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十分喜歡進士,他每次和朝臣談話,都要問上一句:你中過進士嗎?如這人說他是哪一屆哪一榜的第幾名,宣宗就非常高興,會繼續(xù)詢問他中榜時的賦詩賦題等等。如這人沒有,但宣宗認為他是個人才,就會非常惋惜,嘆息良久。就這樣,經過唐文宗、唐宣宗兩朝的熏陶,就連宦官也開始讀書了。
二唐代處于科舉考試的初期,在整個科舉史上開考密度最大。
綜合《文獻通考》、《冊府元龜》、《玉芝堂談薈》、《登科記考》、《資治通鑒》等書的記載,自建國當年即武德元年(618年)開始,法定是年年開考。289年間共舉行科舉考試266次,實際上也幾乎是年年都開考。其中,麟德二年(665年)的那次因主考事先泄露考題被揭發(fā)而作廢,應除去。上文已述,唐代的科舉考試分許多科目。單就人們最看重的進士科而言,剩下的265次(其中有14次是分兩處或4處開考,各派知貢舉,各自出題,各自放榜,未經統(tǒng)一閱卷、排名,未曾產生狀元。真正全國統(tǒng)一排名的考試只有251次)除2次未見錄取人數(shù)記載外,其余263次共錄取進士6637人。錄取人數(shù)最少的貞觀十二年(622年)、顯慶元年(656年)、麟德元年(664年),都是3人;最多為咸亨四年(673年)因上兩年停貢舉而至79人;平均每次25.24人。拿289年平均,每年取進士22.97人。唐代每年所補充的官員絕對遠遠不止這個數(shù)。開元十 七 年 三 月 , 國 子 祭 酒 楊 瑒 便 上 言 曰 :“ ……每 年 應 舉 , 常 有 千 數(shù) , 及 第 兩 監(jiān) , 不 過 一 二 十 人 …… 臣 竊 見 入 仕 諸 色 出 身 , 每 歲 向 二 千 余 人 , 方 於 明 經 、進 士 , 多 十 余 倍 ?!?br>可見,盡管舉子們競爭很激烈,但唐代的科舉并不是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其它的途徑還有很多,唐代的進士只占整個官僚隊伍中的極少數(shù),形不成氣候。
初唐時期時期更是如此。據(jù)統(tǒng)計,玄宗開元初年法定的全國官員總數(shù)為18 805人,而自開國初至此際95年間進士加諸科總共取士205人,這些人即使有一半能活這個時候,也只能占官員總數(shù)的5.47%!因此,政府也好,民間也好,對科舉考試的重視程度遠不如后來的宋、明、清諸朝。相應的,官私著作中對科舉之事亦遠不如宋、明、清時期那么關注,那么津津樂道。直到晚唐宣宗十年(859年)政府才開始注意對科舉資料的收集與保存(P828)加之年代久遠,資料散失,有關唐代科舉的資料甚難搜集。即使是對于后世特別看重的狀元,當時人們的興趣也不是很大,資料亦難找尋。筆者經過10來年的努力,雖較《登科記考》有所進展,但到目前為止(筆者將《登科記考》所考定的139名狀元去掉了9個,另外增加了21個,也僅查找到151位唐代狀元的姓名(含1人有姓無名),只占唐代狀元251名的60.16%,且較多已知名姓的狀元其字號、生卒年、籍貫及生平事跡無從考訂。
三唐代科舉還有許多跟后世不同之處,最突出的有兩點。
其一:對于考場的種種犯規(guī)行為一直都較為寬容,根本沒有出現(xiàn)過象明、清時期那樣血淋淋的科場案。
《 唐 會 要 》卷 七 六 載 :“長 慶 元 年 敕 :‘ 今 年 禮 部 侍 郎 錢 徽 下 進 士 鄭 朗 等 一 十 四人 , 宜 令 中 書 舍 人 王 起 、 主 客 郎 中 知 制 誥 白 居 易 重 試 ?!?復 落 十 三 人 。 三 月 丁 未 詔 :‘ 國 家 設文 學 之 科 , 本 求 實 才 ,茍 容 僥 幸 ,則 異 至 公 。訪 聞 近 日 浮 薄 之 徒 , 扇 為 朋 黨 ,謂 之 關 節(jié) , 干 擾 主 司 。 每 歲 策 名 ,無 不 先 定 , 眷 言 敗 俗 , 深 用 興 懷 。 鄭 朗 等 昨 令 重 試 , 乃 求 深 僻 題 目 ,貴 觀 學 藝 淺 深 。 孤 竹 管 是 祭 天 之 樂 , 出 于 《 周 禮 》 正 經 。閱 其 呈 試 之 文 , 都 不 知 其 本 事 ,辭 律 鄙 淺 ,蕪 累 至 多 。 其 溫 業(yè) 等 三 人 , 粗 通 可 與 及 第 。 其 余 落 下 。 今 后禮 部 舉 人 , 宜準 開 元 二 十 五 年 敕 , 及 第 人 所 試 雜 文 , 先 送 中 書 門 下 詳 覆 。 侍 郎 錢 徽 貶 江 州 刺 史 ?!?br>《 登 科 記 考 》卷 二 二 載 : 大 中 元 年 正 月 , 吏 部 宏 辭 舉 人 漏 洩 題 目 , 為 御 史 臺 所 劾 。 侍 郎 裴 稔 , 改 國 子 祭 酒 ; 郎 中 周 敬 復 , 罰 兩 月 俸 料 ; 考 試 官 刑 部 郎 中 唐 扶, 出 為 虔 州 刺 史 ;監(jiān) 察 御 史 馮 顓 , 罰 一 月 俸 料 ; 其 登 科 十 人 并 落 下 。 《 舊 唐 書 · 宣 宗 紀 》、《 唐 會 要 》卷 七 六 亦均 載 此 事 ,只 是 時 間 各 有 參 差 。
《宣宗紀》、《登科記考》接下來還均有記載說:“御史臺奏:‘據(jù)正月八日禮部貢院捉到明經黃續(xù)之、趙弘成、全質三人,偽造堂印、堂貼,兼黃續(xù)之偽著緋衫,將偽貼入貢院,令與舉人虞蒸、胡簡、黨贊三人及第,許得錢一千六百貫文。據(jù)勘黃續(xù)之等 罪款,具招造偽,所許錢未曾入手便事敗。奉敕并準法處死。主司以自獲奸人,并放?!币蚩紙鲎鞅妆惶幩赖膬H見此一例,這是因為其事涉“造偽”。據(jù)《唐會要》卷四一,在唐代,“造偽”屬僅次于“十惡”的重罪,所以處罰較重。然而,此次被處死的3人皆既非考官,亦非考生。
可見,作弊情節(jié)過于惡劣的涉案人也只偶然有極少數(shù)被處死,一般對考生的處罰都只是不予錄取,或者再加上幾年不許參加考試;而對于考官的違規(guī)則只是貶官降級,沒有太當一回事。即使是事先泄漏了考題,致使考試作廢,或者落實收受了賄賂,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有一例——麟德二年的主考左史董思恭原擬判死刑,結果還是免死、流放,其他的依然只是貶官。
據(jù)《登科記考》,僅進士科為爭奪狀元桂冠就有:強要狀元竟遂愿、自定狀元自寫榜、“詐和”取得第一名、取舍決于場外人、名次定在開考前、權臣倚勢搞裙帶、還情送頂狀元冠等15次不正當競爭,當時人們都不舉發(fā)、不追究,也就是說都能容忍。
清人王世禎就看不懂唐代的科舉,他說:“唐人最重進士科,然主司、舉子關節(jié)交通,不以為怪。”的確如此。由于科舉取士并非主要的入仕途徑,其它的門路盡多,加之錄取了也不是立即有官做,到能做官時起點也很低,科舉得手并不能象宋中期以后那樣“一登龍門,身價百倍”,所以制度較松弛,人們對科舉考試公正性的期望值并不高,犯不著對考試中出現(xiàn)的這樣那樣的問題大動干戈。我們不可以看明、清科舉的眼光去看唐代科舉。
其二:宗族子弟照樣參與科舉競爭,與天下寒士一起追求榜上有名而不加限制,當時人們也都能接受,相關史書中均不見有臣下就這一問題上過奏章,這也是宋以后所見不到的現(xiàn)象(宋代還有微量的殘存)。依據(jù)《登科記考》的記載,并參之其它史籍統(tǒng)計,唐代已知的151名狀元中,宗室出身的就有李程、李從實、李肱、李筠等4人,占2.65%。普通進士名單不全,無法統(tǒng)計,估計宗室出身的一般進士還會超過這個比例。而宗室總人數(shù)在當時全國總人口中的比例絕對沒有這么大。宗室子弟本來就有恩蔭、特賜等種種特權,在享受教育方面也占有很大的優(yōu)勢,又在科舉考試中也占有優(yōu)勢,是極不合理的。宋以后在這方面進行了改革,作了種種限制,應該說是很大的進步。
跟這一點密切相關的是:筆者發(fā)現(xiàn),有案可稽的唐代73名狀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歷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估計這少數(shù)幾個出身“微寒”的,也并非來自一般平民或農戶,多半是破落官僚家庭,至少是個小地主,只是近幾代無人做官而已。那些未留下姓名或雖知其名姓卻找不到家世資料的狀元,也不一定就是出身“微寒”,僅僅由于他們影響太小而唐代又不怎么重視狀元。56個家世較為顯赫的狀元中就多半其祖輩、父輩或兄弟輩在新、舊《唐書》中有傳,而本人則只字不曾被附帶提及。
