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貞觀元年,官拜中書令
。論功行賞,太宗以房玄齡、長孫無忌
、杜如晦
、尉遲敬德、候君集五人功為一等,進(jìn)爵邢國公
。李世民的堂叔李神通當(dāng)時很不服,大言道:義兵初起,臣率兵先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在房玄齡、杜如晦等刀筆之吏,反而功居一等,臣心不服
。
李世民也不客氣,當(dāng)廷駁斥道:義旗初興,人各有心
。叔父您雖率兵前來,也是因為懼禍怕被誅連殺掉,而且您從未親自上陣打過仗。與竇建德交手,您全軍陷沒
;后來劉黑闥起兵,您又望風(fēng)敗逃
。如今論功行賞,玄齡等人運籌帷幄,安定社稷,攻比蕭何,雖無汗馬之勞,但能以大計居功一等。叔父您國家至親,朕并不吝惜封賞,但不能因私情濫于功臣同受獎勵
!一席話,講得這位常敗皇叔慚愧退下,好沒面子
。
貞觀二年,房玄齡改封魏國公,為尚書左仆射,監(jiān)修國史。房玄齡盡心竭誠,夙興夜寐
。加之他明達(dá)吏事,法令寬平,任人惟賢,不分卑賤,當(dāng)時論者皆稱之為良相
。他任宰相十五年,女為韓王妃,兒子房遺愛尚高陽公主,顯貴至極,但常常深自卑損,不敢炫人傲物。
貞觀十八年,李世民親征遼東高麗,命房玄齡留守京城
。貞觀二十三年,房玄齡舊疾復(fù)發(fā),當(dāng)時李世民在玉華宮,聞訊命人用自己的擔(dān)輿把房玄齡抬入御座前,兩人相見,感懷流淚,哽咽不能言
。
太宗命太醫(yī)去這位功臣家里療治,每日以御膳供房玄齡食用
。聽說他病有好轉(zhuǎn),太宗就喜形于色;聽見病情加重,太宗馬上愁容頓現(xiàn)
。
臨終之時,房玄齡對諸子說:當(dāng)今天下清平,只是皇上東討高麗不止,正為國患
。主上含怒意決,臣下莫敢犯顏。我知而不言,就會含恨而死啊
。于是抗表進(jìn)諫,請求太宗以天下蒼生為重,罷軍止伐高麗
。
太宗見表,感動地對房玄齡兒媳高陽公主說:此人病危將死,還能憂我國家,真是太難得了。
臨終之際,李世民親至其病床前握手訣別,立授其子房遺愛為右衛(wèi)中郎將,房遺則為中散大夫,使其在生時能看見二子顯貴
。房玄齡受遇如此,死時定當(dāng)含笑
。卒年七十,誠為喜喪之年。太宗為之廢朝三日,贈太尉,謚曰文昭,陪葬昭陵
。
房玄齡一直告誡兒子們不要以地望凌人,切勿驕奢沉溺,并集匯古今圣賢家誡,親書于屏風(fēng)上,分給各房子嗣,說:如能留意上面的內(nèi)容,足以保身成名。
長子房遺直嗣爵,高宗初年做到禮部尚書的大官
。次子房遺愛在太宗活著的時候,由于老婆高陽公主特受寵愛,他作駙馬時與皇室別的女婿也大不相同,禮賜恩寵異于諸皇婿
。高陽公主驕恣成性。高宗繼位后,她想自己老公承襲房遺直的公爵爵位,就誣告房遺直對自己無禮
。高宗還真當(dāng)回事,讓舅舅長孫無忌鞠審此案,這一下子不得了,竟審出高陽公主和房遺愛兩人想要謀反的事情
。可惜房玄齡一世忠貞,家族終為逆子惡婦所累,公主賜自盡,房遺愛伏誅,諸子都作為刑徒流配嶺南
