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古代歷史,恐怕沒有比三國更有群眾基礎(chǔ)了。受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影響,人們對三國這段歷史有著特殊的感情,甚至賦予了其獨特的文化價值。
既然三國歷史和人物故事廣為人知,那么我們所說的“三國”是哪三個國家呢?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毥獯稹?/p>
想必很多人會脫口而出“魏蜀吳”。無論在三國題材的影視劇,還是在浩如煙海的文史研究著作中,都有“魏蜀吳”的影子。如在《三國演義》電視劇中,帶有“魏”、“蜀”、“吳”字樣的旗幟滿天飛。
“魏蜀吳”對我們的影響真是太深。
事實真是這樣的嗎?
我們知道,凡是名字都有自稱、他稱以及后世之稱的說法。一國國名更是如此。
我們先來看看,三國各自是怎么自稱的。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在曹丕篡漢建魏后,劉備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公元229年,孫權(quán)在武昌稱帝,國號“吳”。東漢末年,曹操受封魏公,其治所為魏郡所在地的鄴,故曹丕為新朝取名為“魏”;劉備為中山王劉勝后裔,自稱是漢室的延續(xù),為了表示政權(quán)合法性國號仍沿用“漢”;孫權(quán)是吳郡人,他的父親孫堅為東漢末年諸侯,兄長孫策為東漢“吳侯”,“吳”國也是有據(jù)可依。
大家知道,凡新朝初立,必定正朔,理國朝之淵源。國號最能代表一國對自身的認定。毫無疑問,各國在自稱時都會用國號。
國號是自我認定的官方稱呼,在他國眼里未必就是這個樣子。例如,劉備自稱“漢”,曹丕和孫權(quán)就不會認可。畢竟曹操的“魏公”、孫策的“吳侯”都是東漢皇帝封的,況且最后漢獻帝還禪讓了,承認劉備是漢的延續(xù),豈不是自我稱臣?所以,在文獻資料中各國的互稱也是比較雜亂的。
《三國志》載,孫權(quán)稱帝,衛(wèi)尉陳震慶權(quán)踐位,造為盟曰:“今日滅曹,禽其徒黨,非漢與吳,將復誰任?”“《尚書》有告誓之文,漢之與吳,雖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約?!?/p>
《江表傳》載,權(quán)云:“近得玄德書,已深引咎,求復舊好。前所以名西為蜀者,以漢帝尚存故耳,今漢已廢,自可名為漢中王也?!?/p>
當然,這是官方稱呼,私下里承不承認是另一個問題。畢竟,蜀和吳有時候稱魏為賊。如諸葛亮在《出師表》寫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p>
后世之稱呢?
從方位上講,吳國統(tǒng)治地區(qū)又居于三國之東,故后世稱東吳;蜀國控制范圍在益州一州(蜀地),故稱蜀漢;魏國在占據(jù)中原地區(qū),仍然稱為魏。
當然,在學界為了區(qū)分對待,后世史家稱“魏”為“曹魏”,甚至為區(qū)別“后魏”,也稱“前魏”或者“先魏”;稱東吳為“孫吳”;稱“蜀”“蜀漢”或“劉蜀”(如《三國志》就以《蜀書》的名義記述劉備的“漢”)。后世之說,顯然不能搬用到三國當世當時使用,畢竟“曹魏”、“孫吳”、“蜀漢”都具有地方割據(jù)性質(zhì)。所以,我們現(xiàn)在習慣所稱“魏蜀吳”嚴格來講是不確切的。
1. 三國演義的文學常識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云,以描寫戰(zhàn)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jù)混戰(zhàn)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tǒng)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zhuǎn)化,并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咤風云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臺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zhàn)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于字里行間,既有情節(jié),也有兵法韜略。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
擴展資料:
《三國演義》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度龂萘x》通過魏、蜀、吳三國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
《三國演義》采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于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cè)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jié)構(gòu),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后呼應,彼此關(guān)聯(lián),環(huán)環(huán)緊扣,層層推進。
搜狗百科-三國演義
2. 關(guān)于 的文學常識
千里走單騎-C美髯公關(guān)羽,三國演義中是說的關(guān)羽保護劉備的夫人從曹營出逃,一路過五關(guān)斬六將,但是歷史上并無此事!
