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年2月4日,魏元帝曹奐正式禪位給晉武帝司馬炎。曹奐禪讓后,被司馬炎封為陳留王,享有使用天子旌旗,行曹魏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如魏舊,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特權(quán)。作為曹魏”后續(xù)”的陳留國(265年~479年)歷經(jīng)兩晉、劉宋,傳至南齊,享國214年。
歷代評說司馬炎:
《晉書》:“帝宇量弘厚,造次必于仁恕;容納讜正,未嘗失色于人;明達(dá)善謀,能斷大事,故得撫寧萬國,綏靜四方。承魏氏奢侈革弊之后,百姓思古之遺風(fēng),乃厲以恭儉,敦以寡欲。有司嘗奏御牛青絲纼斷,詔以青麻代之。臨朝寬裕,法度有恒。高陽許允既為文帝所殺,允子奇為太常丞。帝將有事于太廟,朝議以奇受害之門,不欲接近左右,請出為長史。帝乃追述允夙望,稱奇之才,擢為祠部郎,時論稱其夷曠。平吳之后,天下乂安,遂怠于政術(shù),耽于游宴,寵愛后黨,親貴當(dāng)權(quán),舊臣不得專任,彝章紊廢,請謁行矣。爰至未年,知惠帝弗克負(fù)荷,然恃皇孫聰睿,
故無廢立之心。復(fù)慮非賈后所生,終致危敗,遂與腹心共圖后事。說者紛然,久而不定,竟用王佑之謀,遣太子母弟秦王柬都督關(guān)中,楚王瑋、淮南王允并鎮(zhèn)守要害,以強(qiáng)帝室。又恐楊氏之逼,復(fù)以佑為北軍中候,以典禁兵。既而寢疾彌留,至于大漸,佐命元勛,皆已先沒,群臣惶惑,計無所從。會帝小差,有詔以汝南王亮輔政,又欲令朝士之有名望年少者數(shù)人佐之,楊駿秘而不宣。帝復(fù)尋至迷亂,楊后輒為詔以駿輔政,促亮進(jìn)發(fā)。帝尋小間,問汝南王來未,意欲見之,有所付托。左右答言未至,帝遂困篤。中朝之亂,實(shí)始于斯矣?!?/p>
何曾:“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p>
劉毅:“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p>
干寶:“至于世祖,遂享皇極,仁以厚下,儉以足用,和而不弛,寬而能斷,掩唐、虞之舊域,班正朔于八荒,于時有“天下無窮人”之諺,雖太平未洽,亦足以明民樂其生矣。武皇既崩,山陵未干而變難繼起。宗子無維城之助,師尹無具瞻之貴,朝為伊、周,夕成桀、跖;國政迭移于亂人,禁兵外散于四方,方岳無鈞石之鎮(zhèn),關(guān)門無結(jié)草之固。戎、羯稱制,二帝失尊,何哉?樹立失權(quán),托付非才,四維不張,而茍且之政多也?!?/p>
謝靈運(yùn):“世祖受命,禎祥屢臻,苛慝不作,萬國欣戴。遠(yuǎn)至邇安,德足以彰,天啟其運(yùn),民樂其功矣。反古之道,當(dāng)以美事為先。今五等罔刑,井田王制,凡諸禮律,未能定正,而采擇嬪媛,不拘華門者。昔武王伐紂,歸傾宮之女,不以助紂為虐。而世祖平皓,納吳妓五千,是同皓之弊。婦人之封,六國亂政。如追贈外曾祖母,違古之道。凡此非事,并見前書,誠有點(diǎn)於徽猷,史氏所不敢蔽也。”
李世民:“武皇承基,誕膺天命,握圖御宇,敷化導(dǎo)民,以佚代勞。以治易亂。絕縑絕之貢,去雕琢之飾,制奢俗以變儉約,止?jié)诧L(fēng)而反淳樸。雅好直言,留心采擢,劉毅、裴楷以質(zhì)直見容,嵇紹、許奇雖仇讎不棄。仁以御物,寬而得眾,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于是民和俗靜,家給人足,聿修武用,思啟封疆。決神算于深衷,斷雄圖于議表。馬隆西伐,王濬南征,師不延時,獯虜削跡,兵無血刃,揚(yáng)越為墟。通上代之不通,服前王之未服。