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長河中,孫可望可以說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提起南明,人們往往唏噓一番,不為別的,因為南明存在時間太短,只有區(qū)區(qū)十余年,就消失在歷史風煙之中。
這十余年的南明史,多達十多位皇帝,亂花漸欲迷人眼,其中弘光、隆武、永歷三朝,堪堪一提,真的傷不起,憶不得。
最為悲凄,最讓人難忘的,應該是最后的永歷朝廷。
1662年4月15日,永歷帝朱由榔與兒子朱慈煊被吳三桂絞殺在昆明,標志著南明政權壽終正寢,盡管后面有人抗清,且有南明王爺做背景,但流水落花春去也,無濟于事。
南明政權有沒有機會擊敗清廷?應該是有的,如果南明內部團結一心,不但能收復失地,而且能延續(xù)明祚。
如果這樣,大明政權還能存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且對中華文明作出更大的貢獻。
好可惜啊,南明本來有過幾把好牌,但都打成了爛牌。
眾所周知,明朝之所以覆亡,其腐敗的官僚體制是主要原因。無休止的內耗,終于使大明朝轟然倒地,一蹶不振。
而南明小朝廷并沒有克服明朝腐敗的官僚體制,在不少地方演繹得更厲害,不亡才怪。
在南明史里,有一個叫孫可望的人物,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由于孫可望降清,導致南明對清廷毫無秘密可言,因為孫可望叛賣了南明的核心軍政機密,使清軍有的放矢,進兵西南,滅了南明。
孫可望何許人也?為何有這么大的能量?
孫可望(?-1660年),原名孫可旺,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大西政權主要將領、南明永歷時期權臣,陜西延長縣(或作米脂縣)人。公元1630年(明崇禎三年),張獻忠在陜北起義,孫可望參加義軍,被張獻忠收為養(yǎng)子,改姓張。孫可望能征慣戰(zhàn),頗受張獻忠器重,為張獻忠四個養(yǎng)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中之長子。
公元1647年1月2日,張獻忠在川北鳳凰山被清軍襲擊而亡,孫可望與李定國等率大西軍余部南下攻占云貴一帶,堅持抗清。后改投永歷政權,以武力挾制永歷朝廷。
孫可望本不想和南明聯合,但拗不過李定國、劉文秀等大將的一再堅持,勉強和南明粘在一塊。在孫可望心里,想等時機成熟,把南明甩開,稱王稱霸,缺少大局觀,過分迷信武力,典型的軍閥作風。
四王之一的艾能奇在1647年2月陣亡,孫可望趁機大權獨攬,引起李定國、劉文秀等人的不滿。這暗藏的矛盾愈演愈烈,嚴重影響軍政發(fā)展。
公元1651年4月,孫可望遣馮雙禮率步騎兵數萬、戰(zhàn)象十余只,進攻湖南,占領沅州,攻打辰州,與清沈永忠部激戰(zhàn),僵持不下。
一年后,李定國率部由貴州進入湖南,與馮雙禮合兵一處,攻占了湖南大部分州縣,天下震動。
李定國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兩蹶名王,聲望蓋過了孫可望。
孫可望這人相當聰明,治理內政是一把好手,但他嫉妒心太重,認為李定國搶了他的風頭,遂萌生除李之念。
公元1653年,孫可望遣人召李定國到沅州議事,想趁機除去李定國。
李定國為人機警,一直提防著孫可望,早在孫可望內部安插線人,很快知道了孫可望的陰謀,加上劉文秀之子也來報信,遂退回廣西。此后,孫李矛盾進一步加劇。
還沒端掉清廷,孫可望就要卸磨殺驢,大局觀太差了。
公元1654年,李定國率部進攻廣東新會受阻,請孫可望發(fā)兵相助,孫可望不但不派兵支援,還燔毀李定國部所過之地糧草,絕李定國部歸路。與此同時,派兵馬阻攔李定國部回貴州,你們就在外面漂吧,用心歹毒。
由于孫可望倒行逆施,永歷帝對孫可望徹底死心,派人向李定國求援,要求李定國回軍護駕。
孫可望炮制"十八先生之獄",殺死了吳貞毓等18名南明大臣,此舉無異于釜底抽薪,間接導致南明復國無望。你把精英人物殺了,誰來輔佐君王啊。
孫可望一條道走到黑,越玩越離譜,竟然帶兵攻打李定國部,把自己推向萬劫不復之境。
公元1657年8月,孫可望從貴陽出動十萬精兵,殺向云南,欲一舉消滅李定國部。
此時李定國部只有三萬余人,且先前經過多次惡戰(zhàn),疲憊不堪。
公道自在人心,自恃兵精糧足的孫可望做夢也沒想到,雙方軍隊剛剛接觸,孫部大將白文選、馬唯興等人陣前倒戈,轉而幫助李定國,攻打孫部。
這一戰(zhàn),孫可望大敗虧輸,只帶著數十人逃離戰(zhàn)場,名聲掃地。
孫可望打不過李定國,竟然跑到長沙,向清廷投降!出賣南明軍政機密,豬狗不如!