大宴銅雀臺-A曹操,歷史上曹操在銅雀臺發(fā)表了聞名千古的《讓縣自明本志令》
單騎就主-D常山趙子龍,三國演義上說的是劉備被曹操追殺,妻兒失散,趙云從曹操軍隊中救出了阿斗(劉備之子).歷史上確有其事,但沒九進九出,勇猛無匹那么夸張!
舌戰(zhàn)群儒-B諸葛亮,三國演義中說的是諸葛亮說服東吳群臣聯(lián)合抗曹的事情.歷史上諸葛亮其實只和孫權(quán)單獨談判聯(lián)盟事宜,并沒有和群臣打嘴巴仗!
3. 關(guān)于《三國演義》的文學常識 幫幫忙吖
《三國演義》
1.《三國演義》中忠義的化身是關(guān)羽,我們所熟知的他忠、義、勇、謀、傲的事情分別有:千里走單騎、華容道義釋曹操、過五關(guān)斬六將、水淹七軍、敗走麥城。
2.《三國演義》中智者的化身當屬軍師諸葛亮,他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之事,書中記敘了有關(guān)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事跡,如火燒赤壁、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空城計智退司馬懿、揮淚斬馬謖等。
3.《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jié)義的三弟兄分別是雙股劍的劉備,使丈八蛇矛槍的張飛和使青龍偃月刀的關(guān)羽。
4.“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的開篇詞。
5.寫出兩個與“三國”故事有關(guān)的成語或俗語:三顧茅廬、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6.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要人物,請寫出小說中有關(guān)諸葛亮的兩個故事的名稱。例如:舌戰(zhàn)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計。
7.成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是根據(jù)《三國演義》赤壁之戰(zhàn)(戰(zhàn)役)中“周瑜定計火攻曹操”的故事深化而來的。
請再寫出源于《三國演義》的兩個成語,并寫出相應的人物及故事。
成語: 三顧茅廬 故事: 劉備三請諸葛亮;
成語: 身在曹營心在漢 故事: 徐庶人在曹營不獻一策
8.“勉從虎穴暫棲身,說破英雄驚煞人。巧將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边@首詩說的是《三國演義》中劉備和曹操的一段故事。這個故事是 煮酒論英雄 。
9.下面的一幅對聯(lián)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參考示例,從列出的六項中任意選出兩項,寫出具體所指。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顧:三顧茅廬
六出: 六出祁山 東和: 東和孫吳 收二川:收取東川、西川
七擒: 七擒孟獲 北拒: 北拒曹魏 排八陣:擺設(shè)八陣圖
4. 有關(guān)三國演義的問題文學常識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為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的小說,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歷史演義小說的經(jīng)典之作。
《三國演義》中主要人物被稱為 “三絕” 的分別是:“奸絕”——曹操,“智絕”——諸葛亮,“義絕”——關(guān)羽。
《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nèi)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國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礎(chǔ)上,才進行再發(fā)揮, 這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套路。歷史演義小說大多是虛實相間,主實重虛;古今兼顧,批古判今;一段故事,敘說兩朝的情,一個人物,兼具兩朝的性?!度龂萘x》一方面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歷史,照顧到讀者希望了解真實歷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據(jù)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國人物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張、美化、丑化等等,給予讀者一些的啟發(fā),照顧到讀者希望增長見識,統(tǒng)治者希望鞏固統(tǒng)治的需要。它不但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三國歷史的真實面貌,還反映了許多明朝社會內(nèi)容。
