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漢燦爛》的歷史背景在東漢,在劇中我們可以看到程少商一家的飲食,最常吃的主食就是一種餅,還有程少商曾給葛家舅母倒了一碗酪漿,那么漢朝的飲食文化是怎么樣的呢?漢朝飲食的歷史是什么樣的?
隨著中國統(tǒng)一局面的完全誕生,強大的漢王室在飲食方面比秦朝更進一步了。漢朝皇帝擁有當時全國最為完備的食物管理系統(tǒng)。負責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屬職官中,與飲食活動有關的有太官,湯官和導官,它們分別“主膳食”、“主餅餌”和“主擇米”。這是一個人員龐大的官吏系統(tǒng)。太官令下設有七丞,包括負責各地進獻食物的太官獻丞、管理日常飲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等。太官和湯官各擁有奴婢3000人,為皇帝和后宮膳食開支一年達二萬萬錢。這筆開支相等于漢代中等水平百姓二萬戶的家產。每天開支達54. 8萬錢,相當于2700多石上好的梁米,或是91000多斤好肉。漢朝禮制規(guī)定:天子“飲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彼麄儭案史曙嬅?,殫天下之味。”
時節(jié)的變化對漢代普通人的生活狀況有著不小的影響。如漢末人徐干說:“在炎氣酷烈”的夏季,即使是貴族也感到“身若點漆,水若流泉,粉扇靡效,宴戲鮮歡。”然而季節(jié)對飲食生活的限制在皇帝和其后妃那里卻被降至當時的最低程度。在冬天,皇帝可以享用春季才生成的蔥,韭黃等蔬菜,而這些蔬菜是耗費大量錢財,太官“覆以屋廡,晝夜蘊火,待溫而生?!痹谘谉岬南募荆实叟c后妃則是“堅冰常奠,寒饌代敘。
在此時期中國飲食文化的對外傳播加劇了。據《史記》、《漢書》等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就通過絲綢之路同中亞各國開展了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活動。張騫等人除了從西域引進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蘿卜、石榴等物產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葉等物產以及飲食文化傳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區(qū)的漢墓出土文物中,就有來自中原的木制筷子。我國傳統(tǒng)燒烤技術中有一種啖炙法,也很早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中亞和西亞,最終在當地形成了人們喜歡吃的烤羊肉串。
比西北絲綢之路還要早一些的西南絲綢之路,北起西南重鎮(zhèn)成都,途經云南到達中南半島緬甸和印度。這條絲綢之路在漢代同樣發(fā)揮著對外傳播飲食文化的作用。例如,東漢建武年間,漢光武帝劉秀派伏波將軍馬援南征,到達交趾(今越南)一帶。當時,大批的漢朝官兵在交趾等地筑城居住,將中國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吃粽子等食俗帶到了交趾等地。所以,至今越南和東南亞各國仍然保留著吃粽子的習俗。
同一時期,中國人衛(wèi)滿曾一度在朝鮮稱王,此時中國的飲食文化對朝鮮的影響最深。朝鮮習慣使用筷子吃飯,朝鮮人使用的烹飪原料、朝鮮人在飯菜的搭配上,都明顯地帶有中國的特色。甚至在烹飪理論上,朝鮮也講究中國的“五味”、“五色”等說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62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兩漢時期樂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