這些情況表明,唐代科舉所選拔的人才多處在社會上層,中層的都很少,更不用說下層了。掌權者并沒有將科舉考試看得很神圣,有意無意地在制定有關章程時留下一些余地,不糊名,不謄錄,甚至不硬性規(guī)定非依考卷高下決定取舍與名次不可。這不甚嚴密的制度執(zhí)行起來再打些折扣,于是朝里有人好做官,朝里有人易爭先,所以鄭氏、歸氏、孔氏、趙氏、崔氏等大家族出狀元都是一窩一窩的。中下層讀書人不僅難以爭先,甚至難以錄取。可以說,唐代的科舉考試實質上是上層社會內的權力再分配,是上層社會中的庶族從豪族手里分權,遠不是真正的“廣開才路”,在全社會范圍內挑選人才。所謂“為國選才”只是一句空話。直到宋代中期以后,科舉考試的制度日趨嚴密完善,有“殿試”、“讀卷”、“糊名考?!薄ⅰ胺址块喚怼?、“公立甲次”等措施,而名次的確定又有“初考”、“復考”、“詳定”3道關,且有宗室一般不許參試,高官及考官的子弟或親戚參試要回避,并另設試場、另定名額、分別錄取等規(guī)定,選才的范圍才逐漸擴展到中下層。
明朝科舉制度
科舉始創(chuàng)與隋唐,而后經歷了宋元明清的發(fā)展,直到1905年廢除。每個朝代雖然都用的是科舉制度,但每朝每代又有其各自的特點,不盡相同。明朝科舉制度,上承唐、宋、元三代,下啟清朝,是我國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具有重要的意義。探討明朝科舉制度的特點,有助于我們對整個明朝科舉制度的了解和研究,明朝時期的科舉的特點又有哪些呢?這也正是本文要論述的。
一、學校教育為科舉考試服務
明朝科舉制度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從學校學習的內容到科舉考試內容的學習,科舉考試方式方法的培訓及各級學校教育的教學、管理、考核、獎懲以及通過科舉入仕等諸多方面,都充滿了濃厚的為科舉考試服務的色彩?!睹魇贰みx舉志一》中記載“科舉必由學校,而學校起家可不由科舉”,這正說明了學校作為科舉取士的基礎教育作用,明朝科舉取士的過程也正是學校科舉一體化的過程。
明朝的學校包括兩大基本系統(tǒng):在中央一級,即所謂的京師首善之區(qū)有國子學;在地方一級,按照行政區(qū)劃,其級別依次為府、州、縣學。國學由三個分支即南京國子學、中都國子學、北京國子學。國子學中的學員一般來自官僚子弟和平民中的德藝優(yōu)秀者。府、州、縣學的諸生,只有通過歲貢和選貢進入到國子學當中才有機會被授予官職。明朝萬歷年間,國子學已經達到能夠壟斷教育教學的所有層面。而且自明初以來的中央國子學的學校功能是越來越為科舉服務也愈益在形式和內容的銜接上靠近科舉。
明朝地方學校的另一大系統(tǒng)是地方儒學——府、州、縣學。它承擔著為國子學輸送監(jiān)生的責任和義務,在不同時期輸送的名額都有一定的規(guī)定。地方的府、州、縣學同中央國子學一樣納入了科舉的軌道。當時的地方的府、州、縣學無論是在督學之制還是教學內容上都體現(xiàn)著其是為科舉服務的。
明朝學??婆e一體化的特點決定了明朝地方府、州、縣學的基本辦學教育走向,它同中央國子學一起構成了明朝封建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科舉取士制度則是明朝各級學校教育的必然歸宿。
二、科舉與理學的漸進與緊密的結合 宋明理學的產生, 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唐的韓愈、李翱, 其后又經過宋初三先生和北宋五子的努力經營, 到南宋時期, 理學已經從儒學中脫胎出來, 逐漸發(fā)出了耀眼的異彩, 一時之間, 大師名儒迭出, 至朱熹則集其大成, 完成了理學這種新式儒家理論學說的創(chuàng)生。明朝繼元崛起,在政治地位上把理學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處。洪武二年( 1369),太祖開科取士, 宣布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tǒng)治秩序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其中經過些許曲折, 到洪武十五年( 1382), 以理學為宗的科舉制度最終被確立下來,科舉與理學漸進并緊密的結合。
永樂十二年(1414),中央政府下令纂修,《五經大全》《四書大全》和《性理大全》。其目的十分明顯, 就是在思想界確立一種權威思想, 為其中央集權專制的政治服務。概而言之, 前兩部為圣賢經義要道, 后一部則是搜羅節(jié)選周、程、張、朱闡注六經的著作。這三部大全的頒布, 標志著理學統(tǒng)治地位的最終確立。但是這三部大全, 由于皇帝的詔命, 篡修不到一年, 三部草草而就的著作就成了朱明近三百年來的理學的權威解釋。為了更好的傳播統(tǒng)治階層的思想理念, 如何完備科舉制度就被提到日程上來。
科舉制度大刀闊斧的改革也在太祖成祖兩朝奠定了基礎, 科舉考試獨重進士一科, 而
題目又專取《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和《四子書》之內容。這些內容的標準答案就是以三部大全為準繩的。不僅如此, 在考試問題上, 也出現(xiàn)了體裁嚴密的八股文,“其文略紡宋經義, 然代古人語氣為之, 體用排偶謂之八股, 通謂之制義”。這種文體并不考察思想的創(chuàng)造, 它最為重視的是考生的考試技能, 這正是標準化考試需要的, 但是對于學術之創(chuàng)新又是危害極大。而且明朝的政策:“使中外文武, 借由科舉而選, 非科舉, 毋得為官?!边@樣科舉考試便成了士人入仕最為重要的途徑, 尤其對于絕大多數(shù)的中下層社會士人而言, 更是如此。而理學傳播的最基本的團體就是這部分人, 他們在功名利益的吸引之下, 大部分的精力花費在三部大全之中, 而科舉考試又有嚴格的標準答案, 此種情況下就不允許他們有什么自己的創(chuàng)造。這樣大量的知識分子的寶貴時間和有限的精力就被束縛在三部大全之中, 除此之外, 幾乎一書不讀, 理學的發(fā)展自然就后繼乏人了。《明史·儒林傳序》云: “經學非漢唐之精專,性理襲宋元之糟粕, 論者謂科舉盛而學術微”, 如此評價, 可謂一針見血。
明朝科舉與理學的結合,將理學推上了思想王者的殿堂,但是,隨著八股文的實行,科舉不再是注重考察思想的創(chuàng)造,而演變?yōu)橹匾暱忌目荚嚰寄?,而且人們的思想漸漸的受到禁錮,學術式微,學風也脫離了務實的思想。
1. 在線翻譯古文 李商隱 李商隱,字義山,是懷州人。
令狐楚認為他才能出眾,讓他跟隨在自己的門下,教給他作文之法,給他優(yōu)厚的待遇。開成二年高鍇主持貢舉,令狐楚與高鍇友善,他在高鍇面前極力夸贊李商隱,于是李商隱被選拔為進士。
又中了書判拔萃科。令狐楚又奏請讓李商隱任集賢校理。
令狐楚罷相出朝期間,王茂元鎮(zhèn)守興元,他一向喜愛李商隱的文才,就上表奏請讓他做掌書記,并把女兒嫁給他為妻。李商隱被授予侍御史的官職。
因王茂元是李德裕黨人,文士們就嘲笑譴責李商隱,認為他欺詐無德,品行低劣,一起排斥他。李商隱來到京城,很久未獲官職。
他就又投靠桂林總管鄭亞,在幕府中任判官,后來又隨著鄭亞貶官到了循州,三年后才回京。李商隱歸朝后受到宰相令狐绹的追究,令狐绹恨他忘了令狐家的恩情,見利忘義,茍且迎合,接受小人征辟,就回絕與他見面,一點也不留余地。
重陽節(jié)那天,李商隱來到令狐绹的衙廳,留下題詩:“十年泉下無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庇诸}道:“郎君官重施行馬,東閣無因許再窺?!?/p>
令狐绹見到詩后動了惻隱之心,就補授他為太學博士。李商隱剛直廉潔令人敬畏,他出任廣州都督,有人袖藏黃金來賄賂他,李商隱拒絕他說:“我的性格本來就是這樣,難以改變,不是怕此事被人發(fā)覺?!?/p>
不久,他又入朝當了檢校吏部員外郎。任期滿后,客居滎陽去世。
*****有一地方少一句*******最后一段搜不到了**********每屬綴,多檢閱書冊,左右鱗次,號“獺祭魚”。而旨能感人,人謂其橫絕前后。
: 每當李商隱寫文章時,總要查閱書籍,他把書籍排列左右號稱“獺祭魚”。而他的文章旨趣很能打動讀者,人們稱他的文筆空前絕后。
商隱文自成一格,后學者重之,謂“西昆體”也。:李商隱的文章自成一格,后代學詩文的人十分重視,稱為“西昆體”。
讀的時候就是累了點。.。
2. 李商隱傳 古文翻譯 翻譯:
李商隱,字義山,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曾祖李叔恒,十九歲中進士第,官位終于安陽(今屬河南)縣令。祖父李捕,官位終于邢州(今河北邢臺)事參軍。父親李嗣。
李商隱自幼便能寫文章。令孤楚出鎮(zhèn)河陽(今河南孟縣),李商隱以所作文章投獻他,當時剛到二十歲。令孤楚因為他是少年俊才,深加禮敬,讓他和讀書的諸生交游。
令狐楚鎮(zhèn)守天平(今山東東平)、沛州(今河南開封),李商隱跟隨為巡官,(令狐楚)每年給他衣食,讓他隨考核官吏到上都(今陜西西安)。
開成二年(837),(李商隱)才中進士第,脫去布衣?lián)蚊貢⌒?,補任弘農(今河南靈寶)縣尉。會昌二年(842),他又以書判考中拔萃科。
