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綠帽子”意思是妻子與別人私通。在古人眼里,綠色一直是“卑賤”的顏色。春秋時,有賣妻女求食者,都要裹綠頭巾。到漢代,漢武帝的姑母中年寡居,后來和情夫董偃出雙入對,董偃覲見漢武帝須戴“綠績”,以示奴才身份。
唐代,延陵令李封對犯錯的官吏不加杖罰,只讓他裹綠頭巾以羞辱??梢姟按骶G頭巾”已成一種懲戒。元代更是明文規(guī)定,凡娼妓之家,其家長親屬男子均要戴綠頭巾。這就發(fā)展成了后來“戴綠帽子”這樣的罵人話。
本文摘自:《快樂老人報》2016年8月18日第16版,作者:佚名,原題:《“綠帽”春秋時已是種羞辱》
不懂就問,為什么出軌要叫戴綠帽?
一、綠帽子的來源,綠帽子也是從古代演變而來。相傳唐宋時期,有一個叫李緣銘的文人,他喜歡詩詞歌賦,而且全身心地投入到詩詞歌賦中。有時會去友人家做客賞詩詞,徹夜不歸。由于李緣銘這個人只對詩詞感興趣,他的嬌妻就只能獨守空房,正好隔壁老王喪妻成了鰥夫,兩人看對眼了,女人結(jié)果一來二去就和隔壁老王好上了。
是不是有點像武大郎的情節(jié)?李緣銘平時很少在家,對妻子也不是很關(guān)注。可是,有一次就差點兒被李緣銘發(fā)現(xiàn)。嚇得隔壁老王趕緊找這女人商量,當然大家放心,她沒有像潘金蓮一樣毒死武大郎。他們思來想去,想到一個辦法,當時的文人墨客都喜歡戴帽子。于是,他老婆就買了一頂綠帽子給自己的丈夫。
當隔壁老王看到李緣銘帶著綠帽子出去,就知道她丈夫要外出很長時間兩個人就可以順利的偷情。當然紙包不住火,最后兩人腌臜事情被發(fā)現(xiàn),李緣銘一怒休妻。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街里鄰居知道后,群眾就把偷情出軌叫做"戴綠帽子"。
其實綠色本身代表的是和平希望,可是為什么自己的戀人出軌的要被說是被綠了呢。其實不僅僅是現(xiàn)代戲謔這一顏色,在古代綠色其實是一個非常上不得臺面的顏色。
二、綠色之卑微,中國古代將紅黃藍三色再加上白色和黑色稱之為正色。除這五色之外的顏色被稱之為雜色。一聽"雜"字,地位就不高了。古代顏色甚至和五行學相掛鉤,發(fā)明五德輪回。五德是指五行金、木、水、火、土代表的五種德性。由此延伸出一系列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手段來,通過顏色來論證自己統(tǒng)治地位。
幾乎所有的朝代都會選擇尊貴五色作為自己朝代的代表色彩。而且為了證明自己朝代的正統(tǒng)的統(tǒng)治地位,會選擇與前一個朝代相克的顏色作為自己的代表色。比如神農(nóng)是火德,黃帝是土德,夏代屬木德,商朝一算金克木,所以,商朝為金德,商朝崇尚白色,由此順序,周朝崇尚紅色,秦朝崇尚黑色。
色彩崇拜在服裝旗幟上展現(xiàn),漢高祖滅了秦朝之后,覺得秦朝短命不算數(shù),繼續(xù)主張崇尚黑色,后來漢武帝認為,漢朝為土德,又開始崇尚黃色。在這之后,顏色也滲透了官僚體制當中,通過官服的顏色來判斷官員品級的高低。在唐朝時期,皇帝穿至尊黃色龍袍,三品以上的官員穿紫色官服,四品五品的穿黑色官服,六品七品的穿綠色官服。
八品九品的穿青色官服。到了宋朝時期,三品以上官員用紫色和紅色,這屬于高官專用色,稱之為"滿朝朱紫貴"。四品官員用藍色,五品官員用緋色,六七品的官員是綠色和青色。明清時期綠色亦是為低賤之色。清朝有綠騎兵,是漢人組成的軍隊,被排斥在八旗之外,身份卑微。由此可見在古人的觀念中綠色是低級的顏色。
