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愛畫荷花,構(gòu)圖多以一花片葉并留大片令人尋味的“余白”為特色。此畫也不例外,左側(cè)伸出幾片荷葉,大筆重捺,或潑墨大寫,荷莖圓轉(zhuǎn)蒼勁,曲折舒張,荷花輕柔婉轉(zhuǎn)。整幅畫墨氣縱橫,用筆似游龍盤旋,充分體現(xiàn)了八大的繪畫特點。
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畫家朱耷的別號),明末清初畫家、書法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原為明朝王孫,明滅亡后,國毀家亡,心情悲憤,落發(fā)為僧,他一生對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遺民自居,不肯與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寫心意,如畫魚、鴨、鳥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筆墨特點以放任恣縱見長,蒼勁圓秀,清逸橫生,不論大幅或小品,都有渾樸酣暢又明朗秀健的風(fēng)神。章法結(jié)構(gòu)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繪畫對后世影響極大。
朱耷(1626—約1705),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 、驢屋等,漢族,江西南昌人。明寧王朱權(quán)后裔。明亡后削發(fā)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譜道院。擅書畫,花鳥以水墨寫意為宗,形象夸張奇特,筆墨凝煉沉毅,風(fēng)格雄奇雋永;山水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得疏曠之韻。擅書法,能詩文。存世作品有《水木清華圖》《荷花小鳥圖》《六君子圖》等。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大李杜”。
八大山人:姓朱、名耷、本名由桵,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 、驢屋等。
個人簡介:
1、李白:漢族。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jìn)酒》、《梁甫吟》、《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chuàng)意義及藝術(shù)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2、朱耷(1626—約1705),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本名由桵,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 、驢屋等,漢族,江西南昌人。明寧王朱權(quán)后裔。明亡后削發(fā)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譜道院。擅書畫,花鳥以水墨寫意為主,形象夸張奇特,筆墨凝煉沉毅,風(fēng)格雄奇雋永;山水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得疏曠之韻。擅書法,能詩文。存世作品有《水木清華圖》、《荷花水鳥圖》等。
朱耷的字、號、別名特別多,他原名朱由桵,又名朱耷,號八大山人、雪個、個山、個山驢、人屋、良月、道朗等。后做道士,居“青云譜”。入清后隱其姓名,削發(fā)為僧時取法名傳綮,字刃庵,用到康熙庚甲(1680年)55歲。號雪個始于41歲,用到55歲。號個山始見于46歲,直到59歲,他還有驢、驢屋、人屋等號,驢款最早見于56歲,最晚是58歲。人屋、驢屋同時使用,60歲以前使用的字,號尚有法堀、掣顛、純漢、綮雪衲、臥屋子、弘選等。朱耷為僧名,“耷”乃“驢”字的俗寫,至于八大山人號,乃是他棄僧還俗后所取,始自59歲,直至80歲去世,以前的字均棄而不用。其于畫作上署名時,常把“八大”和“山人”豎著連寫。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則類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對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遺民自居,不肯與清合作。他有詩“無聊笑哭漫流傳”之句,以表達(dá)故國淪亡,哭笑不得的心情。
八大山人是一個人,指的是朱耷。
朱耷六十歲時開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題詩作畫,他在署款時,常把“八大山人”四字連綴起來,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樣,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
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畫家,風(fēng)格與乃兄相近,而且還要粗獷豪放。他的書畫署名為牛石慧,把這三個字草書連寫起來,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對滿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
他們兩兄弟署名的開頭,把個朱字拆開,一個用“牛”字,一個用“八”字。這樣隱姓埋名,可謂用心良苦。
擴展資料:
朱耷晚年常住在南昌城內(nèi)北竺寺、普賢寺等地。僧友澹雪為北竺寺方丈,與朱耷交誼很深。澹雪亦善書法,性格倔強,后來因觸怒了新建縣令方峨,說他“狂大無狀”、被抓進(jìn)監(jiān)獄,死在獄中。
澹雪死后,北竺寺不久被毀。這段時間,朱耷外出云游,訪友作畫,畫作頗多,這是朱耷創(chuàng)作旺盛時期。最后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蓋了一所草房,題名為“寤歌草”。
當(dāng)時詩人葉丹曾作《八大山人》詩一首,描寫他在這里的生活情況,“一室寤歌處,蕭蕭滿席塵,蓬蒿叢戶暗,詩畫入禪真,遺世逃名志,殘山剩水身,青門舊業(yè)在,零落種瓜人。”
-八大山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113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明代徐渭《竹石圖》
下一篇: 明代文徵明《歸去來兮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