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與銅器有關系的。在三星堆看到的"將軍盔"
,從它的樣子來看同殷墟第一期的非常相似
,但也有區(qū)別。這種器物最早見于殷墟第一期
,這對我們斷定三星堆銅器的時代是很重要的依據(jù)
。這種陶器的發(fā)現(xiàn),說明三星堆大批精美的銅器很有可能為本地鑄造
。我認為三星堆銅■同湖北宜都發(fā)現(xiàn)的同類銅■稍有區(qū)別
,而同陜西城固的銅■幾乎沒有什么區(qū)別,連花紋的作風都一樣
。但是它同殷墟的銅■多少有些不同
,當然其時代同"將軍盔";的時代還應該是一致的。根據(jù)三星堆這個地方所出的陶器
、陶片來看
,它們的最早期肯定已經(jīng)到了相當于中原地區(qū)的龍山文化時期
,至少可以到龍山文化的晚期
。因為有些陶片同中原龍山文化陶器口沿上的作風完全一樣。從現(xiàn)場觀察和從圖上看
,三星堆遺址很有可能是一個古城遺址
,它的規(guī)模比之于其他商城也不遜色。文化內涵十分豐富
,是值得特別重視的
。如果是城址。首先碰到的就是時代問題
,講到時代就同遺址的分期有關系
。所以
,分期是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大家把三星堆文化分為四期是可以的
,但是否還可以再細分或合并呢?我就不敢說了
。談分期一般總是以地層為依據(jù),而地層又是不能與分期劃等號的
。這是非常復雜的問題
,要有一個比較長時間的實踐與研究才能夠下最后結論。如果不把分期的問題解決
,那么
,關于其學術價值等一系列的問題就不好定下來,例如城址的問題
、遺址的性質問題
、祭祀坑的問題以及銅器問題等,都不好解決
。共3頁:123下一頁
夏朝的歷史稍微具體點 就可以了謝謝
夏朝(約為前2050年—約前1600年)
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朝代
。根據(jù)史書記載,夏朝是禹的兒子啟廢除了傳統(tǒng)的部落“禪讓”制
,殺死益而稱王
,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
,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
。夏朝共傳13代,16王
。夏朝其中心區(qū)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
。據(jù)說啟死后,太康即位
,出現(xiàn)了一時的政權更迭
,即所謂“失國”。再經(jīng)少康中興
,重建夏朝
。到孔甲統(tǒng)治時,夏朝走向衰落
。此后
,三傳至桀,夏朝滅亡
。約400年
,后為商朝所滅。
由于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
,所以
,長期以來對其了解還主要依賴古代文獻的記載
,包括夏朝的國王、官吏
、軍隊以及刑獄情況?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代以來,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村遺址中大型宮殿
、墓葬以及許多青銅器的出土
,則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作為奴隸制的夏朝的政治、經(jīng)濟及社會文化
、生活等等方面的情況
。
夏朝都城的變更
夏朝都城幾經(jīng)變更。
斟鄩 洛陽偃師二里頭 太康
、仲康
、孔甲、帝皋
、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夏世系
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稱為后
、夏后、夏后氏
,亦有稱之為帝者
。自啟至桀凡十三代,十六傳
,歷四百七十二年(一說四百三十二年)
,是為后人所推算。如夏代的開始從夏禹算起
,自禹至履癸(桀)
,則共十四代、十七王
,前后經(jīng)過了四百余年.
