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文明源遠流長,從最初出現(xiàn)文字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有了關于服飾的記載
,有關服裝的發(fā)明者卻與其他的遠古事物發(fā)明一樣
,都要歸功于三皇五帝。若是以此將服裝確定為三皇五帝所發(fā)明的
,于認同真正的服裝誕生于一萬到五千年前
。這不禁讓人覺得好奇,距離今天幾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以及幾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人們會穿衣服嗎?若是穿衣服
,會有男女裝的區(qū)別嗎?
別嗎.png)
從考古發(fā)掘中,考古學家尋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西安半坡
、浙江河姆渡等新石器時代遺址
,發(fā)現(xiàn)在五六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jīng)開始利用天然材料編制織物
。出現(xiàn)了原始紡織手工業(yè)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以獸皮為基本材料的衣物。
從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現(xiàn)的大量磨制骨器來分析
,新石器時代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
,制作出了骨針,用獸皮縫制衣服
。這種原始的骨針長約八十二毫米
,最粗處直徑約三點三毫米,通體磨光
,針孔窄小針頭尖鋭
。毫至少證實了距今大約兩萬年前后,原始人便已經(jīng)能夠用獸皮一類的材料縫制衣服
,揭開了服飾文化的篇章
。
有趣的是,當時的衣服大多以整張獸皮作披
、圍式“服裝”
,在還沒有完全掌握鞣制技術前,原始人借助唾液
,咬嚼的辦法來軟化獸皮
。然后用石片的鋒刃加以裁割,用骨椎
、骨針縫綴成鹿皮衣
、獾皮、狐皮衣
。
聯(lián)系到這一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鉆木取火的扯索
,爲避免猛獸利爪的傷害,人們效仿穿山甲這樣有甲殼的動物
,便用骨針配合樹藤縫制出原始胸甲
、并可能引導出日常服裝。一方面保護身體不被動物侵犯
,另一方面還有御寒
,裝飾的功用。
根據(jù)遺址發(fā)現(xiàn)的獸皮殘骸
,這個時期的衣服并沒有出現(xiàn)男女區(qū)別
。所有的衣服都以簡單實用為第一要素,只是將獸皮軟化裹在身上而已。而固定衣服的系帶很有可能只是一條草繩
,或者被切割為段的獸皮
。
當時的男女服裝上沒有任何的區(qū)別,畢竟在那個還沒有建立“道德價值”的年代
,羞恥是不存在的
,性別差異基本可以忽視。所有個體的存在都圍繞著種族的生存繁衍而展開
,過于繁瑣多余的設計
,只會浪費珍貴的獸皮
,所以當時的男女服裝只是從御寒的角度考慮
,沒有內(nèi)褲內(nèi)衣,下擺的設計也只是為了維持體溫
,而不是遮羞原因
。
從遺跡骸骨發(fā)現(xiàn)的散布赤鐵礦粉來分析,當時的人類服裝主要區(qū)別是裝飾
。但和服裝一樣
,裝飾品并沒有出現(xiàn)刻意的男女區(qū)別,原始人將動物骨骼磨成圓珠佩帶于身
,一時吸引異性注意取悅伙伴
,二是祈求獲得動物的力量,在下次捕獵獲得更大的收益
。
那些被磨制成圓形的石珠盡管非常原始
,除打孔加工外,保持著自然形態(tài)
,沒有現(xiàn)代炫耀財富或者表示尊貴的觀念
。而隨著時代的演變,這種閑來無事制作的首飾越來越多
,工藝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
那么把時間再往前推幾萬年,在舊石器時代的中期或更早時候
,我們的祖先到底穿什么呢?
《白虎通史》這樣描述
,“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
,……饑即求食
,飽即棄馀茹毛飲血,而衣皮葦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在人類尚未掌握或正在掌握火的應用時期,“衣其羽皮”“而衣皮葦”,把自然形態(tài)的獸皮
、鳥羽和草茅披圍到身上
,改善赤身露體的情況。當然這算不算衣服有待商榷
。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在56個民族中,她們所穿的服飾特點是什么
?