禎祥顯應(yīng),風(fēng)教肅清,天人之功成矣,霸王之業(yè)大矣。雖登封之禮,讓而不為,驕泰之心,因斯而起。見土地之廣,謂萬棄而無虞;睹天下之安,謂千年而永治。不知處廣以思狹,則廣可長廣;居治而忘危,則治無常治。加之建立非所,委寄失才,志欲就于升平,行先迎于禍亂。是猶將適越者指沙漠以遵途,欲登山者涉舟航而覓路,所趣逾遠(yuǎn),所尚轉(zhuǎn)難,南北倍殊,高下相反,求其至也,不亦難乎!況以新集易動之基,而久安難拔之慮,故賈充兇豎,懷奸志以擁權(quán);楊駿豺狼,苞禍心以專輔。及乎宮車晚出,諒闇未周,籓翰變親以成疏,連兵競滅其本;棟梁回忠而起偽,擁眾各舉其威。曾未數(shù)年,網(wǎng)紀(jì)大亂,海內(nèi)版蕩,宗廟播遷。帝道王猷,反居文身之俗;神州赤縣,翻成被發(fā)之鄉(xiāng)。棄所大以資人,掩其小而自托,為天下笑,其故何哉?良由失慎于前,所以貽患于后。且知子者賢父,知臣者明君;子不肖則家亡,臣不忠則國亂;國亂不可以安也,家亡不可以全也。是以君子防其始,圣人閑其端。而世祖惑荀勖之奸謀,迷王渾之偽策,心屢移于眾口,事不定于己圖。元海當(dāng)除而不除,卒令擾亂區(qū)夏;惠帝可廢而不廢,終使傾覆洪基。夫全一人者德之輕,拯天下者功之重,棄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況乎資三世而成業(yè),延二孽以喪之,所謂取輕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圣賢之道,豈若斯乎!雖則善始于初,而乖令終于末,所以殷勤史策,不能無慷慨焉?!?/p>
徐惠:“昔秦皇并吞六國,反速危亡之基;晉武奄有三方,翻成覆敗之業(yè)。豈非矜功恃大,棄德而輕邦;圖利忘害,肆情而縱欲?遂使悠悠六合,雖廣不救其亡;嗷嗷黎庶,因弊以成其禍。”
虞世南:“武帝平一天下,誰曰不然,至於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其道則闕矣。夫帝王者,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經(jīng)之以仁義,緯之以文武,深根固蒂,貽厥子孫,一言一行,以為軌范,垂之萬代,為不可易。武帝平吳之後,怠於政事,蔽惑邪佞,留心內(nèi)寵,用馮紞之讒言,拒和嶠之正諫,智士永嘆,有識寒心。以此國風(fēng),傳之庸子,遂使墳土未乾,四海鼎沸,衣冠殄滅,縣宇星分,何曾之言,於是信矣。其去明主,不亦遠(yuǎn)乎?”
劉仁軌:“晉代平吳,史籍具載。內(nèi)有武帝、張華,外有羊祜、杜預(yù),籌謀策畫,經(jīng)緯諮詢。王濬之徒,折沖萬里,樓船戰(zhàn)艦,已到石頭。賈充、王渾之輩,猶欲斬張華以謝天下。武帝報云:‘平吳之計,出自朕意,張華同朕見耳,非其本心?!欠遣煌?,乖亂如此。平吳之后,猶欲苦繩王濬,賴武帝擁護(hù),始得保全。不逢武帝圣明,王濬不存首領(lǐng)?!?/p>
蘇轍:“武帝之為人,好善而不擇人,茍安而無遠(yuǎn)慮,雖賢人滿朝,而賈充、荀勖之流以為腹心,使吳尚在,相持而不敢肆,雖為賢君可也。吳亡之后,荒于女色,蔽于庸子,疏賢臣,近小人,去武備,崇藩國,所以兆亡國之禍者,不可勝數(shù),此則滅吳之所從致也?!?/p>
司馬光:“至于晉武獨(dú)以天性矯而行之,可謂不世之賢君。”
李慈銘:“晉武帝純孝性成,三代以下不多得。”
蔡東藩:“①彼如馬隆之得平樹機(jī)能,未始非晉初名將,觀晉武之倚重兩人,乃知開國之主,必有所長,不得以外此瑕疵,遽掩其知人之明也。”
“②武帝既知太子不聰,復(fù)恨賈妃之奇悍,廢之錮之,何必多疑,乃被欺于狡吏而不之知,牽情于皇孫而不之?dāng)?,受朦于宮帟而不之覺,卒至一誤再誤,身死而天下亂,名為開國,實(shí)是覆宗,王之不明,寧足福哉?”