。房遺直因父親之功,總算保得不死,除名為庶人
。可惜房玄齡本人死都死了,大紅的牌位被下令從太宗廟中撤出,失掉配享的資格
。
卷五 論忠義第十四 凡十四章
馮立
,武德中為東宮率,甚被隱太子親遇
。太子之死也
,左右多逃散,立嘆曰:"豈有生受其恩
,而死逃其難!"於是率兵犯玄武門
,苦戰(zhàn),殺屯營將軍敬君弘
。謂其徒曰:"微以報太子矣
。"遂解兵遁於野。俄而來請罪
,太宗數(shù)之曰:"汝昨者出兵來戰(zhàn)
,大殺傷吾兵,將何以逃死?"立飲泣而對曰:"立出身事主
,期之效命
,當(dāng)戰(zhàn)之日
,無所顧憚。"因歔欷悲不自勝
,太宗慰勉之
,授左屯衛(wèi)中郎將。立謂所親曰:"逢莫大之恩幸而獲免
,終當(dāng)以此奉答
。"未幾,突厥至便橋
,率數(shù)百騎與虜戰(zhàn)於咸陽
,殺獲甚眾,所向皆披靡
,太宗聞而嘉嘆之
。時有齊王元吉府左車騎謝叔方率府兵與立合軍拒戰(zhàn),及殺敬君弘
、中郎將呂衡
,王師不振,秦府護(hù)軍尉尉遲敬德乃持元吉首以示之
,叔方下馬號泣
,拜辭而遁。明日出首
,太宗曰:"義士也
。"命釋之,授右翊衛(wèi)郎將
。
貞觀元年
,太宗嘗從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嘆曰:"姚思廉不懼兵刃
,以明大節(jié)
,求諸古人,亦何以加也!"思廉時在洛陽
,因寄物三百段
,并遺其書曰:"想卿忠節(jié)之風(fēng),故有斯贈
。"初
,大業(yè)末,思廉為隋代王侑侍讀
,及義旗克京城時
,代王府僚多駭散,惟思廉侍王
,不離其側(cè)
。兵士將升殿
,思廉厲聲謂曰:"唐公舉義兵,本匡王室
,卿等不宜無禮於王!"眾服其言
,於是稍卻,布列階下
。須臾
,高祖至,聞而義之
,許其扶代王侑至順陽閤下
,思廉泣拜而去。見者咸嘆曰:"忠烈之士
,仁者有勇
,此之謂乎!"
貞觀二年,將葬故息隱王建成
、海陵王元吉
,尚書右丞魏徵與黃門侍郎王珪,請預(yù)陪送
。上表曰:"臣等昔受命太上,委質(zhì)東宮
,出入龍樓
,垂將一紀(jì)。前宮結(jié)釁宗社
,得罪人神
,臣等不能死亡,甘從夷戮
,負(fù)其罪戾
,寘錄周行,徒竭生涯
,將何上報?陛下德光四海
,道冠前王,陟岡有感
,追懷棠棣
,明社稷之大義,申骨肉之深恩
,卜葬二王
,遠(yuǎn)期有日。臣等永惟疇昔
,忝曰舊臣
,喪君有君
,雖展事居之禮;宿草將列,未申送往之哀
。瞻望九原
,義深凡百,望於葬日
,送至墓所
。"太宗義而許之,於是宮府舊僚吏
,盡令送葬
。
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曰:"忠臣烈士
,何代無之
。公等知隋朝誰為忠貞?"王珪曰:"臣聞太常丞元善達(dá)在京留守,見群賊縱橫
,遂轉(zhuǎn)騎遠(yuǎn)詣江都
,諫煬帝,令還京師
。既不受其言
,后更涕泣極諫,煬帝怒
,乃遠(yuǎn)使追兵
,身死瘴癘之地。有虎賁郎中獨孤盛在江都宿衛(wèi)
,宇文化及起逆
,盛惟一身,抗拒而死