1
、春秋戰(zhàn)國時期
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
、下層社會的窄小
,已成為趨勢。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
,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
,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
,可能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之交
。深衣剪彩獨特,衣與衫相連在一起
,制作時上下分裁
,中間有縫相連接,用途最為廣泛
,隆重程度僅次于朝祭之服
。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胡服令,推行“胡服騎射”
。胡服指當時“胡人”的服飾
,與中原地區(qū)寬衣博帶的服裝有較大差異,特征是衣長齊膝
,腰束郭洛帶
,用帶鉤,穿靴
,便于騎射活動
。
2、秦漢時期
衣料較春秋戰(zhàn)國時期豐富
,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fā)展
。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
,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
,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
,迄未中斷
,史稱“絲綢之路”。于是
,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
。
3、隋唐時期
中國由分裂而統(tǒng)一
,由戰(zhàn)亂而穩(wěn)定
,經(jīng)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fā)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
,都呈現(xiàn)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
。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
,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
。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
,下著緊身長裙
,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
。
有的甚至系在腋下
,并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
,其它無太大變化。隋唐女子好打扮
。從宮廷傳開的“半臂”
,有對襟、套頭
、翻領或無領式樣
,袖長齊肘,身長及腰
,以小帶子當胸結住
。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
。
半臂歷久不衰
,后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制作
,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
,再披搭肩上,旋繞于手臂間
,名曰披帛
。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xiàn)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
。
4
、宋朝時侯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
,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
,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當時退休的官員
、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掇」的對襟長衫
,袖子大大的,袖口
、領口
、衫角都鑲有黑邊。
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
,叫做東坡巾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
,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
,很像現(xiàn)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
,都繡上漂亮的花邊
。男服服飾:冕服,宋朝開始減少冕服的種類
,大典禮穿非冕服的情形
,就經(jīng)常出現(xiàn)。
朝服
,宋代在勁下加上特別的裝飾謂之方心曲領
。公服,宋代以常服為公服
。女服服飾:禮服
,其服色大致與唐代相同。常服
,均以大袖上衣
,長裙
、霞帔為常服。
5
、元代
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
,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
,滅西夏
、金之后,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
。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較尖銳
,長期處于戰(zhàn)亂狀態(tài),紡織業(yè)
、手工業(yè)遭到很大破壞
。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
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
,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
,并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zhì)孫服"制
,漢人稱"一色衣"或"質(zhì)孫服"
。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元代女服分貴族和平民兩種樣式
。
貴族多為蒙人
,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
,貂鼠和羊皮制衣較為廣泛
,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袖口窄小
、袖身寬肥
,由于衣長曳地,貴夫人外出行樂時
,必須有女奴牽拉
。這種袍式在肩部做有一云肩,即所謂"金繡云肩翠玉纓"
,十分華美
。
作為禮服的袍,面料質(zhì)地十分考究
,采用大紅色織金
、錦、蒙茸和很長的氈類織物
