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朱祁鎮(zhèn)奪門之變完全是多此一舉,甚至可以說奪門之變是一場騙局?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小編給大家?guī)硐嚓P(guān)的文章
景泰帝朱祁鈺病重之時,獨子朱見濟已夭折。按照祖訓(xùn),皇位最終也會自然歸位正統(tǒng)——朱見深。所以英宗朱祁鎮(zhèn)是奪了自己兒子的“門”,還成全了權(quán)奸宵小如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的政治投機。所以有人認為,奪門之變,多此一舉。
史載,明英宗曾在李賢面前表達對奪門功臣石亨、曹吉祥等的感激之情,但李賢的反饋卻著實讓明英宗如夢初醒。李賢說:“何來‘奪門’之說?‘門’無需奪,皇位本來就是陛下的。他們搞的那個所謂的‘奪門之變’,當初曾游說我入伙,我沒同意。”明英宗追問原委,于是李賢說出了奪門之變背后的真相。
真相原來是這樣的:當時的情況,明代宗朱祁鈺病重,他唯一的兒子朱見濟又死了,無論從何種角度分析,大明王朝的皇位傳承必然是要回到朱祁鎮(zhèn)一脈的。首先,明宣宗朱瞻基只有朱祁鎮(zhèn)和朱祁鈺兩個兒子,朱祁鈺這支絕嗣了,朱祁鎮(zhèn)這支自然要繼承大統(tǒng),更何況,朱祁鎮(zhèn)本來就是根正苗紅的皇帝,而朱見深更是眾望所歸的太子。
于迎立外藩入京繼位,那完全是石亨等人用來陷害于謙的謊言,諸多史料已經(jīng)證實,事實非但如此,而且就在正月十六當天,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直、禮部尚書胡濙等商議后決定共同上書請求復(fù)立沂王朱見深為太子,而且奏疏已經(jīng)寫好,只是當日時間已晚,眾人打算次日再呈上去。毫無疑問,于謙是冤死的。
即便朱祁鈺不愿意,但他死后必然是朱見深繼位,朱見深當時只有11歲,實權(quán)仍掌握在太上皇朱祁鎮(zhèn)手中。而且,朱見深大概率會讓位與父親。
總之,奪門之變完全是多此一舉,甚至可以說是一場騙局。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發(fā)起奪門之變,其目的并非是要幫助明英宗復(fù)位,而是他們出于個人私欲,想要搶占擁立之功,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
李賢一席話,驚醒了明英宗這個夢中人,他這才看清了石亨等人的真面目,再想想冤死的忠臣于謙,于是暗暗起了殺心。最終,石亨被斬,曹吉祥磔刑處死,徐有貞被貶后郁郁而終。
正如《明史》所評:“明代皇位之爭,而甚無意義者,奪門是也。”奪門之變中,明英宗淪為有心人的利用工具,一代帝王受此蒙騙,他自然心懷切齒之恨。石亨、曹吉祥等奪門功臣無一人善終,其本質(zhì)都是明英宗的秋后算賬。
洪武二十一年,元順帝妥歡帖木兒的孫子脫吉思貼木兒戰(zhàn)敗以后,北走土刺河畔,為其部下所殺。北元內(nèi)部陷于混亂,分裂為三大部:韃靼部,瓦刺部和兀良哈部。
在這三大部中,兀良哈部與明廷關(guān)系最密切,而韃靼部勢力最強大?!绊^,即蒙古,故元后也?!保魇?列傳215))韃靼仍傳蒙古汗,從脫吉思帖木兒死后,又兩世傳至坤帖木兒。永樂元年,坤帖木兒為韃靼別部首領(lǐng)鬼力赤所殺,鬼力赤去元國號,稱韃靼可汗。韃靼另部首領(lǐng)阿魯臺又殺鬼力赤,立坤帖木兒之弟本雅失里為可汗,阿魯臺自行專政,勢力強大。
“瓦剌,蒙古部落也,在韃靼西。元亡,其強臣猛可帖木兒據(jù)之。死,眾分為三。”(《明史列傳216》),分別由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三個首領(lǐng)執(zhí)政,與韃靼對立。
明廷對蒙古各部采取“恩威并施”,羈糜和防御并用的政策。在兀良哈部設(shè)三衛(wèi),封其大小首領(lǐng)以各種官職。瓦刺部封馬哈木為順寧王、大平為賢義王、把禿孛羅為安東王。到永樂八年韃靼部被朱棣擊敗后,阿魯臺表示內(nèi)附,明封其為和寧王。
但在永樂年間,韃靼和瓦刺雖名義臣服,卻經(jīng)常騷擾明廷北部邊境,韃靼還策動兀良哈在遼東侵擾。所以,明成祖朱棣從永樂八年到二十二年曾動用五十萬大軍,先后五次親自率兵出塞,重創(chuàng)韃靼、瓦剌二部,尤其是阿魯臺的韃靼勢力,并在第五次出征的回軍途中死去。隨后阿魯臺又被瓦刺部擊敗,部眾離散。由是瓦刺部并吞各部,勢力越來越強大,奉元朝宗室脫脫不花為可汗,英宗正統(tǒng)八年瓦刺太師順寧王脫歡死去,他的兒子也先繼承太師之位,一統(tǒng)了長城以北,虎視明廷。
