玄宗稱帝之前的藩邸故吏。他認為不妥,立即上疏阻止,說:“故舊恩私,則有大例,除官資歷,非無公道?!边€說王仁琛在非常情況下 雖然立過功,但已獲得了應有的賞賜。如果再受特殊恩賜,就不合適了。他請求由吏部考核,照制度辦事。玄宗認為言之有理,也便收回成命。 唐玄宗的寵臣太常卿姜皎,也是玄宗為藩王時的故舊。在誅殺玄宗的政敵太平公主時,又立過大功。玄宗為表示對他的寵遇,不但重用他,還將他的弟弟姜晦封為 吏部侍郎。宋認為,憑德才兩方面的條件,姜皎、姜晦都不勝任。于是,又上疏道:“皎兄弟權(quán)寵太盛,非所以安之?!毙谝猜爮牧怂囊庖姡瑢⒔ǜ娜螢樯?官,放回田園;將姜晦也改任為沒有實權(quán)的宗正卿。 >三 >宋在全力選拔任用清官廉吏的同時,還十分注重對良臣的保護。 早在武則天稱制時,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二人仗著自己是女皇的內(nèi)寵,肆無忌憚地貪贓枉法,為所欲為。御吏大夫魏元忠正準備彈劾他們,不料走漏了風聲。于 是,二張搶先下手,誣構(gòu)魏元忠,并將他打人牢獄;還賄賂鳳閣舍人張說作誣證。宋發(fā)覺后,立即找到張說,對他說:“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是名譽氣節(jié),萬不可 圖個人茍生而諂誣好人。你即使因此而被謫官流放,美德也會受到世人尊敬的。萬一遭遇不測,我也會叩請?zhí)熳由饷?,要死和你一起死!”張說很受感動,便在廷辯 時如實上奏,從而使魏元忠免遭了一場橫禍。 >中宗時,京兆直臣韋月將上書揭發(fā)武三思潛通韋皇后,穢亂內(nèi)宮,必有逆亂。武三思惱羞成怒, 遂暗中指使有司奏劾韋月將大逆不道。中宗聞報,大怒,下令將韋月將斬首。當敕令下到宋手里,他不但沒有即時轉(zhuǎn)發(fā),反而奏請中宗調(diào)查此案。中宗氣急敗壞地 質(zhì)問他:“朕已經(jīng)說了要殺他,你還請示什么呢?”宋毫不畏懼,仍堅持調(diào)查清楚再定奪。中宗大怒,進而下令將韋月將立刻斬首。宋仍不曲從,大聲對中宗 說:“如果陛下一定要斬韋月將,那么,就請您先把我殺掉!不然,臣還是不會奉詔的!”中宗見此,才漸漸消了氣,將韋月將的死刑改為了杖刑,并將他發(fā)配到嶺 南。 >唐玄宗時,有一次玄宗巡幸東都,路過崤谷(今河南陜縣),由于山高路窄,難以行走,玄宗十分惱火,便對河南尹李朝隱和負責旅途事 務的知頓使王怡大發(fā)雷霆,并要罷免他們的官,處以斬刑。宋又及時進諫道:“陛下方事巡幸,今以此罪二臣,臣恐將來民受其弊?!毙诼犃T,遂免去二人死 罪。 >宋73歲那年基于自己體弱多病,主動請求辭職休養(yǎng)。2年后,與世長辭。死后,皇帝贈其太尉,謚日文貞。 >鑒 于宋的一貫表現(xiàn),《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說:“宋璨愛民恤物,朝野歸美,時人咸謂為有腳陽春,言所至之處,如陽春煦物也?!倍顿Y治通鑒》的作者司馬 光,對他的評價是:“為相,務在擇人,隨材授任,使百官各稱其職;刑賞無私,敢犯顏直諫。上甚敬憚之,雖不合意,亦曲從之?!?
安樂公主,是唐中宗李顯之女,韋氏所生,小名裹兒.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稱.她先嫁給武三思之子武崇訓,后又嫁給武承嗣之子武延秀.在唐中宗統(tǒng)治時期,她大肆開府設官,干預朝政,賄買官爵,宰相以下的官員多出其門.她曾向中宗請求立她為皇太女,權(quán)力欲望特別強.她的生活非常奢侈,為了大興土木工程,搶占民田民房.景云元年(710),發(fā)動宮廷政變,企圖挾持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立韋后為女皇,自己為皇太女.不料在這場宮廷政變中.太平公主和臨淄王李隆基技高一籌,殺死了韋后及其黨羽,立相王李旦為帝,安樂公主也死于這場政治漩渦中.
