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國周瑜:既生周瑜
佛家言,生死事大
而縱觀華夏五千年
當我們被他們面對死亡時的言語與心境所深深震撼的時候,更應抱有一份深深的思考
,和體悟。思考和體悟的對象,是人生,是生命,是所有的迷與悟01
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
伍子胥
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
02
、豫讓(春秋)吾可以下報智伯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豫讓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人,是晉卿智瑤(智伯)家臣。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趙﹑韓﹑魏共滅智氏。為了給智伯報仇,豫讓用漆涂身,吞炭使自己成為啞巴,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卻未遂,而為趙襄子所捕。豫讓知道生還無望,無法完成刺殺趙襄子的誓愿了,就請求趙襄子把衣服脫下一件,讓他象征性地刺殺。趙襄子滿足了他這個要求,派人拿著自己的衣裳給豫讓據(jù)說當時趙國的志士們聽到豫讓死的消息
,皆痛哭流涕。在中國的歷史上,像豫讓這樣的刺客是不為正統(tǒng)所容的,但是他們身上的那種重義輕利,為知己者可奮不顧身的任俠精神卻幾千年來受到人們的敬仰。豫讓是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他“士為知己者死”的豪情,足以令后世忘恩負義者汗顏!03
、白起(?—前257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長平之戰(zhàn),趙卒降者數(shù)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白起
,戰(zhàn)國時著名將領、軍事家,位列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首。最后被秦昭襄王賜死
。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么罪過04
風蕭蕭兮易水寒
荊軻,戰(zhàn)國時期著名刺客
公元前227年
,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于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燕太子丹、高漸離等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風蕭蕭兮易水寒荊軻與秦舞陽入秦后
05
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
李斯
秦始皇死后
臨刑前李斯看到自己最心愛的的幼子也在待斬行列內(nèi),忽然悲從心來
06
力拔山兮氣蓋世
項羽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項羽敗亡前吟唱的一首詩
,是足以驚神泣鬼的一首壯歌,抒發(fā)了項羽在漢軍的重重包圍之中那種充滿怨憤和無可奈何的心情07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
韓信
08
、李廣(?——前119年)廣結發(fā)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
,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余,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
,西漢時名將。曾讓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shù)年不敢來犯。漠北之戰(zhàn)中臨死時李廣說:“ 我從少年起與匈奴作戰(zhàn)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隨大將軍出征同單于軍隊交戰(zhàn)
09
、劉備(161年——223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
,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國志·諸葛亮傳》)劉備,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
。章武三年病逝于白帝城,終年63歲。劉備病重時
,把諸葛亮從成都召來,把身后之事囑托給他。劉備對諸葛亮說:“ 先生的才能超過曹丕十倍,必定可以安定國家,最后完成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如果嗣子可以輔佐,就拜托你輔佐了;如果他不成才的話,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 ”諸葛亮流著眼淚說:“ 臣一定會竭盡全力10
女年七歲
(孔融)女兒年七歲
11
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
嵇康
臨刑之前
12
天下大亂
冉閔
冉閔生于五胡亂華的黑暗時代
最后一戰(zhàn)中,冉閔乘朱龍馬
,左持雙刃矛,右執(zhí)鉤戟,順風迎擊,斬殺三百余名鮮卑兵。頃刻間燕地騎兵蜂擁而至慕容俊讓冉閔站在面前而問他:“你這個奴仆下人,為何妄稱天子
其時
13、檀道濟(
?—436年)乃復壞汝萬里之長城?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檀道濟
,南朝宋名將,“三十六計”作者。東晉末,從劉裕攻后秦,屢立戰(zhàn)功,官至征南大將軍。后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諸子皆善戰(zhàn),忌而殺之。臨刑前
,檀道濟投帽子于地,憤怒地喊道:“你們這是在自毀長城?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檀道濟被枉殺
,國人痛心。消息傳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南朝宿敵北魏諸將彈冠相慶:“ 檀道濟一死,吳人無可畏懼也元嘉二十七年
14
、蘇軾(1037—1101年)西方不無
,著力即差。(《東坡紀年錄》)蘇軾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我國古代著名文學家
、文化大師蘇軾在常州病逝。彌留之際,好友維琳方丈在其耳邊大聲說:“端明宜勿忘西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佛家講不執(zhí)、隨緣
15
、宗澤(1060—1128年)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過河
!過河!過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宗澤,宋朝名將
。剛直豪爽,沉毅知兵。宗澤在任東京留守期間,曾20多次上書高宗趙構,力主還都東京,并制定了收復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納。他因壯志難酬,憂憤成疾而卒當時宗澤憂憤成疾
建炎二年七月十二日(1128年7月29日)
16、陸游(1125—1210年)
死去原知萬事空
陸游
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
嘉定二年(1209年)秋
臨終之際
17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文天祥
自殺未遂被元軍俘后
,元廷召見文天祥,告諭說:“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說:“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賜我一死就滿足了。”文天祥臨上刑場時特別從容不迫
,對獄中吏卒說:“我的事完了他的妻子歐陽氏收拾他的尸體,在衣服中找到贊文:“孔子說成仁
18
死即死耳,詔不可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方孝孺
,明初大臣、學者。因拒絕為發(fā)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牽連其親友學生870余人全部遇害,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誅十族”的人。在北平發(fā)兵時
,姚廣孝曾對朱棣說:“城池攻克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會投降,希望你不要殺他。殺了方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就絕了。”朱棣答應了。朱棣想讓方孝孺起草詔書
,把他召到宮中后,悲痛的哭喊聲響徹宮殿內(nèi)外。方孝孺連續(xù)發(fā)出質(zhì)問,朱棣想強迫方孝孺就范:“向天下發(fā)詔書,非你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筆扔到地上,一邊哭一邊罵道:“死就死,詔書我是絕不可能給你起草的!”朱棣大怒
,命令在鬧市將他處死,方孝孺慷慨就義19、王陽明(1472—1529年)
此心光明
,亦復何言。(《陽明年譜》)王守仁
,字伯安,別號陽明,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二程、朱、陸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陽明年譜》記載了王陽明臨終時的情形。當時他召弟子周積進來
,過了很久,才睜開眼睛看著他說:“我走了!”周積眼淚落了下來,問:“有什么話留下來嗎?”王陽明微微笑道:“此心光明,還用說什么?”片刻后,溘然長逝。20、楊漣(1572—1625年)
大笑,大笑
楊漣,明末著名諫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