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代,說起吃蟹,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就是魯迅。很多文豪,同時也是“吃貨”,魯迅就是其中之一。而在魯迅的日記中,更是屢屢提到吃蟹。秋風(fēng)漸起之時,便是魯迅最愛的食蟹之期。
本文摘自:《羊城晚報》2016年10月05日A07版,作者:肖郭,原題:《民國蟹事》
蟹,讓魯迅的生活增色不少。魯迅對于螃蟹,有兩種吃法,大的就隔水清蒸,加點調(diào)料,這樣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蟹的鮮味;小一點的,就和上面,用來做成油醬蟹,這是一種下飯的小菜,在當時頗為流行。
除了自家吃,還能用來送人。魯迅一向給人的感覺,是脾氣不好,通俗點說,就是“不會做人”??善鋵崳@也得看人。對于那些至交好友,魯迅的禮數(shù)還是挺夠的,經(jīng)常去買一些陽澄湖的大閘蟹,用來送朋友。
用現(xiàn)在人的眼光來看,魯迅這種“食不可無蟹”的生活,堪稱高端了。
真實情況如何呢?恰恰相反。民國時期,蟹還真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兒。那會兒,螃蟹多,且吃的人少。為啥?因為不頂餓,不充饑,還不如大米來得劃算。有一奇特現(xiàn)象,在法幣改革后,物價上漲,米價飆升。很多窮苦人家,吃不起米,于是只能吃螃蟹充饑。在當時的老照片或各類記錄中,時時可見這種情況。
由此可見,螃蟹在當時不僅不“高端”,反而還挺普通,特殊時期甚至比米價還便宜。吃螃蟹的,大多是兩極分化,一種是“高大上”,專門搜羅各地有名的螃蟹,品蟹喝酒,附庸風(fēng)雅;另一種,是窮到了極點,米都買不起,就吃點普通的螃蟹充饑。
民國初年的螃蟹,不過幾毛錢一斤。在當時,這個價格也就比鮮魚的價格略高一點點,但整體上還是一個水平的。
所以,那時,吃蟹的人特別多。有一個叫李瑞清的,光緒年間的進士,吃蟹的狂熱更是遠勝魯迅。李瑞清官不大,也就是個校長,收入不算太高,但對于吃螃蟹卻是狂熱無比。他吃螃蟹特別慢,一點肉都不浪費;但速度慢,數(shù)量卻多,一只接一只。有時候,一天下來,能吃上十來只螃蟹。當然,螃蟹是大寒大涼之物,如此不加節(jié)制地食蟹,也導(dǎo)致了李瑞清五十出頭就去世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54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胡適先生的十大經(jīng)典語錄
下一篇: 徐悲鴻《七喜圖》背后的愛情自嘲三角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