唐中宗李顯生有八個女兒,第七女名李裹兒,是中宗被廢后,與韋氏赴房州時韋氏在途中分娩的.因當時情況窘迫,匆忙中解下衣服做襁褓,所以取名為裹兒.李裹兒十多歲時,姿性聰慧,容貌美艷,中宗與韋氏對她十分寵愛,自幼聽其所欲,無不允許,所以安樂公主從小就養(yǎng)成了驕橫任性的脾氣.待中宗被召回到東宮后,武則天看見李裹兒,也格外欣賞她的秀外慧中,遂封為安樂公主.
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年紀比安樂公主大一歲,常在宮中出入.武崇訓常在宮中偷香竊玉,和宮女做下許多風流事情,以致外面沸沸揚揚謠傳武崇訓上烝祖姑母,傳在武則天耳中,覺得太不堪了,便把安樂公主指配與武崇訓,以平息浮言.臨嫁時貴戚顯宦,無不往賀.宰相李嶠、蘇味道,及郎官沈佺期、宋之問等都獻入詩文稱頌.其實安樂公主與武崇訓已在暗中勾搭上了.下嫁以后不出六個月,安樂公主便產(chǎn)下一男嬰.
不久武則天死后,唐中宗復位,安樂公主漸漸地恃寵而驕,權(quán)侵天下.由于中宗長期被廢于房州,韋后和他共過患難,中宗在房州時曾對她說:“一朝見天日,誓不相禁忌”,所以中宗復位后對韋后很放縱.韋氏效仿武則天,當中宗視朝時,也在御座左側(cè)隔幔而坐.桓彥范勸諫中宗說:“牝雞司晨,有害無利,請皇后專居中宮,勿預外事.”中宗卻并不理睬.
武崇訓的同族兄弟武延秀姿度閑冶,且在突厥數(shù)年,通曉番語胡舞,比武崇訓年輕英俊,常進駙馬府閑談.安樂公主和武延秀也不避忌,常常在一塊兒說笑.武延秀見這安樂公主長得真是天姿國色,便一心一意地在這公主身上用功夫.安樂公主看他既威武又英俊,還尋歡獻媚,便也把持不住,二人在背地里結(jié)下風流私情,終日在府中打情罵俏,合府上下只有武崇訓不知情.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韋氏所生,他經(jīng)常遭受到韋后的排斥、太平公主的欺侮和武三思的戲弄,而自己無權(quán)無勢,只得忍氣吞聲,但暗地里卻積蓄勢力.武崇訓唆使安樂公主請中宗廢太子.李重俊甚為不平,神龍三年發(fā)動部分羽林軍殺死武三思與武崇訓,武崇訓在李重俊的叛亂中被殺死,安樂公主便樂得與武延秀共敘幽歡,武延秀驟得公主委身,自然格外盡力,沉浸在溫柔鄉(xiāng)里.漸漸的二人明目張膽起來,公然與夫婦一般同起同臥.中宗聞知,索性將安樂公主許配武延秀.韋氏見武延秀翩翩少年,也不禁惹起欲火,后來竟迫令武延秀侍寢,居然母女同歡.
安樂公主與中宗的另一個女兒長寧公主競相大興土木,廣建宅第,并在裝修的奢侈豪華等方面互相攀比,不僅在建筑規(guī)模上完全模仿皇宮,甚至精巧程度上超過了皇宮.中宗在金城坊賜宅給安樂公主,窮極壯麗,國庫為之空虛.長安有一個昆明池,是西漢武帝時開鑿的,安樂公主嫁出宮去,心中常記念昆明池畔的風景,便仗著中宗寵愛,請求把昆明池賞給她,劃到駙馬府園地中去.中宗拒絕說:“昆明池自從前代以來,從不曾賞人,朕不能違背祖宗成例.況池魚每年賣得十萬貫,宮中花粉之資,全依靠它.今若將這池賞給你,會使妃嬪們失去顏色.”
安樂公主心中十分懊悶,于是自行強奪民田,開鑿了一個大池,取名為定昆池,隱隱有超過昆明池的意思.池邊草木風景,全照昆明池一樣.池中央仿華山堆起一座石山,從山巔飛下一股瀑布倒瀉在池水里.另辟一條清溪,用玉石砌岸,兩岸琪花瑤草,芬芳馥郁,溪底全用珊瑚寶石筑成,在月光下照著,分外清澈.飛閣步檐,斜橋磴道,衣以錦繡,畫以丹青,飾以金銀,瑩以珠玉.落成的這一天,滿園點綴著燈彩.到了夜間,樹頭燈光閃耀,好似天上繁星.沿池造著許多亭臺,招集了許多漁戶、獵戶住在那里,公主自己也打扮成漁婆獵戶的形狀,在池上釣魚或在山上打獵.