北宋時期《廣韻》把綠色稱之為"青黃色",指出綠色是蒼黃之間的顏色,不上不下,顏色不正,是卑微的顏色?!对娊?jīng)》也記載:"綠兮衣兮,綠衣黃里。心之憂矣,曷維其已!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矣,曷維其亡!"意思就是說上衣是綠色的,下裳是黃色的,心中覺得很憂慮。古人以黃色為上衣,綠色為下裳。在《詩經(jīng)》這篇記載把這種順序顛倒。
往大里說就是顛倒尊卑,顛倒貴賤,上下異位。以此來比喻寵妾滅妻,賤妾僭越。所以才心之憂矣。在古代妾室的地位是很卑微的,無異于家仆,以綠色來代表卑賤的妾,說明綠色的顏色很低。當時在民間綠色和青色。也象征了低賤的行業(yè)。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經(jīng)寫道:"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用"青衫"來代表自己的當時身份卑微。在唐代貞元年間,《封氏見聞錄》曾經(jīng)記載,延陵令李封對當時犯了錯的人不杖責懲罰,但是規(guī)定要頭戴綠頭巾,以此來羞辱他,我不打你,但是我要羞辱你。由此可見戴綠頭巾已經(jīng)作為了一種懲戒方式。戴上綠頭巾,表示你這是一個有罪的人。
而且,元朝時期,據(jù)《元典章》記載:"今擬娼妓各色分等第著紫皂衫子,帶著冠兒。娼妓之家長并親屬男子裹青巾。"三教九流之中,凡是娼妓家的男子必須戴綠頭巾。由此衍生出了"綠帽子"。
人物生平 蕭繹歷任會稽太守、江州刺史、荊州刺史。大寶三年(552),擊敗侯景,稱帝于江陵(今湖北荊州)。曾做過將軍、太守、刺史等官職,公元552年登基做了皇帝,稱梁元帝。梁元帝是一個愛好讀書與喜好文學的君主,有大量學術(shù)著作,如《孝德傳》、《忠臣傳》、《注漢書》、《周易講疏》、《老子講疏》、《全德志》、《江州記》、《職貢圖》等?!读簳ぴ郾居洝贩Q贊他:“既長好學,博綜群書,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辯敏速,冠絕一時。”像李后主和宋徽宗一樣,藝術(shù)的成就難掩其政治的弱智,這既有與當時時代混亂的局面有關(guān),更主要的也是他個人的性格使然,史載其“稟性猜忌,不隔疏近,御下無術(shù),履冰弗懼,故鳳闕伺晨之功,火無內(nèi)照之美?!彼酝醴蛑f:“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或問之,答曰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未有不惡其不悔不仁而歸咎于讀書者,曰書何負于元帝哉?!?/p>
在位三年。初封湘東郡王,后任侍中、丹陽尹。普通七年 (526)出任荊州刺史,都督荊、湘、郢、益、寧、南梁六州諸軍事,控制長江中上游。太清二年(548)侯景叛梁圍建康,梁各路援軍集結(jié)于建康城外有二三十萬之多。而蕭繹只派兒子蕭方智等率軍萬人往救,后又派王僧辯率舟師萬人增援,次年三月,景攻破臺城,王僧辯舟師盡沒。不久,又命王僧辯擊潰在郢州(今湖北武昌)都督中外諸軍事的六兄蕭綸;并向西魏稱臣,襲殺益州刺史蕭紀(蕭衍第八子)。蕭繹翦除兄弟的目的達到后,便于天正元年(552)在江陵即位稱帝。年號承圣。但當時梁州、益州已并于西魏,襄陽也在西魏控制之中。江陵形勢十分孤立。承圣三年九月西魏宇文泰派于謹、宇文護率軍五萬南攻江陵。十一月江陵城陷,蕭繹被俘遭害。次年其子蕭方智在建康稱帝,追尊為元帝。蕭繹盲一目,少聰穎,好讀書,善五言詩,但性矯飾,多猜忌。藏書十四萬卷,于江陵城破時自己燒毀。生平著述甚富,凡二十種,四百余卷。