1
、啟——2、太康——3
、仲康——4
、相——5、少康——6
、予——7
、槐(芬)——8
、芒(荒)——9
、泄(世)——10、不降——11
、扃(局
、禺)—— 12
、胤甲——13、孔甲——14
、皋(吳
、皋茍)——15、發(fā)(發(fā)惠)——16
、履癸(桀)
夏朝的建立
標志著漫長的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
,這是一個歷史的進步。但是
,一種新制度的建立
,必然會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夏啟即位后
,在鈞臺大宴各地首領
,以期對他的地位予以確認。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
,拒不出席鈞臺之享
。夏啟發(fā)兵對有扈氏進行征伐,大戰(zhàn)于甘
,有扈氏戰(zhàn)敗被滅
。這次戰(zhàn)爭的勝利,使新生的政權得到初步鞏固
。
一種新制度的建立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
;一個新政權的產生,也面臨缺乏統(tǒng)治經(jīng)驗的問題
。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政權
,即使是在起進步作用的上升階段,也改變不了統(tǒng)治者剝削
、掠奪和貪圖享樂的本性
,統(tǒng)治集團內部圍繞權和利的爭奪成為不可避免。因此
,夏啟死后
,出現(xiàn)了五子爭權斗爭。太康即位后
,政事不修
,沉湎于酒色之中,有窮氏的首領羿乘機奪取了政權
。直至后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殺
,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幫助,組織夏的舊部
,積蓄力量
,乘寒浞內部混亂之時,出兵打敗了寒浞父子的力量
,奪回了政權
,才恢復了夏王朝的統(tǒng)治。這就是夏代歷史上出現(xiàn)的「太康失國」
、「后羿代夏」和「少康中興」的事件
。
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
,外患不斷
,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
,驕奢淫逸
,筑傾宮、飾瑤臺
,揮霍無度
。他日夜與妺喜飲酒作樂,置百姓的困苦于不顧
,百姓指著太陽咒罵夏桀
。大臣忠諫,他囚而殺之
。四方諸侯也紛紛背叛
,夏桀陷入內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商湯看到伐桀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
,乃以「天命」為號召
,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要求大家奮力進攻
,以執(zhí)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zhàn)
,商湯的軍隊戰(zhàn)勝夏桀的軍隊
,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
。一個強大的國家經(jīng)歷了四百余年歷史
,卻被一個小國所滅,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與思考
,所以后來出現(xiàn)了「殷鑒不遠
,在夏后之世」的告誡。
由于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
,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該書《殷本紀》中記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
,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
,因此《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代世系被多數(shù)學者認為是可信的。這樣
,在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
、鄭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質文化遺存有了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課題
,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質文化遺存
,進而恢復夏代歷史。
古史學家依據(jù)文獻資料
,提出有兩個地區(qū)可能是夏人的活動地區(qū):一個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
、禹縣和洛陽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區(qū)
。因為傳說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
,大多同這兩個地區(qū)有關。1959年開始「夏墟」調查
,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四十年來在豫西、晉南開展了一系列考古調查和發(fā)掘工作
,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標逐漸縮小
。目前,多數(shù)學者認為:以偃師二里頭遺址命名的「二里頭文化」(包括二里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和豫西地區(qū)的「龍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對象
,并對夏文化問題發(fā)表了各種看法
