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lián)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jù)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后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于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tǒng)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tǒng)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
顓頊是中國上古部落聯(lián)盟首領,“五帝”之一,姬姓,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顓頊生子窮蟬是虞舜的高祖。后來的夏、楚都成了他的子孫。 顓頊生于若水之野 ,實處空桑。因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高陽鎮(zhèn)) 。少昊死后,共工氏與顓頊爭奪帝位 ,顓頊打敗共工,繼少昊主政 ,號“高陽氏”。顓頊成為天下共主后,始都窮桑,又遷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
帝嚳,姬姓,高辛氏,名?。ㄒ蛔鲏妫?,五帝之一。出生于高辛 (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高辛鎮(zhèn)), 黃帝的曾孫,中國上古時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 《詩經》中后稷之父昊天上帝衍生出來的人物,15歲受封為辛侯,30歲受禪即位,號高辛氏。春秋戰(zhàn)國后,被列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嚳前承炎黃,后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帝堯、帝摯之父,商、周兩朝先祖。共2頁:12下一頁
1、三皇五帝分別是誰?2、三皇五帝分別是哪些?3、三皇五帝分別指的是什么4、三皇五帝分別是誰三皇五帝分別是誰? “三皇分別指的是:羲皇、燧皇、炎皇。而五帝指的是:黃帝、顓頊 、帝嚳、堯帝、舜帝。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會中后期出現(xiàn)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lián)盟首領,后人追尊三皇五帝他們?yōu)椤盎省被颉暗邸薄?/p>
三皇五帝,是歷史神話人物“三皇”與“五帝”的合稱。原始意義上的三皇是指遠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補伏羲氏等作為“三皇”。原始意義上的五帝是指遠古五方上帝,后增補公孫軒轅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領作為“五帝”。
擴展資料:
【三皇簡介】
1、伏羲,神農與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之一,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三皇五帝他根據(jù)天地萬物的變化,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八卦,成了中國古文字的發(fā)端,也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
2、神農氏本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領,后發(fā)明農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穡飼養(yǎng)、制陶紡織及使用火,以功績顯赫,以火得王,故為炎帝,世號神農,并被后世尊為農業(yè)之神。繼伏羲以后,神農氏是又一個對中華民族頗多貢獻的傳奇人物。除了發(fā)明農耕技術外,還發(fā)明了醫(yī)術,制定了歷法,開創(chuàng)九井相連的水利灌溉技術等。
3、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lián)盟首領。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有爭議),故號軒轅氏,出生、創(chuàng)業(yè)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五帝】
1、少昊為殷姓,降生于殷(嬴)水之濱。他在魯北名叫窮桑的地方登帝位,后徙都曲阜,建立了一個以百鳥之王鳳鳥為主圖騰的氏族部落式東方鳥國——少昊之國。
2、顓頊為上古五帝之一。黃帝之孫,姬姓。父親是黃帝次子昌意,封于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為妻,生顓頊。顓頊性格深沉而有謀略。十五歲時就輔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區(qū),封于高陽(今河南杞縣東),故又稱其為高陽氏。
黃帝死后,因顓頊有圣德,立為帝,時年二十歲。號為高陽氏,列為五帝之一,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在位期間創(chuàng)制九州,使中國首次有了版圖界線;建立統(tǒng)治機構,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別,長幼有序;改革甲歷,定下四季和二十四節(jié)氣,后人推戴他為“歷宗”等。
3、帝嚳,姓姬,名俊,號高辛氏,河南商丘人,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黃帝的曾孫,前承炎黃,后啟堯舜,奠定華夏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族的第一位先公。帝顓頊死后,他繼承帝位,時年三十歲。帝嚳繼為天下共主后,以亳(今河南商丘)為都城,以木德為帝,深受百姓愛戴。
4、堯帝 姓伊祁,名放勛,史稱唐堯。公元前2377年農歷二月初二,在唐地伊祁山誕生,隨其母在慶都山一帶度過幼年生活。15歲時在唐縣封山下受封為唐侯。20歲時,其兄帝摯為形勢所迫讓位于他,成為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lián)盟長。
5、舜,也稱虞舜,因生于姚地(今天河南濮陽),以地取姓氏為姚。姚姓族人是黃帝、舜的后裔。舜,歷來與堯并稱,為傳說中的圣王。
舜執(zhí)政以后,他重新修訂歷法,又舉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時,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還把諸侯的信圭收集起來,再擇定吉日,召見各地諸侯君長,舉行隆重的典禮,重新頒發(fā)信圭。他即位的當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見諸侯,考察民情;還規(guī)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諸侯的改績,明定賞罰,可見舜注意與地方的聯(lián)系。
參考資料:——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分別是哪些? 三皇
出自《周禮·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
通常言古史者,必言“三皇五帝”?!拔宓邸鄙性凇叭省敝?,人們多公認“三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1]
“三皇”之名不見于經,組成亦有不同說法,但《尚書大傳》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風俗通引》、《白虎通義》、《古史考》等古籍亦持此說。“三皇”按照流傳最廣的道教文化來說也是: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農(農皇),但由最多人民接受并熟知的是伏羲(天皇)、神農(地皇)、黃帝(人皇)
