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時期,吳越之地進獻一名絕色女子,宣宗十分寵愛她。然而有一天,宣宗說:昔日玄宗有楊玉環(huán),弄得天下大亂,到今天還沒有平定,我怎敢步他后塵?于是對她說:我留你不得。左右奏道:可將她放出宮。宣宗卻說:放她回去,我想念她,不如賜她毒酒一杯。一位美女就這樣莫名其妙地死了。
這首詞塑造了一個嬌美又滿懷幽怨的閨中女子形象。
1、細節(jié)描寫。描寫閨中女子懶起后梳洗、畫眉、籫花、照鏡、穿衣等系列動作,塑造了一個嬌美又滿懷幽怨的女子形象。
2、反襯手法。容貌服飾的描寫,反襯人物內(nèi)心的寂寞空虛。鷓鴣雙雙,反襯人物的孤獨;
3、比喻、借代?!棒W云欲度香腮雪”,鬢發(fā)密如云,香腮白如雪,表現(xiàn)閨中女子之的美。“小山重疊金明滅”,以“小山”借指眉妝,以“金”借指額黃,表現(xiàn)閨中女子之嬌美?!半p雙金鷓鴣”借指繡羅襦上用金線繪制之圖案,反襯閨中女子之孤獨。
擴展資料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唐代:溫庭筠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譯文:畫屏上重疊的小山風景,閃露出時明時暗的晨光;仿佛雪地上飄過一縷青云,烏黑的鬢發(fā)掠過她的臉龐。懶懶地無心去描彎彎的眉,遲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妝。
照插花時前鏡對著后鏡,鏡里鏡外都是花的倩影。身穿嶄新的綾羅短衣,貼繡的鷓鴣似欲飛動;那金線繡成的鷓鴣成雙,又撩起她相思的柔情。?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約作于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60)后期。據(jù)《唐才子傳》和《北夢瑣言》記載,唐宣宗喜歡曲詞《菩薩蠻》,相國令狐绹暗自請溫庭筠代己新填《菩薩蠻》詞以進。
據(jù)此可知《菩薩蠻》諸詞乃溫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進獻唐宣宗之作。其時當在大中四年(850)十月至十三年(859)十月之間,《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編為大中六年(852)前后,正值溫庭筠屢試不第之時。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漢族(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權(quán)),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為宦官馬元贄等所立。在位13年。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jīng)為祖宗基業(yè)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zhuǎn)這一趨勢。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jié)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于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人物生平 >生母原為鎮(zhèn)海節(jié)度使李锜侍妾鄭氏,李锜謀反失敗,鄭氏入宮后當郭太后的侍兒,后來被唐憲宗臨幸,生下 ,即后來的 。他是穆宗的弟弟。敬,文,武宗的叔叔。他是晚唐最后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武宗一直也沒有立太子,所以在他病危的時候?;鹿亳R元贄擁立李忱為帝。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貶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還朝。又重用牛黨的白敏中為相。延續(xù)幾十年的牛李黨爭最后以李黨的徹底失敗告終。>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他重新整頓吏治,并且限制皇親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變中的除鄭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經(jīng)想根除宦官,但鑒于甘露之變的前車之鑒,未能有所行動。>對外關(guān)系上,他擊敗吐蕃,收復河湟。這是安史之變后,唐對吐蕃的唯一一次軍事上的勝利。>>>大中十三年(859)五月起,宣宗因為食用仙丹中毒,身體狀況已經(jīng)很糟了,一連一個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歸西了。