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今天小編來說說鄒衍的故事。
鄒衍,生卒年不詳,據(jù)推斷大約生于公元前324年, 死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歲??梢哉f,先秦時期的鄒衍,比起同時代的孔子、孟子等人,他的名字似乎很沒有存在感。甚至于,連司馬遷著文時,都只是將其放于《孟子荀卿列傳》中。
不過,鄒衍的學術可并非像后人所認知那般“藉藉無名”。
在《孟子荀卿列傳》中,很是明確地寫出了鄒衍的“職業(yè)”,“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圣之篇十馀萬言?!?/p>
其實,“陰陽”一說,在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中,很早就存在了。而在鄒衍這里,他卻是從細微處觀察,繼續(xù)衍生,發(fā)展了自己的觀點“五德說”。雖然,這種說法現(xiàn)在很少被人提及,不過,在先秦年代,卻是被極為認可的。
那時,有野心的國君一大把,齊國就有好幾任國君,想超越自己的老祖先齊恒公,甚至,還想稱帝。不過,最后只有秦始皇做到了。以至于,那時的各家學說,實際上,都在為國君服務,為國君們治國提供學術上的“支撐”。
那么,鄒衍學術思想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
先來看看司馬遷的總結:“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笨梢哉f,鄒衍看得非常遠,他說沒有永遠的王朝,帝王之間的“輪換”就如“五德轉移”,天下萬事萬物無不遵循這一規(guī)律。其實,這話在一些有想法的國君看來,真的是太對了。
這里的“五德”說的是“五行之德”,而“五行”對于后人來說算不上不陌生,就是“金木水火土”。所以,“五行”的概念和“陰陽”一直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
而鄒衍將“五行”和“德”結合,借以告誡國君們:治國應當實行“德政”。此外,鄒衍還將“五行之德”排了座次,第一的是“土德”,后依次是木、金、火、水。其實,后來的很多現(xiàn)象,都可用此學術來解釋,比如:皇帝龍袍的顏色。
按理來說,鄒衍單憑此學術,走到哪都應該吃香的喝辣的。剛開始時,他的確受到了重視,在齊宣王和齊閔王時期,他的學術很受歡迎。因為,這兩任國君,一個比一個有野心,前者要“王天下”,后者更要“帝天下”。
不過,鄒衍的學術并沒有在這兩位國君執(zhí)政時期得到驗證。于是,鄒衍去了燕國,據(jù)說,當時燕昭王對于他能入燕,也是極為看重,還特意扛著掃帚掃路,生怕塵埃臟了這位大師。
雖然,鄒衍的學術是要國君用“德”來治政,但天下不會白白的到自己的“囊中”,都需要用武力來征服。于是,燕昭王得了鄒衍后不久,就聯(lián)合了其它各國伐齊。
而鄒衍雖在異鄉(xiāng),但心還在故土,當然不會參與此事。當年,鄒衍提出這個思想,心中所想則是幫助自己的國君,如今被他人所用,心中該是怎樣的一種滋味?后人不得而知。
也許,就是這件事,給鄒衍帶來了無妄之災。
戰(zhàn)國的局勢可以說是瞬息萬變,每個國君都有自己的想法,燕昭王的繼任者就很不相信鄒衍,找個理由將他扔進了牢里。據(jù)說,他入獄時是夏時六月,而天居然降霜。不過,后來也證明他無罪,便被放了。之后,鄒衍不再在燕國任職,回到了自己的故土。
鄒衍的故事,到此基本就結束了。后來,關于他的記載鮮見于書籍。
不過,民間關于他的故事,可不是“五行之德”,那是要做天子的人關注的事,民間惦記的只是簡單的衣食住行。
說鄒衍在燕國任職之時,主抓的是生產。不過,該地雖然土地肥沃,但氣候寒冷,很難長出“五轂”。而鄒衍來了之后“吹律”,居然使氣候變得溫暖了起來,“黍谷”可以生長了。至今,當?shù)睾笕硕歼€記得鄒衍,并建有他的祠堂。
按照當年燕昭王對他的禮遇,可以說,他在當時是極受歡迎的。但為何他的學術似乎隨著他的逝去,顯得越來越黯淡了呢?也許,還是司馬遷看得透徹:“其游諸侯見尊禮如此,豈與仲尼菜色陳蔡,孟軻困於齊梁同乎哉!”因為,鄒衍的學術,并非為了迎合而創(chuàng)建。
其實,他只是用了天地間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來告訴那些國君如何治理國家。
后世常說的蔚為壯觀的“百家爭鳴”,就是以齊國稷下學宮為中心。鄒衍也是在這里的“百家講壇”上,推出了他的“大九州”說。
鄒衍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shù)。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環(huán)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qū)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huán)其外,天地之際焉。”