朱棣于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后,為加強邊防,在北部和西北部先后設(shè)置遼東、宣府、大同、延綏(榆林)、寧夏、甘肅、薊州、太原、固原九處邊防重鎮(zhèn),布置重兵戍守,同時還在沿邊修繕了長城。因此,在宣德年和正統(tǒng)前期共二十多年間,總體而言北部邊防還算相對平靜,這局面持續(xù)到正統(tǒng)十四年。
2
英宗朱祁鎮(zhèn),宣宗的長子,乃孫貴妃所出。也有野史說是宣宗與一位宮女所生,出生后即被抱走,由貴妃撫養(yǎng)。即位時英宗僅僅7周歲,由張?zhí)侍蟠购?,?nèi)閣三楊(楊士奇、楊薄、楊榮)輔政。到正統(tǒng)七年,張?zhí)侍笕ナ?,三楊也已先后因老病先后淡出。英宗年幼,缺乏主見,自然依賴心腹太監(jiān)為其謀劃。盡管明自朱元璋開始就嚴禁太監(jiān)干政,這一情形還是出現(xiàn)了。
王振,山西蔚州人,早年也是進士出身,做過官,后因故受牽連被貶職,仕途無望后遂自閹入東官侍奉太子講讀,成為年幼的朱祁鎮(zhèn)的啟蒙老師。王振謙恭自守,以圣賢之道教導(dǎo)、約束太子,頗得宣宗與三楊的賞識。朱祁鎮(zhèn)幼沖登極不久,一次與小宦官們偷偷玩球,被王振碰到,立即予以批評。翌日一早,王振又當著大臣們面責(zé)小皇帝行為不端,王振的舉動,深受在場大臣們的贊嘆。英宗親政后,還是個14歲的少年,對政治沒有熱情,而他幼年時受教于王振,對王振的依賴之情很強,就由著王振去處理冗雜的政務(wù),心甘情愿地交出了權(quán)力?;实奂热蝗绱?,大臣們也不甘落后,《明史 列傳192》載:“帝方傾心向振,嘗以先生呼之。賜振敕,極褒美。振權(quán)日益積重,公侯勛戚呼曰翁父。畏禍者爭附振免死,賕賂輳集?!?王振終于逾越了至尊的皇帝成為朝政的實際主宰。
正統(tǒng)十四年春二月,瓦刺也先派出使者二千多人進貢馬匹,卻冒稱三干人。王振本來一直就暗中和瓦刺做馬匹買賣,關(guān)系本來不錯。這回遇到對方有欺詐行為,便順勢殺價,下令減其馬價,并派使臣把這一決定通報瓦刺,于是雙方失和。其實,也先名為進貢,實為偵察。經(jīng)常賄賂翻譯,探聽明廷的虛實。也先還曾提出過與明廷皇室通婚的要求,翻譯人員私下擅自答應(yīng),而朝廷卻不知道這回事,在回答瓦刺的詔書中沒有允許通婚的意思。對此,也先覺得受到了輕視,于是隙怨加深。
當時,明雖使瓦刺稱臣,但默許瓦刺奉元室后人為可汗,對雙方而言,臣服和默許都僅僅是一種妥協(xié),彼此都將對方視為潛在的對手和威脅。但王振自高自大,氣焰驕橫,未把瓦刺放在眼中。駐守山西的官員將領(lǐng)也多為王振的私人,與瓦刺時常發(fā)生沖突。反是也先韜光養(yǎng)晦,不動聲色地積蓄實力。這一對比,戰(zhàn)略高下已然分明。正統(tǒng)十四年入夏以來,朝野即開始流傳也先正集結(jié)兵馬,準備進犯。朝廷已派出要員赴大同、宣府整頓軍備,朝臣中也有人暗地南遣家眷,以備不虞,戰(zhàn)事已然一觸即發(fā)。而此時只有王振不動聲色,并沒有把塞外的游牧者的軍事準備視作威脅。這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負,呼風(fēng)喚雨的權(quán)力帶來了狂妄心態(tài)的膨脹,以為區(qū)區(qū)瓦刺根本不配對抗天朝;二是蓄意,王振是儒士出身,入宮前作過九年碌碌無為的小官,作為書生本色,尚懷有建功立業(yè)的夢想,想作出些驚天動地的偉績。而蕩平漠北,大展天威是一個最理想的功業(yè),《明史》載其此前就“構(gòu)釁瓦剌,振遂敗。”主動出兵受朝臣制約,自己沒法參與,皇帝也未必情愿,對方來攻就求之不得了。在權(quán)力欲滿足之后,王振還想再享受一下軍事成就感帶來的高潮。
就這樣,到秋七月,準備充分的也先先發(fā)制人,率先動手,聯(lián)合兀良哈等部從遼東、甘肅等三路進犯作為牽制,自己則親率大軍兵發(fā)大同,戰(zhàn)爭正式爆發(fā)了。
3
也先蓄力已久,兵鋒所指,所向披靡。大同官兵連連失利,所有塞外城堡,蒙古大軍一到,便全部陷落。邊境警報日日不斷傳到朝中。朝廷派遣駙馬都尉井源等四將領(lǐng)、各率兵一萬人.前往抵御。井源等人率兵剛一出行,王振就勸皇帝御駕親征。21歲的英宗對兵事同王振一樣一竅不通,對戰(zhàn)爭只有浪漫的想法,能有機會成就二祖那樣的事業(yè),當然歡喜。兩個天真漢就這么一拍即合。親征命令剛剛下達兩天,馬上就要御駕起程,如此倉促不作準備,令舉朝震驚。英宗命兄弟郕王朱祁鈺留守,太師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率領(lǐng)軍馬從行,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野、學(xué)士曹鼐、張益等人從征。吏部尚書王直以及大小群臣,跪伏在宮閉門外懇請皇帝留駕,不予準允。
