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史料中“回紇”一詞來自古回紇文,回紇之名來源于部落韋紇、烏護?;丶v是鐵勒諸部的一支,韋紇居住在土剌河北,烏護居住在天山一帶。其后統(tǒng)一鐵勒諸部,回紇逐漸成為鐵勒諸部的統(tǒng)稱。廣德元年(763年),英義可汗(牟羽可汗)正式皈依摩尼教,摩尼教成為回鶻汗國國教。貞元四年(788年),武義天親可汗上表請改稱回鶻,取“回旋輕捷如鶻”之義。
元和三年(808年),保義可汗連續(xù)擊破吐蕃、大食,征服葛邏祿,收復北庭、龜茲,疆域達到費爾干納,令唐代絲路交通重新打開。開成五年(840年),回鶻汗國瓦解,漠北回鶻部落大部分南下華北,其余部分分三支西遷,其中一支和天山以北一帶原有的回鶻結合,大中十一年(857年),唐朝冊封西遷回鶻龐特勤為懷建可汗,開啟了回鶻(畏兀兒、維吾爾)嶄新歷史篇章。
回鶻汗國是奴隸制社會,人逐水草而居,汗國晚期依照粟特文創(chuàng)制回鶻文,也使用漢文。
回紇從唐貞觀二十年助唐滅漠北的薛延陀后,唐朝即以回紇的住地置瀚海都督府,封回紇首領吐迷度為瀚海都督府的都督,唐朝又在回紇地區(qū)修筑交通大道,設驛站,抽賦稅。不但如此,瀚海都督府的府下置州,州設刺史,其下又有長史、司馬等官制,同樣用回紇本民族的首領來擔任,“其都督、刺史,給玄黃魚符,黃金為文”。
那么,當時回紇地區(qū)和唐朝中央是不是一個國家以內(nèi)地方和中央的關系呢?我們的論斷是肯定的。但具有它的特殊形式,即中國歷史上從唐朝才正式開始的中原王期對邊疆地區(qū)的一種統(tǒng)治方式——“羈縻府州”制度。這種制度在當時稱為都護府、都督府。即在征服邊疆地區(qū)以后,不采取直接統(tǒng)治的方式,而是任用其本族中的上層自治其地方。施地間接的統(tǒng)治。
正因為回紇從唐貞觀二十年(646年)以后和唐朝關系是一個國家內(nèi)部邊疆羈縻府州和中央王朝的關系,而又不同于一般地方和中央的關系。所以直到唐天寶三年(744年)回紇的首領骨力裴羅在唐朝大力支援下統(tǒng)一了漠北和天山北部建立其地方封建政權后。仍遣使到唐朝“上狀”,表現(xiàn)其邊疆羈縻府州和中央王朝的隸屬。但是,從唐天寶三年至開成五年(744~840年)回紇游牧封建政權建立一百年左右中,回紇和唐朝中央仍有一些齟齬:如回紇牟羽可汗(759~780年骨力裴羅后第三代可汗)在其末年乘唐朝安史之亂(755~763年)后勢衰與代宗新立,正要出兵侵塞,但旋即被反對派宰相頓英賀所殺;另一次是在末年烏介可汗(841~845年)時、因部下句錄末賀引外族黠戛斯(今柯爾克孜族的前身,時住葉尼塞河上游)的騎兵入侵,南逃人塞,一度攻唐朝,旋即失敗。其實唐朝與回紇之間是一時的齟齬,不是主要的矛盾。從唐德宗開始,回紇再次開始長期稱臣于唐朝。
唐代回紇發(fā)展概述及與唐政府的特殊關系
回紇是鐵勒的一支,是維吾爾族的直系祖先,該部自稱為“Uyghur”?;丶v在漢文史籍中的最早稱呼為袁紇(亦作韋紇)和烏護(亦作烏紇)。其中袁紇為漠北鐵勒中的一部,烏護為天山附近鐵勒一部。7世紀初,袁紇改稱回紇,并以時健為君長,建牙于色愣格河,形成了最初的政權。隋末唐初,時健子菩薩立為君長,隸于突厥。630年東突厥汗國滅亡后,回紇又附屬于隨之建立的薛延陀汗國。至菩薩子吐迷度時期,乘薛延陀汗國與唐交惡的時機,吐迷度聯(lián)合回紇各部共攻之,并于646年滅了薛延陀汗國。回紇稱霸于漠北,吐迷度自立為可汗,建立回紇汗國。此后,被回紇統(tǒng)一的漠北鐵勒各部也都逐漸被稱作回紇或自認為回紇。