可以說,鄒衍是中國第一位海洋理論家,也是第一位挑戰(zhàn)儒者“中國”概念的海洋學者,提出中國是海洋中的一塊陸地。
由于,當時他是“稷下學宮”的著名學者,后人在劃分流派時,將他歸于了“道家”。都知道,道家說的是“無為而治”,而鄒衍講究“順應而為”。只是,他當年的那些著作都已盡散,自己也沒收門徒,因此,如今再分類時,只能將他歸于“陰陽家代的表人物”。
若是當年鄒衍不是那么專注于學問,而是稍微分點心思在個人聲名上,是不是現(xiàn)在就會多個“鄒子”學派?不過,看后來各朝代的治理,不是都在強調“德”的重要性嗎?以至于,鄒衍的五德說不僅在當時受到重視,還對后世的學術和政治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就學術而言,董仲舒將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與儒學相結合,開啟了漢代儒學陰陽五行化的先河。就政治而言,五德說作為一種改朝換代的理論工具,受到了歷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
特別要提到當時被人們認為其語“閎大不經”的陰陽家鄒衍(前305~前240),他提出了“大九州說”,認為全世界有九九八十一個州,中國(他稱為赤縣神州)只是其中之一。每九州為一個集合單位,稱大九州,有小海環(huán)繞;九個大九州另有大海環(huán)繞,再往外便是天地的邊際。騶衍是齊國人,居于大海之邊,他的這個思想是一個偉大猜想。
五德終始說是戰(zhàn)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主張的歷史觀念?!拔宓隆敝竿?、木、金、火、水五種德性或性能?!拔宓陆K始”指這五種性能從始到終、終而復始的循環(huán)運動,鄒衍以此作為歷史變遷、王朝更替的根據(jù)。
大多數(shù)的學者都認為,戰(zhàn)國中期之前的陰陽五行思想是五德終始說基本的理論來源。陰陽五行,可分為“陰陽”與“五行”,然而兩者互為輔成,五行必合陰陽,陰陽說必兼五行。陰陽五行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為古代樸素的唯物哲學。陰陽,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兩種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聯(lián)系的力量;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
鄒衍是戰(zhàn)國時期陰陽家學派代表人物與五行學說代表人物,華夏族,戰(zhàn)國末期齊國人。生卒年不詳,據(jù)推斷大約生于公元前324年,死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歲。相傳墓地在今山東省章丘市相公莊鎮(zhèn)郝莊村。主要學說是五行學說、“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又是稷下學宮著名學者,因他“盡言天事”,當時人們稱他“談天衍”,又稱鄒子。他活動的時代后于孟子,與公孫龍、魯仲連是同時代人。
據(jù)《漢書·藝文志》,鄒衍著了《鄒子》49篇和《鄒子終始》56篇。
《史記·卷074·孟子荀卿列傳》則說他著作“《終始》、《大圣》之篇十余萬言”,還有一本《主運》。司馬遷《史記》中列他為稷下諸子之首,說“騶衍之術,迂大而宏辨”。
他是戰(zhàn)國時期《鄒衍》中陰陽家和五行學說的代表人物。他是華夏人,戰(zhàn)國末期的齊國人。生卒年月不詳。推斷他生于公元前324年左右,死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多年。傳說墓地在山東省章丘市相公莊鎮(zhèn)郝莊村。主要學說有五行學說、五德學說、大九州學說,也是稷下學宮著名學者。當時人們稱他為“譚天嚴”,又叫鄒子,因為他“言行一致”。他的活動在孟子之后,與公孫龍、呂忠廉是同時代人。
鄒炎(1915 ——),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中共黨員。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崇賢鄉(xiāng)夏光村。歷任沈陽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副政委,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中共九大、十一大代表。他于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0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