七月十七日,英宗偕王振統(tǒng)領(lǐng)五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出發(fā)了。
大軍西出居庸關(guān),經(jīng)過懷來到達宣府。時值秋雨連綿之際,連日風(fēng)雨交加,關(guān)于出師不祥的謠言四起,大臣們對親征一事還在爭個不停,一時群情洶洶。而前方傳來的消息越來越緊急。隨從的多個大臣連續(xù)上奏章,請求皇帝留駐車駕,王振大怒,今勸諫的大臣全部去隨軍打仗。尚未到達大同,倉促出征帶來的后勤問題就出現(xiàn)了,軍中已經(jīng)開始缺糧,士兵饑寒交迫,一路皆有餓死者,還未抵達前線,軍隊就已怨聲載道,毫無戰(zhàn)意了。
八月初一,大軍抵達大同。也先已經(jīng)得報,瓦刺兵馬假裝退避,以誘敵深入。王振躊躇滿志,還想繼續(xù)北上,遭到了眾臣的抵制。尚書王佐、鄺野整日跪伏在草叢中,請求皇帝南還,欽天監(jiān)正彭德清更以天象變化提出了警告。又被報西寧侯宋瑛、武進伯朱冕出戰(zhàn)陽河口全軍覆沒。不利戰(zhàn)報接連不斷,令不通戰(zhàn)事的王振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
其實連續(xù)數(shù)日以來,王振心里非常焦躁,前方吃緊,又找不到人商討軍情,文武大臣一開會就只談退兵的事,又哭又吵,將相離心,根本沒法進行下去。這一日,天空黑云籠罩,雷雨大作,恰正趕上前軍傳來消息,井源等先頭部隊又敗績。鎮(zhèn)守大同的監(jiān)軍宦官郭敬悄悄告知說,大勢不好,已無勝望了,軍隊切不可前進。王振這才有兵馬南還的意思。
第二天,留廣寧伯劉安鎮(zhèn)守大同,大軍班師回京。大同總兵郭登告訴學(xué)士曹鼐等,皇帝車駕南還應(yīng)走紫荊關(guān),這樣才可能不會遇到危險。但王振不知兵,對可能出現(xiàn)的追兵也不可能有所預(yù)見,在他想來,危險尚遠,何況出征以來,連個敵影都未見過,根本不肯采納這個意見。王振原籍是蔚州,他想請皇帝順便臨幸他的家鄉(xiāng)府第,以光耀門庭。已經(jīng)走出四十里,到蔚州境內(nèi)的雙寨后,他忽又擔心大軍所過損害他家的莊稼,又轉(zhuǎn)而向東。走到狼山時,蒙古騎兵已經(jīng)迫近,恭順侯吳克忠的殿后部隊被瓦刺軍擊敗,吳克忠戰(zhàn)敗身亡。成國公朱勇等率領(lǐng)三萬騎兵前往抵御敵軍,朱勇不明敵情,倉促之下于鷂兒嶺被瓦刺軍設(shè)下埋伏,明軍猝不及防,又吃了敗仗,被殲滅殆盡。
十日,大軍抵宣府,敵軍暫時受阻,天也放晴了。王振心情一好,又想起回京后還要做的一些重要事情,比如祭祀等,忙不迭安排開了,行軍節(jié)奏就放慢下來。就這樣,一直到了十三日下午,英宗車駕方才行至土木堡,這里距離懷來城僅二十里,距離京都也僅三百里。眾人都認為皇帝車駕應(yīng)該立即退入懷來城??墒峭跽駞s因為運載器械、糧草的一千余輛輜重車未到,便下令車駕留駐等待。兵部尚書鄺野再上奏章,請求皇帝車駕趕快進城而以大軍殿后,嚴加防守。對這道奏章,王振競放在一邊,不作回答。鄺野又到皇帝行軍營帳堅請,“振怒曰:‘腐儒安知兵事,再言者死!’野曰:‘我為社稷生靈言,何懼?’振叱左右扶出?!保ā睹魇?列傳55》)
眾臣紛紛指責(zé)反而使得王振逆反心理爆發(fā),于是,皇帝車駕便停駐于土木堡一天一夜。此地地勢較高,附近沒有水源,又正當敵人進軍的要沖之路。十四日辛酉時,想要車駕起行時,敵軍已經(jīng)逼近。人馬喝不到水已經(jīng)兩天,饑渴難耐,掘井二丈深仍不見有水。南十五里倒有一條河,因行動遲緩,早為也先軍隊搶先控制。也先分兵包圍,從土木堡附近的麻谷口進攻,守口的都指揮郭懋抵敵拒戰(zhàn)一整夜,已經(jīng)無力再抵擋的住了。這時總兵楊洪領(lǐng)兵駐于宣府,有人勸楊洪趕緊出兵沖擊敵軍的包圍,讓皇帝車駕能突圍出來??韶澤滤赖臈詈閰s下令禁閉城門,不肯出兵。十五日壬戌時,也先派使者帶著書信,前來約和。于是,英宗召曹鼐草擬敕令同意約和,派兩名使臣與瓦刺來者一同前往敵營。這時候本當按兵不動,一面重整部隊靜觀動態(tài),一面派人火速求援。王振卻又心急,忙傳令移動行營,越過壕塹向前行進,繞行回旋之間,軍伍已不成行列,號令全失,亂作一團。向南未走上三四里遠,敵軍從四面圍攻上來,官軍兵卒爭先奔逃,潰不成軍。蒙古鐵騎沖破戰(zhàn)陣掩殺過來,明軍相互踐踏,死者滿山遍野,根本無力組織抵抗。皇帝與其親兵乘馬突圍不出,被敵軍沖散,促擁而去。英國公張輔,尚書鄺野、王佐,學(xué)士曹鼎、張益以下,數(shù)百人全部戰(zhàn)死。王振本人及兄弟王林也戰(zhàn)死于亂軍之中。隨從皇帝的大臣中,只有肖惟禎、楊善等幾個人逃了出來。二十余萬大軍全軍覆滅,大量器械、糧草等輜重被全部繳獲。
