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較寬容,中國傳統(tǒng)兩大宗教——佛教和道教都有較大發(fā)展。唐朝初年,高僧玄奘遠赴天竺(現(xiàn)在的印度)取經(jīng)657部,唐朝特此興建了大雁塔來保存這些佛經(jīng)。佛教經(jīng)典的大量翻譯以及中國僧人自身思想體系的逐漸成熟使得中國佛教在此時期迎來空前的發(fā)展,中國佛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時期形成或成熟。
其它宗教如伊斯蘭教,景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和祆教也隨著國際交流傳入中國。唐武宗時對佛教采取高壓政策,史稱會昌滅法,使得除禪宗等少數(shù)宗派外,其它佛教派別從此一蹶不振。
道教尊老子李耳為教主。因為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從李淵起皇帝就以教主的后裔自居,積極扶植道教,企圖借助神權(quán)來鞏固皇權(quán)。666年(乾封元年),高宗下令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進一步尊老子為大圣祖,令人畫老子像頒于天下,要求生徒皆習(xí)《老子》、《莊子》等,又封莊子為南華真人,文子為通玄真人,列子為沖虛真人等,以壯大道教的勢力。
玄宗還派人四處搜尋道經(jīng),編纂《道藏》3744卷。當(dāng)時兩京和各州府都建有玄元皇帝廟,道觀也很多,僅長安就有三十所。據(jù)統(tǒng)計,到884年(中和四年),全國共有1900余所道宮,道士達1.5萬余人。
各派雖有差異,但基本精神卻是相同的。它們都提倡靈魂不滅、因果報應(yīng)、六道輪回等迷信說教,引導(dǎo)人們逆來順受,安心現(xiàn)狀。所以,它們都受到封建統(tǒng)治者的支持。在諸派別中,以智為代表的天臺宗、以玄奘為代表的法相宗、以法藏為代表的華嚴宗和以慧能為代表的禪宗的影響較大。
從波斯傳來的有祆教、摩尼教和景教。祆教又名拜火教,曾是波斯薩珊王朝的國教。唐代長安、洛陽、武威、敦煌等地都設(shè)有祆祠。唐政府中設(shè)有薩寶府,是專管祆教的機構(gòu)。
694年(延載元年),波斯人拂多誕持摩尼經(jīng)典《二宗經(jīng)》來朝,這是摩尼教傳入中國之始?;丶v助唐平安史之亂時,曾從洛陽攜帶四個摩尼教師回國,摩尼教又傳到回紇地區(qū),并成為回紇的國教。768年(大歷三年),唐代宗準(zhǔn)許回紇在長安建摩尼教寺,賜額“大云光明寺”。771年,回紇又請于荊、揚、洪、越等州建大云光明寺,這說明摩尼教在南方也有所流傳。
景教寺原稱波斯寺,天寶年間玄宗令改名大秦寺?,F(xiàn)藏陜西省博物館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在唐朝大秦寺遺址上出土的珍貴文物。碑文記敘了景教在唐代傳播的情況,還用敘利亞文和漢文對照刻了七十二個景教僧徒的名字。
此外,唐代在長安、廣州、揚州等地曾有不少大食商人,他們信奉的伊斯蘭教也在這些地區(qū)流傳,據(jù)說當(dāng)時長安就建有清真寺。
這種局面是因為唐朝是最中歷史上最自信的一個王朝,也是最發(fā)達的,領(lǐng)土,文化都是自信的,這種自信下,唐人到人外國,朝廷不會怕它們被同化,外國人來中國,朝廷不會擔(dān)心,外國文化喧賓奪主。
中國的文化是非宗教性的,不像基教,伊斯蘭教那樣是純宗教性的文化,排它性,攻擊它人文化性的,中國文化的這種包容性,其實也是一種擴張性,外來文化都可以讓它本土化,被中國文化所包容,所容納吸收。
而排它性的文化,想吸收外來文化也沒得這個天分,是排拆性的。
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和那時文化的自信心才是原因。
從漢以來,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國發(fā)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佛教已經(jīng)完成了佛教的本土化,中國的佛教已不是印度的佛了,本土化的,比如說,佛寺都是中國風(fēng)格的,和尚的衣服是交領(lǐng)的,和尚的名字也是中國漢字,中國風(fēng)格的名字,而不是外國風(fēng)格的名字,和尚也會詩,也會古箏,這種本土化才是被中國人接納的原因。
但是伊斯蘭教,基督教都是排它性,不好完成本土化,不能被大眾化接受。其實這兩種教來中國的時間都很久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68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唐朝長安城介紹
下一篇: 唐朝佛教盛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