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本之爭又稱爭國本,是指明朝明神宗冊立太子的問題,由于中國古代歷來有“太子者,國之根本”之說,所以被稱為國本之爭。
明神宗的長子朱常洛原為他與宮女王氏在偶然之下所生的,明神宗因為朱常洛為宮女所生,所以不喜歡他。
王氏原為慈寧宮宮女,在萬歷九年(1581年)的某一天,明神宗往慈寧宮向慈圣皇太后請安。當(dāng)時太后不在,王氏端水讓他洗手,他一時興起,就寵幸了王氏,按規(guī)矩,在私幸之后就該賜一物件給王氏,作為臨幸的憑證,但由于王氏是母親宮中的宮女,雖然沒有人會因為這件事去指責(zé)他的不軌,但年輕皇帝卻感到此事不大光彩,穿衣束帶后徑自走出慈寧宮。
王氏身懷有孕,幾個月后就因體型的變化被慈圣太后識破并盤問出來。這位老太后面對此情此景,想起自己作為宮女時的苦難與辛酸,對王氏的景況深表理解,同時也為自己有了抱孫子的機(jī)會而大為高興。一日,明神宗陪李太后酒宴,席間,太后向明神宗問及此事,他起先不承認(rèn)是他的作為。對明神宗一向管束嚴(yán)厲的李太后立即命左右太監(jiān)取來《內(nèi)起居注》,叫明神宗自己看。
事實面前,明神宗窘迫無計,只得如實承認(rèn)。李太后望著明神宗失魂落魄的樣子,好言相勸:“吾老矣,猶未有孫。果男者宗社福也。母以子為貴,寧分差等耶?”至此明神宗方勉強(qiáng)承認(rèn),后封王氏為恭妃。王恭妃果然不負(fù)眾望生下一個男孩,這個男孩就是一生遭明神宗冷遇和歧視的短命皇帝——朱常洛。當(dāng)時宮中稱宮女為“都人”,明神宗因此稱朱常洛為都人子。
皇帝首次得子,自然是一件喜事。由此,明神宗下詔全國減稅免刑,派使節(jié)通知和本朝關(guān)系友好的域外邦國。
明神宗寵愛鄭氏
明神宗嬪妃眾多,其中最寵愛鄭氏,萬歷十年(1582年)封為淑妃,次年進(jìn)為德妃。鄭貴妃之所以能贏得萬歷的歡心,并不只是因為她的美貌,更多的是由于她的聰明機(jī)警、通曉詩文等他人少有的才華。如果專恃色相,則寵愛絕不可能如此歷久不衰。別的妃嬪對皇帝百依百順,心靈深處卻保持著距離和警惕,唯獨鄭妃是那樣天真爛漫、無所顧忌。她敢于挑逗和諷刺皇帝,同時又能聆聽皇帝的傾訴,替他排憂解愁。
在名分上,她屬于姬妾,但在精神上,她已經(jīng)不把自己看成姬妾,而明神宗也真正感到了這種精神交流的力量。她不但不像別的妃嬪一樣跟皇帝說話時低首彎腰,反而公然抱住皇帝,摸他的腦袋。這種在當(dāng)時來看“大不敬”的行為,除她之外,是無人敢做的。也正是她表現(xiàn)的不同,萬歷才把她引為知己而更加寵愛,不到三年就把她由淑嬪升為德妃再升為貴妃。
到萬歷十四年(1586年),鄭氏生子,即朱常洵。明神宗大喜,有意進(jìn)封為皇貴妃,這對恭妃冷落的態(tài)度有鮮明的對比。長達(dá)幾十年的國本之爭由此揭開了帷幕。
萬歷初期,因太子遲遲未定,眾臣依照古禮推舉朱常洛為皇太子。朱常洛雖然是皇長子,但卻是庶出,是萬歷帝與一名宮女一時沖動所生。萬歷帝一直都不喜歡這個孩子,反而鐘愛鄭貴妃所生的朱常洵。朝臣及太后對此紛紛反對,一直不肯讓步。
而萬歷帝也在與朝臣爭論的過程中逐漸喪失了治理朝政的興趣,也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立朱常洵為太子。萬歷帝一怒之下躲入深宮,三十年不曾理政,也不召見任何臣子。萬歷年間的"國本之爭"從表面上看僅僅是一次無關(guān)痛癢的立儲之爭,但核心本質(zhì)卻是明朝中后期皇權(quán)與以內(nèi)閣為首的群臣之間的權(quán)力之爭。
自此,皇帝與群臣之間的關(guān)系徹底破裂。一怒之下的萬歷帝也拒絕再履行皇帝的"職責(zé)",棄龐大的國家和眾多國民于不顧,躲進(jìn)深宮安享清福。隨著時間的推移,朝野上下逐漸形成了眾多朋黨。由于沒有皇權(quán)的壓制,這些朋黨的勢力在不斷滋生和擴(kuò)大,最終導(dǎo)致了崇禎年間的朋黨之爭,為明朝的覆滅留下了重大隱患。
鐘愛朱常洵并心生立儲之意,卻遭到群臣反對
公元1582年,年輕的萬歷帝與李太后宮內(nèi)的宮女王氏共同誕下一子,這便是長子朱常洛。雖然此事并不光彩,但李太后一直希望早日看到皇帝誕下子嗣,故而破格將王氏晉封為恭妃。由于萬歷帝的正宮皇后一直沒有誕下皇子,故而萬歷朝一直沒嫡長子。按照嫡長子繼承制,朱常洛順理成章成為萬歷朝的儲君之選。