三國是一個與明朝迥乎不同的時代,它沒有青樓與賭場,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奉行儒家文化,宣揚仁、義、道、德、禮、信、忠、貞、孝、廉、善、美、真,是漢文化的再體現(xiàn)。再對比宋朝、元朝和明朝,它們都有著大量的青樓和賭場,雖然儒家文化是官方文化,但在社會各階層中的影響力更大。因為青樓、賭場等異域民風長久發(fā)展,從而使民間漸漸奉行的是兼具華夏文化特點和西域文化特點的市井文化。驕、奢、淫、逸、假、丑、惡、奸、強取豪奪思想在民間廣泛宣揚。印度社會的浪漫主義作風和佛教文學的浪漫主義文風也在宋朝、元朝和明朝社會有著長久地發(fā)展。傳奇小說、歷史演義小說等浪漫主義文學得到極大發(fā)展,官場和戰(zhàn)場也都成了游戲場,浪漫主義風行,岳飛遭遇莫須有罪名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三國時代與宋朝、元朝和明朝相比,統(tǒng)治思想、官場風氣、社會生態(tài)、世態(tài)人心差別巨大,古今對比強烈,能充分發(fā)揮歷史演義小說穿越、批判的藝術(shù)特點,讓文字更詼諧有趣,人物形象更有藝術(shù)張力,同時還保留知識含量這點實槍貨,所以使它成為第一部被集結(jié)成書的歷史演義小說。
5. 三國演義的文學常識人物簡介故事梗概
三國志通俗演義
又稱 三國演義 我國四大名著之一 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章回體小說
元末明初 羅貫中所著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元末明初小說家。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漢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羅貫中早年曾參與反元的起義斗爭。明朝建立之后,專心致力于文學創(chuàng)作。羅貫中編著的小說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zhí)莆宕费輦鳌贰ⅰ度炱窖齻鳌贰?br>
本書故事貫穿了從黃巾軍張角起義到司馬氏統(tǒng)一三國的整個時代,以蜀漢為主要勢力,詳細描寫了劉備,關(guān)羽,張飛,趙云,諸葛亮等人的故事。生動的刻畫了魏蜀吳三國鼎立前后,諸侯割據(jù)的宏大場面。
主要描寫的君主有曹操 曹丕 劉備 劉禪 孫堅 孫策 孫權(quán) 袁紹 袁術(shù) 馬騰 董卓 呂布 陶謙 劉表等人。
書中大部分人物和情節(jié)有別于歷史,甚至為虛構(gòu),如想詳細了解三國前后歷史,還需參考后漢書與三國志。
純手打
6. 三國志文學常識
1.《三國演義》中煮酒論英雄的主要人物是(曹操 )和(劉備 ).
2.《三國演義》中蜀國的軍師諸葛亮是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成了( 神算)的代表.在我國四大名著中還有一部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謀的軍師形象,這個人物是( 吳用),這部作品是《 水滸傳》.
3.我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塑造了一位過五關(guān)斬六將,千里走單騎的英雄形象,這個英雄是(關(guān)羽 ).這部書中這個英雄的傳奇故事還有很多,用簡潔的語言寫出一個故事名字( 單刀赴會).
4.”勉從虎穴暫棲身,說破英雄驚熬人.巧將聞雷來掩飾,隨機變信如神”這首詩說的是《三國演義》中( 曹操)和(劉備 )的一段故事.這個故事是( 青梅煮酒論英雄).
5.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要人物,請說出小說中有關(guān)諸葛亮的兩個故事的名稱.例:(三顧茅廬、草船借箭 ).
6.”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去英雄 )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的開篇詞.
7.寫出兩個與三國故事有關(guān)的成語或俗語.(三顧茅廬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
8.成語”萬事具備,只欠東風”逝根據(jù)《三國演義》(赤壁之戰(zhàn) )戰(zhàn)役中”周瑜定計火攻曹操,一切都準備好了,只缺能把大火吹向曹營的東風.”的故事演化而來的.