為政舉措 有文學才華,著有《金樓子》一書,中國文論史上可以占一席之地
的人物,然而卻是葬送梁朝的主要責任人。因為猜忌岳陽王蕭(蕭繹的侄子,《文選》作者昭明太子蕭統(tǒng)的兒子),并打算消滅之(中國古代皇帝的兒子一般會封某某王,比如蕭繹,登基之前被封為湘東王,也就是湖南東部的王),于是丟掉了襄陽(蕭因為不堪坐以待斃,于是招引北周勢力與叔父抗衡,梁因此失掉了襄陽),襄陽丟失,那么江陵的滅亡就很快了(蕭繹的治所)。等到武陵王蕭紀(蕭繹的弟弟)在成都稱帝的時候,梁元帝又請求北周宇文泰襲擊蕭紀,于是成都又被北周吞并,那么江陵的滅亡就不可避免了(從四川出兵消滅江陵,只需要順流而下,非常容易,李白有句詩,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梁朝屢屢損失疆土,這并不是因為北周宇文氏能夠造成的,而是自取滅亡。四川丟失,江陵陷落,襄陽又被北周吞并,江南還能夠保存幾十年(南朝最后一個王朝:陳朝到了589年才被隋統(tǒng)一,距離554年江陵陷落有35年的時間),實在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這是因為北周還有一個最大的敵人:高氏北齊還沒有被消滅,關(guān)中的勢力還不夠穩(wěn)固,宇文泰還沒有篡奪西魏政權(quán),所以才能幸免于難。梁朝內(nèi)部不和導致潰敗,這并不是武陵王和岳陽王的罪過。梁元帝在發(fā)兵討伐朝廷叛賊侯景的過程中,因為猜忌,先后殺掉了弟弟桂陽王蕭V,侄子蕭譽,并襲擊兄長蕭綸,殺害孫子輩的蕭棟;武陵王蕭紀派兒子蕭圓照援助蕭繹,而蕭繹將其阻擋在白帝城;另一個侄子蕭圓正率領(lǐng)部下接受他的部署,他卻將其囚禁在岳陽。蕭繹舍棄最大的敵人侯景,卻殘害自己的兄弟骨肉。蕭繹其人,也算列位亡國皇帝的一個,他本應該在歷代亡國之君中享有更高地位,至少比起他一生的所作所為,其在歷史上的人氣還是略顯單薄了些,比起隋煬帝、南唐后主這些大名鼎鼎之輩,他簡直處于被歷史遺忘的角落,至今甚少為人所知。
蕭繹是個極其復雜的人物,“才子皇帝,表里不一”,也許是對他不太準確的一句總評。他的一生算不上太曲折,人生前四十年作為皇子養(yǎng)尊處優(yōu),呆在華屋高墻之內(nèi)除了讀書著作,寫詩作畫,沒有在史書上留下太多痕跡。但在人生的最末期,他借助“侯景之亂”的機遇走上歷史前臺,登極為帝,卻做出很多被后人所詬病的舉動。
在侯景之亂中,他擁具實力卻坐觀國禍不理,暗藏私心,首先故意放縱侯景作亂,逼死老父親梁武帝被侯景逼死,這段時間將對他登基為帝構(gòu)成威脅的兄弟子侄逐個消滅,等到包括父親在內(nèi)所有潛在競爭對手基本被鏟除之后才發(fā)兵勤王。他一生勤奮讀書,并辛苦聚書四十余載,收集起古代罕見的十四萬卷圖書,在自己登上皇位之后,卻再度與北方的西魏產(chǎn)生矛盾,招來強敵寇境。失敗之余,他命人將這十四萬卷的圖書焚燒個一干二凈,說“讀書太多,以致有今日之禍”,引發(fā)中國歷史上續(xù)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后最大的文化破壞事件,可以說是中華文明遭受巨大破壞的千古罪人。
歷史評價 清朝初年的王船山罵他:國家安危之際,卻天天讀《老子》,焉能不亡?