但是根據(jù)典籍記載眾說紛紜,并無定論。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的另一種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
《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度纸洝罚鹤贼宿r,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伏羲、神農、黃帝)
《通鑒外紀》又以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
《運斗樞》、《元命苞》等書載:三皇為伏羲、神農外,還有建立婚姻制度造人的女媧。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奉為三位天神。后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后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龍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五帝
至于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一般認為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少昊五帝,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第二種說法指大_(伏羲)、炎帝、黃帝、少_(少昊)、顓頊。第三種說法指少昊(_)、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秦國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為五帝。
《世本》、《大戴禮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
《禮記·月令》以大_(伏羲)、炎帝、黃帝、少_(少昊)、顓頊為五帝。
《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昊(_)、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為五帝。
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稱為五帝的神話。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_、北方顓頊、中央黃帝;而唐賈公彥疏《周禮·天官》“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_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
秦國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為五帝。按呂不韋十二紀的提法,五帝是主管四方、四時和五行之神。黃帝居中,具土德;大_居東方,具木德,主春,亦稱春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稱炎帝;少_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稱白帝;顓頊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稱黑帝。(《呂氏春秋·召類》)三皇五帝究竟指誰?對于五帝,則一般采取《史記·五帝本紀》的說法。
三皇五帝分別指的是什么 三皇五帝實際上是指一個部落首領,充其量是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幾個部落散落在一塊大地上,難免發(fā)生沖突,就需要有一個共同管事的人,這個人必須大家都認可,就是聯(lián)邦制首領。
因為關于三皇太過久遠,說法眾多。大家比較認可的,是其中兩個,一個是伏羲氏,還有一個是神農氏。
第三個,有的說是女媧,有說是祝融,更多的人相信是燧人氏。
神農氏的農業(yè)種植很有水平,解決了最基礎的生存問題。燧人氏鉆木取火,把人類從野獸像成熟文明拉近了一大步。伏羲氏,是文化方面的高手,發(fā)明了算卦之類的。即便三皇的人選不一,但是他們都是有巨大貢獻的人或者部落,否則不可能以“皇”冠之。
三皇是:伏羲氏、神農氏、燧人氏或者女媧。
五帝的記錄就多了很多,司馬遷集中了各種史料和傳聞,認真寫了一篇《五帝本紀》。
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五帝中第一位是黃帝。黃帝和炎帝都是有熊氏少典之子(一種說法),在阪泉之野戰(zhàn)敗了炎帝,在涿鹿之野擒殺不臣服的蚩尤,被諸侯尊為天子。
第二位是顓頊(zhuān xū)。顓頊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
第三位是帝嚳(kù)。帝嚳是黃帝兒子玄囂的孫子。
第四位是唐堯。堯就是帝嚳的兒子。
第五位就是虞舜。舜是民間推舉上來的,經過堯不斷考察,最終禪讓的明主。
三皇五帝分別是誰 我國傳說中關于最古老的一些帝王,歷來有不同的說法。一般以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為三皇,以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泛指遠古時代的帝王人物。
三皇五帝,是“三皇”與“五帝”的合稱。原始意義上的三皇是指遠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補伏羲氏等作為“三皇”。原始意義上的五帝是指遠古五方上帝,后增補黃帝公孫軒轅(也稱姬軒轅)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領作為“五帝”。
后期增補的后三皇五帝在不同著作中分別有不同的說法:
三皇:
1、燧人、伏羲、神農,出自《尚書大傳》。
2、伏羲、女媧、神農,出自《春秋運斗樞》。
3、伏羲、祝融、神農,出自《風俗通義》。
4、伏羲、神農、黃帝,出自《三字經》。
5、有巢氏、燧人氏,出自《莊子》、《綱鑒易知錄》。
五帝:
1、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出自《呂氏春秋》。
2、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出自《大戴禮記》。
3、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出自《資治通鑒外紀》。
各個三皇五帝的簡史:
1、天皇氏。
別號天靈、防五、天霧。姓望,名獲,字文生;“五龍”之首;以木德王天下。天皇氏繼盤古氏以治,其繼盤古治所在良渚古城中的莫角山臺址上。前9684---前7884年在位,天皇氏為創(chuàng)世大神盤古氏之子,地皇氏之父,開天辟地之后的首位中國部落首領。(一說天皇氏即伏羲氏,與地皇神農氏、人皇女媧氏并稱為“三皇”)
2、地皇氏。
天皇氏之子、矩靈氏之夫、人皇氏之父,“五龍”之一。前7884----前6084年在位。定都于良渚古城,同時設陪都于龍門、熊耳之山岳(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山、熊耳山一帶)。一說地皇氏即神農氏,與天皇伏羲氏、人皇女媧氏并稱為“三皇”。
3、人皇氏。
簡稱“人皇”,又稱“泰皇”;亦曰居方氏。人皇氏為地皇氏之子,提挺氏之父。前6084----前4724年在位,定都于良渚古城,同時設陪都于今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qū)兩城鎮(zhèn)遺址。一說人皇氏即女媧氏,與天皇伏羲氏、地皇神農氏并稱為“三皇”。
4、提挺氏。
又號黃神氏。前4724----前4694年在位,定都于良渚古城,同時設陪都于今淮河流域,具體地點不詳。提挺氏為人皇氏之子,通姓氏之父。另外據(jù)傳八仙之一的漢鐘離(復姓鐘離,名權。東漢時人,故稱漢鐘離)即為提挺氏轉世。
5、通姓氏。