王茂元鎮(zhèn)守河陽,起用他為掌書記,擔任侍御史,王茂元愛他的才華,把女兒嫁給他為妻。王茂元雖然讀書為儒者,但原本是武將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時待他就很好,當時李德裕掌權,就起用他擔任河陽主帥。
原文:
李商隱,字義山,懷州河內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進士第,位終安陽令。祖?zhèn)Y,位終邢州錄事參軍。父嗣。
商隱幼能為文。令狐楚鎮(zhèn)河陽以所業(yè)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禮之令與諸子游。楚鎮(zhèn)天平、汴州,從為巡官,歲給資裝,令隨計上都。開成二年,方登進士第,釋褐秘書省校書郎,調補弘農尉。會昌二年,又以書判拔萃。
王茂元鎮(zhèn)河陽,辟為掌書記,得侍御史。茂元愛其才,以子妻之。茂元雖讀書為儒,然本將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時德裕秉政,用為河陽帥。
出處:出自現(xiàn)代作家董乃斌的《李商隱傳》。
擴展資料:
人物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溪)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李商隱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shù)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
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yōu)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以《錦瑟》為代表)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卷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州病故,葬于故鄉(xiāng)滎陽。也有人說他葬于祖籍地懷州雍店(今沁陽山王莊鎮(zhèn))之東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隱
3. 李商隱傳 古文翻譯 翻譯: 李商隱,字義山,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
曾祖李叔恒,十九歲中進士第,官位終于安陽(今屬河南)縣令。祖父李捕,官位終于邢州(今河北邢臺)事參軍。
父親李嗣。 李商隱自幼便能寫文章。
令孤楚出鎮(zhèn)河陽(今河南孟縣),李商隱以所作文章投獻他,當時剛到二十歲。令孤楚因為他是少年俊才,深加禮敬,讓他和讀書的諸生交游。
令狐楚鎮(zhèn)守天平(今山東東平)、沛州(今河南開封),李商隱跟隨為巡官,(令狐楚)每年給他衣食,讓他隨考核官吏到上都(今陜西西安)。 開成二年(837),(李商隱)才中進士第,脫去布衣?lián)蚊貢⌒?,補任弘農(今河南靈寶)縣尉。
會昌二年(842),他又以書判考中拔萃科。 王茂元鎮(zhèn)守河陽,起用他為掌書記,擔任侍御史,王茂元愛他的才華,把女兒嫁給他為妻。
王茂元雖然讀書為儒者,但原本是武將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時待他就很好,當時李德裕掌權,就起用他擔任河陽主帥。 原文: 李商隱,字義山,懷州河內人。
曾祖叔恒,年十九登進士第,位終安陽令。祖?zhèn)Y,位終邢州錄事參軍。
父嗣。 商隱幼能為文。
令狐楚鎮(zhèn)河陽以所業(yè)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禮之令與諸子游。楚鎮(zhèn)天平、汴州,從為巡官,歲給資裝,令隨計上都。
開成二年,方登進士第,釋褐秘書省校書郎,調補弘農尉。會昌二年,又以書判拔萃。
王茂元鎮(zhèn)河陽,辟為掌書記,得侍御史。茂元愛其才,以子妻之。
茂元雖讀書為儒,然本將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時德裕秉政,用為河陽帥。 出處:出自現(xiàn)代作家董乃斌的《李商隱傳》。
擴展資料: 人物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溪)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李商隱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shù)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
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yōu)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以《錦瑟》為代表)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卷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州病故,葬于故鄉(xiāng)滎陽。也有人說他葬于祖籍地懷州雍店(今沁陽山王莊鎮(zhèn))之東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隱。
4. 李商隱字義山懷州河內人 原文:李商隱字義山,懷州河內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進士第,位終安陽令.祖亻甫,位終邢州錄事參軍.父嗣.商隱幼能為文.令狐楚鎮(zhèn)河陽,以所業(yè)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禮之,令與諸子游.楚鎮(zhèn)天平、汴州,從為巡官,歲給資裝,令隨計上都.開成二年,方登進士第,釋褐秘書省校書郎,調補弘農尉.會昌二年,又以書判拔萃.王茂元鎮(zhèn)河陽.辟為掌書記,得侍御史.茂元愛其才,以子妻之.茂元雖讀書為儒,然本將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時德裕秉政,用為河陽帥.德裕與李宗閔、楊嗣復、令狐楚大相讎怨.商隱既為茂元從事,宗閔黨大薄之.時令狐楚已卒,子為員外郎,以商隱背恩,尤惡其無行.俄而茂元卒,來游京師,久之不調.會給事中鄭亞廉察桂州,請為觀察判官、檢校水部員外郎.大中初,白敏中執(zhí)政,令狐在內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亞坐德裕黨,亦貶循州刺史.商隱隨亞在嶺表累載.三年八朝,京兆尹盧弘正奏署椽曹,令典片戈奏明年,令狐作相,商隱屢啟陳情,不之省.弘政鎮(zhèn)徐州,又從為掌書記.府罷入朝,復以文章干,乃補太學博士.會河南尹柳仲郢鎮(zhèn)東蜀,辟為節(jié)度判官,檢校工部郎中.大中未,仲郢坐專殺左遷,商隱廢罷,還鄭州,未幾病卒.商隱能為古文,不喜偶對.從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隱,自是始為今體章奏博學強記,下筆不能自休,尤善為耒奠之辭.與太原溫庭筠、南郡段成式齊名,時號“三十六”.文思清麗,庭筠過之.而俱無持操,恃才詭激,為當涂者所薄,名宦不進,坎土稟終身.弟羲叟,亦以進士擢第,累為賓佐.商隱有表狀集四十卷.《舊唐書》 譯文:李商隱,字義山,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曾祖李叔恒,十九歲中進士第,官位終于安陽(今屬河南)縣令.祖父李亻甫,官位終于邢州(今河北邢臺)事參軍.父親李嗣.李商隱自幼便能寫文章.令孤楚出鎮(zhèn)河陽(今河南孟縣),李商隱以所作文章投獻他,當時十二歲還不到.令孤楚因為他少年英俊,深加禮敬,讓他和讀書的諸生交游.令狐楚鎮(zhèn)守天平(今山東東平)、汴州(今河南開封),李商隱跟隨為巡官,每年給他衣食,讓他隨考核官吏到上都(今陜西西安).開成二年(837),才中進士第,脫去布衣?lián)蚊貢⌒?,補任弘農(今河南靈寶)縣尉.會昌二年(842),他又以書判中拔萃科.王茂元鎮(zhèn)守河陽,起用他掌書記,得侍御史王茂元愛他的才華,把女兒嫁給他為妻.王茂元雖然讀書為儒者,但本來是武將的后代,李德裕平時待他很好,那時李德裕掌權,起用他為河陽主帥.