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并不是文弱的民族,至少在三國以前不是。從先秦到漢代,再到三國,中原王朝大多時候都能夠壓制北方游牧民族,到了西晉,這種勢頭戛然而止。
西晉統(tǒng)一三國沒多久,便發(fā)生了五胡亂華。內附的匈奴、羯、氐、羌和鮮卑等先后叛晉,短短十幾年時間,就將晉廷徹底打敗。漢人完全不能抵御胡人的進攻,或投降,或遠逃,再也沒有封狼居胥的勇武和氣魄。
跟普通人想象的不同,五胡并不是一股腦地蜂擁而出,亂拳打敗了晉人。初期與晉人作戰(zhàn)并滅亡西晉的是早就內遷的匈奴和羯人,其中裹挾的還有部分氐人和羌人。
劉淵本部的并州匈奴人口不超過35萬,羯人就更少,參與叛亂的其他少數(shù)民族人口不容易估計,但應該不會超過作為主力的匈奴人。
當時北方漢人的人口數(shù)量歷來眾說紛紜,但肯定不低于1千萬,參與叛亂的胡人相對北方漢人來說仍是一個很小的比例。五胡的另一主力鮮卑人,在五胡亂華的早期一直和晉人站在一起,甚至直接出兵對抗匈奴人。
即便如此,晉人仍然失去了北方領土,衣冠南渡,依靠長江天險茍且偷生。西晉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漢人為何如此不經打?
邊防形同虛設
邊疆和北方胡人過多的問題由來已久。
早在漢武帝時期,漢軍縱橫草原,許多游牧部落歸降臣服,此后數(shù)百年,草原上爭霸的失意者,逃避饑荒的牧民,無路可走之后大都選擇南下,請求中原政權予以安置。
中原政權便讓他們入關,在那些漢民不愿遷去的邊疆土地上耕地戍邊,并接受漢人的教化。隨著時間推移,內遷的游牧民眾越來越多,加上不斷繁衍生息,居住在關內的胡人甚至比草原上還要多。
從曹魏時期開始,他們的安置地越來越靠近腹地。西晉之前,在中原腹地安置的胡人還不算多,但到了后期,他們已經遍布幽冀并秦雍涼等北方各州,甚至與洛陽距離不到一百公里的滎陽都有大量胡人在居住。
他們要想攻擊中原政權,根本不用像先前匈奴人以及后來突厥人那樣辛苦叩關,邊防已經毫無意義。
可以說,西晉之前中原政權面臨的胡人問題,不是從草原上發(fā)動的劫掠,就是內遷胡人在邊疆發(fā)起的叛亂,這些問題大多都在邊關就解決了。
西晉永嘉之亂中,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匈奴人從并州中部起兵,他們的大本營甚至比州府晉陽還要更靠近中原,匈奴人很容易地就占領了河東,渡過黃河,直接攻擊洛陽。
同一時期,在蜀地建立政權的氐人也是如此,他們大量散居在巴蜀盆地內,四川的天險根本沒發(fā)揮作用。
更多>>(接下文評論)
說起“五胡亂華”,應該是漢人永遠的傷痛吧,可以說是當時中原政權最黑暗的時期,是當時漢民族一場空前的災難。當時的西晉因為內亂而被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瞅準機會,一舉入侵中原。在胡人的野蠻統(tǒng)治下,漢人民不聊生,更是由于長期的戰(zhàn)亂,經濟受到的很大的破壞,導致人口銳減。那么五胡亂華是怎么發(fā)生的呢?為何會發(fā)生五胡亂華呢?下面就和我一起來看看吧。
“五胡亂華”指的是西晉時期,北方許多游牧民族趁著“八王之亂”,西晉國力衰弱之時,一舉入侵中原,陸續(xù)建立了許多少數(shù)民族的政權,與南方的東晉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拔搴敝饕傅氖切倥?、鮮卑、羯、羌、氐這幾個北方的游牧民族,但是事實上“五胡亂華”時期的北方游牧民族遠遠不止五個。
自從漢朝以來,許多皇帝多有接納胡人進入中原的政策,這也導致胡人不斷的像中原遷徙,隨后胡人人口增長迅速,隨著勢力的不斷壯大,胡人開始在華北地區(qū)形成一定的氣候。到了西晉的時候,胡人的勢力范圍隱隱對西晉首都洛陽形成了包圍之勢。后來晉惠帝時期爆發(fā)“八王之亂”,在不斷內斗的消耗下,西晉不不復初期的強盛,國力每況愈下,軍事力量也迅速減弱,此時的漢人政權已經岌岌可危。胡人抓準這個時機,趁亂起兵,南下中原,從此中原大亂,漢民族進入了最黑暗的時期。
我認為五胡亂華的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東漢時期的政策,導致胡人大量遷徙到中原,為后來“五胡亂華”埋下了禍根。
