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
縱觀“七國之亂”和“靖難之役”
,兩者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都是開國皇帝開了歷史的倒車,分封諸侯王到各地留下了反叛的禍根,而叛亂都發(fā)生在他們孫子輩當皇帝的時候,且叛亂的導火索都是皇帝實行“削藩”政策導致最強大的藩王舉兵造反,而且連造反打的旗號都非常相似,都是要誅殺朝廷內(nèi)的奸臣,恢復祖宗之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一
漢景帝的江山是從其父漢文帝手中接掌的
建文帝的江山是從祖父朱元璋的手里得來的,跟漢文帝截然相反
,明太祖朱元璋的血腥在歷史中是出了名的,他深知自己孫子是個柔弱的人,而跟他一起打天下的這幫老兄弟們又都是一群強悍、有能力的人,為了能將政權(quán)順利的交給孫子,朱元璋一次又一次的羅織各種罪名對功臣宿將進行殘酷的屠殺,直到把開國功臣們幾乎殺的一個不剩,他才覺得安全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二
作為守成之君,漢景帝與建文帝實行的政策有相似之處
三
漢景帝的“削藩”首先下刀的就是最強大的諸侯王劉濞,雖然手法有些猛烈
共2頁:12下一頁
在中國的歷代王朝中,曾經(jīng)爆發(fā)了四次較為著名的“削藩”
第一個原因:漢景帝比建文帝更狠,手段也更為高明
眾所周知
而建文帝的做法卻顯得太過仁慈
第二個原因:建文帝太過優(yōu)柔寡斷
其實建文帝曾經(jīng)有好幾次機會能夠?qū)⒅扉α粼诒本踔聊軌蛑苯拥挠肋h除去朱棣這個心頭大患
第三個原因:朱元璋殺的將領太多了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為了帝國能夠平穩(wěn)的過度到下一任皇帝的手中
可是漢景帝卻有著真正的大將——周亞夫
在我看來
,如果當初建文帝能夠狠一點,不要有那么多的顧忌,快刀斬亂麻的除去朱棣,也就不會有后來的削藩難題,也就不會有后來的靖難之役,也就不會丟了自己的江山。漢景帝和建文帝兩人進行削藩
從軍權(quán)來說
明朝的靖難之役就不同了,原本分封制早已不存在的
,但是朱元璋稱帝后為了讓他的子孫一起享受大好河山,又開始分封藩王,但是由于各方面工作有欠缺,又不得不削藩。由于明朝倚靠的邊防軍是掌握在朱棣手中的,而且其他諸侯并不會為了削藩想法濃厚的建文帝平亂,所以即使擁有中央大統(tǒng)和更多的財力,建文帝還是削藩失敗并由朱棣擊敗了。
人力資源也是一個方面
,漢文帝當政時國家就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而且他慧眼識珠,結(jié)識了大將軍周亞夫,在病逝之時還囑咐漢景帝,必要之時可重用周亞夫。不得不說,漢文帝確實有眼光,周亞夫在“七國之亂”中有很大的貢獻。而朱元璋在位時為了給子孫鋪路,排除異己,大殺能人功臣,卻留下了虎視眈眈的諸侯王,還給了他們調(diào)動軍隊的權(quán)力,這可能是朱元璋最大的錯誤。當然這也是為什么建文帝急切想要削藩的原因,只是一切都太遲了。
所以說前人做的事還是要慎重,得真的為子孫好好考慮
,不然可能為子孫帶去的是無窮禍患。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81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png" alt="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