嗣后宮中又是變故頻頻,而宣宗已是無知無覺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攝冢宰負責治喪,為他做了最后一件事。群臣上謚號曰圣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第二年二月,葬于貞陵。>歷史上評價說,宣宗在位期間曾經(jīng)燒過三把火,一把火使「權(quán)豪斂跡」,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閽寺讋氣」,并稱譽他為「明君」、「英主」。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jīng)為祖宗基業(yè)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zhuǎn)這一趨勢。當大廈之將傾,誰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jié)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于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相關(guān)事件 > 「小太宗」與「小貞觀」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及他一手開創(chuàng)的貞觀之治是一個什么概念,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貞觀之治來形容,可見其不凡之處。二十年來的政治斗爭經(jīng)驗鍛煉了他的權(quán)謀智略,流落民間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間疾苦,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后井噴般的爆發(fā)出來!李忱先是用極短的時間將武宗時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廟堂,遠調(diào)荊南節(jié)度使,這樣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敵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后大加起用重視科舉出身的牛黨成員,并且宣宗本人極其重視科舉。武宗時曾經(jīng)在全國范圍內(nèi)大舉滅佛,在宣宗朝也得到了適當?shù)幕謴汀A硗獯笾兴哪?,孤懸于外的沙州(今敦煌)軍民,在張義潮的帶領(lǐng)下驅(qū)逐了吐蕃守將奪回了沙州,并在大中五年重新歸附唐朝。>宣宗也極擅于操控群臣,大中年間最得宣宗圣眷的宰相令狐绹就曾說過:「我秉政十年,皇上對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時,沒有一次不是汗流浹背?!沟切跇O度禮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禮,非常的恭敬,如此一來恩威并重以威權(quán)駕馭大臣,被稱之為智術(shù)治國。>宣宗還極度平易近人,宮中一些低下的雜役,只要宣宗見過一面就能記住對方的長相和名字以及所負責的工作,從來沒有弄錯過,這些宮人如果生病,宣宗還會派御醫(yī)去為其診治,甚至還會親自前往探視病情和賞賜物品,這在歷代君王中可以說是極其罕見的。>宣宗在性事方面也是極端的自律,甚至可以被稱之為偏執(zhí)。曾經(jīng)有地方獻給宣宗一支女子組成的歌舞樂隊,其中有位絕色佳麗被宣宗收入后宮加意寵幸,一段時間之后宣宗認為這樣下去有可能會重現(xiàn)玄宗朝之故事。于是把這名女子召到跟前,對她說:「我留你不得?!棺笥易嗟溃骸缚梢詫⑺懦鰧m?!?卻說:「放她回去,我就會想念她,不如賜她毒酒一杯?!挂幻煜銍呐泳瓦@樣莫名其妙地死了。如此之行為簡直可以稱之為可怖。(事見《唐語林》卷七補遺)。(這件事,史家也有爭執(zhí),特此注明)>>>但是對于日益嚴重的宦官問題,宣宗鑒于「甘露之變」一樣沒有太好的辦法,尤其宣宗本人是被宦官所救,又是被宦官所擁立,所以他只能在一些較小的范圍之內(nèi)對宦官勢力做一些盡可能的約束。不過由于宣宗處置得當,大中年間宦官勢力沒有過于膨脹,也沒有對國家造成較大的危害。>宣宗身上還有很多其它的優(yōu)點,諸如多才多藝,生活節(jié)儉,喜愛讀書等等。關(guān)于這些優(yōu)點,基本可以參照其他有名的明君生平,在這不再做詳細敘述。>嚴教子女>唐宣宗是一個提倡節(jié)儉的皇帝,對于子女的要求更是嚴格,幾乎到了不盡人情的程度。>他的大女兒萬壽公主,下嫁給起居郎鄭顥,按常例要用銀箔飾車,從宣宗開始,改為銅飾。公主出嫁時,宣宗親自告誡她,到夫家要嚴守婦道,不得以皇家貴胄輕視夫族。有一回,駙馬的弟弟鄭覬得了重病,宣宗打發(fā)中使去探望。