4
兵敗如山,大勢已去也。
此時的英宗倒是顯露出了天子本色,他鎮(zhèn)靜自若,下馬盤膝面南而坐,靜待命運的安排,身邊只剩下一個叫喜寧的太監(jiān)。一個蒙古兵過來,要脫他的衣服和鎧甲,英宗不給。那個士兵大怒,就想要加害。這時,一個年長的小頭目過來,說:“此人看來非同凡人。你對待他應(yīng)與別人不同?!庇谑谴贀砘实廴ヒ娰惪酰簿褪且蚕鹊牡艿?。英宗泰然自若,問:“子其也先乎?其伯顏帖木兒乎?賽刊王乎?大同王乎?”賽刊王聽到這些問話大為吃驚,騎馬去見也先,說:“我的部下抓來一人,非常奇怪。可能就是大明天子。”也先召來先前那兩個議和的中國使者查證,二人一見大驚失色,這果然是大明天子。(《明史紀事本末 卷55》)
也先大喜,把皇帝送到到伯顏帖木兒的大營,今好好保護。此時太監(jiān)喜寧貪生怕死,已經(jīng)向也先投降,在皇帝身邊伺候聽命的只有一個校尉袁彬,另還有一個蒙古的翻譯哈銘。于是也先讓袁彬派遣以前出使蒙古的梁貴帶著也先的手書,前往通知懷來守臣。手書中提及皇帝被扣留的情況,并提出索要金銀玉帛。當時懷來城緊閉城門,只得攀墻入城。懷來守臣又派人把也先的手書火速送到京師,當天夜里三更時分,送書人從西長安門進入皇城,上報朝廷。
十七日那天,京城里一片恐慌,百官集于朝堂之下,散朝不退。戰(zhàn)敗的消息絡(luò)繹不絕,相繼傳來,人們私相傳舌,謠言不斷,又陸續(xù)有戰(zhàn)敗的兵卒包著累累創(chuàng)傷回到京城,向他們打聽情況,都不知道皇帝的下落。直到噩耗傳來,滿朝悲棟。
當天,皇太后派出使臣,用八匹馬載著貴重寶物及繡花綢錦,皇后錢氏又盡搜宮中的寶物帶上,去拜詣也先,請放皇帝車駕南還。不過這回卻得不到也先的答復(fù)。
這一事件,史稱“土木堡之變”。從出征到慘敗,乃至英宗被擒,僅僅一個月時間。不過,故事還沒有結(jié)束。
5
正統(tǒng)十四年八月十七日,京城陷入一片愁煞人的凄風(fēng)苦雨之中。
次日,太后下詔,立英宗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當時見深年僅兩歲,指定由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輔導(dǎo)太子,代為總理國政,并詔告天下。郕王朱祁鈺召集廷臣,急商對策。侍講徐珵提出星象有變,北京不可久留,應(yīng)當當南遷。眾人議論紛紛,有贊同有反對,各懷心事。這時,一人昂首而出,聲如洪鐘:“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此人正是尚書鄺野出征后留理兵部事務(wù)的兵部侍郎于謙。此言一出,眾皆啞然,郕王深以為然,將徐珵責(zé)退。于是,堅守京師,寸步不讓的策略就這樣定下來了。
二十四日,郕王朱祁鈺駕臨午門,諫議官和大臣們依次宣讀他們檢舉抨擊王振的奏章,請抄滅其族后,以安定人心。一時哭聲震天。郕王沉吟不語,起身欲入內(nèi)庭,內(nèi)使剛要關(guān)門,群臣緊隨其后,蜂擁而入。主事太監(jiān)金英傳旨令百官退去,但群情激憤,無人肯退。恰金英身邊的太監(jiān)馬順正好是王振一黨,被眾人揪出痛打,被當場活活打死。王振的侄兒,錦衣衛(wèi)指揮王山也被捉住,拉回跪在朝堂下面,群臣們對他唾口大罵。朝廷之上一片吵吵嚷嚷,“朝班大亂,衛(wèi)卒聲洶洶?!蓖耆珌y了班次,成了斗毆場和鬧市,禮儀和秩序全失。郕王不由也變了臉色,但又無法鎮(zhèn)住場面,幾次站起,要退朝回官卻欲罷不能。這時于謙排眾而出,上前拉住郕王衣袖,懇請銖滅王振族屬,并辯解說:“臣等本為社稷,無他耳?!班J王遂予允準,降下令旨,褒獎并勸勉百官回衙做事,馬順罪在當死,群臣過失不予追論。群臣這才拜謝而出。這天發(fā)生的事太突然了,全靠于謙鎮(zhèn)定自若,處理得宜方才平息。待于謙從擁擠中幫助郕王回宮后。袍袖都被撕破了?!巴顺鲎笠撮T,吏部尚書王直執(zhí)謙手嘆曰‘國家正賴公耳。今日雖百王直何能為!’當是時,上下皆倚重謙,謙亦毅然以社稷安危為己任。”(《明史 列傳58》)王振被抄之后,郕王愈發(fā)看重于謙,任命其為兵部尚書。
