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的名人:范泰、劉裕、宋武帝、寇謙之、何承天、拓跋跬、魏道武帝、裴松之、王鎮(zhèn)惡、崔宏、孔靈符、傅亮、到彥之、顏延之、謝靈運、檀道濟、沈慶之、王玄謨、謝晦、游雅、刁雍、高允、張偉、范曄、劉義慶、崔浩、鮑照、柳元景、劉義隆、宋文帝、拓跋燾、魏太武帝、戴法興、臧緒榮、蓋吳、袁粲、蕭道成、唐寓之、祖沖之、禇淵、沈約、馮太后、韋叡、李安世、孔稚珪、李沖、范縝、范云、江斅、陶弘景、曹景宗、蕭子良、任昉、謝朓、王肅、丘遲、蕭衍、梁武帝、王僧孺、昌義之、劉勰、酈道元、王融、元宏、拓跋宏、魏孝文帝、茹法亮、元禧、楊大眼、鐘嶸、陸厥、蕭宏、崔鴻、賈思勰、莫折大提、破六韓拔陵、鮮于修禮、胡琛、元琛、莫折念生、元雍、杜洛周、葛榮、邢杲、萬俟丑奴、阮孝緒、王筠、蕭寶卷、東昏侯、陳慶之、蕭子云、蕭子顯、楊衒之、爾朱榮、高歡、蘇綽、蕭統、昭明太子、祖暅之、賀拔岳、阿那瓌、土門、伊利可汗、燕都、木桿可汗、室點密、蕭綱、梁簡文帝、侯景、陳霸先、魏收、宇文泰、蕭繹、王僧辯、庾信、宇文護、斛律光、蕭詧、顧野王、江總、高洋、綦毋懷文、顏之推、宇文覺、宇文邕、周武帝、施文慶、沈客卿、陳叔寶、陳后主
南北朝名人,南北朝名人簡介
蘭陵王高長恭:又名高孝瓘、高肅,祖籍渤海調蓨(今河北省景縣),神武帝高歡之孫,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詳,南北朝時期北齊宗室、將領,封爵蘭陵王。高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分享。累次升任至并州刺史。突厥攻入晉陽,高長恭奮力將其擊退。邙山之戰(zhàn),高長恭為中軍,率領五百騎兵再入周軍包圍圈,直至金墉城下,因高長恭戴著頭盔,城中的人不確定是敵軍或是我軍,直到高長恭把頭盔脫下來城上的人才知道是高長恭,派弓箭手開始放箭保護他,之后高長恭成功替金墉解圍,高長恭在此次戰(zhàn)中威名大振,士兵們?yōu)榇藨?zhàn)而謳歌他,即后來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后歷任尚書令、錄尚書事、大司馬、太保、太尉等。與段韶征討柏谷,又攻打定陽。段韶患病,高長恭總領其眾。前后以戰(zhàn)功別封鉅鹿、長樂、樂平、高陽等郡公。后因“國事即家事”招致北齊后主高緯記恨,于武平四年(573年)被高緯賜死。死后朝廷追贈為太尉,謚號武。
北魏孝文帝:北魏獻文帝皇興元年八月二十九日(467年10月13日),元宏生于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紫宮,皇興五年八月二十日(471年9月20日),即皇帝位于太華前殿,大赦,改元延興元年。元宏即位時只有5歲,由祖母馮太后執(zhí)政。馮太后是漢人,對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進行了一系列封建化的改革,孝文帝便受此影響。太和十七年(493年)親政后,秉承馮太后的政策,繼續(xù)進行了漢化改革,而且做得比馮太后更大刀闊斧。他先整頓吏治,立三長法,實行均田制;然后于494年,他先“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guī)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勵鮮卑貴族與漢士族聯姻,又參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并嚴厲鎮(zhèn)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恂,這一舉動使鮮卑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大大的發(fā)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孝文帝中興”。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499年4月26日),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宮,孝文帝去世后,廟號高祖,謚號孝文皇帝。然而孝文帝去世以后,僅僅過了35年,由于北魏邊鎮(zhèn)鮮卑軍事集團發(fā)動的反漢化運動六鎮(zhèn)起義,534年,北魏王朝分裂成東魏、西魏,之后更分別被北齊和北周取代。(出名原因:孝文帝改革)
昭明太子蕭統:蕭統(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維摩,南朝梁代文學家,南蘭陵(祖籍江蘇丹陽)人,梁武帝蕭衍長子,母親為蕭衍的貴嬪丁令光,又稱丁貴嬪。于天監(jiān)元年十一月被立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于531年去世,死后謚號“昭明”,故后世又稱“昭明太子”。主持編撰的《文選》又稱《昭明文選》。(出名原因:《文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漢族詩文總集,后衍生出文選學)
