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二年(公元346年)
,割據(jù)今四川大部、云貴局部的成漢發(fā)生了一樁變故。成漢大臣李奕自晉壽(今葭萌)起兵反叛。在荊州虎視眈眈的桓溫從這次事件中嗅到了契機(jī),于永和二年十一月辛未(公元346年12月10日),率領(lǐng)七千精卒,沿長江西上,開始了滅蜀之役
桓溫出兵伐蜀,使袁喬率二千人為前鋒
桓溫長驅(qū)深入
,至永和三年(347年)二月,已經(jīng)在離成都不遠(yuǎn)的平原地區(qū)上大耀軍威了。李勢這時如夢方醒,急命叔父李福、堂兄李權(quán)、將軍昝堅等領(lǐng)兵迎敵桓溫依計
這是滅漢的決戰(zhàn),也是惟一的一次硬仗
。晉軍開頭打得并不順利從公元太安元年(302年)李特起兵起算,共六世四十六年
桓溫(公元312-373年),字符子
桓溫之歷史評價:
《晉書》將桓溫與反臣王敦并列一傳,并評價道:
史臣曰:桓溫挺雄豪之逸氣
,韞文武之奇才桓溫在世時,當(dāng)時名士對其多褒贊之辭:
溫嶠:“此兒有奇骨
在朝廷的詔書中
古之哲王咸賴元輔
大司馬因順天人
桓玄對父親大加贊賞:先臣蒙國殊遇
桓溫死后
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評價道:
晉之失久矣
!殷浩廢,桓溫受征討之命,敗苻萇于藍(lán)田,進(jìn)軍灞上,敗姚襄于伊水,收復(fù)雒陽,亦壯矣哉!蔡東藩在《兩晉演義》中評價桓溫:
殺江彪而報父仇
,無慚孝義,輕殷浩而加鄙薄,不愧靈明。至引兵伐蜀,一鼓蕩平,舉四十六年之蜀土,重還晉室,此固庾冰庾翼之所不能逮,何充司馬昱之所未及料也。假令功高不伐,全節(jié)終身,即起祖逖陶侃而問之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65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中國古代十大超級驢友
下一篇:
晉代王羲之《得示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