9.試舉《三國演義》中兩例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官渡之戰(zhàn) )(赤壁之戰(zhàn) )作戰(zhàn)雙方分別是:官渡之戰(zhàn):曹操、袁紹。赤壁之戰(zhàn):孫劉聯(lián)盟VS曹操。
10.桃園結(jié)義后,劉,關(guān),張即與黃巾作戰(zhàn),其中黃巾軍的首領(lǐng)分別為:( 張梁)(張寶 )
11.《三國演義》中忠義的化身是關(guān)云長,我們所熟知的他忠,義,勇,謀,傲的事情分別有:(過五關(guān)斬六將 千里尋兄 )(義釋曹操 過五關(guān)斬六將 千里尋兄)( 斬顏良、誅文丑)(水淹 襄陽 )( 大意失荊州)
12.《三國演義》中(智謀 )的化身當屬軍師諸葛亮,書中記述了有關(guān)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事跡,如(舌戰(zhàn)群儒 )(三顧茅廬 )
13.《三國演義》中”三英戰(zhàn)呂布”中的”三英”指的是:(劉備 )(關(guān)羽 )(張飛 )
14.”臥龍鳳雛”分別指(諸葛亮 )(龐統(tǒng) ),與他們有關(guān)的一個情節(jié)是:( 龐統(tǒng)巧設(shè)連環(huán)計)(諸葛亮巧借東風 )
15.《三國演義》中有這樣兩段話:”譬猶駑馬并麒麟,寒鴉配鸞鳳耳”,”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說此話者是(徐庶 ),被贊譽的人是(諸葛亮 ).
16.杜牧《赤壁》詩中”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句子寫的是哪一場戰(zhàn)役?(赤壁之戰(zhàn) )涉及到哪兩個主要人物?(曹操 )( 周瑜).
17.下面描寫的人物分別是誰?用兩三個詞概括其主要性格特點.
(1),綸巾羽扇,身衣鶴氅,素履皂滌,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長八尺,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人物:(諸葛亮 ),性格特點:(神機妙算 )
(2),頭戴三叉束發(fā)子金冠,體掛四川紅錦百花袍,身披獸面吞頭連環(huán)鎧,腰系勒甲玲瓏獅蠻帶:引箭隨身,手持畫戟,坐下嘶鳳赤兔馬.
人物:(呂布 ),性格特點:(三姓家奴 )
18.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描寫了先后發(fā)生在宮渡,赤壁和夷陵的三個弱軍打敗強軍的故事.請選擇其中的一個故事用一句話寫出故事情節(jié).
赤壁之戰(zhàn):鐵鎖連舟,需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19.周瑜,字( 公瑾),東吳( 水軍大都督)(官名),有勇有謀,有儒將風度,但與諸葛亮較量卻屢屢失敗,故死時長嘆”既生瑜 ,何生亮 .”
7. 誰有 三國演義 的文學常識
周瑜大。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父母早死,為避戰(zhàn)亂,隨叔父到荊州,后在南陽隆中(今湖北襄樊西)隱居十年,觀察天下形勢。后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輔助。他向劉備提出聯(lián)吳抗曹、據(jù)有荊益、三分天下的大計,史稱隆中對策。赤壁之戰(zhàn)前夕,他親往江東聯(lián)絡(luò)孫吳,結(jié)成聯(lián)盟,一戰(zhàn)打敗曹操。他又幫助建立蜀漢政權(quán)。劉備征吳失敗后,於臨死前在白帝城將自己的孩子及復興漢室的大業(yè)托付給他。從此,諸葛亮負起管治蜀漢及興復漢室的重擔。他重新與孫吳修好,又平定南方的叛亂,并屢次北伐曹魏,以致積勞成疾,在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他是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
周瑜(175-210),字公瑾,東吳四英將第一位,廬江舒城人。幼年與孫策相識,結(jié)為生死之交。后孫策脫離袁術(shù)自立后,周瑜主動投奔孫策。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zhàn)爭中起到了謀士和武將的雙重作用,用計謀收服了太史慈。孫策平定江東后,周瑜任水軍都督。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quán)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quán)繼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孫權(quán)西征黃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標直指江東,孫權(quán)戰(zhàn)和未定。周瑜及時從鄱陽湖趕回,正確分析了曹操遠來的種種弊端,使孫權(quán)決定與曹操一戰(zhàn)。周瑜身為水軍大都督,用火攻之計大破曹操,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后,周瑜攻打南郡時中毒箭,但還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隨后周瑜割長江南岸給劉備,但劉備至京口見孫權(quán),要求得到整個荊州,孫權(quán)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ゐB(yǎng)傷,在生病期間周瑜提醒孫權(quán)要提防劉備。210年,周瑜領(lǐng)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時箭傷發(fā)作,英年早逝,年僅36歲。孫權(quán)聞訊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靈柩回柴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63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三國時期曹魏為什么要定都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