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明朝滅亡的原因,學界乃至民間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源于萬歷、天啟皇帝惰政、不視朝;有人認為源于明末時的氣候小冰期及農民起義;還有人認為明朝亡于東林黨的空談誤國,種種看法十分多元。清朝統(tǒng)治者也多次強調,明朝不是清朝滅亡的,而是李自成滅亡的。雍正帝在審訊曾靜時,針對曾靜書內提到因“明亡之恨”而反清一說,反駁道:“前明之亡國,亡于流寇李自成之手,與我朝毫無干涉?!鄙踔琳J為清朝攻滅大順政權,是“為明朝報仇雪恥,是我朝深有德于前明”。
然而在筆者看來,從明朝萬歷末年經天啟朝直至崇禎朝,后金是始終是明朝的勁敵,且持續(xù)消耗著明朝的實力,是明朝最終滅亡的重要原因。結合明末北部邊疆時局來分析,明朝滅亡同后金崛起、明九邊(九鎮(zhèn))防御體系崩潰、滿蒙聯合有著直接且持續(xù)的聯系,其他因素如饑荒、弊政等等并非導致明朝滅亡的最重要的因素,如常常被視為明朝滅亡導火索的三餉加派,其中的“遼餉”即是為了應對后金對遼東的侵擾。
站在明清鼎革的歷史時段,結合明末清初的北邊局勢,可以發(fā)現,隨著女真的崛起、后金的建立,九邊作為明朝北邊安定的基石逐漸被撬動,進而造成明朝統(tǒng)治根基松動。遼東鎮(zhèn)的殘破,對明朝的影響不僅限于遼東,而是影響到整個九邊地區(qū)和明朝的國運。隨著大順的崛起,明朝九邊逐步為農民軍所占領,明朝安內攘外的九邊精銳被摧毀,明朝也隨之滅亡。清朝入關后陸續(xù)攻占了九邊地區(qū),為清朝全面南下、集中力量進攻南明奠定了基礎。因此可以說“得九邊者得天下”。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征虜大將軍徐達率25萬大軍北伐,將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趕回到了蒙古草原。至此,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退出了歷史舞臺。
不過,元順帝雖然逃回蒙古草原,但還是具備相當的軍事實力。據史料記載,北元(元順帝北逃后的政權名稱)“引弓之士,不下百萬眾也,歸附之部落不下數千里也”。這個說法雖然有點夸張,但至少還是說明當時元順帝手中還是有不少兵力的。
此后,明朝也曾多次出兵北擊蒙古,并取得了不錯的戰(zhàn)績,但卻始終無法將對手徹底消滅,北部邊患問題成了大明王朝一塊無法解決的心病。
為加強北部的防務,明朝在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亙萬里的北部邊防線上設立了九大軍事重鎮(zhèn),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明朝九邊,由東往西依次為遼東鎮(zhèn)、薊州鎮(zhèn)、宣府鎮(zhèn)、大同鎮(zhèn)、山西鎮(zhèn)(太原鎮(zhèn))、延綏鎮(zhèn)(榆林鎮(zhèn))、固原鎮(zhèn)(陜西鎮(zhèn)),寧夏鎮(zhèn),甘肅鎮(zhèn)。九邊重鎮(zhèn)的總兵力在明朝各時期變化較大,其中永樂年間約為68萬人,后來兵力人數一直在40萬到90萬之間,其中萬歷四十八年的時候兵力人數最多,達到了88.5萬人。明末崇禎皇帝時期,兵力為59萬人。