第二,士族制度的歷史局限性。士族制度是整個魏晉南北朝最為突出的政治制度,也是后來腐敗沒落的根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望族”,導致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同階級之前的強烈矛盾,更是后來南北朝長期分裂的癥結所在。即使當時沒有“八王之亂”,西晉也會走到盡頭。
第三,但是的氣候比較特殊,全球性的氣候變冷導致草原上很難生存的,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只有來到中原地區(qū)才能活命,因此造成北方少數(shù)民族大舉入侵中原。
五胡亂華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多個少數(shù)民族大規(guī)模南下而造成與漢族政權對峙的時期。又稱永嘉之亂。
五胡是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少數(shù)民族。
五胡亂華的起因
漢朝以來,就有胡人不斷向中原內地遷徙,逐漸盤踞中國北部地區(qū),勢力不斷壯大。到西晉時期,胡人已入居關中及涇、渭二水流域,對晉都洛陽形成包圍之勢。在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以后,晉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長期以來受到壓迫的胡人趁機起兵作亂,整個中原地區(qū)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長達130多年的分裂割據(jù)、互相混戰(zhàn)的動蕩時期。
造成的影響
永嘉之亂以后,中國北方長期陷于戰(zhàn)亂,晉室政權流亡南方,建立了東晉。原先在中原地區(qū)的知識分子、農民、手工業(yè)者、商賈等也紛紛逃亡到南方,他們極大地促進了當?shù)氐慕洕臀幕l(fā)掌,使江南地區(qū)日漸富庶和繁華,最終取代中原而成為全國的重心。遷到南方的中原部族與當?shù)氐娜嗣窈桶僭礁髯逑嗳诤?,形成了一種飽含江南特質的新興文化;而在北方取得了政權的胡族,在文化上被逐漸漢化,胡族和漢族的隔閡逐漸消融。這一時期,是華夏各民族大融合的時期,作為在中原具有絕對文化統(tǒng)治地位的漢族同樣吸取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為隋唐時期的高度繁榮,注入了文化基因。
三國以后,隋唐以前,蕪湖朝華事變在此期間爆發(fā)。為什么吳朝華事件爆發(fā)了?為什么在早上沒有爆發(fā),晚上也沒有爆發(fā)?很多人說,由于西晉皇室是空的,游牧民族利用這個機會南下,江浪不同意。在江浪看來,吳朝華的真正原因是氣候的衰退,北方不再適合生存,于是吳朝華事件爆發(fā)了。北方的寒冷是南方人無法企及的。如果關掉暖氣,寒冷的氣候會讓人感到絕望。在小冰河期,北方氣溫急劇下降,古代的防寒手段有限,普通人很難在嚴寒中過冬。因此,北方游牧民族需要南下,而農耕民族則需要搶占生存空間,因為適合生存的地方太大,所以斗爭是不可避免的。世界氣候史上有一個大冰川時期,即東漢晚期和魏晉時期。這一時期,中國歷史上爆發(fā)了吳朝華事變,歐洲歷史上爆發(fā)了野蠻入侵。
朱可珍等氣象學家通過對冰川遺跡、加利福尼亞紅木環(huán)、格陵蘭冰的研究,一致認為這一時期是北半球最長的時期。當時暴亂非常激烈,歐洲正處于動蕩時期。許多人把王朝的混亂歸因于官員管理的混亂,但歐洲和中國不可能同時治理官員的混亂。因此,一些后世歷史學家認為,造成社會動蕩的主要原因是北半球的氣候急劇下降,北方的環(huán)境不適合野蠻人和游牧民族的生存。因此,野蠻人和游牧民族發(fā)動戰(zhàn)爭,奪取生存資源,進而引發(fā)社會動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64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王獻之簡介王獻之書法比王羲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