又號皇覃氏、離光氏。前4694----前4664年在位,定都于良渚古城,同時設陪都于中國南方(今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九嶷山一帶)。通姓氏乃提挺氏之子,有巢氏之父。
6、有巢氏。
號“大巢氏”。位列五氏之首,華夏族人。祖籍在今巢湖流域;建立古巢國,中國上古時期部落首領。居住在今安徽省巢湖市一帶,后遷徙至山西省興縣石樓山一帶。有學者認為有巢氏出生地在蒼梧,立都河南舞陽。也有史學家認為有巢氏生籍在山東、四川、內蒙古、云南、湖南等地。據(jù)中國歷史大系表記載,有巢氏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早期,開創(chuàng)了巢居文明。有巢氏被譽為華夏“第一人文始祖”和“文明的領航者”。
7、燧人氏。
又號燧皇,定都于燧明(今河南商丘),后遷都于河北省保定市(今河北保定南莊頭遺址)。燧人氏為燧明國國君,為有巢氏之子、華胥氏之夫、伏羲氏與女媧氏之父。前4464----前4354年在位,燧人氏是中國迄今為止有史可考的第一位個體部落首領(非部落聯(lián)盟首領)。燧皇陵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境內,是中國歷史上年代最為久遠的帝王陵墓。
8、華胥氏。定都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zhèn)。華胥氏為燧人氏之妻,伏羲氏與女媧氏之母。在位年限不詳,可能與燧皇共治。燧人氏之后由伏羲氏繼位。華胥陵位于山東省新泰市石萊鎮(zhèn)華胥山,一說藍田縣華胥鎮(zhèn)孟巖村。
9、伏羲氏。
又號羲皇、太昊、青帝。定都于汶上(今山東省汶上縣),后遷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陽),前4354----前4239年在位。伏羲氏為燧人氏與華胥氏之子、女媧氏的兄長兼夫君。炎帝神農氏的外祖父。在燧人氏之后繼位。一說伏羲即為天皇氏。傳說太昊伏羲氏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五方上帝之一。伏羲陵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城北1.5公里處。
10、女媧氏。
又號媧皇氏,前4239—前4109年在位。女媧氏是燧人氏與華胥氏之女、伏羲氏的妹妹兼妻子。炎帝神農氏的外祖母。在伏羲氏之后自立為帝,與炎帝朱襄氏共治天下。一說女媧即為人皇氏。女媧城與女媧陵位于今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
11、朱襄氏。
有3代朱襄氏擔任過炎帝,又號稱飛龍氏,在伏羲氏之后即位。與女媧氏共治天下,公元前4239—公元前4169年在位,定都于朱邑(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贏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五弦瑟,以來陰風,以定群生。炎帝朱襄氏最后為炎帝神農氏所滅。炎帝朱襄氏陵位于商丘市柘城縣東大仵鄉(xiāng)。
12、神農氏。
有9代神農氏擔任過炎帝,又號農皇、赤帝、烈山氏。定都于伏羲氏舊墟(同伏羲都城)。后先后遷都于今山東省曲阜市與今河南省洛陽市。前4109----前3579年在位,炎帝神農氏是伏羲氏與女媧氏的外孫,女媧氏死后傳位于他。后又打敗并占領了炎帝朱襄氏的領地,首次統(tǒng)一中華。后被黃帝軒轅氏打敗并遷都于今湖南省株洲市。炎帝神農氏陵墓有多座,其中陜西寶雞炎帝陵為炎帝神農一世之墓,湖南株洲炎帝陵為炎帝神農八世之墓。一說神農即為地皇氏。傳說炎帝神農氏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五方上帝之一。
13、有熊氏。
即黃帝,又號軒轅。定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鄭),前2697----前2395年在位。在涿鹿之戰(zhàn)中與異母弟炎帝聯(lián)手打敗九黎部落首領蚩尤之后遷都涿鹿(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后又在阪泉之戰(zhàn)中打敗并奪取了炎帝的皇位,迫使其臣服并退居南方。傳說黃帝軒轅氏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五方上帝之首,號稱“中央黃帝有熊軒轅氏”(另外四位天帝為東方青帝太昊伏羲氏、西方白帝少昊金天氏、南方赤帝炎帝神農氏、北方黑帝顓頊高陽氏),陵墓位于河北涿鹿,其曾孫帝顓頊打敗共工收復中原后遷葬于河南荊山。
14、青陽(氏)一世。
即少昊,又號白帝、金天氏。為黃帝長子(另一說認為少昊是啟明星與仙女皇娥的兒子),黃帝之后繼位,定都于窮桑(今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桑墟鎮(zhèn)),后遷都于今山東省曲阜市。前2395----前2322年在位,陵墓位于曲阜城東4公里的舊縣村東北。白帝少昊金天氏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五方上帝之一。據(jù)司馬遷所著《史記》誤傳,白帝少昊金天氏未登帝位。少昊逝后,皇位由其侄孫高陽氏繼承,于是高陽氏在窮桑登基,后遷都商丘并與炎帝后裔共工氏展開激戰(zhàn),共工因戰(zhàn)敗而惱羞成怒,拼盡全力撞斷了“擎天柱”----不周山(今遼寧錦州筆架山)。“共工怒觸不周山”的神話即來源于此。
15、高陽氏。
即顓頊,又號黑帝、玄帝。公元前2322—公元前2245年在位。定都于窮桑、后遷都于商丘,打敗共工氏之后定都于帝丘(今濮陽),并將黃帝陵墓由河北涿鹿遷至河南荊山。顓頊是黃帝的次子昌意的兒子。顓頊高陽氏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五方上帝之一。陵墓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zhèn)。
16、高辛氏。
即帝嚳,前2245—前2176年在位。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帝嚳乃玄囂之孫,顓頊高陽氏的堂兄。帝嚳陵墓所在地位于商丘睢陽區(qū)高辛鎮(zhèn)。
17、青陽(氏)二世。
即帝摯,前2176----前2168年在位。定都于沁陽(今河南焦作沁陽市),帝摯為帝嚳長子,即位之后為政不善,讓位于四弟陶唐侯伊祁放勛(即帝堯陶唐氏)。陵墓位于陽谷(今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北)。
18、陶唐氏。
即堯,前2168----前2095年在位。定都于北唐(今山西省太原市),后遷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帝堯為帝嚳第四子,帝摯的四弟。帝摯為政不善,禪位于他。另外,鯀禹治水、后羿射日等傳說就發(fā)生在陶唐氏時期。陵墓位于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富春鄉(xiāng)谷林。
19、丹朱。
定都于丹水(今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舊稱丹水縣,古時為陶唐氏長子丹朱的封地),前2067----前2064年在位。丹朱為帝堯長子,帝堯臨終前,因丹朱不肖,堯指定有虞氏部落首領姚重華為繼承人。帝堯死后,姚重華為其守孝三年,并將皇位讓給了丹朱。丹朱為政不善,三年后還位于姚重華。陵墓位于河南省濮陽市范縣辛莊鄉(xiāng)丹朱村(丹徐莊)。
20、有虞氏。
即舜,分別于前2095----前2067年、前2064----前2025年在位。定都于蒲阪(今永濟),帝舜為黃帝裔孫。以孝聞名,是著名的24孝之首---“孝感動天”的主人公。繼承陶唐氏之皇位。陵墓有兩處:山西運城舜帝陵和湖南寧遠舜帝陵。
21、夏后氏。
夏后禹,即大禹,先為有崇氏,后為夏后氏。前2025----前2015年在位,定都陽城(今河南省登封市),后遷都于陽翟(河南禹州)。禹為黃帝嫡系裔孫,是治水英雄夏后鯀的兒子。夏朝奠基人。陵墓位于浙江省紹興城東南會稽山麓大禹陵。
22、盤古氏。