從646年到681年是回紇汗國發(fā)展的第一個興盛期,汗國的經(jīng)濟實力不斷增強,在各部中的威望和在唐朝的影響均大大增加,疆域“以磧?yōu)橄?,大抵北諸蕃悉隸之”。永隆中,東突厥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復國運動。從682年開始,回紇人逐漸分裂為南北兩大部分,其中主體部分向北退縮到原居地色愣格河流域和土拉河以北地區(qū),在突厥碑文中統(tǒng)稱為九姓烏護。由于東突厥第二汗國阻絕了他們與唐朝之間的往來,所以在漢文史籍中幾乎沒有關于他們的報道,但在突厥文碑銘中留下了關于他們的信息。以可汗家族為主的部分則向南遷移到甘州和涼州一帶,其王統(tǒng)一直未斷。727年,可汗承宗等人受涼州都督的誣告,流配致死,承宗族子護輸殺涼州都督,斷絕了唐朝通往西域的通道。在唐軍打擊下,護輸率軍北投突厥,“退保烏德山”,回紇汗國屈服于東突厥統(tǒng)治。開元末,護輸死,子骨力裴羅繼立,揭開了回紇汗國歷史的新篇章。
乘東突厥內(nèi)亂,骨力裴羅遂聯(lián)合拔悉密、葛邏祿等部,在745年滅了東突厥汗國?;丶v汗國第二次復興,統(tǒng)一漠北。骨力裴羅自稱為骨咄祿毗伽闕可汗。唐朝因其解除了東突厥的威脅,封其為骨咄祿毗伽闕懷仁可汗,建牙于烏德山(杭愛山支系)、昆河(鄂爾渾河)之間,最盛時回紇控地“東極室韋(今額爾古納河一帶),西金山(今阿爾泰山),南控大漠,盡得古匈奴地”。
745年,骨力裴羅死,子默延啜立。759年,默延啜死,次子移地建即位,號牟羽可汗。780年左右,牟羽可汗被宰相頓莫賀擊殺,揭開了回紇汗國統(tǒng)治者內(nèi)亂的序幕。從780年到840年間,更迭了十位可汗。在內(nèi)亂不斷的同時,汗國內(nèi)部又連年自然災害。788年改回紇為回鶻。840年,回鶻大將引轄戛斯十萬騎破回鶻城,汗國瓦解。回鶻各部南下或西遷,進入河套、華北、甘涼、天山和蔥嶺一帶。
從唐政府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關系來看,回紇與唐政府的關系具有相當?shù)奶厥庑裕@是雙方長期友好合作關系的突出體現(xiàn)?;丶v與唐特殊關系的確立開始于貞觀三年(629年),回紇“始來朝,獻方物”,雙方正式建交。646年,回紇聯(lián)合諸部,配合唐軍滅薛延陀汗國,建立了回紇汗國,并遣使告唐;“延陀不事大國,以自取亡,其下駭鳥散,不知所之。今各有分地,愿歸命天子,請置唐官。”唐太宗受其所請,親至靈武會見使者,并正式在回紇各部設置府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府州皆置長史?!薄耙蕴乒俟僦矓?shù)千人”。唐政府又根據(jù)回紇所請,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辟了一條大驛道,名“參天至尊道”,沿途分設驛站,供應來往使臣和官員。每歲回紇各部貢貂皮,以充租賦。骨力裴羅復國后,遣使入貢,唐朝封他為奉義王,后又冊封為懷仁可汗。從而真正確立了直至8世紀末的雙方和好并相互支持的特殊關系。