。當時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紅
、黃
、綠、褐
、玫紅
、紫、金等為主
。?元代平民婦女穿漢族的襦裙
,半臂也頗為通行,漢裝的樣子常在宮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現(xiàn)
,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
。
6
、明清時期
明代以漢族傳統(tǒng)服裝為主體
,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
。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
。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征
,歷來受到統(tǒng)治階級的重視
。自唐宋以降
,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
。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
。明朝因皇帝姓朱
,遂以朱為正色。
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
,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
。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厘米見方的綢料
,織繡上不同紋樣
,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
。
7
、現(xiàn)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服飾崇尚簡樸實用
。50~70年代
,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
,人民裝
;女裝受蘇聯(lián)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
,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
。但在農(nóng)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shù)農(nóng)民的傳統(tǒng)裝束
。1978年后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
,體現(xiàn)時代精神。
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
,面貌簇新
。其中長期代表中國傳統(tǒng)服飾且受多民族服飾影響的漢服大放異彩。20年代前后出現(xiàn)中山裝
,逐漸在城市普及
。
廣大農(nóng)村一直沿用傳統(tǒng)的襖褲,頭戴氈帽或斗笠
。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
。女裝。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
,一身襖褲之外
,又多穿用襖裙套裝。20年代以來
,婦女喜愛旗袍
,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
-中國服飾
中國古代夏朝到明朝的服裝的異同
原始服飾
原始服飾 根據(jù)出土的骨針
、骨錐等制衣工具想象復原的
。在紡織技術尚未發(fā)明之前,動物的毛皮是人們服裝的主要材料
。當時還沒有繩
、線,可能用動物韌帶來縫制衣服
。在山頂洞人的遺址及其它古墓里
,層發(fā)掘出大量的裝飾物,其中有頭飾
、頸飾和腕飾等
,材料有天然美石、獸齒魚骨和海里的貝殼等
,當時佩戴這些飾物,可能不僅是為了裝飾
,也許還包含著對漁獵勝利的紀念
。
商周貴族服飾
商周貴族服飾
商周貴族服飾 窄袖織紋衣、蔽膝穿戴展示圖
。這個時期的織物顏色
,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
,間有棕色和褐色
,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籃
、綠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黃制成的紅黃二色
,比其他顏色更鮮艷
,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jīng)久不變并一直保存至今
。經(jīng)現(xiàn)代科技分析
,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染繪并用,尤其是紅
、黃等正色
,常在織物織好之后,再用畫筆添繪
。(根據(jù)出土玉人服飾復原繪制)
楚國貴婦服飾(圖)
楚國貴婦的直裾單衣 繡羅單衣及刺繡紋樣(湖北江陵馬磚一號楚墓出土實物)
。楚墓出土的戰(zhàn)國中期服飾實物,有絹
、羅
、錦、紗
、絳等各種衣著十余件
,為目前所見的最早的實物。從實物來看
,錦袍和禪衣樣式基本相同
,即前身、后身及兩袖各為一片
,每片寬度與衣料本身的幅度大體相等
。右衽、交領
、直裾
。衣身、袖子及下擺等部位均平直
。領
、袖、襟
、裾均有一道緣邊
,袖端緣邊較為奇特,通常用兩種顏色的彩條紋錦鑲沿
。
上古商周軍戎服飾(圖)
上古商周服飾 商代武士復原圖
。衣、裳
、舄是根據(jù)廣漢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銅像和石邊璋線刻人像復原
,胄采用江西薪干縣商墓出土實物
,甲參考安陽殷墟遺址遺跡,兵器參考《中國古代兵器圖集》
。秦漢男女服飾
秦漢男女服飾 左圖穿窄袖袍服的秦代婦女(陜西臨潼近郊出土陶俑)
。右圖穿窄袖袍服的秦代男子(陜西臨潼出土陶俑)。從這兩件陶俑的服飾來看
,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飾形制差別不大
,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處秦漢婦女服飾實物
秦漢婦女服飾實物 上圖素紗禪衣(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實物)
。中圖印花敷彩絳紅紗曲裾綿袍(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實物)
,身長130公分,兩袖通長236公分
。右圖地“萬事如意”錦女服(新疆民豐東漢墓出土實物)
,身長133公分,兩袖通長189公分
。服裝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樣式
,但質(zhì)料和紋樣有漢族特點,還織著富有吉祥如意的漢字
,是東漢時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產(chǎn)物
。馬王堆漢墓發(fā)掘出的實物資料異常豐富,尤其是服裝
,經(jīng)歷二千多年