盤古是中國古代傳說中開天辟地的神。在天地還沒有開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個大雞蛋一樣混沌一團。有個叫做盤古的巨人在這個“大雞蛋”中一直酣睡了約18000年后醒來,盤古憑借著自己的神力把天地開辟出來了。他的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頭發(fā)和胡須變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體變成了東、西、南、北四極和雄偉的三山五岳;血液變成了江河;牙齒、骨骼和骨髓變成了地下礦藏;皮膚和汗毛變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變成了雨露。盤古的精靈魂魄在他死后變成了人類。所以,都說人類是世上的萬物之靈。
23、黃帝。
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lián)盟首領。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有爭議),故號軒轅氏,出生、創(chuàng)業(yè)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首先統(tǒng)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谷草木,大力發(fā)展生產,始制衣冠,建造舟車,發(fā)明指南車,定算數(shù),制音律,創(chuàng)醫(yī)學等,在此期間有了文字。黃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
24、炎帝。
神農氏(或神農氏的子孫)。傳說炎帝姓姜,生于厲山(今湖北隨縣厲山),長于姜水。相傳他牛頭人身,就是現(xiàn)在的羌族(神龍的子孫)。最初,這個氏族活動于姜水流域,就是現(xiàn)在的寶雞市清姜河,后來進入黃河中游。相傳其母名女登,一日游華陽,被神龍繞身,感應而孕,生下炎帝。傳說炎帝人身牛首,頭上有角。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長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嘗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后世所稱道。據(jù)《史記》等古籍追記,炎帝姓“伊耆”,名石年。母為有嬌氏女,名曰女登,是少典正妃。生炎帝。長于姜水,故有‘姜’姓之稱。據(jù)《綱鑒》等記載:“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其俗樸,重端愨,不岔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于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腸谷,西至三危,莫不從其化。”《越絕書》說:“昔者神農之治天下,務利之已矣,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貴于人,而天下共尊之。”
25、顓頊。
顓頊為上古五帝之一。黃帝之孫,姬姓。父親是黃帝次子昌意,封于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為妻,生顓頊。顓頊性格深沉而有謀略。十五歲時就輔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區(qū),封于高陽(今河南杞縣東),故又稱其為高陽氏。黃帝死后,因顓頊有圣德,立為帝,時年二十歲。號為高陽氏,列為五帝之一,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在位期間創(chuàng)制九州,使中國首次有了版圖界線;建立統(tǒng)治機構,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別,長幼有序;改革甲歷,定下四季和二十四節(jié)氣,后人推戴他為“歷宗”等。
26、帝嚳。
帝嚳,姓姬,名俊,號高辛氏,河南商丘人,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黃帝的曾孫,前承炎黃,后啟堯舜,奠定華夏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族的第一位先公。祖父玄囂,是太祖黃帝正妃高皇后嫘祖的大兒子,父親名_極,帝顓頊是其伯父。帝嚳從小德行高尚,聰明能干。十五歲時,被帝顓頊選為助手,有功,被封于辛(今商丘市高辛鎮(zhèn))。帝顓頊死后,他繼承帝位,時年三十歲。帝嚳繼為天下共主后,以亳(今河南商丘)為都城,以木德為帝,深受百姓愛戴。
27、堯帝。
姓伊祁,名放勛,史稱唐堯。公元前2377年農歷二月初二,在唐地伊祁山誕生,隨其母在慶都山一帶度過幼年生活。15歲時在唐縣封山下受封為唐侯。20歲時,其兄帝摯為形勢所迫讓位于他,成為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lián)盟長。他踐帝位后,復封其兄摯于唐地為唐侯,他也在唐縣伏城一帶建第一個都城,以后因水患逐漸西遷山西,定都平陽。唐堯在帝位70年,90歲禪讓于舜,約公元前2259年,堯118歲時去世。
28、舜帝。
舜,也稱虞舜,因生于姚地(今天河南濮陽),以地取姓氏為姚。姚姓族人是黃帝、舜的后裔。舜,歷來與堯并稱,為傳說中的圣王。舜名重華,晉代皇甫謐又說他字都君。舜建國號有虞,都蒲阪。按先秦時代以國為氏的習慣,故稱有虞氏帝舜。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相傳舜的家世甚為寒微,雖然是帝顓頊的后裔,但五世為庶人,處于社會下層。舜的遭遇更為不幸,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瞽叟續(xù)娶,繼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huán)境里,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驁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時候,及時逃避;稍有好轉,馬上回到他們身邊,盡可能給予幫助,所以是“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常)在側”身世如此不幸,環(huán)境如此惡劣,舜卻能表現(xiàn)出非凡的品德,處理好家庭關系,這是他在傳說故事中獨具特色的一個方面。
29、太_。
一作太皓,又作太昊,伏羲,風姓。傳說為古代華夏族的首領,居于陳地(即現(xiàn)在河南淮陽縣),是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的共同祖先。相傳他人頭蛇身,或人頭龍身,可能是以蛇或龍為圖騰的氏族首領,居住在陳地,應該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母親為華胥。相傳華胥在雷澤(古地名)看到一個巨人的腳印,便踩了上去,因此而受孕,于成紀(古地名)生太_。太_觀察天地萬物的變化,作出了八卦。又發(fā)明文字,定婚嫁禮法,傳授百姓畜牧之法,制作十五弦之瑟。后按取法五行,圣王死后以五行相配,所以太_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_配金,顓頊配水,按位在東方,象日之明,故稱太_。_,明也。變混沌之質,文宓其教,故曰宓犧(宓,音伏),亦謂伏羲。在位一百一十年。
30、少_。
少昊為殷姓,古代多因生地而賜姓,根據(jù)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氏族序》:“居於嬴濱者賜以殷嬴”姓推論,少昊降生于殷(嬴)水之濱。嬴水是山東汶河上游發(fā)源的兩大支流之一,一為牟汶河,發(fā)源于古代牟族的原居地,有古牟城遺址;一為殷汶河,發(fā)源于古代嬴族的原居地,有古嬴城遺址。他在魯北名叫窮桑的地方登帝位,后徙都曲阜,建立了一個以百鳥之王鳳鳥為主圖騰的氏族部落式東方鳥國——少昊之國。他以五鳥、五鳩、五雉、九扈24種鳥命名氏官,如以玄鳥氏作司馬,掌管兵權;以祝鳩氏作司徒,管理民事;以鸕鳩氏(布谷鳥)作司空,掌管建筑;以爽鳩氏作司寇,主管法律;以鶻鳩氏擔任司事。如用五種雉鳥分別作為掌管金、木、陶、皮、染等五位“工正”的官名,主管手工業(yè)。把九扈鳥作為九位農工官員的名稱,掌管農業(yè)耕種收獲。此外,以玄鳥為司分,掌管春分和秋分;以伯勞為司至,管理夏至和冬至;以青鳥司啟,管理立春和立夏;以丹鳥司閉,管理立秋和立冬。他以鳥設職封官,各司其責,把一個國家式原始部落治理得井然有序,使“民無淫,天下大治,諸福之物畢至”。因此,《稽古道統(tǒng)之傳》稱:“三皇而后少昊,實為五帝之冠”。春秋末期“五行”之說確立之后,以“五行”標“五帝”,以化生天下萬物的五行之首的“金”字標其政德,認為少昊“以金德王天下”,故又號“金天氏”?!?/p>
