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忠臣左良玉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明朝末年,到了崇禎皇帝在位時期,可以說已經是千瘡百孔,腹背受敵了。一方面,內部農民起義爆發(fā)。另一方面,清軍步步緊逼,不斷進行侵擾。在此危急關頭,那些平日里滿嘴都是“忠君報國”的文武百官也都為尋求自保各尋生路。其中,明朝大將左良玉的行為在如今我們看來也是挺捉摸不透的,當時他手中掌握著80萬大軍,但在危急時刻卻無動于衷,按兵不動,也因此備受爭議。那他為何還能被稱為忠臣呢?
左良玉是明朝的一員大將,英勇善戰(zhàn)。最初是在遼東與清軍作戰(zhàn),也算是打了幾場惡戰(zhàn),由于他表現突出,因此也受到侯恂的提拔。后來,國內農民軍起義爆發(fā),左良玉又加入到其中,也是在這一過程中左良玉不斷擴大了自己的軍隊,實力大增。說起左良玉大將軍,他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逢忠必勝,遇成必敗”,這里的忠指的就是張獻忠,左良玉可以說是張獻忠的克星,每次雙方交手都能戰(zhàn)勝。而這里的成指的就是李自成,對于左良玉來說李自成就是他的克星,在他面前,左良玉失去了一切神力,最終都會是落荒而逃的一方。所以,這也是左良玉不敢隨便出動的原因之一。
1644年,李自成長驅直入,把整個北京城都給包圍了起來,崇禎陷入困境之中。在這個時候,崇禎皇帝立馬就想到了左良玉,因為他知道左良玉手里握有重兵,于是就下令讓左良玉前來出手相救,為此還封左良玉為寧南伯,封他的兒子為將軍。但是盡管崇禎多次命其前來,左良玉都無動于衷,并沒有什么反應。因為在左良玉心中他十分清楚自己的對手是誰,聽到李自成的名字他就沒有膽量和其進行對抗了。
左良玉也是有私心的,他知道就算最終能夠獲得勝利,肯定也會損失慘重,左良玉不想自己一手壯大的部隊就這樣沒了,對他來說損失慘重。除此以外,因為左良玉小的時候家里很窮,并沒有接受過什么教育,所以“忠君報國”的思想并沒有對他有很深刻的影響。在面對崇禎皇帝的求助時,他其實心中并沒有什么感覺。而且雖然朝廷給予的條件都很優(yōu)厚,但是崇禎的刻薄寡恩是出了名的,到時候就算是戰(zhàn)勝了李自成,崇禎皇帝肯定也會削弱他的力量。若是崇禎皇帝不承認之前的承諾,左良玉也是無可奈何的。在這種沒有保證的情況下,左良玉肯定不會輕舉妄動的。
后來在不久之后,北京城就被攻破了,崇禎皇帝最終也上吊自殺了。在得知這一消息后,左良玉也是表現得悲痛不已,痛哭流涕。我想此時的他不僅僅是為了皇帝的死而痛哭,更是為了國破家亡而失聲痛哭。這完全就是一副忠臣的樣子。但在崇禎皇帝遇到危險的情況下,他卻選擇無視,選擇按兵不動,這些行為和表現可以說是互相矛盾的,也因此左良玉這個人物備受爭議。但其實,這也并不是左良玉想要看到的結果,在當時的情況下,他肯定也是考慮到了方方面面,才做出這樣的決定的。明朝大勢已去,俗話說得好“秋后的螞蚱蹦噠不了幾天了?!保罅加駥Υ艘埠軣o奈。
在崇禎皇帝死后,李自成南撤,想要占領武昌,但是要知道武昌可是左良玉的老巢,他不可能放任不管。而且當時崇禎的太子也在南京,左良玉也想趁此機會會擁立崇禎的太子,也想用此行動表示自己對先帝的忠心。但是在去往南京的途中,左良玉因病去世。但這一行動已經彰顯出左良玉的忠心了。而且之前左良玉為了抗擊清軍也是立下了汗馬功勞,戰(zhàn)功赫赫。除此以外,面對農民起義,他也多次參與其中。最重要的是,無論是在明朝還是在南明,他都沒有想過要投降于清軍。沒有像吳三桂那樣降于清,他知道自己不管怎么樣都是明朝臣子的身份,所以單從這一點來看,左良玉也算得上是一位忠臣了。
左良玉是忠臣還是奸臣,對此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在我們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其實都應該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沒有哪個人是十全十美的,當你能放大左良玉為國家的付出的時候,他就是一位忠臣。人性往往都是復雜的,面對生與死,面對存與亡,左良玉也會有恐懼,也會有無奈。他雖然沒有膽量和李自成正面交鋒,但是卻也在明亡后堅守陣地,表現出英勇的氣概,這難道不也是一種忠誠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7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