北宋的司馬光評論:“元帝于兄弟之中,殘忍尤甚,是以雖翦兇渠而克復故業(yè),旋踵之間,身為伏馘;豈特人心之不與哉?亦天地之所誅也”
唐朝的虞世南:“梁元聰明伎藝,才兼文武,仗順伐逆,克雪家冤,成功遂事,有足稱者。但國難之后,傷夷未復,信強寇之甘言,襲褊心于懷楚,蕃屏宗支自為仇敵,孤遠懸僻,莫與同憂,身亡祚滅,生人涂炭,舉鄢、郢而棄之,良可惜也?!?/p>
陳朝的史家何之元:“世祖聰明特達,才藝兼美,詩筆之麗,罕與為匹,伎能之事,無所不該,極星象之功,窮蓍龜之妙,明筆法于馬室,不愧鄭玄,辨云物于魯臺,無慚梓慎,至于帷籌將略,朝野所推,遂乃撥亂反正,夷兇殄逆,紐地維之已絕,扶天柱之將傾,黔首蒙拯溺之恩,蒼生荷仁壽之惠,微管之力,民其戎乎? 鯨鯢既誅,天下且定,早應移鑾西楚,旋駕東都,祀宗土方,清蹕宮闕,西周岳陽之敗績,信口宇文之和通,以萬乘之尊,居二境之上,夷虜乘釁,再覆皇基,率土分崩,莫知攸暨,謀之不善,乃至于斯?!?/p>
軼事典故 生活中他是一個相當失敗的人,作為普通人的他,因從小一只眼睛瞎掉,生理上的缺陷令他背負沉重的心理負擔,屢屢因為獨眼猜忌別人,與人發(fā)生不快。
作為人子,他躬行孝道,不但身體力行執(zhí)行,而且著書闡明自己的孝道觀念,極力向后世的人們擺明自己孝順的嘴臉,他本人死后也被贈與“孝元”皇帝的謚號。但他在父親晚年做出種種“大逆不道”之舉。
作為人夫的他,夫妻生活極不美滿,他的妻子徐妃是為歷史上著名的“徐娘半老”典故里面的那個徐娘。徐娘做事大膽出格,屢屢用化“半面妝”的方式來諷刺他的一只眼,并且與人私通,將綠帽戴到了身為皇帝的蕭繹頭上,這真可謂是中國歷史最高“級別”的一頂綠帽。
作為人父,他將對結(jié)發(fā)妻子的怒氣遷到兒子身上,倫
常紊亂隨之而來的自然是家庭悲劇。到了晚年他先后喪失五個兒子,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令其悲痛欲絕。作為別人的親兄弟親骨肉,他以文人彬彬之外表,做出極端殘忍之舉動,將對他登極皇位可能構(gòu)成威脅的兄弟子侄一一誅殺。古往今來為了皇位爭奪而骨肉相殘者或許并不鮮見,但像他這般身份與手段之不般配,言語與做法之不一致者,絕對是空前絕后的一人。“父子兄弟之恩”,到他這邊,“可謂絕矣”(大儒王夫之語)!
作為皇帝的他,登基時間前后不超過三年,比起將好好一個強盛的國家活活折騰到滅亡的隋煬帝,似乎不必對亡國負有全責。但由于其所犯下的錯誤,不是亡國之君也變成了亡國之君。他在平定侯景之亂中雖顯示了一定的政治手腕和軍事能力,但很快又與強大的鄰國西魏發(fā)生不快,在處理外交關(guān)系時犯下極端愚蠢的錯誤,讓對手找到借口出兵。在抵抗過程中,敵人大兵壓境,數(shù)萬軍隊正團團圍困住城池之際,蕭繹為了顯示其文人本色,賣弄儒雅,不忙于組織抵抗,居然還有閑情與臣下一起講解《老子》。
這種偽裝的鎮(zhèn)定很快被殘酷的戰(zhàn)爭徹底擊得粉碎。不久之后,南梁帝國的國都告破,蕭繹身死國滅,江陵數(shù)十萬百姓或成蕭繹的陪葬品,或被掠入關(guān)中從此一生為奴,曾經(jīng)繁盛一時的蕭梁王朝也被南朝最后一個朝代陳所取代。
才子皇帝
蕭繹在登皇位之前作為皇子,在太平盛世時代,不貪慕醉生