時為非常時期,且太子年幼,國不可一日無君。八月二十九日,文武百官聯(lián)合上書太后求立長君。奏章送入不久,太后傳出懿旨,答應(yīng)百官所請,命郕王即皇帝位。就這樣,正統(tǒng)十四年九月初六,郕王朱祁鈺正式登上帝位,并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改明年為景泰元年,頒詔大赦天下。
6
再說瓦刺一方。也先是知兵之人,知道孤軍深入,不宜久留,但英宗非比常人,勒索一下明廷,交換一點財物有點不值。于是挾持英宗北撤。也先深謀遠慮,不會得意忘形而因小失大。故對英宗十分恭敬,行叩拜禮,并擺酒宴壓驚。自己陪坐一旁,殷勤款待,今他的妻老出來拜見。又請皇帝住進了伯顏粘木兒的營帳,距也先營帳十余里。伯顏帖木兒及其妻迎出來,禮節(jié)一如也先。
二十三日,也先挾持英宗皇帝來到大同城下,索要金銀貨幣,口稱只要如數(shù)付給,就放英宗回京。大同總兵,都督郭登閉門不讓一人進城,英宗傳旨說:“我與郭登有姻親,為何這樣拒我于城外?”郭登派人傳出奏章,堅持:“臣是奉皇上命令把守城池,不敢隨便開閉城門?!备S皇帝的校尉衰彬.一邊用頭撞擊城門,一邊大聲呼叫。但郭登絲毫不妥協(xié)。瓦刺雖然也勒索到了萬兩金銀,但大同城嚴陣以待,守備森嚴。令也先無可奈何,知道難以攻破城池,只好悻悻撤兵北還。
九月以后,景泰登基,也先見明政局穩(wěn)定,知道英宗不再是“奇貨可居”了,遂動了放英宗南歸的念頭。不過,這回是換明廷態(tài)度冷漠,不痛不癢了,屢以瓦刺使者態(tài)度傲慢,書信言語荒謬駁之。
也先不覺有些惱怒了,上回大敗明軍,俘虜英宗的戰(zhàn)果竟然不過如此而已,明的態(tài)度依然如舊。于是動了再征的念頭。到十月,也先挾持英宗同行,統(tǒng)帥大軍繞過大同,陷白羊口,下紫荊關(guān),一路破關(guān)斬將,很快來到京師城下。也先這回倒是師出有名,是為送回太上皇,所以目標乃是直指京城。
7
危難之中,方見英雄本色。一代英雄于謙就這么走上了歷史舞臺的前沿。
于謙,字廷益,錢塘人?!吧邭q,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時宰相也?!庇罉肥拍赀M士,授御史。宣宗即位后,對其就十分看重,認為才可大任,宣德五年,巡撫河南山西,年僅三十三。此間“謙至官,輕騎遍歷所部,延訪父老,察時事所宜興革,即俱疏言之。”不僅宣宗,三楊對其也十分看重,“謙所奏,朝上夕報可,皆三楊主持?!?(《明史 列傳58》)皇帝曾手書公名,超遷兵部右侍郎。官至二品。
郕王朱祁鈺即位前,開始尚誠惶誠恐,謙讓再三。于謙懇切進言:“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闭f服了郕王。郕王即位后,關(guān)于京都的防衛(wèi)策劃,全部交由于謙負責(zé)。
當時,明軍精銳在土木堡之戰(zhàn)中幾乎喪失殆盡。于謙派出官員,分頭去各地把各官府所剩兵丁召策起來,再以民夫把沿河運輸糧草的官軍替換下來。然后,把這些軍兵全部分到神機營等各營*練,以備調(diào)用。還令工部籌集物資材料,由內(nèi)外局廠日夜加工,趕制攻戰(zhàn)器械。京城九門,由都督孫膛、衛(wèi)穎等率領(lǐng)兵守護。又奏請將因土木之戰(zhàn)護駕失職而被關(guān)押的將領(lǐng)楊洪、石亨釋放,責(zé)戴罪立功,命楊洪仍守宣府,石亨總領(lǐng)京城兵馬。
十日,也先軍長驅(qū)深入,直至京城西北關(guān)外。于謙令石亨率軍扎營于城北,都督孫膛率軍扎營于城西,以交趾舊將王通為都督,與御史楊善戍守京城,22萬大軍背城擺開陣勢。這時,眾臣在主戰(zhàn)主守上,意見紛壇。主將石亨主張京城九門全部關(guān)閉.堅壁不出,以避敵鋒銳。于謙說:“奈何示弱,使敵益輕我?!?他親穿戰(zhàn)袍,身披鎧甲,扎營于德勝門,表示身先士卒,決死一戰(zhàn)的決心。由是全軍士氣高昂,萬眾一心,誓保京城不失。
也先擬用分化之計,遣使議和,要求明廷派大臣迎接英宗入城。朝廷以通政禮部恃郎王復(fù),寺卿趙榮為使出城朝見太上皇。也先、伯顏帖木兒身披盔甲,手持弓箭,侍立一旁。王復(fù)等面見太上皇時,也先厲聲大喝:“你們幾個小官,有什么資格,快去換王直、于謙、石亨那些眾臣前來。”景帝不允。也先見明廷不派大臣出見,又強索金帛以萬萬計,結(jié)果又被拒。一怒之下,縱馬隊在京師四周大肆搶掠,伺機進攻。明軍則固守大營,嚴陣以待。