安樂公主集天下巧匠,在洛州昭成寺中,造了一座百寶香爐.爐高三尺,開有四門,架四座小橋,雕刻著花草、飛禽、諸天、伎樂、麒麟、鸞鳳、白鶴等,爐身嵌著珍珠、瑪瑙、珊瑚、寶石、車磲、琬琰,用錢三萬,府庫歷年儲藏為之一盡.她擁有兩件百鳥裙,為曠世珍品.百鳥裙是由負責備辦宮中衣物的機構(gòu)尚方制作的,采百鳥羽毛織成.此裙的顏色令人眼花繚亂,不知其本色,從正面看是一種顏色,從旁看是另一種,在陽光下呈一種顏色,在陰影中又是另一種,裙上閃爍著百鳥圖案.后來益州獻單絲碧羅籠裙,縷金為花鳥,細如絲發(fā),大如黍米,眼鼻口甲皆備,神奇而不可思議.
安樂公主開府置官,勢傾朝野.她把國家官爵分別標定價格,縣長若干,刺史若干,公開兜售,價款繳足,不管是屠夫酒肆之徒,還是為他人當奴婢的人,只要納錢三十萬,便由公主立降墨敕授官.一時所授官職竟有五六千人.安樂公主常常自寫詔書,拿進宮去,一手掩住詔書上的文字,一手卻捉住了中宗的手在詔書上署名.中宗愛女心切,竟然也不看到底寫些什么,簽名了事.因此宰相以下的官員多出其門.常有土豪劣棍,走了安樂公主的門路,忽然詔書下來拜了高官,不但吏部衙門不知,中宗也莫名其妙.
安樂公主自幼養(yǎng)在武則天身旁,很羨慕武則天獨斷朝綱的做法,便異想天開要做皇太女.中宗撫著公主的脖子開玩笑說:“等你母后做了女皇帝,再立你為皇太女也不遲.”安樂公主便天天在背地里慫恿韋氏,效仿武則天臨朝聽政.韋后因中宗體弱多病,便自行開始獨斷獨行,氣焰一天盛似一天.而中宗終日躲在宮中,找?guī)讉€美貌的宮女調(diào)笑解悶,所有軍國大事,全聽韋后一個人主持.
一天安樂公主忽發(fā)奇想,想起南海泥洹寺里佛像的五綹須,是以東晉謝靈運的真須裝的,于是打發(fā)黃門官去將佛須一齊割下來,寺僧根本就不敢阻攔.原來晉朝時候的謝靈運須髯很美,他自己也十分珍愛,每晚臨睡時候,便用紗囊裝起來.后來,謝靈運被殺臨刑的時候,便自愿把須髯割下來,施給泥洹寺僧,為裝塑佛像之用.那寺中僧人,每見有人來隨喜,便得意地將佛須指示與人看,如今見安樂公主把佛須一齊割去,心中萬分痛苦.到了端午節(jié),公主妃嬪都聚集在昆明池盛宴斗草.正斗得熱鬧,安樂公主忽然拿出謝靈運的真須來,眾人都萬分驚詫.
安樂公主的兒子,只有八歲.一天韋后把孩子抱在膝上,下手詔拜為太常卿、鎬國公,食邑五百戶.中宗見韋皇后擅自做主下旨,不把他放在眼中,當時便攔住韋后的手詔說:“且慢下詔!待朕回宮去,再做計較.”韋后聽了,冷冷地說道:“什么計較不計較?陛下在房州時候,不是說將來一聽妾所為嗎?為何如今又要來干涉呢?”中宗心中愈覺耐不住了,便一句話不說,傳旨起駕回宮.韋后早已不把中宗放在眼中,見中宗負氣回宮,也毫不驚懼,在安樂公主府中飲酒作樂直到深夜.
不久,許州參軍燕欽融上言:“皇后淫亂,干預國政,安樂公主武延秀及宗楚客等,朋比為奸,謀危社稷,應亟加嚴懲,以防不測.”中宗面召燕欽融詰問.燕欽融以頭叩地高聲而言,神色毫不屈服,唐中宗默然不語.燕欽融才步出朝門,便由韋后的手下宗楚客擅令騎士,把他用鎖鏈拿回,擲于殿庭石上,折斷頸項,立時斃命.中宗未免動怒,查問此事為宗楚客指使,不禁恨恨地對那些騎士說:“你等只知有宗楚客,不知有朕么?”宗楚客聽說后十分恐懼,怕皇上會殺了自己,也思來想去,還是入宮告訴韋氏說皇上已有變志.韋氏正因前次中宗負氣之事而耿耿于懷,而且韋后又私通馬秦客、楊均,擔心事泄而招大禍;安樂公主則希望韋后臨朝后自己能做皇太女,所以母女聯(lián)合起來,計議毒死中宗.韋氏親自制餅,把毒藥放入餡中.待餅已蒸熟,聽說中宗在神龍殿查閱奏章,便令宮女攜餅去給中宗.