。"太宗曰:"屈突通為隋將
,共國家戰(zhàn)於潼關(guān),聞京城陷
,乃引兵東走
。義兵追及於桃林,朕遣其家人往招慰
,遽殺其奴
。又遣其子往,乃云:'我蒙隋家驅(qū)使
,已事兩帝
,今者吾死節(jié)之秋,汝舊於我家為父子,今則於我家為仇讎
。'因射之
,其子避走,所領(lǐng)士卒多潰散
。通惟一身
,向東南慟哭盡哀。曰:'臣荷國恩
,任當(dāng)將帥
,智力俱盡,致此敗亡
,非臣不竭誠於國
。'言盡,追兵擒之
。太上皇授其官
,每讬疾固辭。此之忠節(jié)
,足可嘉尚
。"因敕所司,采訪大業(yè)中直諫被誅者子孫
,聞奏
。
貞觀六年,授左光祿大夫陳叔達(dá)禮部尚書
,因謂曰:"武德中
,公曾進(jìn)直言於太上皇,明朕有克定大功
,不可黜退云。朕本性剛烈
,若有抑挫
,恐不勝憂憤,以致疾斃之危
。今賞公忠謇
,有此遷授。"叔達(dá)對曰:"臣以隋氏父子自相誅戮
,以至滅亡
,豈容目睹覆車,不改前轍?臣所以竭誠進(jìn)諫
。"太宗曰:"朕知公非獨為朕一人
,實為社稷之計。"
貞觀八年,先是桂州都督李弘節(jié)以清慎聞
,及身歿后
,其家賣珠。太宗聞之
,乃宣於朝曰:"此人生平
,宰相皆言其清,今日既然
,所舉者豈得無罪?必當(dāng)深理之
,不可舍也。"侍中魏徵承間言曰:"陛下生平言此人濁
,未見受財之所
,今聞其賣珠,將罪舉者
,臣不知所謂
。自圣朝以來,為國盡忠
,清貞慎守
,終始不渝,屈突通
、張道源而已
。通子三人來選,有一匹羸馬
,道源兒子不能存立
,未見一言及之。今弘節(jié)為國立功
,前后大蒙賞賚
,居官歿后,不言貪殘
,妻子賣珠
,未為有罪。審其清者
,無所存問
,疑其濁者,旁責(zé)舉人
,雖云疾惡不疑
,是亦好善不篤。臣竊思度
,未見其可
,恐有識聞之
,必生枉議。"太宗撫掌曰:"造次不思
,遂聞此語
,方知談不容易。并勿問之
。其屈突通
、張道源兒子,宜各與一官
。"
貞觀八年
,太宗將發(fā)諸道黜陟使,畿內(nèi)道未有其人
,太宗親定
,問於房玄齡等曰:"此道事最重,誰可充使?"右仆射李靖曰:"畿內(nèi)事大
,非魏徵莫可
。"太宗作色曰:"朕今欲向九成宮,亦非小
,寧可遣魏徵出使?朕每行不欲與其相離者
,適為其見朕是非得失。公等能正朕不?可因輒有所言
,大非道理
。"乃即令李靖充使。
貞觀九年
,蕭瑀為尚書左仆射
。嘗因宴集,太宗謂房玄齡曰:"武德六年已后
,太上皇有廢立之心
,我當(dāng)此日,不為兄弟所容
,實有功高不賞之懼
。蕭瑀不可以厚利誘之,不可以刑戮懼之
,真社稷臣也
。"乃賜詩曰:"疾風(fēng)知勁草
,板蕩識誠臣
。"瑀拜謝曰:"臣特蒙誡訓(xùn),許臣以忠諒
,雖死之日
,猶生之年。"
貞觀十一年,太宗行至漢太尉楊震墓
,傷其以忠非命
,親為文以祭之。房玄齡進(jìn)曰:"楊震雖當(dāng)年夭枉
,數(shù)百年后方遇圣明
,停輿駐蹕,親降神作
,可謂雖死猶生
,沒而不朽。不覺助伯起幸賴欣躍於九泉之下矣
。伏讀天文
,且感且慰,凡百君子
,焉敢不勖勵名節(jié)
,知為善之有效!"