,質(zhì)地仍然堅固,色澤依然鮮艷
,反映出古代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術和高超水平
。從一號墓出土的服飾有素紗禪衣、素絹絲綿袍
、朱羅紗綿袍
、繡花絲綿袍、黃地素緣繡花袍
、絳絹裙
、素絹裙、素絹襪
、絲履
、絲巾、絹手套等幾十種之多
。顏色有茶色、絳紅
、灰
、朱
、黃棕、棕
、淺黃
、青、綠
、白等
。花紋的制作技術有織
、繡
、繪。紋樣有各種動物
、云紋
、卷草及幾何紋等。其中最使人感到驚奇的是這種素紗禪衣
,整件服裝
,薄如蟬翼,輕如煙霧
,衣長128厘米
,兩袖通長190厘米,在領邊和袖邊還鑲著5.6厘米寬的夾層絹緣,但全部重量只有48克,還不到一兩,是一件極為罕見的稀世之品
。是男子的腰間系有革帶
,帶端裝有帶鉤;而婦女腰間只以絲帶系扎
。漢代皇帝冕服
秦漢服飾 漢代皇帝冕服圖
、冕冠圖、赤舄圖(參考文字記載及山東濟南漢墓出土陶俑
、沂南漢墓出土畫像石復原繪制)
。本圖根據(jù)文獻記載及圖案資料復原繪制,服裝上的紋樣大多采用同時期的磚畫
、漆畫
、帛畫及畫像磚等。冕冠
,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頂部
,有一塊前圓后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數(shù)量及質(zhì)料的不同
,是區(qū)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
。漢代規(guī)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
,為玉制
。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
。冕冠兩側
,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
,以與發(fā)髻拴結
。并在笄的兩側系上絲帶,在頜下系結
。在絲帶上的兩耳處
,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內(nèi)
,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
。后世的“允耳不聞”一語
,即由此而來。按規(guī)定
,凡戴冕冠者
,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
、朱色下裳
,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
、佩綬
、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
。這種服制始于周代
,歷經(jīng)漢、唐
、宋
、元諸代,一直延續(xù)到清代
,綿延兩千多年
。漢代官吏袍服
漢代官吏袍服 灰地菱紋袍服圖
。秦漢時期的男子服裝,以袍為貴
。袍服一直被當作禮服
。它們基本樣式
,以大袖為多
,袖口有明顯的收斂,領
、袖都飾有花邊
。袍服的領子以袒領為主,大多裁成雞心式
,穿時露出內(nèi)衣
。袍服下擺,常打一排密裥
,有的還裁制成月牙彎曲狀
。這種袍服是漢代官吏的普通裝束,不論文武職別都可穿著
。從出土的壁畫
、陶俑、石刻來看
,這種服裝只是一種外衣
,凡穿這樣的服裝,里面一般還襯有白色的內(nèi)衣
。文吏穿著這種服裝
,頭上必須裹以巾幘,并在幘上加戴進賢冠
。按漢代習俗
,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筆將所奏之事寫在竹簡上
,寫完之后
,即將筆桿插入耳邊發(fā)際,以后形成一種制度
,凡文官上朝
,皆得插筆,筆尖不蘸墨汁
,純粹用作裝飾
,史稱“簪白筆”。魏晉婦女衫裙之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衫裙 圖為穿大袖衫
、間色條紋裙的貴婦
、侍從(敦煌莫高窟壁畫)及大袖衫
、間色裙穿戴展示圖(根據(jù)敦煌莫高窟供養(yǎng)人壁畫復原繪制)。在敦煌莫高窟甬道的兩側及佛教故事的下方
,往往有一行行排列整齊的男女
,小的僅有數(shù)寸,高的竟達幾尺
。他們中間有權勢顯赫的官吏
,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這些人物
,都為修造洞窟出過資金
,他們把自己的形象畫在壁上,表示該窟的菩薩佛像都由他們供養(yǎng)
,所以被稱為窟主
,也被稱為供養(yǎng)人。很多供養(yǎng)人的身旁都附有題記
,寫明年代
、職銜、排行及姓氏等等
。本圖所繪的服飾
,在當時帶有普遍性,河南洛陽等地出土的陶塑婦女
,也穿這類服裝
。其特點是:對襟、束腰
,衣袖寬大
,袖口綴有一塊不同顏色的貼袖。下著條紋間色裙
。當時婦女的下裳
,除穿間色裙外,還有其他裙飾
。晉人《東宮舊事》記太子之妃服裝
,有絳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
、丹紗杯文羅裙等名色
。可見女裙的制作已很精致
,質(zhì)料顏色也各.魏晉士大夫服飾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大夫服飾 戴巾子
、穿寬衫的士人(孫位《高逸圖》局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陡咭輬D》是我國古代人物畫中的杰出作品
,它雖然出自唐代畫家孫位之手
,但具有濃郁的魏晉風韻。畫面繪四個士人
,盤腿列坐于花毯之上
,或戴小冠,或裹巾子
,通穿寬博衫子
。每人身旁各立一侍者,也穿寬袖衣衫
。從畫面的構圖和人物的安排來看
,都與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賢”磚印壁畫相同,人物的服裝和形態(tài)以及生活器具等都是典型的魏晉南北朝形制
。 南北朝褲褶之一
南北朝時期褲褶 褲褶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傳統(tǒng)服裝,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
,下身穿肥管褲
。這種服裝的面料,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制作
。穿褲和短上襦
,合稱襦褲,但封建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
,只有騎馬者
、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為了行動方便,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
。封建貴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褲外出的
。到了晉代這種習慣才有所改變。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
,以大口褲為時髦
,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