中宗最愛食餅,伸手取了便吃,一連吃了八九枚,還說是餅味很佳,不料過了片刻,腹中大痛,坐立不安,倒在榻上亂滾.內(nèi)侍急報韋后,韋后徐徐入殿,假意驚問.中宗已說不出話,用手指口,又延挨了數(shù)刻,身子不能動彈,兩眼一翻,去了另一個世界.
韋后如愿以償?shù)嘏R朝聽政,任用韋氏子弟統(tǒng)領(lǐng)南北衙軍隊.宗楚客與武延秀及韋族諸人,共勸韋氏仿效武則天的故事,并除去相王李旦.誰知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已先一步動手,帶領(lǐng)羽林軍夜入玄武門,肅清宮掖,盡殺韋姓諸人.韋后疑懼之下逃入飛騎營中,有一個飛騎兵將韋后斬首,并將其首級獻給李隆基.安樂公主深居別院,還不知外面的事變,正在對鏡描眉,一個少年美貌男子在一旁陪侍著.突聽得后面一響,正要回頭看,后頸忽覺暴痛,慘呼一聲便倒地而死.
[編輯本段]相關(guān)資料:
《舊唐書》記載:“武崇訓為安樂公主婿,即延秀從父兄,數(shù)引至主第.延秀久在外域,解突厥語,常于主第,延秀唱突厥歌,做胡旋舞,有姿媚,主甚喜之.及崇訓死,延秀得幸,遂尚公主.”安樂公主的一生可謂多姿多彩,但在唐朝宮廷里卻很普遍.李唐皇室源自突厥,而非漢族,對此,陳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篇《統(tǒng)治階級之氏族及其升降》之中已有詳細論述.正因為出自胡夷,在婚戀問題上,李唐皇室也繼承了胡夷之風,顯得過于自由乃至放縱.在唐代的宮廷中,后妃、宮女都不回避外臣,甚至可以親近接交,不拘禮節(jié).比如中宗皇后韋氏和妃子上官婉兒與大臣武三思私通,中宗卻不以為怪.洪邁在《容齋三筆》中說:“瓜田李下之疑,唐人不譏也.”朱熹也曾指出,“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唐朝公主豪侈、驕縱者有之,專橫、淫蕩者有之,妒悍、殘暴者也有之,公主不修婦禮的情況不僅存在,而且并不少見,這在歷朝歷代中是一個比較奇特的現(xiàn)象.《唐語林》記載唐宣宗時,還以安樂公主作為反面教材:“上常誨曰:‘無輕待夫,無干預時事.’又降御札勖勵,其末曰:‘茍違吾戒,當有太平、安樂之禍.汝其勉之!’”
據(jù)《太平廣記》:“唐景龍年,安樂公主于洛州道光坊造安樂寺,用錢數(shù)百萬.童謠曰:‘可憐安樂寺,了了樹頭懸.’后誅逆韋,并殺安樂,斬首懸于竿上,改為悖逆庶人.”所謂預兆固不可信,但安樂公主的結(jié)局確實是她自己的胡作非為所釀成的.