然而萬歷帝對于這個孩子的到來并非感到十分欣喜,反而十分厭惡?;蛟S是萬歷帝對于當(dāng)晚臨幸宮女一事一直耿耿于懷,認(rèn)為有損自己的龍威,故而對朱常洛也一直是冷漠相待。不過為了皇家整體的顏面,萬歷帝還是下詔大赦天下,并將長子出生的"喜訊"通報給各藩屬國。
同年,萬歷帝晉封自己最寵愛的鄭氏為淑嬪,四年過后又晉封為貴妃。萬歷帝和鄭貴妃的恩愛故事也算得上是一段佳話,二人恩愛多年,萬歷帝瀕臨死亡之際還留下遺詔冊封她為皇后,希望兩人可以在地下繼續(xù)長相廝守。
公元1586年,鄭貴妃誕下皇子朱常洵,當(dāng)即就產(chǎn)生了立朱常洵為太子的念頭。同時,朝中大臣也從皇帝的舉止察覺到朱常洵有可能會成為儲君之選,于是聯(lián)合起來一同反對。對此,《明史?諸王》中有著相關(guān)記載:
"初,王皇后無子,王妃生長子,是為光宗。常洵次之,母鄭貴妃最幸。帝久不立太子,中外疑貴妃謀立己子,交章言其事,竄謫相踵,而言者不止。帝深厭苦之。"
朝臣擁護(hù)朱常洛明朝大臣受到流言影響,紛紛建議盡早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以破除流言。萬歷十四年(1586年)鄭氏生子同年,首輔申時行上疏,列舉明英宗兩歲、明孝宗六歲被立皇太子為例,要求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明神宗以長子幼弱為由,等兩三年后再舉行 。這加深群臣的不安,戶科給事中姜應(yīng)麟、吏部員外郎沈璟等人紛紛殊請冊立東宮。其中姜應(yīng)麟措詞激烈,讓明神宗激怒,將奏折扔在地上,對身邊宦官說“冊封貴妃,初非為東宮起見,科臣奈何訕朕!”遂降旨:“貴妃敬奉勤勞,特加殊封。立儲自有長幼,姜應(yīng)麟疑君賣直,可降極邊雜職?!庇谑琴H姜應(yīng)麟為大同廣昌典史。吏部員外郎沈璟、刑部主事孫如法相繼上言,都被處罰。但自明神宗處罰姜應(yīng)麟的諭旨也指出立太子一定會依長幼順序冊立。
此后大臣仍然要求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并于萬歷十八年(1590年)集體要求冊立,并且杜門請辭,向明神宗施加壓力。明神宗只好推至明年、或皇子十五歲時,之后又推說延至萬歷二十年春舉行。到次年八月工部張有德提議需要動工準(zhǔn)備,然而被明神宗以不準(zhǔn)奏擾為由罰祿三月。首輔申時行與大臣等人上疏反對,明神宗大怒,然而申時行又暗中表明辯白。此時曝光后申時行名譽掃地,被彈劾后只得辭職返家。眾大臣或被辭職,或被廷杖。三王并封之禮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年正月,明神宗加快了改立進(jìn)程,下手詔給大學(xué)士王錫爵,要將皇長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皇五子朱常浩一并封王,以后再擇其中善者為太子。王錫爵既怕得罪明神宗,又怕被朝臣攻訐,于是上疏請由皇后撫育長子,如此長子就是嫡子。然而神宗只以前諭示朝臣,繼續(xù)準(zhǔn)備行三王并封之禮,頓時朝中大嘩。因為王錫爵這么一說,等于明指朱常洛還需要補辦手續(xù),質(zhì)疑了朱常洛做太子的合法性,因此大臣們紛紛指責(zé)王錫爵阿諛順上,王錫爵無奈自劾請辭,而神宗也迫于眾議收回了前命。
“爭國本”是萬歷年間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間接引發(fā)了明末幾十年的黨 爭,甚至對南明的滅亡也有一定影響.直到萬歷末年福王之國,爭國本才算告一段落.爭國本導(dǎo)致萬歷消極怠工,給明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79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國本之爭的事件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