夢死的貴族生活,十分勤奮辛苦地讀書、著書,即便因一只眼瞎不能親自捧書觀閱也要令書僮讀給他聽,徹夜不停,著書以“成一家之言”的抱負始終是他奮斗的理想。他出生在文學世家,文才十分了得,在歷代取得文學地位的帝王之中,“四蕭”(梁武帝蕭衍與三個兒子蕭統(tǒng)、蕭綱、蕭繹)堪比“三曹”(曹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蕭繹又是“四蕭”之中的佼佼者,文學成就堪稱翹楚,在五千年中國歷史出現(xiàn)的數(shù)百個帝王之中留下的著作為第一豐富,遠比號稱“十全老人”的乾隆博學多才,并且唯一留下作為諸子百家學說“子”部著作的《金樓子》,在中華文化歷史上鐫刻下自己的名字。他雖沒有宋徽宗那樣直到今日仍未被超越的“瘦金體”書法水準,但若論及繪畫水平,漫漫五千年歷史百來個帝王之中,無人可出其右。他所畫的《職貢圖》,記錄了前來南梁朝貢的當時各個小國的人物形象,上面有金發(fā)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渾身只披一塊白布的黑人,因此,這不但是藝術(shù)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件珍品,更是研究中國古代朝貢史極為珍貴的一份資料。
而且他博學多才,從《隋書·經(jīng)籍傳》留下的資料來看,他
研究的花樣可謂五花八門,包容萬象。除去作為文學家、詩人、學者、皇帝、畫家、書法家的身份之外,他還是一名音樂理論家,對中醫(yī)的研究放到今天可拿博士頭銜;他的圍棋水平至少是九段高手,因為他也寫了好幾本棋譜研究;他是姓氏學家,也是玄學研究高手,在眾多研究周易專家之中仍可占據(jù)顯赫的地位。生在重文輕武的南朝的他甚至還寫了一本兵書《玉韜》。更叫人吃驚的是,南朝士大夫們對騎馬十分反感,認為那是野蠻人才做的事情,蕭繹卻不辭辛苦花費大量時間在養(yǎng)馬的研究上面,并且寫了一部研究馬的專著,叫做《相馬經(jīng)》,里面的研究成果據(jù)說超出了相馬專家伯樂的水準。他對一些為正直之士所不齒的旁門左道學問也十分感興趣,甚至能夠自己給自己算命,也能通過觀察星相知道天下大勢。他的才華以及學問簡直無人能及無所不包。但他的藝術(shù)水準以及文學成就又與他的人格形成鮮明的對比。
蕭繹和徐昭佩 才子皇帝與怨偶
蕭繹是個才子皇帝,而后人知道他的卻很少,像一場不精彩的
戲,掌聲寥落,反倒是他的怨偶無人不曉,說起徐娘色,人人都知道。我有聯(lián)想癖,對于蕭繹的一句:山似蓮花艷。流如明月光——總覺在有意無意間契合了徐昭佩的模樣,她初嫁蕭繹時,一定很美的吧?但她性格太不羈,嘗試夫妻和睦失敗,愛已無望時,索性將心向地一擲,畫了半面妝譏笑獨眼的蕭繹,她又嗜酒,大醉后常常吐在蕭繹的衣服上,幾千年來的后宮妃子,如此疏狂的,也獨她一人了。都道徐昭佩太硬朗,但史達祖的《夜合花》里,道出了作為女子的柔弱:“柳鎖鶯魂,花翻蝶夢,自知愁染潘郎。輕衫未攬,猶將淚點偷藏。念前事,怯流光。早春窺、酥雨池塘。向消凝里,梅開半面,情滿徐妝”——她也有過單純美好。
徐昭佩是梁朝侍中信武將軍的女兒,嫁與湘東王蕭繹,蕭繹繼位時,已生有一子一女,許是夫妻不睦,蕭繹即位后,后位空著,也不立她做皇后。同命相憐,她常和宮內(nèi)失寵的嬪妃一起喝酒,而發(fā)現(xiàn)懷孕的宮女,便殺之,后來,她私通他人,忍耐已久的蕭繹終于受不了了,借著愛姬王氏生子后去世,給她安了個投毒的罪名,逼她投井自盡,又將她的尸體送回家,曰“休妻”。