李德裕和李宗閔、楊嗣復、令狐楚相互間仇怨很深.李商隱既為王茂元干事,李宗閔之黨很鄙薄他.當時令狐楚已經死了,他兒子令狐為員外郎,因為李商隱背恩負義,尤其嫌惡他無品行.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隱來游京師,但朝廷久久不給安排職務.正碰上給事中鄭亞任桂州(今廣西桂林)廉察使,聘請他為觀察判官檢校水部員外郎.大中(847-860)初年,白敏中掌執(zhí)朝政,令狐在內署,共同排擠李德裕,并逐出京師.鄭亞因為屬李德裕之黨,也被貶為循州(今廣東惠陽)刺史.李商隱隨鄭亞在嶺南多年.三年(849)入朝,京兆尹盧弘正奏請李商隱為掾曹,讓他管草寫錢奏,明年,令狐做宰相李商隱幾次上啟陳說內心苦衷,令狐不予理睬.盧弘正出鎮(zhèn)徐州(今屬江蘇),李商隱又跟隨去任掌書記.后罷徐州府職又入朝,他以文章干謁令狐,于是補他為太學博士.正遇河南(今河南洛陽)府尹柳仲郢鎮(zhèn)守東蜀,用他為節(jié)度判官、檢驗工部郎中.大中(847-860)末年,柳仲郢因為擅自殺人,被貶官,李商隱也隨之罷廢,回鄭州(今屬河南),沒多久也就病死了.李商隱能寫古文,不喜歡講究對仗.在令狐楚幕中任職時,令狐楚能寫奏章,遂即將他的寫作經驗傳授給李商隱,從這時始他才寫今體帶對偶的奏章.李商隱博學強記,寫文章時下筆不休,尤其擅長撰寫讠耒和祭奠之辭.他和太原(今屬山西)溫庭筠、南郡段成式同時齊名,當時號為“三十六”.文思清麗,溫庭筠超過他.但他們都不持操行,恃才怪異偏激,為當時宦途中人所鄙薄,所以不能進而為名宦,坎坷終身.他弟弟李義叟,也進士及第,累任賓佐.李商隱有表狀集四十卷.。
5.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 12.A 13.A 14.B 15.(1)王茂元雖然讀書為儒生,但原本是武將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時待他就很好,當時李德裕掌權,就起用他擔任河陽主帥。
(2)但(他們)都不能堅守節(jié)操,仗著自己的才能,(行為)怪異偏激,被當權者鄙薄。(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薦,終身(仕途)坎坷。
【解析】 12.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先通讀語段,把握大概內容,辨別表達方式,這個語段主要是敘事,故應抓住人名;然后找斷句的標志,先易后難。
先抓名詞、動詞,再抓特殊句式。名詞(代詞):“令狐楚”“子”;謂語動詞:“卒”“為”“背恩”“惡”“來游”“調”。
借助這些內容即可斷開。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閱讀全文,了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如果想當然地斷下去,就容易發(fā)生錯斷。
比如本語段是寫李商隱因為黨派之爭被人誤解陷入困境。文言文斷句技巧:一是利用對話標志斷句。
常以“曰”、“云”、“言”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
二是借助文言虛詞斷句。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為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
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后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句首發(fā)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句尾詞:也、矣、焉、耳等經常用于陳述句尾;耶、與(歟)、邪(耶)等經常用于疑問句末尾;哉、夫等經常用于感嘆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斷開。
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后,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三是借助對比、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斷句。
文言中常有對偶句、排比句,抓住這個特點斷句,常能收到斷開一處、接著斷開幾處的效果。四是抓住名詞、動詞以及特殊句式斷句。
比如本題就是借助名詞和謂語動詞來斷句的。 13. 試題分析:選項A中“弱冠”是指古代男子十五歲錯,弱冠應是指男子二十歲。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
能力層級為識記A。 【名師點睛】古代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歷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
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于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一要立足課本,適度擴展,平時在課本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化知識,要以“重要”為標準,注意知識的遷移和延伸;二要點面結合,增強感知:復習時可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以重點和薄弱為中心,將相關知識內容予以遷移、擴展,比如識記重要作家、作品,可以其主要作品為中心,將其生平、主要創(chuàng)作風格等一并識記。 14. 試題分析:B項,李商隱在令狐楚摩下是擔任了巡官,但并非朝廷命官。
天成二年,他才考中進士,脫下布衣?lián)蚊貢⌒伞?【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題目,錯誤選項的設置多以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錯位為重點,答題時注意分析選項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實這些情節(jié),如此題選項B李商隱在令狐楚摩下是擔任了巡官,但并非朝廷命官。
天成二年,他才考中進士,脫下布衣?lián)蚊貢⌒伞?15. 試題分析:主要重點詞語的翻譯:(1)雖——雖然,素——平時,秉政——掌權,用——起用。
(2)持——堅守,恃——倚仗,薄——鄙薄,坎壈——坎坷。 【考點定位】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文言翻譯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內容,文言文的翻譯注意直譯,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jù)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
比如本題“用”在此處是一個動詞,根據(jù)后面的“為河陽帥”,可以推斷“用”是動詞,應譯為“起用”的意思。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如此題中的“恃”“薄”“素”等詞語的落實,還要注意翻譯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對句子進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順。
建議翻譯時打草稿。 【參考譯文】 李商隱,字義山,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
曾祖李叔恒,十九歲中進士第,官位終于安陽(今屬河南)縣令。祖父李捕,官位終于邢州(今河北邢臺)事參軍。
父親李嗣。 李商隱自幼便能寫文章。
令孤楚出鎮(zhèn)河陽(今河南孟縣),李商隱以所作文章投獻他,當時剛到二十歲 。令孤楚因為他是少年俊才,深加禮敬,讓他和讀書的諸生交游。
令狐楚鎮(zhèn)守天平(今山東東平)、沛州(今河南開封),李商隱跟隨為巡官,(令狐楚)每年給他衣食,讓他隨考核官吏到上都(今陜西西安)。開成二年( >837),(李商隱)才中進士第,脫去布衣?lián)蚊貢⌒?,補任弘農(今河南靈寶)縣尉。