十三日,明軍與瓦刺軍在德勝門外首次正面交鋒,展開了激戰(zhàn)。這天天寒降雪,又起大風(fēng),接著雷電交加,轉(zhuǎn)為降雨。也先派出一哨人馬,偵察明軍虛實。這時,從德勝門明軍營中走出一支馬隊,兩隊人馬相遇,剛一照面,明軍騎兵撥轉(zhuǎn)馬頭向回疾跑。也先得到偵察騎兵的報告,認為明軍不堪一擊,立即指揮精騎萬余向德勝門明軍大營沖來。瓦刺馬隊剛要迫近明軍營地,突然一聲炮響,伏兵四起,早已埋伏的神機營以火器猛烈攻擊,蒙古騎兵抵擋不住,紛紛落馬,總兵范廣以騎兵正面發(fā)起總攻,蒙古精騎大敗而回。也先之弟孛羅卯也被火炮擊中身亡。
也先攻擊德勝門未逞,乃移師西直門,又遭到孫膛與石亨的前后夾擊,無功而還。十四日,瓦刺軍進攻彰儀門時,受到明軍的猛烈抵抗。不想明軍中有百余名自愿報效的宦官急于爭功,見瓦刺部眾稍退,從后陣躍馬而出,一下子沖亂了自己的陣腳。瓦刺軍乘機反攻,明軍大潰,將領(lǐng)武興中流矢死于陳前。瓦刺軍追至土城,當?shù)匕傩占娂娕郎衔蓓敚R力飛投磚瓦,喊聲驚天動地。恰明援軍趕到,瓦刺軍不敢戀戰(zhàn),回師撤退。
到瓦刺軍攻打京都的第五日,各路勤王兵馬相繼趕到,遼東勤王明軍率先出擊。也先恐歸路被截,只得火速撤軍而去。十一月八日,京師解嚴。到第二年,于謙重整軍備,收復(fù)邊關(guān)失陷8城,北方邊防得以恢復(fù)。京都保衛(wèi)戰(zhàn),勝在上下同心,同仇敵愾,令正統(tǒng)后期政治、軍事上的積弊均為之一掃,在遭受土木之戰(zhàn)這一嚴童挫折以后,仍能整肅軍馬,重拾武備,使敵不能南侵,中原免遭一次野蠻的蹂躪和破壞。這期間,景帝信重于謙,于謙也不辱君命,立下永垂萬世之功。
8
他從小就讀過很多關(guān)于塞外風(fēng)光的詩詞,象“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等。塞外的廣袤雄奇曾經(jīng)使他夢寐之中心想往之。然而當他的車駕真的行走在這塞外的時候,心里剩下的卻只有悲哀、懊悔和失望。
從馬車里望出去,塞外是如此荒涼,一條崎嶇的道路無邊無際地伸向遠方,四周一望千里,渺無人際。此時正是晚秋初冬之時,四下枯草凋零,一片蕭瑟,而這一年秋,雨特別多,風(fēng)特別寒。天也特別冷。
英宗朱祁鎮(zhèn)就這樣開始了另一種人生。在這里再不能頤指氣使,一呼百諾,沒有繽妃佳麗,笙歌曼舞,也不再是紅墻綠瓦、山珍海味,有的只是風(fēng)、沙、霜、雪,茫茫大漠。夜晚,帳篷里燒著牛羊干糞,臭味刺鼻,外面則雨雪霏霏,寒氣逼人??葑鵁粝拢欠萜嗫?,那份孤寂,令他不由生出李后主詞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感嘆。
這時,他的性命也是在死亡邊緣上走鋼絲,時時暗藏殺機。盡管也先以臣下之禮待他,信誓旦旦一定恭送他回京。不過誰知道也先什么時候不會忽然轉(zhuǎn)變念頭?一不如意就改變主意,這樣的經(jīng)歷作為皇帝的他是經(jīng)常有的事。還有,如果也先真的送他回去,那又如何?新皇已即位,也先屢次遣使議和,均被拒絕,大明已經(jīng)不需要他了,他現(xiàn)在是多余的了,而他比以往任何時侯更牽掛著那邊,但那邊呢,可能已經(jīng)把他忘記了吧?每念及此,不覺悲從中來,不能斷絕。
不過,那邊并沒有忘記他。自從也先退兵之后,議和瓦刺以換回太上皇的建議就一直沒有斷過。但于謙力排眾議,說:“國家神器重要,比較起來,人君皇帝則是次要的。”當時北疆尚未完全安寧,雙方時有中小規(guī)模戰(zhàn)事發(fā)生,于謙是鐵桿主戰(zhàn)派,對瓦刺深惡痛絕,認定其中必有陰謀。次年(景泰元年)春正月,太上皇的信送到朝廷,要求派大臣前去迎接他。景帝命公卿大臣們討論,朝臣奏請派出官員出使北去。但景帝說,必須選擇能認識太上皇的人,才得北行。群臣恐懼,迎接太上皇回朝之事方才一時沒人再提起了。
然而仗總有停歇的時候,畢竟始終窮兵黷武卻又奈何不了對方是件消耗國力的事情。從景泰元年六月開始,邊疆逐漸安定,雙方都不再挑釁對方了。對也先的議和建議就可以再度商討了,吏部尚書王直等上書奏請逢迎太上皇。主和派手上的道德武器開始發(fā)揮威力,在“君臣大義”、“天倫之禮”這些王朝鐵律面前,尊貴如帝王也不得不讓步,即便于謙也不能再用“社稷為重,君為輕”這樣的圣人之言阻擋了。
《明史 列傳58》載“于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敝t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fù)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钡垲櫠娜菰唬骸皬娜?,從汝?!毕群笄怖顚?、楊善往?!?