。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證據(jù),目前學術界對哪種遺存是夏代文化還沒有形成共識
。但是無論是豫西地區(qū)的「龍山文化」還是「二里頭文化」
,均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它為最終解決這個問題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條件
。
夏朝的疆域
夏朝的疆域西起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
;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
;南起湖北省
,北至河北省。當時夏的勢力延伸到黃河南北
,甚至長江流域
。夏王朝建都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的東部)、酌鄩(今河南省登封的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縣西北部)等地
。
夏朝的科學技術
在夏代
,農業(yè)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傳說禹的大臣儀狄開始造酒
,夏王少康又發(fā)明了秫酒的釀造方法
。為了適應農業(yè)生產的需要,探索出農事季節(jié)的規(guī)律
,現(xiàn)代仍舊流行的有時稱為夏歷的農歷就是那個時代發(fā)明的
。
畜牧業(yè)有一定發(fā)展。有一大批奴隸從事畜牧工作
,還有一些專門從事畜牧業(yè)的氏族部落
。馬的飼養(yǎng)得到很大重視。此外制陶業(yè)在夏代可能已經(jīng)成為一個獨立的極為重要的行業(yè)
。至于青銅器
,中國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二里頭文化的銅刀。如果二里頭文化被認為是夏朝時期的文化
,那么這件青銅器就是夏朝時期的
。夏代青銅器的形式非常接近陶器,它鑄造青銅的歷史不長
,所以青銅器沒有形成一個好的規(guī)范
,所以它有點像陶器的樣子,跟夏代出土的陶器一模一樣
,比較原始
,它沒有好多花紋,有小圓點
,刻畫簡單的線條
。
夏代晚期 鑲嵌十字紋方鉞
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為主。夏朝都城出現(xiàn)了車
,但還不能確認是人力車還是馬車
,因為車轍只有1米寬,和商朝的2米寬車轍不同
,商朝已經(jīng)確認使用馬車了
。
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
1、夏朝的建立
相傳堯
、舜
、禹時,部落聯(lián)盟間采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
,推舉天下的共主
。堯老時
,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舜老的時候
,把“王”位禪讓給了禹
,但禹老時卻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從此
,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
。禹是來自中原夏族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他在成為天下的“共主”之后
,組建軍隊
,南征三苗
,修建城池
,制定刑法,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
2
、夏朝的鞏固
夏朝建立不久,太康失國
,為羿所奪
。羿信寒浞,為其所殺
。四十余年
,政局動蕩。相子少康幾經(jīng)艱辛
,在有虞等部幫助下
,攻殺寒浞,使夏王朝重新復蘇
。此后
,經(jīng)幾代努力,夏王朝日漸強大
,以中原為中心
,疆域東到大海,西到西河
,北及燕山
,南至長淮。
3
、夏朝的滅亡
孔甲亂政
,夏王朝江河日下。至桀時
,統(tǒng)治階級腐朽不堪
,造傾宮
、瑤臺,寵妺嬉
,不理政事
,不聽忠言,賦斂無度
,民怨四起
。商湯興兵討伐,桀逃往南巢而死
。夏自禹至桀
,歷十四世十七王,存在了將近五百多年時間
。
夏朝建立者大禹是治水安民的歷史英雄人物
。夏的國土由原來的中原地區(qū)擴充到了黃河流域和大江南北,各民族部落在大禹的統(tǒng)領下
,以一種聯(lián)盟的形式存在
,大禹的兒子啟即位后,經(jīng)過甘之戰(zhàn)消滅了有扈氏
,又在西河之戰(zhàn)中取勝殺掉武觀
,從而鞏固了自己的地位,成了一統(tǒng)天下的天子
。
后羿即是夏朝時的人物
,他驅逐了啟的兒子太康攝政,但后羿卻沉溺于射獵
,不理朝政
,最后 也被殺死了。
夏的最后一個國王是桀
,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
,自大禹至桀共有十七個王。桀雖然有智有勇
,但很殘暴兇殘
,殺人成性,加上酗酒好色
,勞民傷財
,殘害百姓。東邊的商國便趁機騎兵伐桀
,滅掉了夏朝
。
大禹治水
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
,從禹開始
。禹的父親崇伯鯀
,是雄據(jù)大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
,都是富有治水經(jīng)驗的部落
。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
,鯀與共工先后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斗爭
,都失敗了。
后來
,禹又繼續(xù)聯(lián)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
,在伊、洛
、河
、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