會昌二年(842),他又以書判考中拔萃科。 王茂元鎮(zhèn)守河陽,起用他為掌書記,擔任侍御史,王茂元愛他的才華,把女兒嫁給他為妻。
王茂元雖然讀書為儒者,但原本是武。
6.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小題1:B小題1:D小題1:C小題1:B小題1:略 小題1:此處“禮”應為動詞,講作“以禮相待、禮遇”之意。
小題1:兩處“其”都是代詞,他的。A項中第一個“以”是介詞,因為,第二個“以”是介詞,用。
B項中第一個“之”是代詞,他,第二個“之”是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C項中第一個“乃”是副詞,才,第二個“乃”是副詞,表肯定,就是。
小題1:①②⑤是寫其仕途如意。小題1:李商隱補為太學博士時,令狐楚已故。
小題1:(1)“為”“資裝”“令”(2)“左遷”“廢罷”“未幾”語句通順1分參考譯文:李商隱,字義山,懷州河內人。曾祖李叔恒,十九歲中進士第,官位終于安陽縣令。
祖父李俌,官位終于邢州錄事參軍。父親李嗣。
李商隱自幼便能寫文章。令孤楚出鎮(zhèn)河陽,李商隱以所作文章投獻他,當時二十歲還不到。
令孤楚因為他少年英俊,深加禮敬,讓他和讀書的諸生交游。令狐楚鎮(zhèn)守天平、汴州,李商隱跟隨為巡官,每年給他衣食,讓他隨考核官吏到上都。
開成二年,才中進士第,脫去布衣?lián)蚊貢⌒?,補任弘農縣尉。會昌二年,他又以書判中拔萃科。
王茂元鎮(zhèn)守河陽,起用他掌書記,得侍御史王茂元愛他的才華,把女兒嫁給他為妻。王茂元雖然讀書為儒者,但本來是武將的后代,李德裕平時待他很好,那時李德裕掌權,起用他為河陽主帥。
李德裕和李宗閔、楊嗣復、令狐楚相互間仇怨很深。李商隱既為王茂元干事,李宗閔之黨很鄙薄他。
當時令狐楚已經死了,他兒子令狐綯為員外郎,因為李商隱背恩負義,尤其嫌惡他無品行。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隱來游京師,但朝廷久久不給安排職務。
正碰上給事中鄭亞任桂州廉察使,聘請他為觀察判官檢校水部員外郎。大中初年,白敏中掌執(zhí)朝政,令狐綯在內署,共同排擠李德裕,并逐出京師。
鄭亞因為屬李德裕之黨,也被貶為循州刺史。李商隱隨鄭亞在嶺南多年。
三年入朝,京兆尹盧弘正奏請李商隱為掾曹,讓他管草寫錢奏,明年,令狐做宰相李商隱幾次上啟陳說內心苦衷,令狐綯不予理睬。盧弘正出鎮(zhèn)徐州,李商隱又跟隨去任掌書記。
后罷徐州府職又入朝,他以文章干謁令狐綯,于是補他為太學博士。正遇河南府尹柳仲郢鎮(zhèn)守東蜀,用他為節(jié)度判官、檢驗工部郎中。
大中末年,柳仲郢因為擅自殺人,被貶官,李商隱也隨之罷廢,回鄭州,沒多久也就病死了。李商隱能寫古文,不喜歡講究對仗。
在令狐楚幕中任職時,令狐楚能寫奏章,遂即將他的寫作經驗傳授給李商隱,從這時始他才寫今體帶對偶的奏章。李商隱博學強記,寫文章時下筆不休,尤其擅長撰寫誄和祭奠之辭。
他和太原溫庭筠、南郡段成式同時齊名,當時號為“三十六”。文思清麗,溫庭筠超過他。
但他們都不持操行,恃才怪異偏激,為當時宦途中人所鄙薄,所以不能進而為名宦,坎坷終身。他弟弟李義叟,也進士及第,累任賓佐。
李商隱有表狀集四十卷。
7.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李商隱傳李商隱字義山,懷州河內人 小題1:D小題1:A小題1:C小題1:C小題1:(1)令狐楚鎮(zhèn)守天平、汴州,李商隱跟隨為巡官。
令狐楚每年給他衣食,讓他隨考核官吏到長安。(3分)(2)當時令狐楚已經死了,他兒子為員外郎,因為李商隱忘恩負義,尤其嫌惡他無品行。
(3分)(3)大中末年,柳仲郢因為擅自殺人,被貶官,李商隱也隨之被免職,回鄭州,沒多久就病死了。(4分) 小題1:當涂:做官小題1:A“以”均解釋為“因為”; B“卒”,①死 ②兵卒; C“而”,①卻 ②表修飾; D“為”,①表被動 ②成為小題1:①②說明李商隱受到重視;⑤說的是李商隱的弟弟小題1:鄙薄李商隱的為人,不愿意舉薦他為官的是令狐楚的兒子小題1: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考點,能力層次為D,側重“鑒賞評價”能力的考核。
(1)“鎮(zhèn)”“ 從”“ 資裝”(2)“卒”“ 為”“ 惡”(3)“左遷”“ 廢罷”“ 還”“ 未幾”李商隱,字義山,懷州河內人。李商隱自幼便能寫文章。
令狐楚出鎮(zhèn)河陽,李商隱以所作文章投獻他,當時十二歲還不到。令狐楚因為他少年英俊,深加禮敬,讓他和讀書的諸生交游。
令狐楚鎮(zhèn)守天平、汴州,李商隱跟隨為巡官。令狐楚每年給他衣食,讓他隨考核官吏到長安。
開成二年,才中進士,脫去布衣?lián)蚊貢⌒?,補任弘農縣尉。會昌二年,他又以書判中拔萃科。
王茂元鎮(zhèn)守河陽,起用他為掌書記,得以侍奉御史。王茂元欣賞他的才華,把女兒嫁給他為妻。
王茂元雖然讀書為儒者,但本來是武將的后代,李德裕平時待他很好,那時李德裕掌權,起用他為河陽主帥。李德裕和李宗閔、楊嗣復、令狐楚相互間仇怨很深。
李商隱既為王茂元干事,李宗閔之黨很鄙薄他。當時令狐楚已經死了,他兒子綯為員外郎,因為李商隱忘恩負義,尤其嫌惡他無品行。
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隱來游京師,但朝廷久久不給安排職務。正碰上給事中鄭亞任桂州廉察使,聘請他為觀察判官檢校水部員外郎。
大中初年,白敏中執(zhí)掌朝政,令狐綯在內署,共同排斥李德裕,并將其逐出京師。鄭亞因為屬李德裕之黨,也被貶為循州刺史。
李商隱跟隨鄭亞在嶺南多年。三年入朝,京兆尹盧弘正奏請李商隱為掾曹,讓他管草擬錢奏,第二年,令狐綯做宰相。
李商隱幾次上啟陳說內心苦衷,令狐綯不理睬他。盧弘正出鎮(zhèn)徐州,李商隱又跟隨去任掌書記。
后罷徐州府職又入朝,他以文章干謁令狐綯,于是補他為太學博士。正遇河南府尹柳仲郢鎮(zhèn)守東蜀,任用他為節(jié)度判官、檢校工部郎中。
大中末年,柳仲郢因為擅自殺人,被貶官,李商隱也隨之被罷廢,回鄭州,沒多久就病死了。李商隱能寫古文,不喜歡講究對仗。
在令狐楚府幕中任職時,令狐楚能寫奏章,于是將他的寫作經驗傳授給李商隱,從這時開始,他才寫今體帶對偶的奏章。李商隱博學強記,寫文章時下筆不休,尤其擅長撰寫哀悼和祭奠之辭。
他和太原溫庭筠、南郡段成式齊名,當時號為“三十六”。文思清麗,溫庭筠勝他一籌。
但他們都不持操行,恃才怪異偏激,為當時宦途中人所鄙薄,所以不能進而為名宦,坎坷終身。他弟弟李義叟,也進士及第,累任賓佐。
李商隱有表狀集四十卷。
唐宣宗李忱(810~859),憲宗第十三子,母孝明皇后鄭氏。鄭氏本李妾,元和二年,李反叛,被平定,李父子處死,憲宗納鄭氏。元和五年六月 二十二日生于大明宮。長慶元年三月,封光王,名怡。李怡幼時,宮中都以為他并不聰明。太和以后,他更加韜晦,與眾人一起,不愛說話。會昌六年三月,武宗病 重,多日不能說話,宦官在宮中秘密商議,立光王李怡。二十日下詔稱:皇子年幼,立光王怡為皇太叔,更名忱,軍國政事令權勾當?;侍逡姲俟?,滿臉哀容,裁 決庶務,都合于理。三月二十三日,武宗崩,以李德裕攝冢宰。二十六日,皇太叔即皇帝位,是為宣宗,時年37歲。 >宣宗不喜李德裕,認為 李德裕專權。在即位當天,宣宗便問左右,奉冊近我的是太尉(李德裕)吧,他每看我,使我感到畏憚。四月一日,宣宗開始上朝聽政,四月二日,以李德裕為荊南 節(jié)度使,李德裕為相五年半,位重功大,如此快被罷相,眾人無不驚駭。四月四日,又將貶工部尚書、判鹽鐵轉運使薛元賞為忠州刺史、其弟京兆少尹、權知府事薛 元龜為崖州司戶。這樣貶、罷武宗時大臣,是與宦官及牛黨的活動有關的。隨后又杖殺道士趙歸真等人。宣宗一面對武宗寵幸的道士趙歸真開殺戒,自己于十一月也 受三洞法篆于衡山道士劉玄靜。 >宣宗不僅排斥武宗時的大臣,還盡反武宗時的國政,五月五日開始,推翻會昌年間滅佛措施,增設佛寺、剃度 僧尼,并任用牛黨人士。五月五日任牛黨官員白敏中為相,白敏中在武宗朝受到李德裕的照顧和提拔,這時便對舊日恩人李德裕落井下石,盡力加害,李德裕從正一 品大員,連連被貶、降、逐,至為從八品下的崖州司戶,于大中三年(849)十二月十日病死在崖州(治所舍城,今海南瓊山東南)。李德裕貶海南時,士人曾有 “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之詠?!杜f唐書》史臣感李德裕之死,以“功成北闕,骨葬南溟。嗚呼煙閣,誰上丹青?”嘆之(《舊唐書》卷174《李德 裕傳》)。與此同時,武宗朝被貶南方的牛僧孺、李宗閔、楊嗣復、李玨等受到升官,所任地方官職亦向北遷移。明年正月十七日改元大中。 > 大中元年二月,因天旱,宣宗減膳撤樂,出宮女,縱鷹隼,止營繕,命宰相盧商與御史中丞封敖疏理京城獄中犯人。