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明朝滅亡的原因,學界乃至民間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源于萬歷
然而在筆者看來,從明朝萬歷末年經(jīng)天啟朝直至崇禎朝
,后金是始終是明朝的勁敵,且持續(xù)消耗著明朝的實力,是明朝最終滅亡的重要原因。結合明末北部邊疆時局來分析,明朝滅亡同后金崛起、明九邊(九鎮(zhèn))防御體系崩潰、滿蒙聯(lián)合有著直接且持續(xù)的聯(lián)系,其他因素如饑荒、弊政等等并非導致明朝滅亡的最重要的因素,如常常被視為明朝滅亡導火索的三餉加派,其中的“遼餉”即是為了應對后金對遼東的侵擾。站在明清鼎革的歷史時段
,結合明末清初的北邊局勢,可以發(fā)現(xiàn),隨著女真的崛起、后金的建立,九邊作為明朝北邊安定的基石逐漸被撬動,進而造成明朝統(tǒng)治根基松動。遼東鎮(zhèn)的殘破,對明朝的影響不僅限于遼東,而是影響到整個九邊地區(qū)和明朝的國運。隨著大順的崛起,明朝九邊逐步為農(nóng)民軍所占領,明朝安內(nèi)攘外的九邊精銳被摧毀,明朝也隨之滅亡。清朝入關后陸續(xù)攻占了九邊地區(qū),為清朝全面南下、集中力量進攻南明奠定了基礎。因此可以說“得九邊者得天下”。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
,征虜大將軍徐達率25萬大軍北伐,將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趕回到了蒙古草原。至此,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退出了歷史舞臺。不過
,元順帝雖然逃回蒙古草原,但還是具備相當?shù)能娛聦嵙Α?jù)史料記載,北元(元順帝北逃后的政權名稱)“引弓之士,不下百萬眾也,歸附之部落不下數(shù)千里也”。這個說法雖然有點夸張,但至少還是說明當時元順帝手中還是有不少兵力的。此后
,明朝也曾多次出兵北擊蒙古,并取得了不錯的戰(zhàn)績,但卻始終無法將對手徹底消滅,北部邊患問題成了大明王朝一塊無法解決的心病。
為加強北部的防務,明朝在東起鴨綠江
,西抵嘉峪關,綿亙?nèi)f里的北部邊防線上設立了九大軍事重鎮(zhèn),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明朝九邊,由東往西依次為遼東鎮(zhèn)、薊州鎮(zhèn)、宣府鎮(zhèn)、大同鎮(zhèn)、山西鎮(zhèn)(太原鎮(zhèn))、延綏鎮(zhèn)(榆林鎮(zhèn))、固原鎮(zhèn)(陜西鎮(zhèn)),寧夏鎮(zhèn),甘肅鎮(zhèn)。九邊重鎮(zhèn)的總兵力在明朝各時期變化較大,其中永樂年間約為68萬人遼東鎮(zhèn)東起鳳凰城(今鳳城市)
九邊重鎮(zhèn)的城防體系大體類似
,所以其他軍鎮(zhèn)的城防情況參照遼東鎮(zhèn)即可,下文中不再重復介紹。在明朝永樂時期
,遼東鎮(zhèn)駐軍兵力為23萬人薊州鎮(zhèn)是九邊中最大的軍鎮(zhèn)
宣府鎮(zhèn)東起慕田峪
大同鎮(zhèn)東起鎮(zhèn)口臺(今山西天鎮(zhèn)縣東北)
山西鎮(zhèn)(太原鎮(zhèn))東起真保鎮(zhèn)長城
延綏鎮(zhèn)(榆林鎮(zhèn))東起黃甫川堡(今陜西府谷縣黃甫鄉(xiāng))
固原鎮(zhèn)(陜西鎮(zhèn))東起延綏鎮(zhèn)饒陽水堡西界
寧夏鎮(zhèn)東起花馬池
甘肅鎮(zhèn)東南起自今蘭州黃河北岸
明朝的九邊重鎮(zhèn)對于防御北部敵人的襲擾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它還有一個隱藏屬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54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下一篇:
鄭和下西洋使用的船只
,背后有何原因"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