。他們糾正了過去以塞為主的錯誤作法
,改為以疏導為主
,就是依據(jù)地勢的高下
,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泛濫的災害
。
經(jīng)過治理之后
,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qū)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
,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
。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
,成為人們樂于定居的地方
。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jīng)濟基礎
。
涂山之會
禹在確立王權的過程中
,又繼續(xù)征伐三苗。他統(tǒng)領眾多邦國君長
,并以奉行天命自居
,這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王權,取得了“夏后”的地位
。經(jīng)過激烈的戰(zhàn)斗
,三苗戰(zhàn)敗了。這是一次規(guī)模較大的武力征伐
,通過這些征伐活動
,不斷加強了夏禹的王權
。
禹在確立王權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陽建立了陽城(河南登封縣告成鎮(zhèn))作為都城
。后又遷往陽翟(河南禹縣)
。
為了鞏固王權,禹又沿潁水南下
,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懷遠縣境)
,大會夏、夷諸部眾多邦國或部落的首領
,這就是“涂山之會”
。原來的眾多部落首領,到此時大都轉化成世襲貴族
,分別成為各個邦國的君長
。這次大會,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標志
。
夏代的國家制度
夏奴隸制國家是在原始公社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
。在原始公社制度解體的過程中,父權家長制家庭成為它的一種對抗力量
。而奴隸制國家的世襲王權和世襲貴族
,就是以父權家長制家庭為基礎逐步發(fā)展起來的。
由于奴隸制國家組織是以父權家長制家庭為基礎不斷發(fā)展起來的
,所以在國家形成之后
,各級貴族組織仍然要保持舊的血緣聯(lián)系,嚴格區(qū)分姓氏
。王室分封諸侯
,除保持它所由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國建立新氏
,大夫以邑為氏
。在各級貴族之間,就依姓氏的區(qū)別建立了各自的宗族關系
。
這種宗族關系
,雖然沿襲了舊的氏族組織的遺制,但在實際上是以父權家長制為核心
,按其班輩高低和族屬親疏等關系來確定各級貴族的等級地位的
。
夏朝軍隊
夏朝軍隊,是維護暴力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
。禹征三苗
,稱他所統(tǒng)領的軍隊為“濟濟有眾”;啟征有扈
,嚴厲告誡所屬的軍隊要嚴格聽從他的指揮
。足見當時已有強大的軍隊
。
奴隸制刑法
到夏王朝建立之后,為了進一步加強鎮(zhèn)壓人民群眾的反抗斗爭
,就在以往的基礎上制定了《禹刑》
,這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奴隸制法典。
太康失國
當夏王朝的統(tǒng)治基本穩(wěn)定之后
,以啟為首的貴族統(tǒng)治者
,就肆意奴役和剝削廣大庶民群眾,放縱于“淫湎康樂”的生活
。啟死之后
,由子太康繼立,夏王朝內部發(fā)生內訌
。
先有“五子”(太康的兄弟五人)爭立
,接著又有武觀叛亂,廣大庶民群眾就借此展開了強烈的反抗斗爭
。這就使有窮后羿有機可乘
,他“因夏民以代夏政”,一度奪取了夏王室的統(tǒng)治權力
。
有窮后羿
,以善射見稱,是東方夷人諸部勢力比較強大的首領之一
。當夏王室發(fā)生內亂
,統(tǒng)治力量大為削弱的時候
,他攻入夏都
,趕走太康。但后羿也是一個殘暴的統(tǒng)治者
,他自恃有強大的武力
,“不修民事”,只管田獵游樂
,把政事交給寒浞經(jīng)營
。后來,寒浞又勾結后羿的“家眾”
,殺死后羿及其家屬
,篡奪了統(tǒng)治權。
夏代中期的發(fā)展
季杼徹底肅清了寒浞的殘余勢力
,又大力征伐東夷各部
,一直打到東海。后來
,又還都伊洛之間
。在季杼統(tǒng)治時期
,形成為夏代中期的極盛時期。
季杼以后
,到孔甲以前
,在這期間經(jīng)歷了五代六帝,夏王朝的統(tǒng)治一直是比較穩(wěn)定
,基本上保持著向上發(fā)展的趨勢
。
夏王朝以伊、洛一帶的河南地為中心
,東通東海
,西連西河,北及燕山
,南逾長淮
,所有夏、夷諸部的眾多邦國
,大都臣服在它的統(tǒng)治之下
。
二里頭文化
有關夏代社會發(fā)展的情況
,古代文獻記載既少
,又多模糊不清。關于夏代的地下考古工作
,目前還在繼續(xù)探索中
。經(jīng)過多年的調查和發(fā)掘
,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等地,發(fā)現(xiàn)了一種介于河南龍山文化和鄭州二里崗早商文化之間的文化遺存
,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內涵較典型
,稱為“二里頭文化”。
這一文化遺存的時間
,據(jù)測定
,約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屬于夏代紀年范圍內
。目前
,雖然還沒有足以確定它是夏代文化的直接證據(jù),但所提供的豐富考古資料
,有力地推動了探索夏代文化的工作
。
干支紀年紀日法
中國傳統(tǒng)的干支紀年紀日法,起源是很早的
。夏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