貞觀十一年,太宗謂侍臣曰:"狄人殺衛(wèi)懿公
,盡食其肉
,獨留其肝。懿公之臣弘演呼天大哭
,自出其肝
,而內(nèi)懿公之肝於其腹中。今覓此人
,恐不可得
。"特進(jìn)魏徵對曰:"昔豫讓為智伯報讎,欲刺趙襄子
,襄子執(zhí)而獲之
,謂之曰:'子昔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
,子乃委質(zhì)智伯
,不為報讎;今即為智伯報讎,何也?'讓答曰:'臣昔事范
、中行
,范、中行以眾人遇我
,我以眾人報之
。智伯以國士遇我,我以國士報之
。'在君禮之而已
,亦何謂無人焉?"
貞觀十二年
,太宗幸蒲州,因詔曰:"隋故鷹擊郎將堯君素
,往在大業(yè)
,受任河?xùn)|,固守忠義
,克終臣節(jié)
。雖桀犬吠堯,有乖倒戈之志
,疾風(fēng)勁草
,實表歲寒之心。爰踐茲境
,追懷往事
,宜錫寵命,以申勸獎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勺焚浧阎荽淌罚栽L其子孫以聞
。"
貞觀十二年
,太宗謂中書侍郎岑文本曰:"梁、陳名臣
,有誰可稱?復(fù)有子弟堪招引否?"文本奏言:"隋師入陳
,百司奔散,莫有留者
,惟尚書仆射袁憲獨在其主之傍
。王世充將受隋禪,群僚表請勸進(jìn)
,憲子國子司業(yè)承家
,讬疾獨不署名。此之父子
,足稱忠烈
。承家弟承序,今為建昌令
。清貞雅操
,實繼先風(fēng)。"由是召拜晉王友
,兼令侍讀
,尋授弘文館學(xué)士。
貞觀十五年
,詔曰:"朕聽朝之暇
,觀前史,每覽前賢佐時
,忠臣徇國
,何嘗不想見其人,廢書欽嘆!至於近代以來
,年歲非遠(yuǎn)
,然其胤緒,或當(dāng)見存
,縱未能顯加旌表
,無容棄之遐裔。其周
、隋二代名臣及忠節(jié)子孫
,有貞觀已來犯罪配流者,宜令所司具錄奏聞
。"於是多從矜宥
。
貞觀十九年,太宗攻遼東安市城
,高麗人眾皆死戰(zhàn)
,詔令耨薩延壽、惠真等降
,眾止其城下以招之
,城中堅守不動。每見帝幡旗
,必乘城鼓噪
。帝怒甚,詔江夏王道宗筑土山
,以攻其城
,竟不能克。太宗將旋師
,嘉安市城主堅守臣節(jié)
,賜絹三百匹,以勸勵事君者
。
《貞觀政要》 唐?吳兢
房玄齡奏文言文翻譯
1. 房玄齡傳文言文翻譯 1
、翻譯 房喬,字玄齡
,是齊州臨淄人
。
小時候就很聰明,廣泛地閱讀了經(jīng)書
、史書
。工于草書和隸書
,善于寫文章。
十八歲時
,被本州推舉為進(jìn)士
,朝廷授予羽騎尉的官職。父親生病綿延十個月
,玄齡的心思全部用在父親的藥物和膳食上
,不曾脫衣服睡過一次好覺。
太宗攻占渭水北邊的土地
,玄齡驅(qū)馬到軍門求見
。太宗一見他,就像老朋友一樣
,讓他代理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
。
玄齡已經(jīng)遇到了知己的人,偏用盡自己的全部心力
,知道的沒有不馬上去做的
。每次平定賊寇,眾人爭著去尋找珍寶古玩
,只有玄齡先接受杰出人物
,安置到幕府中。
當(dāng)有謀臣猛將
,都跟他們暗中互相結(jié)交
,各人都表示愿為太宗竭盡死力。玄齡在李市民秦王府中十多年
,常負(fù)責(zé)管理文牘
,每逢寫軍書奏章,停馬立即可成
。
文字簡約義理充足
。一開始就不用草稿。
高祖曾經(jīng)對侍臣說:“這個人深重地了解機宜
,足能委以重任
。每當(dāng)替我兒陳說事務(wù),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
,千里之外
,好像對面說話一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隱太子李建成因為玄齡
、如晦為太宗親近禮遇,很憎惡他們,在高祖面前說他們的壞話
,因此玄齡跟如晦一起被驅(qū)斥
。隱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謚號)將要發(fā)動兵變時,太宗令長孫無忌召玄齡和如晦
,叫他們穿道士的服裝
,暗中帶進(jìn)內(nèi)閣商量大事。
等到太宗成為太子之后