晉朝(266年-42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其中西晉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tǒng)王朝,東晉則屬于六朝之一,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266年司馬炎篡曹魏,建立政權(quán),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司馬炎即西晉世祖。280年,西晉滅孫吳,完成統(tǒng)一。后經(jīng)歷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國勢漸衰。313年,西晉愍帝遷都長安,316年,西晉被匈奴人滅亡。317年,西晉皇室南渡江南,司馬睿在建鄴(今江蘇省南京市)延續(xù)晉朝,史稱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中原漢地。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zhàn)后,東晉以少勝多,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北方南遷的漢人將大量生產(chǎn)力與先進(jìn)技術(shù)帶入江南,進(jìn)一步開發(fā)了江南地區(qū)。420年,劉裕建立劉宋,東晉滅亡。中國歷史進(jìn)入南北朝時期。
西晉承襲中原曹魏領(lǐng)土,統(tǒng)一后又占有孫吳疆域。東晉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北界主要在秦嶺淮河一線。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礎(chǔ)。晉朝時期的農(nóng)業(yè)、商業(yè)、手工業(yè)等相比較三國時期也有了進(jìn)一步發(fā)展。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時期,但在哲學(xué)、文學(xué)、藝術(shù)、史學(xué)、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發(fā)展。兩晉的文化走向多元發(fā)展,是一個文化開創(chuàng)、沖突又融合的時代。由于儒教獨(dú)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學(xué)、文學(xué)、藝術(shù)、史學(xué)及科技紛紛出現(xiàn)革新,有些成為獨(dú)立的學(xué)問。思想有由本土發(fā)展的玄學(xué)、道教及由印度東傳的佛教。邊疆民族的草原文化與晉朝的中華文化逐漸展開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如果從曹丕220年篡漢開始算起,三國歷時60年。如果從董卓189年進(jìn)京開始算起,漢末三國歷時91年。這段歷史經(jīng)過《三國演義》的演繹,已然在中國人盡皆知,曹操及其文臣武將、劉備及其文臣武將、孫權(quán)及其文臣武將的故事,不論讀書與否,人們多少都知道些典故。至于西晉和東吳斗智斗勇的故事,相信很多人就很陌生了。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用四回的篇幅講述曹魏滅蜀、鐘會之亂和西晉建立,緊接著用一回的篇幅寫西晉滅吳。似乎,東吳比季漢好滅,西晉建立后,以摧枯拉朽之勢,分分鐘就滅掉了東吳,統(tǒng)一了天下。實(shí)際上,東吳在西晉建立后,又存在了15年,也就是說,東吳和西晉對峙15年后才滅亡。在這15年間,西晉在做什么?東吳又在做什么呢?