、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干為名
,說明當時用天干作為序數(shù)已較普遍
。
夏代的歷法,是我國最早的歷法
。當時已能依據(jù)北斗星旋轉斗柄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月份
,夏歷就是以斗柄指在正東偏北所謂“建寅”之月為歲首。保存在《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
,就是現(xiàn)存的有關“夏歷”的重要文獻
。它按夏歷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每個月中的星象
、氣象
、物象以及所應從事的農事和政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農業(yè)生產發(fā)展水平
,保存了我國最古的比較珍貴的科學知識
。
原始文字
從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已經(jīng)出現(xiàn)
,并在逐步發(fā)展中
。在殷墟等處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我國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較早的文字
,是基本成熟的文字
。從殷墟時代上溯到夏初,不過八九百年
,夏代已有文字和文獻記錄
,是無可懷疑的。
諸侯的叛離
夏王朝到了帝孔甲時
,開始轉入后期
,《史記·夏本紀》說:“帝孔甲立,好方鬼神
,事淫亂
。夏后氏德衰,諸侯畔之
。”他的淫亂暴虐激起了群眾的反抗斗爭
。夏王朝的統(tǒng)治制度從此遭到破壞
,引起不少諸侯國的叛離。從孔甲開始
,夏朝逐步走上了衰亂的道路
。
孔甲三傳到桀(履癸),桀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桀繼立時
,為了制服叛離的諸侯
,以武力威逼東方的許多邦國,在仍舉行朝會
,結果反而激起了有緡(山東金鄉(xiāng)東北)等更多諸侯的叛亂
。夏桀出兵征討有緡,有緡雖然戰(zhàn)敗了
,但夏朝也為之元氣大傷
,加速了它的滅亡。
夏朝文字考古發(fā)現(xiàn)
揭開夏朝文字之謎?關于夏朝文字考古發(fā)現(xiàn)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夏朝文字考古發(fā)現(xiàn)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夏朝文字考古發(fā)現(xiàn):對夏朝文字的質疑
夏朝文字看久了,也就習以為常
,而對于一些初見夏朝文字的人說
,尚不能接受,或質疑
,或將信將疑
,或否定,完全屬于正常
。他們的質疑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
,甲骨文象八十歲的白胡子老頭,夏朝文字為什么看不出一點蒼老
,年邁?反倒像三四十歲成年男子
,何故?難道他吃了返老還童的藥了?
二,怎么看夏朝文字都象甲骨文之后的文字
,它怎么跑到甲骨文之前去了?
三
,夏朝文字是怎么認定出來的,具體的鑒定方法是什么?
為了了解夏朝文字的一些基礎知識
,我們不妨看一看學界的主要觀點
,這些觀點是阻礙夏朝文字發(fā)現(xiàn)的屏障,是隔絕夏朝文字與大家相見的鴻溝
,只有穿越人為設置的種種防線
,揭開歷史真相,夏朝文字才能恢復它的本來面目
。
學界主流一致認為:文字產生在夏末商初
,成系統(tǒng)的文字出現(xiàn)在商朝晚期。這種觀點被大多數(shù)專家認同
。他們還有一種認識
,就是漢字起源大都跟刻劃符號有關。請看學者的觀點:
裘錫圭《漢字形成問題的初步探索》(1978)認為“大汶口文化象形符號跟古漢字相似的程度是非常高的,它們之間似乎存在著一脈相承的關系”
。大汶口文字符號與古漢字的一脈相承關系
,也就是與商代甲骨文的一脈相承關系?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大汶口遺址出土的刻劃符號
,跟漢字相似的程度是非常高的,他們之間似乎存在著一脈相承的關系
,不知有何實例沒有
,作出這種判斷的前提,應該是能斷定大汶口出土的符號
,就是文字
,而非是看相似程度,更不該就斷定似乎存在著一脈相承的關系
,這種含糊其辭的說法
,說明裘先生的結論并未夯實,他的心里沒有底氣
,似是而非
,模棱兩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谏鲜鰩c
,裘先生做出了如下結論:
“漢字的形成時代大概不會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際(約在公元前 17 世紀)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 為學術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
,是商代中后期(約前 14 至前 11 世紀)的甲骨文和金文
。
裘先生是當今研究古文字的著名學者,他對夏朝文字的觀點被視為主流觀點
,頗具代表性
,大多數(shù)學人都同意他的意見。我認為
,他的這一觀點是受了郭沫若的影響
,正像他懷疑倉頡造字一樣,他是勞動人民造字的擁護者
,所以他也說不清這些圖畫和刻劃符號是怎樣演變成文字的
,一個著名的古文字學者對自己的觀點解釋不清或不能自圓其說,這是一件多么尷尬的事情
。 自己也應該反思一下
,這種觀點和理論經(jīng)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嗎?我們的學者,只滿足于能夠發(fā)表和獲獎
、評職稱為止,不考慮這種理論能不能流傳下去,能不能為后代子孫造福
,受益
。郭沫若1963年5月5日給陳明遠的信中說:“至于我自己,有時我內心是很悲哀的,我要對你說一句發(fā)自內心的真話:希望你將來校正《沫若文集》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