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他畢竟沒有真的稱帝,他的兒子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
洛陽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但是長安也不差呀。長安自古以來就是王朝都城,曹丕為什么要定都洛陽而不是長安呢?
周平王東遷后,就在洛陽定都。而漢光武帝劉秀建立的東漢,也以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作為都城。由此,對于魏文帝曹丕建立的曹魏,之所以選擇洛陽作為都城,是因為該地區(qū)在歷史上就長期作為都城,擁有較多的人口和良好的基礎(chǔ)設(shè)施。
當(dāng)然,在東漢末年,洛陽和長安一樣,因為董卓等諸侯的戰(zhàn)爭,所以受到了非常大的破壞。在此基礎(chǔ)上,曹操一方面迎奉漢獻帝劉協(xié)定都許昌,另一方面也在對洛陽城進行修建。
同時,對于曹操、曹丕建立的曹魏,之所以沒有定都長安,原因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在東漢末年,長安城飽受戰(zhàn)爭的破壞。根據(jù)《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公元190年前后,董卓挾持漢獻帝劉協(xié)遷都長安。
在曹操、馬超在關(guān)中地區(qū)大戰(zhàn)的背景下,長安城自然是飽受戰(zhàn)火了。由此,相對于洛陽城,長安城也受到了明顯的破壞。但是,對于曹操來說,因為之后定都許昌,比較注重洛陽城的營建和恢復(fù),卻沒有重視長安城的恢復(fù)和建設(shè)。
比如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期間,魏延就曾設(shè)想偷襲長安。由此,定都長安存在較大的危險,而洛陽因為和蜀漢、東吳都保持著相對較遠的距離,自然成為曹丕確定都城的理想選擇了。
在曹魏之后,司馬炎建立西晉時,依然以洛陽作為都城。
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接受漢族文化,消除鮮卑族和漢族間的隔閡,以便進一步拉攏漢族地主士大夫,鞏固北魏的統(tǒng)治,孝文帝決心把都城從位置偏北的平城,遷到中原的洛陽。
遷都問題在朝廷中引起了巨大震動,許多鮮卑貴族、官吏都反對遷都。于是,孝文帝便宣布要大舉南伐,卻又遭到以任城王拓跋澄為首的貴族、百官反對。孝文帝在退朝后,單獨留下拓跋澄,對他說明了遷都的重要性,并告訴他南伐是假。目的是率領(lǐng)眾人遷都中原。拓跋澄醒悟過來,改為全力擁護孝文帝的“南伐”遷都計劃。公元493年,孝文帝發(fā)兵20萬,號稱30萬,開始“南伐”。大軍到達洛陽后,孝文帝仍然“戎服執(zhí)鞭,御馬而出”,表示要繼續(xù)前進。群臣都跪在馬前叩頭,請求他不要再南進了。這時,孝文帝乘機說,“若不南鑾(南征),即當(dāng)移都于此”,并且下令:愿意遷都的站在右邊,不愿意的站在左邊。所有隨軍貴族、官吏都紛紛站到右邊,高呼萬歲。于是,孝文帝便乘勢定都洛陽。
洛陽是當(dāng)時中原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遷都洛陽對北魏和拓跋族的發(fā)展,都具有很大的意義。
洛陽。
東漢末年,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
魏國(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jù)政權(quán)之一,后世史家多稱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稱作“后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擴展資料:
曹魏的疆域主要在曹操時即大幅發(fā)展,至曹丕稱帝建國后定型,約占有整個華北地區(qū)。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于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zhèn);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西南與蜀漢對峙于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zhèn)。
曹魏于西域設(shè)置管轄海頭(今新疆羅布泊西)的西域長史和管轄高昌的戊己校尉。
——魏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63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三國名將的馬有哪些有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