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輝煌的時代,它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音樂是當時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在出土的畫像石上,刻有許多"樂舞圖"、"宴飲圖",通過它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漢朝音樂文化的流行。音樂文化的流行也促使著各種樂器的誕生,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介紹兩漢時期的樂器。
排蕭:先秦已有的排蕭,漢代普遍應(yīng)用于鼓吹、騎吹的樂隊中。
笛:漢代時,笛已經(jīng)有橫吹、豎吹兩種。
羌笛:是我國羌族的樂器,原只有四孔,后來京房在后加了最高音的按孔成為五孔。
竽:先秦以來即一直流行的編管樂器,多與瑟組合。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了22管竽。
笳:出自西域,又名胡笳。最初大概是卷蘆葉而吹之,后來可能把蘆葦制成哨,做成類似管子一類的樂器。
角:最初源于動物的角,后來有用竹、木、皮革、銅等材料制成。
2.打擊樂
編鐘、編磬:2000年出土漢代文物顯示,編鐘一套19件,分上下兩層懸掛,每個鐘的正、側(cè)鼓部均可以發(fā)出構(gòu)成大三度或小三度音程的兩個音,全套編鐘七聲音階齊全,可達四個八度之多,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第一套西漢早期編鐘,被譽為“西漢第一編鐘”;編磬有完整的音階,七個音階,音域達到八度以上。他們可以齊奏或合奏。
筑:先秦時期已流行的擊弦樂器,史籍有“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的記載。馬王堆3號墓出土一件筑,其前端似琴,尾部細長,可張五弦,演奏方式是左手執(zhí)筑,右手持細棒擊弦。
3.彈撥樂器
瑟:西周時期已廣泛應(yīng)用,長與琴合奏,稱“琴瑟和鳴”。秦漢時期,瑟被廣泛用于相和歌、清商樂中。
箜篌:又稱空候、坎候、坎坎等。有臥箜篌、豎箜篌兩種。臥箜篌與瑟相似,橫臥式彈奏,又稱“箜篌瑟”,源自本土。豎箜篌又名胡箜篌,豎式彈奏,漢靈帝時又西域傳入。
琵琶:秦漢時期流行的琵琶為直頸、共鳴箱為圓形的彈撥樂器,又稱秦琵琶、漢琵琶、秦漢子,后來又名為阮咸,即后世的阮。東晉時期印度傳入曲項琵琶和五弦琵琶,共鳴箱和頸連接成梨形,便于橫抱或斜抱演奏。
4.古琴
西漢中期至漢末三國之際,琴成為隨著相和歌、相和大曲的重要伴奏樂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七弦琴體長82.4厘米,共鳴箱約占琴長的三分之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62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漢朝飲食的發(fā)展歷史
下一篇: 東漢時期就有防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