有時想想,蕭繹和徐昭佩之間的關(guān)系,更像民間的一對不睦夫妻,從半面妝、嗜酒、殺死懷孕的宮女來看,孤絕的境地,是她一手尋來,個性有多辣烈,孤單就有多重,蕭繹本罪似乎不多,換做民間的男子,也不能這樣一忍再忍,何況一個天子,他還算是豁達。
曾有人說:人的一生,有的錯誤能犯,有的錯誤,是不能犯的。她明知,這種方式的報復,一半解決幾近癲狂的孤獨,一半為激怒他——給天子扣上一頂綠帽子,下場她不是不知道,但此時,她已無視自己的生命了。
兩人對峙與僵持,如果在他的生命里留不下愛的話,那么就留下恨好了,濃濃的,糾結(jié)不清的,后來,他到底成全了她。
《南史》這樣記載:既而貞惠世子方諸母王氏寵愛,未幾而終,元帝歸咎于妃;及方等死,愈見疾。太清三年,遂逼令自殺。妃知不免,乃投井死。帝以尸還徐氏,謂之出妻。葬江陵瓦官寺。帝制金樓子述其淫行。
藏書故事
性好書籍,在江陵時,借抄私家藏書最多。平定侯景之亂后,收“文德殿”藏書及其他公私典籍7萬余卷。自著《金縷子》稱:自聚書以來40年,得8萬卷。西魏伐梁,他被圍困在江陵,仍講《老子》于龍光殿,百官戎服以靜聽。魏兵破城,仍口占為詩。城陷后,他恐圖書、古物落入敵手,將聚集數(shù)十年在城中的太王、渾天儀毀掉,又取古畫、法帖、古今圖書14萬卷盡焚于一炬。悲嘆說“讀書萬卷,猶有今日”。并欲投火自焚,宮婢牽衣得免。旋即為魏軍所殺。此次焚書,史稱圖書一厄。著有《孝德傳》、《忠臣傳》、《丹陽尹傳》、《注漢傳》、《內(nèi)典博要》、《玉韜》、《補闕子》、《余德志》、《荊南志》、《貢職圖》、《古今同姓名錄》、《老子講疏》、《金縷子》、《式贊》等數(shù)百卷,多已佚,僅存《古今同姓名錄》等數(shù)種。明人輯有《梁元帝集》。
個人作品 梁元帝蕭繹的五言、七言、雜言等詩,現(xiàn)存109題119首。大致可分三類:一是邊塞征戰(zhàn)詩,上承古代征戍詩,下開唐代岑參、高適的先河;二是閨怨艷情詩。既有社會時代風氣的影響,也有蕭繹個人婚戀情結(jié)的因素,非好聲色者不能寫出;三是寫景詠物詩,在煉字、對偶和白描等方面,為唐代近體詩的形成和發(fā)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貢獻。
《采蓮賦》
《春日》
史書記載 《梁書·卷五·本紀第五·元帝》
家庭成員
母親:阮修容
二哥 豫章王蕭綜
三哥 梁簡文帝蕭綱
四哥 南康簡王蕭績
五哥 盧陵威王蕭續(xù)
六哥 邵陵攜王蕭綸
八弟 武陵王蕭紀
永世公主蕭玉婉
永康公主蕭玉
富陽公主,下嫁張纘
長城公主蕭玉,下嫁柳偃
王貴嬪,生貞惠世子蕭方諸、始安王蕭方略
袁貴人,生愍懷太子蕭方矩
夏貴妃,生梁敬帝蕭方智
王良人,王貴嬪妹妹
<ol class=""custom_num" para-list="" list-paddingleft-1"="">長子 武烈世子蕭方等
次子 貞惠世子蕭方諸
三子 早亡
四子 愍懷太子蕭方矩
五子 早亡
六子 早亡
七子 早亡
八子 早亡
九子 梁敬帝蕭方智
十子 始安王蕭方略
女兒
益昌公主蕭含貞
《金樓子》稱元帝有子女“方諸、方等、方規(guī)、方智、含貞、含介、含芷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92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魯仲連義不帝秦
下一篇: 《論語》:孔子主張不因言獲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