皇帝的含義:
1、皇。“皇”像太陽一樣光輝燦爛。人皇最為尊貴。羲皇,媧皇皆出自人皇。人皇稱皇不稱帝。壬有水德,其人龍身,
三皇五帝
我國古代有把遠古三個帝王和上古五個帝王合稱為三皇五帝的傳說,秦始皇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無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那么,三皇五帝究竟是誰?說法頗多分歧。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且認為泰皇最貴。那么,泰皇是誰?《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的另一種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渡袝髠鳌泛汀栋谆⑼x》等,則又主張三皇應為燧人、伏羲、神農,而《運斗樞》、《元命苞》等緯書,除了認同伏羲、神農外,補上了創(chuàng)造人類的女媧。此外,《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通鑒外紀》又以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由此看來,伏羲、神農占了三皇之兩席,諸說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誰,分歧較大。
至于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妒辣尽?、《大戴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而《禮記·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少皞、顓頊為五帝;《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吳(皞)、顓頊、高辛(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稱為五帝的神話。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而唐賈公彥疏《周禮·天官》“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
還有幾種不同組合,歸納起來,大致有這樣一些說法: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農(《尚書大傳》);
②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義》);
③伏羲、祝融、神農(同上);
④伏羲、神農、黃帝(《古微書》)。
五帝
①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
②庖犧、神農、黃帝、堯、舜(《戰(zhàn)國策》);
③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
④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偽《尚書序》);
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說。于是這一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④黃帝、少昊、顓頊、嚳、堯(《資治通鑒外紀》)。
其實,三皇五帝傳說的分歧,是我國多民族發(fā)展的產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進步趨勢。早在進入文明 時代之前 ,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就形成了華夏族、苗族以及當時被華夏族稱之為蠻、夷、戎、狄等許多兄弟 民族。說華夏族為黃、炎之后,這實際上反映了華夏族是由以黃帝、炎帝為代表的兩個有血緣親屬關系的氏族 經過長期發(fā)展而成的。
大抵三皇說所指諸人,是中國祖先處于史前各個不同文化階段的象征。有巢、燧人、庖犧(伏羲)分別代表蒙昧時期的低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神農代表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女媧則是更早的創(chuàng)世紀式的神人,在神話中又和伏羲結合創(chuàng)造人類。五帝說所指諸人,主要是父系家長制的部落聯(lián)盟盛期及其解體時或原始社會末期實行軍事民主制時期的一些部落酋長或軍事首長人物。
大部分的意見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稱為“三皇”,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稱為“五帝”,這些說法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
【具體介紹】
【盤古氏】
就是我們都熟知的盤古開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傳說天地是由盤古用斧開的,這一故事到了北魏,經酈道元傳入北方。從此,盤古由流傳于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神話,而發(fā)展成為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廣博物志》卷九行《五運歷年紀》
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fā)為草木。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為東岳,腹為中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睛,怒為陰。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亙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盤古國,今人皆以盤古為姓。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也,而生物始于盤古。
中華民族的始祖盤古氏化仙之后,他的身體器官化為日月星辰、四極五岳、江河湖泊及萬物生靈。這個傳說雖然有神話的成份在內,但卻為我們提供了一份研究中華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參考資料?!段暹\歷年記》認為:中華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盤古氏雙眼所化,日神是盤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盤古氏的右眼所化,民間流傳的“男左女右”習俗,就是由此而來。
【有巢氏】
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他是傳說中發(fā)明巢居的人。這一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
中國古代神話中發(fā)明巢居的英雄。也稱“大巢氏”。其初,人民穴居野處,受野獸侵害,有巢氏教民構木為巢,以避野獸,從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莊子.盜跖》:“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薄短接[》卷七八引《項峻始學篇》:“上古穴處,有圣人教之巢居,號大巢氏?!睍x張華《博物志.雜說上》:“昔有巢氏有臣而貴,任之專國主斷,已而奪之。臣怒而生變,有巢以亡?!?