就這樣,英宗朱祁鎮(zhèn)在羈留塞北一年之后,終于踏上了回鄉(xiāng)之路。
9
入秋以來,景帝朱祁鈺心里郁悶,卻又無法找人傾訴,他是朱祁鎮(zhèn)的弟弟,但只小幾個月,不過他性格內(nèi)向,為人謹慎,從小就對皇位不是特感興趣,沒有和皇兄爭的意思。不過機運巧合,世事忽變,鬼使神差之下輕而易舉就登上了帝位。而今,當初極力擁戴他即位的眾臣們又紛紛勸諫,請他效法肅宗李晉尊迎玄宗李隆基的佳話,還稱此舉可以名垂后世。
呸!他愈想愈氣憤,宮廷里的內(nèi)情,皇權(quán)的實質(zhì),他比那些書呆子清楚的多。對皇帝而言,權(quán)力就是命運,放棄權(quán)力就等于把自己的命運交于別人。這是皇朝的規(guī)律,他可一點不含糊。何況到現(xiàn)在,太子還是祁鎮(zhèn)之子,朝廷多為英宗舊人,如果太上皇要歸位也名正言順??伤稚吓_才一年,不能失掉眾臣的擁戴,以至朝野離心,更不愿被后人譏為趙構(gòu)。稍讓他欣慰的是于謙“天位已定,寧復(fù)有他”的許諾,他深知于謙忠勉,不似其他大臣那樣看風(fēng)使舵,蛇鼠兩端。有于謙在,一旦宮內(nèi)有變,京師軍隊會站到他這一邊,事情就穩(wěn)妥多了。
第二天,景帝命禮部提出迎接、朝見太上皇的儀注。禮部很快訂出迎接方案。議上,景帝傳下旨來:以一轎二馬迎于居庸關(guān),至安定門易法駕。眾廷臣見迎接之儀如此菲薄,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戶部給事中劉福等上言:“禮貴從厚,不宜太薄?!本暗勐犕瓴豢?,只說太上皇帝在書信是這樣說的,希望禮儀從簡。群臣當面不敢再說什么,此事就這樣定了。
英宗八月初二自也先駐地出發(fā),十四日至居庸關(guān)。十五日,一轎二騎俏然進入安定門。路人漠然注視,不知轎內(nèi)坐的竟是北狩一年的太上皇。關(guān)于朱祁鎮(zhèn)兄弟如何相見,《明史紀事本末》渲染說二人噓寒問暖,彼此謙讓了一番?!睹鲗嶄洝穭t只有一句“帝迎見于東安門,駕入南宮,文武百官行朝見禮。”禮罷,南宮大門悄然關(guān)閉。往后的整整7年,英宗再沒有走出過南宮一步。
10
景泰三年,英宗的兒子太子朱見深被廢,代之以景泰帝的獨子見濟。次年,見濟天亡,這似乎給英宗帶來一線希望,但隨后上書要求復(fù)儲的官員均被下執(zhí),禮部侍郎章綸,御史鐘同因此被視為南宮同黨,杖責(zé)而死。景帝對來自南宮的任何微小動靜都會大生猜疑。御用監(jiān)少監(jiān)阮浪侍上皇于南宮,受賜鍍金繡袋與鍍金刀,阮浪又轉(zhuǎn)贈好友宦官王瑤。此事被錦衣衛(wèi)發(fā)現(xiàn),阮浪、王瑤即被殺。南官大門終日緊鎖,每天的膳食皆從門穴中遞進。如此嚴密的防范仍不能使景帝完全放心,最后下令伐盡南宮樹木,以防有人逾越高墻,與太上皇取得聯(lián)系。
到了景
美帝冷戰(zhàn)時期的“”星球大戰(zhàn)“”計劃,是個大手筆的騙局。
美蘇冷戰(zhàn)爭霸階段,美帝時任總統(tǒng)李根,提出了夢幻般的“”星戰(zhàn)“”構(gòu)想,并成功讓蘇聯(lián)信以為真,并為之展開對應(yīng)的軍事、科技竟備賽。最終利用這個局,將很困難用戰(zhàn)爭征服的蘇聯(lián),在不費槍炮的情況下,于90年代迅速拖垮,最終在長期的冷戰(zhàn)中,完勝紅色陣營。
石亨、徐有貞、曹吉祥,本來只是不怎么出名,也沒什么能力的三個人。由于看見朱祁鈺病重,同時他又沒有接班人。因此他們看到了上位的機會,雖然于謙等朝中重要大臣已經(jīng)在商討立朱見深為太子的事情。但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為了獲得重視,背著于謙等大臣,直接把囚禁的朱祁鎮(zhèn)放了出來,讓朱祁鎮(zhèn)奪門成功當皇帝。