疏理犯人出現(xiàn)了偏差,大理卿馬植指出,盧商等 只知寬宥,凡死刑,都免死。官員犯贓、故意殺人,平日大赦都不免的,他們都原宥了,這就使貪官不受懲罰和有所畏懼,死者含冤無告。這樣做恐怕不是消災的做 法吧。宣宗詔中書門下兩省五品以上官再予議論。這是在求消災之中,推行反會昌年間所為的做法。至閏三月,宣宗又下詔,會昌五年所廢寺院,讓僧人修復,官府 不許禁止。宣宗恢復崇佛做法過頭了,大中五年六月,進士孫樵上書指出:“百姓男耕女織,不自溫飽,而群僧安坐華屋,美衣精饌,率以十戶不能養(yǎng)一僧。武宗憤 其然,發(fā)十七萬僧,是天下一百七十萬戶始得蘇息也。陛下即位以來,修復廢寺,天下斧斤之聲至今不絕,度僧幾復其舊山天。陛下縱不能如武宗除積弊,奈何興之 于已廢乎!……愿早降明話,僧未復者勿復,寺未修者勿修,庶幾百姓猶得以息肩也?!保ā顿Y治通鑒》卷249,唐宣宗大中五年)七月,中書門下也指出,皇帝 崇奉佛教,耗財力又生事擾人。認為:“是時君、相務反會昌之政,故僧、尼之弊皆復其舊?!保ā顿Y治通鑒》卷248,唐宣宗大中元年) >大中元年年底,吏部奏報,會昌四年所裁減的州縣官,復為官者383人。會昌年間裁減的冗員,又復用了。 宣宗君臣對武宗年間宰相李德裕更是不遺余力進行打擊。十二月,李德裕被貶為潮州司馬。大中二年正月,會昌年間有人推薦丁柔立,認為他為人清廉正直,可以 任課官,李德裕沒有任用。宣宗即位,丁柔立為右補闕。大中二年正月,對李德裕被貶潮州,丁柔立上疏為之訟冤。結果,丁柔立被貶為南陽尉。宣宗與執(zhí)政之牛 黨,聽不進一點不同意見,竭力排斥、打擊異己,宣宗為政之失,由此可見。 >宣宗即皇帝位后,對舊怨宿仇,亦恣意報復。五月二十一日,太 皇太后郭氏崩于興慶宮。郭太后,是孫女,父郭曖,母升平公主。憲宗為廣平王時,娉為妃。生穆宗。元和八年,群臣請立為后,憲宗恐后得尊位,自己受鉗 掣,故未立。宣宗母鄭氏,系郭太后之侍兒,有怨恨。所以,宣宗對郭太后奉養(yǎng)之禮薄。郭太后郁郁不樂,曾登勤政樓,有隕樓之意,為左右救持。宣宗聽說后大 怒。當晚,郭太后暴崩,中外頗有異論。宣宗因母鄭氏,不想郭太后與憲宗合葬,有司請葬景陵外園,禮院檢討官王奏宜合葬景陵,神主配憲宗室,宣宗大怒。宰 相白敏中詰問王,王據(jù)理而論,白敏中大怒,王言辭不讓而更為鋒利,另一宰相周墀贊嘆王孤直。第二日,王被貶為句容縣令。 >對 待藩鎮(zhèn),宣宗更為軟弱。大中三年四月,盧龍節(jié)度使張仲武死,軍中立其子張直方,五天后,宣宗便命張直方為盧龍留后,六月命張直方為節(jié)度使。閏十一月,盧龍 兵變,張仲方被逐,軍中推周?為留后,明年八月,周?死,軍中推張允伸為留后,宣宗同意。大中九年正月,成德節(jié)度使王元逵去世,軍中立其子王紹鼎,宣宗即 命為留后。對河北藩鎮(zhèn)的替代,宣宗不再過問,只是例行公事地下詔承認。 >藩鎮(zhèn)的兵變等問題,已不止發(fā)生在北方,而是擴及全國各地。大中 三年五月,徐州軍亂,逐節(jié)度使李廓;同月,武寧作亂,為節(jié)度使盧弘止平定;大中九年七月,浙東軍亂,逐觀察使李納;十一年五月,容州軍亂,逐經略使王球; 十二年四月,嶺南軍亂,囚節(jié)度使楊發(fā);五月,發(fā)鄰道兵討平之,同時,湖南軍亂,逐觀察使韓;六月,江西軍亂,逐觀察使鄭憲;七月,宣州將康全泰作亂,逐 觀察使鄭薰;容管奏都虞侯來正謀叛,經略使平定之。藩鎮(zhèn)內部的兵變,反映宣宗時期,對地方的控制力愈加削弱了,社會秩序愈加不穩(wěn)定了。 宣宗大中三年,收復了河湟地區(qū)。河湟地區(qū)在安史之亂后,因忙于平叛,國力不支,逐漸為吐蕃所占。宣宗時之所以能收復河湟地區(qū),主要原因是,武宗會昌 年間做了軍事,特別是財政的準備(李德裕建立備邊庫),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吐蕃發(fā)生內亂,大大削弱了力量。這樣,大中三年八月,唐收復了秦、原、安樂三 州及石門等七關。大中五年,沙州(今甘肅敦煌)歸唐。大中五年正月,天德軍奏報:趁吐蕃大亂,沙州人張義潮帥豪杰報甲起事于州門,唐人響應,吐蕃州將驚 逃。張義潮攝州事,奉表歸唐。朝廷即以張義潮為沙州防御使。此后,張義潮發(fā)兵略定沙州附近的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十州。張義潮派其兄張 義澤持十一州圖籍入朝,于是河、湟之地盡歸于唐。十一月,唐設置歸義軍于沙州,以張義潮為節(jié)度使、十一州觀察使;又以其判官曹義金為歸義軍長史。
唐承隋制,以科舉制度取仕,這與以前歷史上的世襲與舉孝廉、方正以及九品中正取仕制度相比,先進多了。因為憑考試取仕為士子們提供了一個均等的機會,你考不上怨誰?但進士考試得先取得資格,須先具備兩種條件之一:或為國子監(jiān)、弘文館、崇文館的考試合格生,或為參加州縣鄉(xiāng)貢考試通過取得“懷牒”即履歷證明者,方可入京參加尚書省舉行的進士考試。不用說考取進士有多難,就是取得上述兩種資格之一,對許多人也決非易事。而進入進士試的考試內容也很復雜:一是“貼經”,考對經書的熟悉程度;二是“墨義”,考對經書中事實的具體了解;三是“時務”,是漢代“策問”的繼續(xù);四是“文藝”,現(xiàn)場命題的詩賦、箴論、表贊的限題(詩則限韻)寫作。在不同的大比之年,還分別有宰相的廷試或皇帝的殿試。以上各關全通過了,才能錄為進士,是為“及第”。當時的進士試每年一次,報考者數(shù)千人,限額錄取不過二三十人,所以被取上是非常難的。士子們如無“白發(fā)死章句”和較高的寫作能力與應對時務策問的能力,是絕對考不上的,甚至考前沒有點兒名聲和“干謁”能力也不易被注意到。
為什么進士這么難考,卻又有那么多士子趨之若鶩,像掙命一樣去追逐?這是因為當時的士子們,如果不走這條路,幾乎是別無人生之路。唐代社會以進士獨為矜貴,當時在政治權力層,除了軍閥系統(tǒng)和宦官系統(tǒng),中央的省、部、寺和御史臺、京府各機構,以及地方各州縣的官吏如刺史、縣令、參軍、丞、尉、主簿等,皆由進士承擔。這意味著一個人如無進士資格,除了由皇帝欽點或重臣推薦給皇帝準任,要想進入中央掌控的官府系統(tǒng)成為大小有個品級官,是萬不可能的。所以在當時考中了進士就是考中了未來,就是取得了走進仕途的入門證。如果考不中進士,現(xiàn)在與未來都是空白。所以當時的士子們差不多只有一個情結,拼卻終生也要中進士。當時考進士沒有年齡限制,以致一些士子考到七十多歲了還要考。唐昭宗時代的曹松等五人,都以七十以上高齡新科進士及第,史稱“五老榜”。這些人考上以后,除了去“校書”“正字”,再也派不了別的什么官,但對于他們本人來說,也足以自慰平生了。中國古代士子的心中都有一個夢想,就是那個人所共期的“四個自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黃金印,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笨墒沁@幾個“自有”,其實并不是開卷自得的,而是讀到能以書中之得去兌換到進士頭銜之后方有可能的,否則什么也沒有。在唐代的無數(shù)詩人中也有不為這“四有”所誘惑的人,如寫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王之渙,寫出“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孟浩然,自稱“東海釣徒”的秦系等人。但是未進進士門就輕視進士頭銜的士子詩人極少。倒是有無數(shù)的士子們?yōu)榱诉M士考試耗盡了一生,以致志愿未遂而抱恨終生。
在我們所熟悉的詩人中有不少是屢試進士而不中者,這使他們終生為之痛苦,以致決定了他們的性格與命運。
以“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而著名的“推敲”詩人賈島,曾多次參加進士考試,但屢考屢敗,窮困得囊中如洗,不得已而出家為僧,窮困了大半輩子。他“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詩中那個敲門的和尚,說不定就是他本人。后來經人推薦給唐宣宗,授給他一個四川長江縣主簿的末品官職,典領文書事務。后遷為普州司倉參軍,也還是縣令的佐官。他在掛冠以后家里窮得一文不名。他以作詩為寄托,說著自己的困窘。每至年終的除夕之夜,都把一年所寫之詩放于幾案之上,加以焚香禮拜,酹酒祝曰:“此吾終年苦心也!”以此為窮苦中的一點安慰。賈島死時,家中只有病驢一頭、古琴一張,科場中士子們心中夢想的“書中四有”,對他來說全都是泡影。