中使回朝,宣宗詢問公主在否,中使答,公主在慈恩寺觀戲。宣宗大怒,說:「朕有時怪士大夫家不愿娶公主為妻,至今才知其情?!褂谑敲税压鹘衼恚斆娉庳煹溃骸感±捎胁?,你為何不去看視,反倒去看戲?成何體統(tǒng)!」公主一看父皇發(fā)怒,嚇得連忙請罪,表示洗心革面,不再敢犯。>讓人吃驚的是,宣宗的二女兒永福公主,已經(jīng)選定于綜為駙馬,下日就要下嫁,公主也很高興。偏偏在一次和宣宗同席吃飯時,因為一點兒小事慪氣,把筷子折斷。宣宗大動肝火,憤然說:「你這般性情,怎么能嫁到士大夫家做媳婦?」當即傳旨,令四女廣德公主下嫁于綜。就這樣,永福公主眼睜地看著自己的未婚夫被父皇奪去,送給了妹妹。>是否為僧>唐宣宗為僧之事的來源,主要是韋昭度的《讀皇室運尋》和令孤的《貞陵遺事》,在這兩篇文章中,他們說唐武宗為了爭奪皇位,曾想殺死光王(即后來唐宣宗)。于是派中常侍四人將光王抓來,浸在宮內(nèi)廁所里。有個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借口已殺死光王,而將其送出皇室。三年后,武宗死,宦官頭子才將光王請出來當皇室。文章雖然寫得很隱晦,并沒有直接說明宣宗曾經(jīng)出家為僧,但當時這種傳說確已出現(xiàn),或許,這就是傳說流傳的一個原因吧。五代時《中朝故事》、《北夢瑣言》及宋陸游《避暑漫鈔》中也都有光王潛逃到江南遁入空門的簡略記載。五代末,宋初人贊寧《宋高僧傳》也說,宣宗為僧,曾游方到杭州,齊安禪師很好地照看了他。宣宗即位時,齊安已死,宣宗為了報恩,便敕賜寺名,謚齊安為悟空大師,還御制哀詩悼念。此外,在禪宗的名僧希運《黃檗宛陵錄》中也有記載,說唐宣宗為沙彌時,曾見黃檗大師大佛殿上禮佛,便問,「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眾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于是兩人一問一答,就說起公案來。禪宗以說「公案」代替說經(jīng),這次兩人的談話,還成了以「黃襞禮佛」為命名的有名的「公案」。希運在江西主安黃檗山路過,傳說還曾和正在該山做沙彌的唐宣宗一同觀瀑布,吟詩作賦。>關(guān)于宣宗為僧的傳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傳越廣,也傳得越來越神奇。到明代時,有一名僧圓悟禪師在其撰的《碧巖集》中,是這樣記載的:宣宗少時,爬到哥哥穆宗的龍床上,作出接見大臣的姿態(tài),穆宗非常贊賞。武宗即位后,記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走,就在香嚴智閑和尚門下剃度為僧。后隨智閑和尚來到江西廬山,兩人同觀瀑布,智閑提出要作詩,其動機是覺得此人氣度不凡,想趁機考考他,以判斷其底細究竟怎樣,便先吟出兩句詩:「穿云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剐诮又鞯剑骸赶獫矩M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怪情e和尚見此人學識淵博,氣度不凡,便以禮相待。后來在一次鹽官會上,希運是首座法師,在其禮拜時,兩人就談起「公案」來,在這里,與《黃檗宛陵錄》中所記載不同的是,將智閑和尚代替了黃檗禪師,地點也由黃檗山變成了江西廬山。另外,在《黃檗萬福禪詩志》中也有關(guān)于唐宣宗為僧的記載,該書中則將地點又搬至福清黃檗山,將黃檗禪師觀瀑布所吟的兩句詩也改為:「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唐宣宗所吟的兩句詩倒沒有改?!抖U詩志》中還說,唐宣宗來到福清黃檗山后,又南行至惠安觀看洛陽江,再南行至同安,還出現(xiàn)了所謂神像夜間出來迎接宣宗到來之事。>唐宣宗出游>唐大中元年(847年),剛剛繼位的唐宣宗頒下一道圣旨:敕新吳縣百丈禪寺「大智壽圣禪寺」的匾額,并要求各地改尊崇道教為尊崇佛教。地處偏僻的百丈寺何以獲此殊榮?唐宣宗為何如此看重佛教?原因很簡單,唐宣宗曾在百丈寺當過和尚。>唐宣宗為何從地處西北的西京長安(今西安)跑到千里外的百丈寺來當和尚?據(jù)說這里面還有一段故事:唐朝中晚期,宮廷斗爭非常激烈。唐宣宗乃唐憲宗李純的第十三個兒子,名叫李怡,封光王。公元840年,他的親侄子李炎即位,稱唐武宗。唐武宗即位后,非常擔心他的光王叔叔會纂奪他的皇位,因此對李怡百般刁難,萬般迫害。李怡為躲避唐武宗迫害,便去請教京城里的一個老和尚。老和尚在李怡的巴掌中寫了二個字:「百丈」。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李怡暫時離開宮廷百丈遠,到外避避宮廷爭權(quán)奪利的風頭。但李怡卻會錯了意,認為老和尚要他到「百丈」這個地方去躲躲,于是千方百計打聽「百丈」這個地方,終于得知新吳縣有座百丈山,山下有個百丈村和百丈寺,于是不遠萬里來到百丈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06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