詩人鮑照(約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學家,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字明遠,東海(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南橋鎮(zhèn))人,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貧寒,臨海王劉子頊鎮(zhèn)荊州時,任前軍參軍。劉子頊作亂,照為亂兵所殺。他長于樂府詩,其七言詩對唐朝詩歌的發(fā)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著有《鮑參軍集》。
文學家顏延之(384~456年),字延年,南朝宋文學家?,樞芭R沂(今山東臨沂)人。曾祖含,右光祿大夫。祖約,零陵太守。父顯,護軍司馬。少孤貧,居陋室,好讀書,無所不覽,文章之美,冠絕當時,與謝靈運并稱“顏謝”。嗜酒,不護細行,年三十猶未婚娶。
文學家謝靈運(385年—433年),原名公義,字靈運,小名客兒,世稱謝客,以字行于世。南北朝時期杰出的詩人、文學家、旅行家。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生于會稽始寧(今紹興市嵊州市)。出身陳郡謝氏,為東晉名將謝玄之孫、秘書郎謝瑍之子。東晉時世襲為康樂公,世稱謝康樂。曾出任大司馬行軍參軍、撫軍將軍記室參軍、太尉參軍等職。劉宋朝晉后,降封康樂侯,歷任永嘉太守、秘書監(jiān)、臨川內史,終于元嘉十年(433年)被宋文帝劉義隆以“叛逆”罪名殺害,時年四十九歲。謝靈運少即好學,博覽群書,工詩善文。其詩與顏延之齊名,并稱“顏謝”,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山水詩派,他還兼通史學,擅書法,曾翻譯佛經,并奉詔撰《晉書》。明人輯有《謝康樂集》。
文學家、史學家沈約:沈約(公元441~公元513年),字休文,漢族,吳興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學家、文學家。沈約出身于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家族社會地位顯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虜將軍。父親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誅。沈約孤貧流離,篤志好學,博通群籍,擅長詩文。歷仕宋、齊、梁三朝。在宋仕記室參軍、尚書度支郎。著有《晉書》、《宋書》、《齊紀》、《高祖紀》、《邇言》、《謚例》、《宋文章志》,并撰《四聲譜》。作品除《宋書》外,多已亡佚。
農學家賈思勰:生卒年不詳,北魏時人,漢族,北朝北魏末期和東魏,南朝宋至梁時期(公元六世紀),壽光人,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山東臨淄)太守,是中國古代杰出的農學家,所著《齊民要術》系統地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qū)農牧業(yè)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包括種植菜蔬果木、養(yǎng)殖畜禽魚類到各類食品加工的技術知識,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農業(yè)科學著作,對中國古代漢族農學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臨淄區(qū)在淄博市齊城農業(yè)高新開發(fā)區(qū)在萬畝農業(yè)示范園內建館以志紀念,表彰他對人類所作的巨大貢獻。
地理學家酈道元: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后又游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qū),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yōu)美的山水散文匯集??煞Q為我國游記文學的開創(chuàng)者,對后世游記散文的發(fā)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南北朝歷史
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
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
北朝(439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兩勢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式,故稱為南北朝。
南北朝前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戶及奴婢,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南到東南亞與南亞。
此時也出現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進一步加速少數民族封建化的步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04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北魏第一謀崔浩為什么能料事如神,
下一篇: 南北朝歷史南北朝皇帝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