賈島是考不中進士靠皇帝旨令授官為主薄的,但實現(xiàn)起來必得無人反對,一旦有人出來說點兒什么,也會使中旨失效。詩人張祜很會作詩,時有詩名,欲考進士不得高人推薦,沒有考試資格。但他的詩流傳很廣,有不少廣為傳誦的名篇,如寫宮人不幸的《何滿子》:“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痹娭卸嗍菙?shù)量詞,但數(shù)量詞卻字字與血淚悲劇的深重程度密切相關,一寫出即在六宮中傳唱。此詩的筆法與功力,可謂于史少見。當時很有政治和文化權威的天平節(jié)度使令狐楚,非常欣賞器許張祜的人品與詩品,收集張詩三百首,獻于朝廷,并以《題張祜詩冊表》進言,評薦有云:“凡制五言,包含六義。近多放誕,靡有宗師。祜久在江湖,早工篇什。研幾甚苦,搜象頗深。輩流所推,風格罕及。謹令繕錄,詣光順門進獻,望宣付中書門下。”穆宗看了張祜的詩一時拿不定主意。當時的中書令是元稹,屬于詩人宰相,皇帝征詢他的看法,他說:“張祜雕蟲小巧,壯夫不為。若獎激太過,恐變陛下風教?!边@一棒子打殺了張祜的仕進機會,使張祜萬劫不復。早年他考進士不被白居易推薦,后來又被元稹阻難,使杜牧甚是不平。杜牧為此在詩中說:“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話雖是如此說,但在以權力認定人的水平的社會里,誰大誰的意志就是標準。元代著《唐才子傳》的辛文房,在說到元稹之行時非常憤怒:“忌賢妒能,迎戶而噬。”認為元縝未等人家來到身邊就張嘴咬人,實在是小人之行,致使張祜以處士身份在不得志的歲月里郁郁而終。
在詩人的進士夢里,有人以不信命運的精神愈挫愈奮,完全相信自己能考上。唐穆宗時的劉得仁就是其中之一。他本是唐室一位公主的兒子,他的兄弟們都以皇親國戚的身份謀得要職,獨有他要靠自己的能力仕進為官,不以關系擠占本屬于別人的爵位。劉得仁的五言詩寫得清瑩有體,獨步詩壇。他以自己的學養(yǎng)和詩才屢赴科場,考了三十年依然未得成功。他的詩才成了他訴說悲苦心情的能力。他自傷:“獻賦多年客,低眉恨不前?!彼M矍耙磺姓弦曋锒寄艹ィ昂萎旈_此日,無物翳平川”。在《省試日上崔侍郎》詩中,幾乎是向考官血淚一樣地悲訴:“如病如癡三十秋,求名難得又難休。回看骨肉須堪恥,一著麻衣便白頭?!庇捎谒羞@種功名自誤的愧悔,歷史上的相似事例也特別使他共鳴,以致在漢代找到了久閉長門宮的陳阿嬌:“爭得一人聞此怨,長門深夜有妍姝。早知雨露翻相誤,只插荊釵嫁匹夫?!蔽覀冊谶@種人與我的雙重對象化吟詠中,可以感到他的悔悟之情,恨憾當年的書生意氣的自負,換來的是這樣的結果。在劉得仁赍志以歿之后,在長安薦福寺掛單的江南詩僧棲白非常同情劉得仁的不幸,以詩悲悼其人:“思苦為死身到此,冰魂雪恨已難招。直教桂子落墳上,生得一枝恨始銷?!逼鋵崳词拐娴脑趧⒌萌蕢炆蠟樗N植幾棵桂樹,這位一生為進士考試而終無所得的詩人,也不會消解失落科場的無窮之恨。
在唐代考不上進士的詩人,除了對于考試內容的經典細讀的不適應之外,還有另外的一些原因,這些原因是不公開的限制,但它會使應考的詩人不論專業(yè)卷答得多么好,也會被當局所刪除。這其中有三個人是最顯眼的,他們是方干、李賀、羅隱。
方干是晚唐大中年間的詩人,他幼有清才,其詩人們多有稱譽。如同代人孫■論其詩“其秀也,仙蕊于?;?;其鳴也,靈鼉于眾響”。五代人王贊評其詩說:“鏝肌滌骨,冰瑩霞絢……麗不葩芬,苦不癯棘……詞若未至,意已獨往?!庇泄P不到意到的超越之妙。當時的詩人李頻曾向他學詩,后來考上了進士。在李頻及第后,他滿懷感觸地寄語他的學生:“弟子已折桂,先生猶臥云?!痹诜礁蓪以嚥坏诤?,曾有浙東團練觀察使王大年知其為人有操守,欲薦于朝廷,托中書舍人吳融草表上薦,可在議事過程中王大年卻突然去世,薦舉之事也作罷了。在方干名滿江南、歿后十年時,有宰臣張文蔚奏請皇上對五位名儒不第者賜官以慰其魂,方干是其中之一。從朝廷這個舉動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屢試不第的有名士子和詩人,他們的功名無就是當朝有愧,并會使他們死去成為冤魂。當然這對于那些考不上進士的名人是適用的,而一般的士人不論怎樣含冤而歿,也不會引起宰臣與皇帝的半點憐惜。其實,方干十幾次入闈而不被錄取,還有一個他最初不知道的原因:他貌丑且是兔唇。這個生理缺陷,在他參加考試之后即被有司掌握,看到他的考試成績也認為他有才,然而“才則才矣,不可與缺唇人科名;四夷所聞,為中原鮮士矣”。方干知道朝廷這個看法后,再也不自討沒趣了,遂回鏡湖,在行吟醉臥中消磨難如人愿的余年。歷史上有一個“死后識方干”的說法,出自清代袁枚的《隨園詩話》中所記述的陳浦詩。陳浦詩才很好,學唐人能得神趣,但無人賞識,他投詩于袁枚求教,袁枚九年后才想起來讀,雖發(fā)現(xiàn)陳詩不凡,但欲見其人卻已去世。袁枚捧讀陳浦的“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憐身后識方干”的詩句,深愧今日也是“識方干于死后”??傆[歷史,一個有才華的人在生前埋沒而不為有司所發(fā)現(xiàn),如玉埋荊山,是社會和其人的一個悲??;而在死后被有司發(fā)現(xiàn),為了遮掩當初有眼無珠的冷漠,而又欲得后來的發(fā)現(xiàn)之功,在他的名字上綴飾無數(shù)的花彩,總不免帶有許多鬧劇的味道。
在唐代考不上進士并為此而愁腸糾結、痛徹于心的詩人還有李賀。李賀是唐宗室,他父親叫李晉肅。“晉”字與“進士”的“進”同音,按照宗法制度避皇帝避親長之諱的禮數(shù)要求,唐代進士考試如試題中有家諱,即托疾退出考場。李賀是報考時家中父有“晉”名,與進士試無關,但反對者認為報考進士就算是“犯諱”。所以李賀一報考,那些衛(wèi)道者與利害相關者便大造輿論,眾加非之。面對這牽強附會的非議,當時在朝廷和在文壇皆負有盛名的韓愈出來仗義執(zhí)言,寫《諱辯》專論文章,予以有力駁斥:“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這個犯諱風波是不是阻礙了李賀的報名考試,兩《唐書》的李賀傳皆云未參加考試,但李賀詩中卻有一篇含有十三首詩的《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并閏月》證明李賀曾經參加過鄉(xiāng)貢(即府試)考試,這是參加國家級的“禮部試”的資格考試,與進士試不是一個層次,即使合格了也不是進士。因此,李賀的府試是因為不合格而未參加禮部試,還是因為犯諱而不能參與禮部試,至今仍是一個歷史之謎。但不論如何,李賀也沒有得到進士頭銜的仕途敲門磚。在當時初入仕途的進士,幾乎都是派到縣里當縣尉,是最低的俗吏,誰都不愿意干,但李賀連這樣的機會也沒有。他可能是靠姓氏和詩名才在太常寺謀得一個奉禮郎的職務,這是卑微得不能再卑微的職務,是從九品上,具體工作就是宮廷祭祀時掌管君臣板位的擺放、祭器的陳設、跪拜之禮的贊導等。李賀對于這個職司感到十分厭煩和羞恥。因為他看到在這種場合里,那些趾高氣揚的諸公驕焰逼人,只想遠遠躲開他們,拿著箕帚去打掃垃圾。為此他在《贈陳商》詩中大發(fā)義憤:“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只今道已塞,何必須白首?凄凄陳述圣,披褐鉭俎豆……公卿縱不憐,寧能鎖吾口。李生師太華,唯欲承箕帚。天眼何時開,古劍庸一吼?!边@里寓有李賀對于現(xiàn)實的極度不滿和對于未來的熱切夢想,他盼望有天眼睜開的時日,雖然要經歷“王母桃花千遍紅,彭祖巫咸幾回死”,但那時節(jié)“雄雞一聲天下白”“寒風又變?yōu)榇毫?,是可以期之有時的??墒侵换盍硕邭q的李賀,始終也沒有盼來這個時日。李賀在成為青年詩人之后,深知“尋章摘句老雕蟲”的喜好不會有什么可以期望的結果,因此熱望在討伐軍閥割據(jù)的戰(zhàn)爭中自己能執(zhí)堅披甲,報效國家,于是高吟“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但李賀天生瘦弱,又有不得志的憂愁久伴,使他“一生愁心謝如枯蘭”,根本無力以行。為了排遣愁苦無聊的人生感受,他白天騎著瘦馬,帶著一個童仆出門巡行,每有感想觸動就寫下來裝在袋子里,到晚上回家,母親讓婢女掏出袋子里的詩箋,看了之后又心痛又生氣地說:“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李賀就這樣不勝其愁,重病不起時恍惚中見有天帝使者持板書相召:“上帝新作白玉樓成,立召君作記也?!辈⒙牭教焐鲜拐咛貏e一聲安慰:天上比人間快樂!李賀就這樣離開了沒有給他留下一點好感的人間。李商隱就李賀彌留之際的幻象,在為其人作傳時痛惜地說:“所謂才而奇者,不獨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李賀的夢幻和李商隱的說夢,都是批判現(xiàn)世虐待了天才。杜牧在為李賀作序時深憾其英年早逝,對其詩作評價甚高,認為李詩其態(tài)、其和、其格、其勇、其古、其色、其怨恨悲愁、其虛荒誕幻,皆承楚騷之風,在詩史上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