回紇與唐政府間的特殊關系首先表現(xiàn)為回紇助唐平定安史之亂,抵御吐蕃對西域的進攻。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后,由于中央政府實力不足,唐政府不得不對外借兵平叛。作為唐朝的鄰國,回紇并未利用這一紛亂形勢,拓宇唐疆,而是應唐政府之請,先后于756年、757年、762年三次派大軍助唐平叛,收復長安、洛陽、河北等地,對唐有社稷再造之功。作為回報,唐政府除大加賞賜外,還規(guī)定以唐絹買回紇馬,開始了雙方間長期進行的絹馬貿(mào)易。除了助唐平定安史之亂外,回紇還在唐政府的支持下,聯(lián)合安西、北庭兩都護府,共同抵御吐蕃對西域的進攻,一度重開安史之亂后被吐蕃切斷的東西陸路交通。
回紇與唐政府間的特殊關系又表現(xiàn)為雙方間的和親關系。和親始于“安史之亂”,首先由回紇公主嫁給唐朝宗室。756年,葛勒可汗把自己的女兒嫁于唐朝敦煌王。此后的數(shù)十年里唐朝則先后有6位公主和親回鵑,即寧國公主、小寧國公主、崇徽公主、咸安公主、壽安公主等。其中寧國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是皇帝的女兒,其他公主是宗室女、以及唐朝的大臣仆固懷恩的女兒(被封為公主)?;佞X再次稱臣于唐朝。突出體現(xiàn)了雙方間的獨特關系。和親在客觀上加強了回紇的內(nèi)向力,促進了回紇與唐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往。
回鶻可汗把女兒嫁給唐朝敦煌郡王李承寀為妃,《資治通鑒》:“敦煌王承寀至回紇牙帳,回紇可汗以女妻之?!薄杜f唐書》:“冊回紇可汗女為毗伽公主”“燉煌王承寀自回紇使還,拜宗正卿;納回紇公主為妃”“遣故邠王男承采,封為燉煌王,將軍石定番,使于回紇,以修好征兵。及至其牙,可汗以女嫁于承采”。
唐朝公主嫁給回鶻可汗作可敦(可汗的妻子),回鶻可汗起身接受冊命,說自己是唐朝皇帝的半個兒子,可汗與唐朝公主接受回鶻人的朝拜,《舊唐書》:“可汗乃起奉詔,便受冊命。翼日,冊公主為可敦”“時回紇可汗喜于和親,其禮甚恭,上言:“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庇诸喝柰罗拐??!薄疤斚仍O大輿曲扆,前設小座,相者引公主升輿,回紇九姓相分負其輿,隨日右轉于庭者九,公主乃降輿升樓,與可汗俱東向坐。自此臣下朝謁,并拜可敦?!?/p>
回紇與唐政府間的特殊關系還表現(xiàn)為雙方相互信任的心理。與中原王朝和其它少數(shù)民族關系相比,回紇與唐政府間相互信任的心理是非常強烈和濃厚的,雙方一再將相互關系說成是甥舅關系,就是這種心理的反映。正是雙方間這種長期友好合作的特殊關系,使得回紇成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
到了宋朝,回鶻還因為曾經(jīng)與唐朝的聯(lián)姻關系,而稱宋朝為舅,《宋史·回鶻傳》說:“先是,唐朝繼以公主下嫁,故回鶻世稱中朝為舅,中朝每賜答詔,亦曰外甥。五代之后皆因之?!笨雇醭珊狗Q宋朝皇帝為“漢家阿舅大官家”(《宋史·于闐傳》)。
《松漠紀聞》記載:“回鶻自唐末浸微,本朝盛時,有入居秦川為熟戶者。女未嫁者先與漢人通,有生數(shù)子年近三十始能配其種類。媒妁來議者,父母則曰,吾女嘗與某人某人昵,以多為勝,風俗皆然。今亦有目微深而髯不虬者,蓋與漢人通而生也?!?/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68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唐朝為什么實行三教并行
下一篇: 唐朝與吐谷渾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