有巢氏神話傳說中人物,漢族人民想象中的始祖,原始巢居的發(fā)明者。相傳遠古昊英之世,人少而禽獸眾,為防御野獸侵害,有巢氏教人構木為巢,白天采摘橡栗,夜晚棲宿樹上?!肚f子》載:"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即有巢氏時代。因居巢得名與有巢氏發(fā)明巢居有關,而被視為巢湖人。它與同時出現(xiàn)的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一樣,雖均出自后人虛擬,但也表明了漢族先民堅持生存斗爭的光榮歷史進程
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莊周說:“古者禽獸 多而入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 之曰有巢氏之民。”(《莊子·盜跖》)韓非說:“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本為巢以 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韓非子. 五?!?有巢氏是傳說遠古發(fā)明巢居的人。這一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抖菁组_山圖》說: “石樓山在瑯玡,昔有巢氏治此山南。”(《藝文類聚》卷十一引)瑯玡山在山東諸城縣,所謂有巢氏治于此,實不足為信。項峻《始學編》說:“上古皆穴處,有圣人出,教之巢 居,今南方巢居,北方穴處,古之遺跡也?!?《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認為巢居開始于南方?!读忠赜洝芬舱f:“蒼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無屋宅,依樹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為 業(yè),與人交易,若上皇之人?!?《太平御覽》卷一七二引)周去 非說; “深廣之民,結柵以居,上設茅屋,下豢牛豕。 其所以然者,蓋地多虎狼,不如是,人畜皆不得安,乃上古巢居之意歟!”(《嶺外代答》卷四)這都說明巢居可能起源于南方。
【女媧氏】
女媧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媧的身體,是誰造出來的。傳說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并造就了人類,這是母系社會神話的反映。據(jù)說,在這以前,天塌地陷,災害不息,經過她的工作,一切就序了。她也就成了傳說中整理天地的神。這個故事反映了遠古人類與自然界的艱苦斗爭。
女媧氏為了美化人類的精神生活,還發(fā)明了笙簧樂器,能把風嘶鳥語,蟲鳴溪唱,絲絲入扣地吹奏出來;男貪女愛的喁喁情話,水乳交融的心靈戀歌,也能曲曲傳神地表達得淋漓盡致,于是人與人之間增添了無限的祥和氣氛,特別是男女之間,由于音樂的滋潤,許許多多幸??鞓返膽偾椋急粌?yōu)美的音樂旋律激蕩起來。
后來伏羲氏死了,女媧氏代立,沒有兒女,因為年紀漸老,便退休到美麗的地方,即現(xiàn)陜西藍田縣女媧谷。那知來了一個康回,專用水害人,女媧氏老大不忍,于是再出來與康回斗爭。
康回是冀州地方出現(xiàn)的一個怪人,生得銅頭鐵額,紅發(fā)蛇身,是一位天降的魔君,來和人民作對,史書上又把他叫做共工氏。他那一邦的人熟悉水性,與人打仗總用水攻。女媧氏運用她的七十種變化,到康回那里打探了一番,回來后就叫眾多的百姓預備大小各種石頭兩萬塊,分為五種,每種用青、黃、赤、黑、白的顏色作為記號。又吩咐預備長短木頭一百根,另外再備最長的木頭二十根,每根上面,女媧氏親自動手,都給它雕出一個鰲魚的形狀。還叫百姓再備蘆葦五十萬擔,限一個月內備齊。又挑選一千名精壯的百姓,指定一座高山,叫他們每日上下各跑兩趟,越快越好,又挑選二千名伶俐的百姓,叫他們到水中游泳泅沒,每天四次,以能在水底潛伏半日最好。女媧氏運用神力,傳授他們一種秘訣,使那二千百姓歡欣鼓舞,認真練習。女媧氏又取些泥土,將它捏成人形,大大小小,一共捏了幾千個。