在唐代沒考上進士的詩人士子中,羅隱也有他屢試不中的隱因。羅隱生活在晚唐,他與很多士子一樣,從青年時代即滿懷進士夢,一次一次地進考場,考到五十五歲已十次入闈,頭發(fā)都考白了,仍未得蟾宮折桂,穿著打扮還是士子的白衣白帽。羅隱十進考場而不得仕進,這在當時是朝野聞名的典型,受到人們的白眼與嘲笑。而他也愈恨世道的不公,因此作詩著文譏諷當?shù)?,糞土權門,得到的結果是能解一時之憤,更有上層加大的反彈。羅隱是浙江新城人,他入京城長安應試常從江西鐘陵經過,在那里結識了一名叫云英的歌女,并以“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處境一起喝過酒。在一別十二年后,他們又在鐘陵相遇,這期間在云英的想象中羅秀才早應是進士及第,未想到今日見到的羅隱仍是一身白衣白帽的落第士子,于是便帶有調侃性地問羅隱:“羅秀才怎么現(xiàn)在還沒有脫掉白衣?”這時的羅隱早已經歷了“掩耳惡聞宮妾語,低顏須向路人羞”的歷練,仍有詩人自作解嘲的閑心,反諷云英:“鐘陵醉別十余春,重見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憐俱是不如人?!绷_隱這種人我共嘲的言論,并不會引起什么不良后果,如果是涉有對于權貴的諷言,那后果是不堪想象的。北宋孫光憲的《北夢瑣言》記述有羅隱不得仕進的原因:有一次羅隱乘船出行,撐船的告訴羅隱船上有一位朝官,羅隱對于權要十分輕蔑,故意大聲說:“我用腳丫子夾筆寫文章,也比他們用手寫出的文章還要好。”與羅隱同船的這個朝官是韋貽范。在羅隱幾試不成后,朝中有人秉公提議應邀羅隱入朝為官,這時韋貽范出來堅決反對,他轉述了羅隱在船上的話,并警告性地挑撥說:“如若叫羅隱登科入仕,我們這些朝中大臣必將被視為糠了。”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記載,唐昭時任左補闕的詩人韋莊,出于惺惺相惜之意,提出當時多名有奇才而無顯遇的士人,為使他們免于“銜冤抱恨,竟為冥路之塵”,請朝廷賜進士及第,此中有羅隱在內。但結果卻如南宋計有功在《唐詩紀事》中記載,唐昭宗欲以甲科進士銜授予羅隱,有大臣奏曰:“隱雖才,然多輊易。明皇圣德,猶橫遭譏謗;將相臣僚,豈能免于凌轢?”皇帝問有何譏謗之詞,對曰:羅隱有《華清》詩:“樓殿層層佳氣多,開元時節(jié)好笙歌。也知道德勝堯舜,爭奈楊妃解笑何?”昭宗聞言,再也不議羅隱之事了。其實這首詩對唐明皇歌頌有加,而涉及楊貴妃事,也是朝野共知的天寶遺事,但這也是不為朝廷所容的。羅隱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地被按下來,漂泊于京都內外,沉埋于草野之間,一直用詩訴說著他胸中的悲憤與遭遇的不幸。晚唐時代皇帝昏庸無能,宦官專權,朝政腐敗,怪事多多。唐僖宗廣平二年,黃巢起義軍打進長安,僖宗李儇率臣下逃亡成都,其中包括有耍猴人相伴。這個耍猴人給猴子穿上朝服,能在朝上與朝臣一起站班跪拜,使皇帝大為開心,于是封耍猴人為身著朱服的五品供奉。消息傳到羅隱耳中,他十分氣惱,他感到這是對像自己這樣終身不得仕進的廣大士子的極大嘲諷,他寫下了有名的七絕《感弄猴人賜朱服》:“十二三年就試期,五湖煙月奈相違。何如學取孫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緋。”羅隱在無路可走時,得長安的一位卜師和賣燒餅的老婦示以放棄科考的指引,回到浙江錢塘老家,投了獨立一方的錢,在那里以非進士出身而成為座上賓并得以重用。否則他作為關山難越的失路之人,誰知還要在士子悲途上徘徊多久?
唐代以進士取仕的制度涉及無數(shù)的詩人,他們有人因此而官高名顯,也有人為此而困苦沉淪。這其中的李白與杜甫與進士取仕制有怎樣的關系,也是不能繞過的問題。如果簡捷回答就是:李白未走以進士求官之路,杜甫兩次以進士考試求官皆未成功。
李白在年輕時代即滿懷經國濟世之志,渴望功名,自負才力。他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說自己之志向是“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海內清一”。所以“投竿佐皇極”,大展經世才,是他平生自許。在當時的一般士子,普遍走的都是考進士而求仕,而李白狂放疏闊,忍受不了那種頭懸梁、錐刺股的窮年苦讀,在“白發(fā)死章句”的別無聊賴中爭取未來,他要別尋通向仕途之路。所以盡管青少年時期的李白也遍覽百家之書,但他興趣所向卻是老莊、佛經、陰陽五行、縱橫術、任俠、擊劍,還有不按章法、任性所為的詩作。這一類為進士考試所無用的偏學,在同時代的士子中是無人可比的。然而帶著這些學問走進以儒家正統(tǒng)為標準的進士考場,只能是天生我材不得用,無法適應所問之題。所以十分聰明的李白,深具不向科舉之路討沒趣的自知之明,因而從未有考進士的想法。然而在當時欲當官必走進士路的情況下,李白卻既想當官入又不想考進士,那是坐等天上掉下官帽落在自已的頭上嗎?不,他是別有蹊徑,以求奏效。原來李白的清高只是他性格的一個側面,笑傲王侯,糞土權門,那都是他用不著的勢力;而對于他著實有用的王公大人,他也是不得已而低首下心,登門上書求為引薦的。為了進入仕途,他除了廣造自己的詩名,就是上書于他有過一面之緣的中、高不等的官員。如他以文氣磅礴著稱的與韓荊州書、上安州李長史書、上安州裴長史書,主題都是推銷自己以求推舉,但皆無效果。出人意料的是李白結交了道友、高級道士吳筠,他們在剡中談詩論道,吳筠對李白很賞識,于是進京向唐玄宗和作為女道士的玉真公主推薦了李白。李白得到了“王命三征”,入京面圣,“攀龍九天上,忝列歲星臣”之機,自以為從此可以輔佐君王、兼善天下了。實際上授予他的“供奉翰林”,不過是“但假其名,而無所職”的一個幫閑的詞臣。李白在這個有名無實的名分上混了三年,他自己也看透了,也干夠了;唐玄宗也看夠了,也用夠了,給了他一個“非廊廟器”的恰當鑒定,“優(yōu)詔罷遣之”,也就是史所共載的“賜金放還”。李白入朝三年,徒得虛銜,最大的收獲就是親自體驗了宮廷生活,為他以后寫詩豐富了題材,而他本人在朝廷的實遇與傳說,足可為吳承恩寫孫悟空大鬧天宮提供許多世俗的素材。
比起李白,杜甫的求官心理更為迫切,他走的是傳統(tǒng)儒生的進士之路。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杜甫在東都洛陽參加了進士考試,這一年共錄取了二十一名,杜甫以二十四歲的士子名落孫山。這個年齡第一次落榜在當時是常事。杜甫又經過十四年的準備,于唐玄宗天寶六載第二次參加進士試。當時的宰相是“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此人忌賢妒能,獨攬朝中大權,迫害過朝中許多賢臣,對于這一年的進士考試,李林甫“陰謀獨秉鈞”,他使禮部以一個不準及格的方式,把全部士子一律拒之于進士門外,以證明本朝政治清明,野外遺賢。杜甫這一年已經三十八歲,改變窮愁的希望一下子被擊毀,逼使他只有另謀進入仕途之路。杜甫這期間流落長安,在貴族府中當門客,時去采藥,又與其詩同獻與接納自己的人。他在詩中說這時他“朝扣富兒門,暮逐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天寶十載正月初八,唐玄宗舉行祭祀玄元皇帝、太廟和天地的大典,杜甫寫成三篇賦進獻,給玄宗留下了好印象,但由于李林甫從中作祟,還是沒有什么入仕的作用。但這時杜甫寫詩很多,也有不少名篇,他也以詩投寄給許多高官。當時他呈獻給左丞相韋見素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不像李白那樣在上書中主要是自我張揚,而是把自身的謙卑與自負結合得很得體,感動了韋丞丈,對他這個沒有進士資格的詩人,任命了一個河西縣尉的官銜。杜甫早從朋友高適那里知道縣尉是一個“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的俗吏,于是拒絕了這個任命,改任了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職責是看守兵甲器仗、門禁鎖鑰之類,品級屬于正八品下。這就是杜甫改考進士路而獻賦投詩的仕進之路。到頭來,他的命運也還是“儒冠多誤身”。
在唐代以科舉取仕的制度下,讀書人除了拼命于科舉之路別無出路。然而真正能取得進士資格的人只是極少的幸運兒,而大多莘莘士子只有空耗壽命,美夢成空。上面說到的幾個人,只因為他們都是比較有名的詩人,他們科考路上耗去的壽命精力更易引人同情,并形成為諸多的文字記述,而千千萬萬的默默無聞的士子之不幸,早已與草木同朽了。
在本篇末以一首《進士夢》收結:士子求官唯一途,科登高第外皆無。白頭難醒黃粱夢,未免歸終意不如。
唐朝 詩人進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06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