其實,就算石亨、徐有貞、曹吉祥不這樣做,朱見深當了太子以后,朱祁鈺一去世,可能就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他繼續(xù)當太子,讓朱祁鎮(zhèn)當皇帝。畢竟那時候朱見深還小,讓朱祁鎮(zhèn)當皇帝的可能性還是有的。另一種情況是朱見深不當太子當皇帝。如果他當皇帝,雖然朱祁鎮(zhèn)就不可能當皇帝,但是,肯定也會把朱祁鎮(zhèn)放出來的,畢竟朱見深不可能讓他的父親被囚在南宮之中。
從以上兩種情況可以看出,只要朱祁鈺一死,朱祁鎮(zhèn)最少也能獲得自由,說不定還能當皇帝。由此可見,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的做法,多多少少有點多此一舉。這個話,還不是我說的,內(nèi)閣首輔李賢就對朱祁鎮(zhèn)這樣說過。他說朱祁鈺去世以后,大家肯定就會擁立你為皇帝,石亨、徐有貞、曹吉祥完全是多事,是多此一舉。
但是,石亨、徐有貞、曹吉祥要的就是這個多此一舉。因為只有多此一舉,才能體現(xiàn)他們對朱祁鎮(zhèn)有莫大的功勞,朱祁鎮(zhèn)才會感激他們。而政變的成功,也表明了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的投機搞對了。朱祁鎮(zhèn)復(fù)位當了皇帝以后,立刻封石亨為忠國公,而徐有貞則擔任了內(nèi)閣首輔。曹吉祥是太監(jiān),不好擔任朝廷官職,但是他的侄兒輩們,則得到了極大的提拔封賞。
總之,由于“奪門之變”投機成功,石亨、徐有貞、曹吉祥都得到了極大的好處。那么,石亨、徐有貞、曹吉祥三人得了了那么多好處,最終的結(jié)局是怎樣的呢?這三個人最后的結(jié)局都很慘?!皧Z門之變”后,只過了三年,石亨及其黨羽就被朱祁鎮(zhèn)抓了起來,朱祁鎮(zhèn)殺了很多石亨的黨羽,石亨被關(guān)在監(jiān)獄里,最終病死在獄中。
徐有貞一開始受到朱祁鎮(zhèn)的高度重視,讓他擔任首輔。但是后來,朱祁鎮(zhèn)把他逐出朝廷,并被貶為庶人。后來雖然恢復(fù)了他的官員身份,但是朱祁鎮(zhèn)并沒有用他。他就一直賦閑在家,雖然整天滿腹牢騷,卻也無可奈何。最終郁郁而終。曹吉祥最后的結(jié)局也很慘,他是被處以磔刑的。這是一種十分殘酷的刑罰,把肉割離骨頭,砍斷肢體,讓犯人痛一陣,最后才割斷喉嚨。
那么,這三個人本來是有功之臣,而且是立了大功的人,為什么最終下場都這么慘呢?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這些人飛揚跋扈。因為覺得立下大功,再加上這些人本來是投機者,其品德是十分低下的。所謂“小人得志”,就是這個道理。一旦他們身居高位,自然不會收斂自己的言行。所以,這三個人都在朝廷中,以及在全國各地,大肆安插自己親信,賣官鬻爵,收受賄賂。而他們的那些黨羽,也橫行霸道,做出許多惡事。這樣搞,顯然是自取滅亡。
二是這些人勾心斗角。石亨和徐有貞有矛盾,徐有貞和曹吉祥有矛盾,曹吉祥又和石亨有矛盾。他們之所以矛盾那么深沉,根本的原因,是每個人都想把自己的權(quán)力做大,乃至一個人獨掌朝廷。如果他們雖然作惡多端,但是抱成一團,沆瀣一氣,可能還不至于被打倒。但是勾心斗角,相互內(nèi)耗,因此就給別人找到了可乘之機,他們被打倒就很正常了。
三是這些人功高震主。他們對朱祁鎮(zhèn)來說,簡直是再造之功。正因為有再造之功,所以朱祁鎮(zhèn)十分忌憚他們。一開始的時候,朱祁鎮(zhèn)表現(xiàn)出十分重視他們的樣子。但雖然表現(xiàn)得十分重視,實際上正是害怕他們的表現(xiàn)。同時,朱祁鎮(zhèn)通過對他們十分重視,也讓他們驕傲起來,從而犯錯。這樣他們就有把柄捏在朱祁鎮(zhèn)手里。朱祁鎮(zhèn)想扳倒他們,也就順理成章了。(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79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明朝奪門之變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