剛剛準備完畢,康回就率部來攻,故技重施,洪水開路,女媧氏就叫百姓將五十萬擔蘆葦先分一半,用火燒起來,化為灰燼,又叫百姓將爛泥挖起來和草灰拌勻,每人一擔,向前方挑去,遇到有水的地方就填上,女媧氏在后面運用她的神力,只見康回灌過來的水都倒灌回去。康回敗了第一陣,就率領部屬直接沖殺過來,他的部屬本就兇猛,這次又吃了虧,更是囂張,這時女媧氏所做的幾千個土偶個個長大起來,大的高五丈,小的也有三丈,手執(zhí)兵器,迎向敵人,康回的部眾幾時見過這種陣仗,一個個驚惶失措,敗下陣去。女媧氏立即吩咐那一千個練習泅水的百姓:“康回這回退去,必定揀險要的地方守起來,他一定在大陸澤,和他的老家昭余大澤一帶躲起來,那里他筑有大堤,為防他決堤灌水,你們一去遇到有堤防的湖澤,就用我為你們預備的木頭在湖的四周先用四根長木一直打到地底,再用幾根短木打在旁邊,他就決堤不動,因為大海之中,鱉魚最大,力也最大,善于負重,我已經到海中與海神商量好了,將幾個鱉魚的四足暫時借用,所以那木頭上刻的,不但是鱉魚的形狀,它的精神也在里面?!边@些人聽了欣然前往,女媧氏又帶了二千個跑山的百姓,攜了縮小的土偶、石頭等物,一路趕去,在大陸澤和昭余大澤徹底擊敗康回,康回逃跑時遇到那二千個久練長跑的人如何是對手,居然被生擒。部眾將康回擒來獻給女媧氏,女媧氏歷數(shù)他的罪行,下令斬首,咔嚓一刀下去,卻不見有血冒出來,但有一股黑氣升到空中,原來康回也有些神通,化作一條黑龍蜿蜒逃去。最終與女媧氏的部下瑞頊氏在不周山又一場大戰(zhàn),康回失敗,頭觸不周山而死。
于是出現(xiàn)歷史上記載的如下史事:共工氏(康回)頭觸不周山,不周山崩塌,于是四極廢、九州裂、天柱折、地維缺,女媧氏力任艱巨,煉五色石補天,于是地平天成,不改萬物。
【燧人氏】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fā)明鉆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燧人氏,在遠古時,商丘一帶是一片山林。在山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經常捕食野獸,當擊打野獸的石塊與山石相碰時往往產生火花。燧人氏從這里受到啟發(fā),就以石擊石,用產生的火花引燃火絨,生出火來。這種取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農村還有人在使用。當時,有一位圣人從鳥啄燧木出現(xiàn)火花而受到啟示,就折下燧木枝,鉆木取火。他把這種方法教給了人們,人類從此學會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煉等,人類的生活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人們稱這位圣人為燧人氏,奉他為“三皇之首”。
【伏羲氏】
伏羲氏,又稱包犧氏、庖羲。據(jù)說他是個大發(fā)明家,對人民的貢獻是很大的。“包犧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他還發(fā)明“結繩為網以漁”,造福于民。這是兩件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當然,社會出現(xiàn)這樣的新事物,是由于人們集體勞動的結果,而不會是某個“圣人”的恩賜。但這個傳說告訴我們,那個伏羲氏族開始使用一種記事符號,又懂得制網捕魚了。羲又叫太昊伏羲,據(jù)說,是華胥氏踩了雷澤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兒子。他能夠沿著生 長在都廣之野的作為天梯的建木“上下于天”。
伏羲有許多創(chuàng)造發(fā)明,伏羲氏是中國文獻記載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對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同時他又擁有著超人的智能。伏羲氏將他觀察到的一切,用一種數(shù)學符號(這種二進制數(shù)學模式成為當今計算機技術發(fā)展的基石)描述了下來,這就是八卦。主要說他坐在一座方壇上,聽 了八方風的樂音,便畫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種懸卦的符號,叫做“八卦”,以代表天地間的種種事物。他又模仿蜘蛛結網,制作了捕魚的網。他的臣子句芒,則根據(jù)這種原理,做了捕鳥的羅。伏羲還制作了瑟,創(chuàng)造了《駕辯》的樂曲。上古文明的曙光,在傳說中的伏羲時代就開始顯露出來了。 上古時期,孟津東部有一條圖河與黃河相接,龍馬負圖出于此河,伏羲氏依龍馬之圖畫出了干、兌、離、震、巽、坎、艮、坤為內容的卦圖,后人稱為伏羲八卦圖。伏羲氏仰觀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guī)律和人倫秩序。伏羲氏造書契、正婚姻、教漁獵,結束了人們茹毛飲血、結繩記事的蒙昧歷史,開創(chuàng)了中華文明。龍馬負圖寺遂成為“河圖之源”,伏羲氏則被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稘h書·孔安國傳》曰:“龍馬者,天地之精,其為形也,馬身而龍鱗,故謂之龍馬,龍馬赤紋綠色,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蹈水不沒,圣人在位,負圖出于孟河之中焉?!?