譬如周末后,周一開始工作的清晨,好心情很重要。一個新王朝建立時的氣勢同樣也很重要。
賈誼用?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來形容秦始皇建立秦朝時的情形,因此,秦朝開國時的氣勢可以用?霸氣?來概括。
劉邦建立西漢、劉秀建立東漢,皆以武力開國,由于他們受局勢影響,不得不向既得利益妥協(xié),但是霸氣仍在。而司馬炎建立西晉,顯然缺少這種霸氣。
自司馬懿249年發(fā)動高平陵政變,攫取曹魏最高權(quán)利以來,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兩代三人用盡血腥的手段清洗政敵,甚至不惜當(dāng)眾弒君,得以鳩占鵲巢,在幕后實(shí)際主持曹魏的政務(wù),把曹氏的天下變成了司馬氏的天下。265年,已經(jīng)加九錫的晉王司馬昭猝死,世子司馬炎接過父親的權(quán)力棒,在266年接受魏元帝曹奐的禪讓,正式稱帝,建立西晉。司馬炎大封宗室的時候,又大封功臣,且看這些功臣的家世和主要功績:
石苞,渤海南皮人,家世寒微。本人被司馬師提拔,佐司馬昭平亂有功。
陳騫,臨淮東陽人,父親陳矯是魏司徒。本人被司馬昭提拔,佐司馬昭平亂有功。
賈充,平陽襄陵人,父親賈逵是魏豫州刺史。本人被司馬師提拔,佐司馬師、司馬昭平亂皆有功,替司馬昭誅魏帝曹髦,受司馬昭之命改魏法律。
裴秀,河?xùn)|聞喜人,父親裴潛是魏尚書令。本人被司馬昭提拔,佐司馬昭平亂有功,受司馬昭之命改魏官制。
西晉 (265~316年)公元265年,曹魏大臣司馬懿之孫司馬炎篡奪皇位,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司馬炎就是晉武帝(廟號世祖),它以其強(qiáng)大的軍事力量統(tǒng)一了當(dāng)時還處于分裂之中的中國,結(jié)束了東漢末年以后的混亂局面,。但由于統(tǒng)治階級的內(nèi)部矛盾,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西晉王朝便分崩瓦解,使中國又恢復(fù)到原來的分裂狀態(tài)。這朝代為時僅五十一年,倘由滅吳始計,則僅三十七年。263年司馬昭為了建立赫赫軍功,以做好篡奪準(zhǔn)備,命鐘會、鄧艾及諸葛緒率軍伐蜀,蜀漢主將姜維阻敵于劍閣。最后鄧艾經(jīng)陰平直襲涪城,進(jìn)逼成都。最后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史稱魏滅蜀之戰(zhàn)。及后鐘會、姜維意圖叛變,但被司馬昭立即平定。不久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最后于265年篡位,曹魏滅亡。司馬炎建立晉朝,是為晉武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司馬鄴,晉武帝孫,吳孝王司馬晏的兒子。司馬鄴即位時才13歲。,由瑯邪王司馬睿,南陽王司馬保輔政。匈奴劉曜進(jìn)攻長安,愍帝投降,受盡侮辱,317年被殺,時年18歲。
司馬懿的二兒子是司馬昭。司馬炎的爸爸。
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曹魏皇帝曹奐禪位于司馬炎,改元泰始,是為晉武帝。曹魏滅亡,西晉開始,而在之前司馬昭已經(jīng)派兵消滅了蜀漢,所以在蜀漢和曹魏相相繼滅亡后,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格局實(shí)際上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了。對于司馬炎來說,其建立的西晉王朝之所以用“晉”作為國號,主要是因?yàn)樗抉R昭被曹魏封為晉公、晉王,并建立了“晉國”這一封國。
甘露三年(258年)五月,曹髦下詔封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設(shè)立晉國,司馬昭九次推辭,這件事停了下來,又改為增加司馬昭封邑一萬戶,食三縣租稅。兒子中沒有爵位的都封為列侯。那么,問題來了,司馬昭建立的封國,為何要以“晉”作為國號?并且,司馬昭為何沒有直接篡位,而是先建立封國,再由兒子司馬炎篡位呢?
一首先,司馬昭所建立的封國——晉國,始于公元258年。彼時,距離高平陵之變已經(jīng)有接近10年的時間了。經(jīng)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的努力,不僅曹爽、夏侯玄等曹魏宗室力量被清除得差不多了,還通過平定“淮南三叛”,以此解決了忠于曹魏的武將勢力?;诖?,公元258年的司馬昭,理論上具有直接篡位的實(shí)力了。但是,司馬昭并沒有直接篡位,而是先在曹魏之內(nèi)建立了晉國這一封國,如同當(dāng)年曹操在東漢王朝之內(nèi)建立魏國一樣《三國志·卷四·魏書四·三少帝紀(jì)第四》中記載:夏五月,命大將軍司馬文王為相國,封晉公,食邑八郡,加之九錫,文王前后九讓乃止。
對于晉國這一封國,名義是曹魏皇帝曹髦所賜,實(shí)際上當(dāng)時曹髦已經(jīng)是傀儡皇帝,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如果沒有司馬昭的默許,自然不會用“晉”來作為自己封國的國號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65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東晉王朝多幼主
下一篇: 晉朝大學(xué)問家郭象口若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