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初年,李世民詔令在全國范圍內(nèi)收集圖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書20余萬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館”以儲圖籍。并任命虞世南、褚無量、姚思廉、歐陽詢等充任學士,以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等著名學者、碩學之士相繼為秘書監(jiān),主管國家的圖書館和藏書事業(yè),選五品以上工書者為書手,又在弘文館設立檢校館藏的官員,將繕寫、整理、校勘圖書,藏于內(nèi)庫,以宮人掌管。官府藏書機構除“弘文館”外,另有“史館”、“司經(jīng)局”、“秘書省”和“崇文館”等,其藏書質(zhì)量和數(shù)量遠遠超過前代,史稱“群書大備”。晚年因連年用兵,營造宮殿,雜稅日益苛重。
在文化方面,唐太宗則大力獎勵學術,組織文士大修諸經(jīng)正義和史籍;在長安設國子監(jiān),鼓勵四方君長遣子弟到來留學。
文學館,官署名。唐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置,以收羅人才。
秦王李世民命僚屬十八人以本官兼文學館學士,號稱十八學士,分番直宿,每日引見,討論文典。當時人羨慕學士入館,稱之為登瀛洲。
武德四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長安城設文學館,王府屬杜如晦、記室房玄齡、虞世南、文學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參軍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咨議典簽蘇勖、天策府從事中郎于志寧、軍咨祭酒蘇世長、記室薛收(收卒,劉孝孫補入)、倉曹李守素、國子助教陸德明、孔穎達、信都蓋文達、宋州總管府戶曹許敬宗共十八人常討論政事、典籍,當時稱之為“十八學士”。
復命畫家閻立本為十八學士畫像, 即為《十八學士寫真圖》,褚亮題贊。當時被唐太宗選入文學館者被稱為“登瀛洲”,后人有所謂“十八學士登瀛洲”。
弘文館,官署名。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館于門下省。九年,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館。聚書二十余萬卷。置學士,掌校正圖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禮儀輕重時,得與參議。置校書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錯謬。設館主一人,總領館務。學生數(shù)十名,皆選皇族貴戚及高級京官子弟,師事學士受經(jīng)史書法。
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避太子李弘名,改曰昭文館。玄宗開元七年(公元719年)仍改弘文館。因?qū)W生出身貴族,不專經(jīng)業(yè),開元以后,令依國子監(jiān)生例考試,惟帖經(jīng)減半。明初亦設弘文館,不久即廢。宣德間,復建弘文閣,不久并入文淵閣。
《五經(jīng)正義》是唐代孔穎達等奉敕編寫的五經(jīng)義疏著作。該作品于唐高宗時成書,完成了五經(jīng)內(nèi)容上的統(tǒng)一。以作為科舉考試的標準教科書。此后,注釋儒經(jīng)必須以此為標準,科舉應試亦必須按此答卷,不許自由發(fā)揮。
五經(jīng)指五部儒家經(jīng)典著作,即《詩》(《詩經(jīng)》)、《書》(《尚書》)、《禮》(《禮記》)、《易》(《周易》)、《春秋》。漢武帝時,朝廷正式將這五部書宣布為經(jīng)典,故稱"五經(jīng)"。
太宗戮力復興文教,獎勵學術,外國君長如高句麗、日本、高昌、吐蕃等皆遣弟子來唐留學,使唐代學術文化傳播四方。東亞各國尤以日本、高麗為甚,深受唐文化影響。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68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唐太宗時期的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