伏羲后來做了東方的天帝,他的臣子句芒,便做了他的屬神。句芒的形狀是鳥的身子,人的臉,駕了兩條龍。他兩個共同管理著東方青土樹木的原野一萬二千里的地方,是春天的主神。
【神農氏】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又說他是農業(yè)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yī)藥之神,相傳就是神農嘗百草,創(chuàng)醫(yī)學。傳說神農死于試嘗的毒草藥。他是傳說中主掌稼穡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會農業(yè)開始發(fā)展的氏族名稱。據(jù)記載,當初人們吃生肉,喝獸血,穿獸皮。神農認為人們這樣生活下去,是難以維持的。于是,他“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實際上農業(yè)生產知識是上古人類實踐經驗的積累。神農并無其人。后來人們推測,神農氏的事跡,大致反映相當于母系氏族制繁榮時期的社會情況。
據(jù)西漢初年的古書《淮南子》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還有一個感人的神話傳說,說神農氏為了給人們尋找治病的草藥,他嘗盡了百草,有一天嘗到一種劇毒的斷腸草,終于他的腸子斷爛,為人民犧牲了生命。神農氏還教給人們通商交換:“神農是以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這些傳說都是后人對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說明他和黃帝一樣,是中華民族文明之祖。
【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華夏民族的始祖。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國于有熊,亦稱有熊氏。
黃帝生性靈活,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領。他聯(lián)合炎帝,打敗由蚩尤率領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而成為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成為“黃帝”。傳說打敗蚩尤后又與炎帝族在阪泉發(fā)生三次大戰(zhàn),黃帝統(tǒng)率以熊、羆、貔、貅、虎等野獸為圖騰的氏族參加戰(zhàn)斗,打敗了炎帝部落,進入黃河流域。從此,黃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發(fā)展起來。史書記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說明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聯(lián)盟。
正是這個原因,后人把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傳作是黃帝的功績,說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讓妻子嫘祖教人民養(yǎng)蠶。他命令大臣倉頡造文字,大撓造干支,伶?zhèn)愔谱鳂菲鞯鹊?。這些傳說不大可靠,我們只能理解為黃帝時代生產工具大有進步。
歷史上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后裔,故稱“軒轅后裔”,“炎黃子孫”。黃帝后代與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華民族,黃帝軒轅氏被看成是華夏族的始祖。
【炎帝】
炎帝,姓姜。相傳他牛頭人身,可能是以牛為圖騰的氏族首領。最初,這個氏族活動于渭河流域,后來進入黃河中游,與九黎族發(fā)生了長時期的沖突。九黎族的首領叫蚩尤,獸身人言,銅頭鐵脖子,頭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劍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種猛獸為圖騰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是勇悍善戰(zhàn)的強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驅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炎帝向黃帝求援,雙方在涿鹿大戰(zhàn)一場。蚩尤請風伯雨師興風作雨,造了大霧使黃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黃帝請旱神女魃,把天氣放晴,造了“指南車”辨別方向。這場激烈戰(zhàn)爭的結果是蚩尤失敗,被殺死了。黃帝取得了勝利,被推舉為“天子”。
【顓頊】
顓頊,姓姬,號高陽氏,居住河南濮陽縣一帶,相傳是黃帝的兒子昌意的后代。二十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古書記載:“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可能這是八個氏族。
即位后,進行政治改革,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后來,有個部落的首領共工對顓頊非常不滿。傳說他憤怒地用頭撞倒了不周山。頓時,撐著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繩子斷了。于是天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移動;地在東南洼陷,江河隨之東流。顓頊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后裔。
【帝嚳】
帝嚳,姓姬,號高辛,黃帝的曾孫。父親叫矮(jiao 矮)極,顓頊是他的堂房伯父。帝嚳在位時人才濟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嚳在位70多年。相傳帝嚳生于窮桑(西海之儐),母握裒因踏巨人足跡而生。帝嚳少小聰明好學,十二三歲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顓頊,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實住帝丘(今濮陽),三十而得帝位,遷都毫邑(今河南偃師縣西南),享壽百歲。死后葬于濮陽頓丘城南臺陰野之秋山。
【堯帝】
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于唐,故稱“唐堯”,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于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lián)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禪讓。
【舜帝】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故稱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于四岳的推舉,堯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領職位,并把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秷虻洹匪浰吹闹饕论E有:命后稷按時播植百谷;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兇族。舜知人善任選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許多官職: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棄作后稷,主管農業(yè);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為首領時,把各項工作都做的很好,開創(chuàng)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正如《史記》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實際上,當舜之時,國家機器的雛形已經具備了。死后,禪位于禹。
史記說: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陽一般,遠望他如云霞一樣燦爛。富有而不驕橫,高貴而不傲慢。黃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紅色的車駕以白馬?!澳苊黢Z德,以親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測定推求歷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堯在位,天下洪水湯湯,用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又啟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他治天下五十年,問天下治與不治?百姓愛戴自己與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訪于民間,有一位老人含著食,鼓著腹,敲著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這首古詩稱作《擊壤歌》。
堯帝開創(chuàng)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堯問四方諸侯首領:“誰能擔負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諸侯首領說:“有個單身漢,在民間。叫虞舜?!庇谑?,堯微服私訪,來到歷山一帶,聽說舜在田間耕地,便到了田間??匆娨粋€青年,身材魁偉、體闊神敏,聚精會神地耕地,犁前駕著一頭黑牛、一頭黃牛。奇怪的是,這個青年從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一個簸箕,隔一會兒,敲一下簸箕,吆喝一聲。堯等舜犁到地頭,便問:“耕夫都用鞭打牛,你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見有老人問,拱手以揖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為我打黃牛,黃牛以為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眻蛞宦?,覺得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牛尚如此,對百姓就更有愛心。堯與舜在田間扯起話題,談了一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的談論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堯又走訪了方圓百里,都夸舜是一個賢良之才。堯便決定試一試舜。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兩個女兒觀其德;把九個男兒安排在舜周圍,讓九個男兒觀其行。把舜放進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馴服。舜頭腦清醒,方向明確,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來。堯先讓舜在朝中作虞官,試舜三年后,讓舜在堯的文廟拜了堯的先祖,堯便讓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太皞】
太皞,也稱為太昊,姓風。相傳他人頭蛇身,或人頭龍身,可能是以蛇或龍為圖騰的氏族首領,居住在陳地(即現(xiàn)在河南淮陽縣)。他應該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
【少皞】
少皞,也叫少昊,姓己,名摯,號窮桑帝,傳說是黃帝的后代,居住在山東曲阜一帶。這個部落以鳥為圖騰,有風鳥氏、玄烏氏、青烏氏,共二十四種。這可能是二十四個氏族合成的一個大的部落。少皞族是黃帝族向東發(fā)展的一支。
參考資料:/view/3197.htm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56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上古十大神劍中國上古十大神劍介紹
下一篇: 上古時代經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