,提升玄齡擔(dān)任太子右庶子,賜絹五千匹
。貞觀元年
,玄齡代蕭瑀為中書令。
太宗論功行賞
,把玄齡跟長孫無忌
、杜如晦、尉遲敬德
、侯君集五人作為第一等
,進(jìn)爵為邢國公,賜實封千三百戶
。貞觀三年
,任命他為太子少師,他堅決推辭不接受
,代理太子詹事
,兼禮部尚書。
第二年
,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左卜射
,改封魏國公,監(jiān)編國史
。已擔(dān)任總領(lǐng)百司的官職以后
,日夜虔誠恭敬,用盡全部的心力
,不想讓每一個人才失去應(yīng)當(dāng)處的位置
。
聽到他人的長處,好像自己擁有一樣高興
。他對行政事務(wù)明晰練達(dá)
,并且用文獻(xiàn)經(jīng)典來加以整治。
他審查修訂法令
,意在寬容和平穩(wěn)
。他不以求全來選人,不用自己的長處來要求他人
,看他的才能任用
,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賤而排斥
,議論的人都稱贊他是良相。
高宗成為太子之后
,加玄齡為太子太傅
,仍或主持門下省事務(wù),監(jiān)管編撰國史像原來那樣
。不久因撰寫《高祖太宗實錄》成
,賜下璽書表彰,賜物一千五百段
。
這一年
,玄齡因繼母去世丁憂服喪離開職位,朝廷特地下詔在昭陵賜給他墓地
。不久
,他又從回本官職位。
太宗親征遼東時
,命玄齡在京城留守
,親手寫詔書說:“你擔(dān)負(fù)蕭何一樣的重任,我沒有后顧之憂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避婈牭谋鳌?zhàn)士的糧食
,都交給他下令處置調(diào)發(fā)
。
玄齡多次上書說不可輕敵,尤應(yīng)當(dāng)警惕小心
。不久跟中書侍郎褚遂良受詔重編《晉書》
。
貞觀二十三年,皇上駕臨玉華宮
,當(dāng)時玄齡老病復(fù)發(fā)
,皇上下詔令他睡在總留臺。到他漸漸病重
,玄齡追赴玉華宮
,坐偏轎入殿,將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轎
。
太宗對他流淚
,玄齡也感傷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詔派名醫(yī)救治
。
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員每天對他供應(yīng)御膳
。如果他的病略能減退,太宗就高興得露出喜色;如果聽說病情加重
,就變得滿面凄愴
。
后病情加重,就鑿開宮墻開門
,多次派宦官問候
。皇上又親自光臨
,握手?jǐn)e
,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訣別
。
不久去世
,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
。
2
、原文 舊唐書 房喬
,字玄齡
,齊州臨淄人。幼聰敏
,博覽經(jīng)史
,工草隸,善屬文
。
年十八
,本州舉進(jìn)士,授羽騎尉
。父病綿歷旬月
,玄齡盡心藥膳,未嘗解衣交睫
。
太宗徇地渭北
,玄齡杖策謁于軍門,太宗一見
,便如舊識
,署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玄齡既遇知己
,罄竭心力
,知無不為。
賊寇每平
,眾人競求珍玩
,玄齡獨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謀臣猛將
,皆與之潛相申結(jié)
,各盡其死力。
玄齡在秦府十余年
,常典管記
,每軍書表奏,駐馬立成
,文約理贍
,初無稿草。高祖嘗謂侍臣曰:“此人深識機宜
,足堪委任
。
每為我兒陳事,必會人心
,千里之外
,猶對面語耳?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彪[太子以玄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