請采納~
唐中宗李顯是個悲情的皇帝,在他人生的前半段,幾乎都活在母親武則天的陰影下。作為唐高宗的第三子,李顯在調(diào)露二年(680年)被冊立為太子,并在3年后接替駕崩的父親,繼位為皇帝。然而李顯雖是皇帝,但實權(quán)卻掌握在母親的手中,而他為了奪回權(quán)力,便準備提拔岳父韋玄貞為宰相,結(jié)果觸怒武則天,在位僅55天便被廢,時在嗣圣元年(684年)。
唐中宗下臺后被流放到房陵,14年后才重新被武則天召回洛陽,不久又恢復儲君之位。此后7年間,李顯再不敢違逆母親,凡事都采取隱忍低調(diào)的態(tài)度,由此才擺脫武則天對他的再次迫害。神龍五年(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五位重臣發(fā)動政變,逼迫武則天將皇位傳給李顯,后者由此復辟成功,并恢復唐朝的國號。
唐中宗復位后,天下臣民對他翹首期盼,迫切希望這位中興之主能夠改弦更張,在消除武周末年各種亂象的基礎上,恢復唐朝的德政,重塑帝國的聲望。然而理想很美好,但現(xiàn)實卻很殘酷,剛剛擺脫母親控制的唐中宗,迅速地陷入另三位女人的“合圍”之中,淪為昏庸之主,令天下失望至極。
第一個利用唐中宗的女人,是曾與他生死與共的韋皇后。原來在幽禁房陵的14年時間里,唐中宗因為畏懼母親的迫害,數(shù)次產(chǎn)生自殺的念頭,幸虧韋皇后的勸阻才作罷,并在她的鼓勵下獲得繼續(xù)活下去的勇氣。正因如此,唐中宗與韋皇后相約,一旦自己復辟成功,便會與她共享天下,對其所作所為不會加以干涉。
所以等到唐中宗復位后,韋皇后便在皇帝的默許下,公然插手朝堂事務,并與女兒安樂公主一起賣官鬻爵,把當時的官場搞得烏煙瘴氣。不僅如此,韋皇后還與昔日的仇敵武三思私*通,并與他一起抱團作惡,在朝中大搞黨同伐異、清除異己的活動,行為甚是囂張。
第二個利用中宗的女人,是他的愛女安樂公主。作為中宗的幼女,安樂公主不僅美麗聰慧,而且極能在父母跟前撒嬌賣萌,由是深得他們的溺愛。等到唐中宗復位后,安樂公主依仗著其父的溺愛胡作非為,曾經(jīng)自做詔書,蒙住前面的內(nèi)容,只讓中宗在末尾畫押,而后者每次都欣然聽命(“嘗作詔,箝其前,請帝署可,帝笑從之?!币姟缎绿茣ぞ戆耸?。
不僅如此,公主還屢次請求中宗立她做皇太女,后者雖然沒有同意,但卻恩準她設置府署,自行征辟屬官。安樂公主濫用選官特權(quán),將大量的官職公開“兜售”,由于這些官員屬于非正式任命,任命狀按規(guī)定需要斜封,所以被時人稱之為“斜封官”。在當時,“斜封官”的數(shù)量極多,僅被吏部員外郎李朝隱否決的便有1400多名,情形之泛濫可見一斑。
第三位把唐中宗耍得團團轉(zhuǎn)的女人,是新晉寵妃上官婉兒。作為武則天的心腹秘書,上官婉兒在武周時期便負責處理百司奏表、參決政務,權(quán)勢很盛。等到被唐中宗納為昭容后,上官婉兒憑借著皇帝的寵幸繼續(xù)參決朝政,并與韋皇后、武三思等人互為表里,瘋狂地誣陷、迫害張柬之等五位中興元勛,令天下極為憤慨。
除此之外,上官婉兒又背著唐中宗跟武三思私*通,并在起草的詔令中,經(jīng)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室(“中宗即位,又令專掌制命,深被信任,尋拜為昭容……婉兒既與武三思淫*亂,每下制敕,多因事推尊武后而排抑皇家。”見《舊唐書·卷五十一》),致使太子李重俊氣憤不已,并最終發(fā)動叛亂。
對于韋皇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的抱團作惡,唐中宗雖然心知肚明,但卻不作任何理會,甘心被她們耍得團團轉(zhuǎn),由此讓天下臣民失望至極??杀M管唐中宗無條件地容忍身邊的三位女人,可她們卻依然不依不饒,為了更高的“理想追求”,最終竟然動了毒殺他的念頭。
原來,隨著權(quán)勢的提升,韋皇后野心日漸膨脹,準備效仿婆母,也過一把女皇癮,而安樂公主也一門心思要當皇太女,以便將來接班母親做女皇。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已無法滿足她們愿望的唐中宗,便成為韋皇后母女需要鏟除的對象。而早已投靠韋皇后的上官婉兒,對母女倆的陰謀不僅沒有阻止,反而積極參與其中。
于是在景龍四年(710年)六月,韋皇后母女合謀,在中宗食用的湯餅中投毒,將后者活活毒死(“時安樂公主志欲皇后臨朝稱制,而求立為皇太女,自是與后合謀進鴆。六月壬午,帝遇毒,崩于神龍殿,年五十五?!币姟杜f唐書·卷七》)。李顯前半生受母親控制,復辟后又被韋皇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耍得團團轉(zhuǎn),最終落得個慘死的下場,堪稱史上最窩囊的中興之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53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唐朝的世家大族七姓十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