遼東鎮(zhèn)東起鳳凰城(今鳳城市),西至山海關,全長970余公里。遼東鎮(zhèn)的城防體系分為鎮(zhèn)城、路城、衛(wèi)城、所城和堡城五級。鎮(zhèn)城有兩座,分別是遼陽城和廣寧城。鎮(zhèn)城下設東、南、西、北、中五路屯兵城,就是路城。各路城分管二十五衛(wèi),每衛(wèi)滿額編制是5600人,有些衛(wèi)單獨建立了防御性的衛(wèi)城,如著名的寧遠衛(wèi)城。衛(wèi)下計有127所,所依托的城為所城,其規(guī)模較小。最低一級的是堡城,也稱臺堡,有107座。
九邊重鎮(zhèn)的城防體系大體類似,所以其他軍鎮(zhèn)的城防情況參照遼東鎮(zhèn)即可,下文中不再重復介紹。
在明朝永樂時期,遼東鎮(zhèn)駐軍兵力為23萬人。明朝中期的時候駐軍兵力在7萬至9萬之間。到了萬歷四十八年,遼東鎮(zhèn)兵力達到了歷史最高的26萬,不過人數雖多,但戰(zhàn)斗力很差,而且很多士兵都是吃空餉,真正遇上戰(zhàn)事的時候卻經常遇到無兵可用的尷尬境地。到了明末崇禎時期,兵力裁減至8萬余人。
薊州鎮(zhèn)是九邊中最大的軍鎮(zhèn),東起山海關,西至慕田峪,全長880余公里。永樂時期駐軍兵力定為8.5萬人,到了崇禎時期駐軍兵力近13萬人。
宣府鎮(zhèn)東起慕田峪,西至西陽河(今河北懷安縣境),全長510多公里。永樂時期駐軍兵力約12.6萬人,崇禎時期駐軍兵力8萬余人。
大同鎮(zhèn)東起鎮(zhèn)口臺(今山西天鎮(zhèn)縣東北),西至鴉角山(今清水河縣東部,山西和內蒙古的省界),全長330多公里。永樂時期駐軍兵力13.5萬人,崇禎時期駐軍兵力7.6萬余人。
山西鎮(zhèn)(太原鎮(zhèn))東起真保鎮(zhèn)長城,西至黃河邊的偏頭關。山西鎮(zhèn)位于大同、宣府兩鎮(zhèn)長城的內側(南邊),故又稱為內長城。主要作用是防止外長城防線被突破后,敵軍長驅直入。作為第二道防線,山西鎮(zhèn)的兵力相對較少,崇禎時期駐軍兵力5.3萬人。
延綏鎮(zhèn)(榆林鎮(zhèn))東起黃甫川堡(今陜西府谷縣黃甫鄉(xiāng)),西至花馬池(今寧夏鹽池縣),全長880多公里。永樂時期駐軍兵力2.5萬人,崇禎時期駐軍約4.5萬人。
固原鎮(zhèn)(陜西鎮(zhèn))東起延綏鎮(zhèn)饒陽水堡西界,西達蘭州、臨洮,全長約500公里。明朝初期,西北地區(qū)只設了延綏、寧夏、甘肅三鎮(zhèn),但由于戰(zhàn)線太長,距離較遠。一旦遭遇戰(zhàn)事,三鎮(zhèn)之間無法做到遙相呼應,因此在明朝弘治年間又新增了固原鎮(zhèn)。崇禎時期固原鎮(zhèn)駐軍兵力近6萬人。
寧夏鎮(zhèn)東起花馬池,西至寧夏中衛(wèi)喜鵲溝黃河北岸(今寧夏中衛(wèi)市西南),全長約1000公里。永樂時期駐軍兵力約7萬人,崇禎時期駐軍兵力約2.5萬人。
甘肅鎮(zhèn)東南起自今蘭州黃河北岸,西北至嘉峪關討賴河一帶,全長約800公里。永樂時期駐軍兵力約9.6萬人,崇禎時期駐軍兵力約4萬人。
明朝的九邊重鎮(zhèn)對于防御北部敵人的襲擾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它還有一個隱藏屬性,那就是以關隘的形勢控制住了中原和草原兩邊的貿易。中原地區(qū)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墒遣菰貐^(qū)物產匱乏,對中原的依賴度非常高。明朝中后期正是通過控制貿易的方式,讓北方許多蒙古部落向明朝俯首稱臣,達到了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54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鄭和下西洋使用的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