歷史是公正的,叛徒是沒有好下場的。后來清軍消滅了南明主力,孫可望不再有利用價值,被清廷無情拋棄,爵祿一再削減。
公元1660年,孫可望離奇死亡。當時不少人認為孫可望在一次出獵時,被清兵射殺。
公元1771年6月,清廷決定:"孫可望子孫所有世職,嗣后不必承襲。" 就這樣,孫可望家族退出了歷史舞臺,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個人就是孫可望。如果當時他能夠和李定國好好合作的話,那么很有可能讓明朝的軍事實力大大增強。同時也能讓明朝更好的抵御清軍的進攻,但是他由于和李定國之間有著非常大的矛盾,也就是這些矛盾讓他無法和李定國好好合作,從而也讓明朝軍隊喪失了抵抗清軍的最好時機。他原本是張獻忠的手下,在張獻忠臨死之前就囑托他讓大西軍聯合起來,幫助明朝共同抗擊清朝的進攻。可以說當時張獻忠的部隊已經被孫可望掌握了,但是他一開始并不想按照張獻忠吩咐的那樣做。他自己最初的意愿就是想要自己單干,因為憑著他手底下的這支軍隊完全可以在清朝和明朝之間活得非常好。
但是由于當時大西軍不少將士都想要跟明朝進行合作,所以他也只能服從大部分將士的意愿。孫可望也開始全力支持明朝軍隊,共同抵抗清朝軍隊。就是因為有他軍隊加入,所以才讓清軍進攻的時間大大延長。但是他并沒有平定下來非常長的一段時間,由于手中權力非常大,所以就導致了它的野心越來越膨脹。孫可望多次想要自立為王,當時他曾經殺了非常多的明朝官員。但是他的這種行為卻被李定國阻止。所以兩人之間的矛盾也由此產生,李定國當時是張獻忠的干兒子,在整個軍隊中也有非常高的威望。所以在整個軍隊中也就形成了李定國一派和孫可望一派這兩個派別。但是在當時明顯李定國一派的呼聲更高,所以孫可望就氣急敗壞的投靠了清軍。他的這個舉動讓清軍的軍事實力大漲,同時也讓明朝喪失了一個助力。也就是因為明朝當時援軍不夠,所以才會敗給清朝的。
清軍入關后曾封過五個漢人王爺,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定南王孔有德和義王孫可望,今天就來和大家說說孫可望。
孫可望這個人呢,家庭貧困,生存艱難,后來張獻忠振臂一呼,起軍反明,孫可望欣然跟隨,他聰明、圓滑,非常受張獻忠的器重,后來張獻忠干脆收他做兒子,于是乎,孫可望搖身一變成為張可望。
張可望作戰(zhàn)時總是沖在前面,很能帶動軍隊的士氣,張獻忠對他更是喜歡,于是在張獻忠進四川、建立大西政權、定都成都之后,張可望憑借軍功和張獻忠義子的身份,直接位列群將之首,封為平東將軍,節(jié)制文武,一時間在大西政權中那是炙手可熱。
1644年,清軍進入山海關,1646年,清軍南下,其中一支隊伍負責進攻張獻忠在四川的大西政權,張獻忠聽說清軍送上門,果斷引兵拒戰(zhàn),結果在西充鳳鳴山被流矢擊中身亡。張獻忠死后,手握重兵的孫可望便引軍避開清軍,往云南貴州方向活動,后來干脆與李定國(李定國也是非常有能力的人,而且這個人很有原則性)等人一起稱王,過一把皇帝癮,孫可望就成為皇帝。
成為皇帝之后的孫可望本性就暴露出來了,他追求小富即安,和想要聯明抗清的李定國格格不入,并幾次三番想要置李定國于死地。奈何李定國的想法其實代表了他們這支軍隊中大多數高層官員的意見,無奈之下的孫可望只得同意聯明(南明)抗清。
成功和南明成為朋友后的孫可望便開始的新的盤算,在幕僚的建議下,孫可望想要學習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來讓李定國聽自己的話。公元1652年,李定國在桂林打敗清定南王孔有德,一時聲名遠揚,孫可望的嫉妒達到了頂點,于是派一支人馬尾隨李定國,想要找機會干掉李定國,結果并沒有下手的機會。第二年,李定國率部在衡州殺死清軍大將親王尼堪。孫可望更加嫉妒,也下定了決心趕緊篡權。
想要篡權成功,第一就要趕走李定國,于是孫可望趁清軍和李定國作戰(zhàn)時落井下石,逼走李定國,孫可望儼然董卓附身,對南明皇帝大加羞辱,南明皇帝忍無可忍要李定國救援。
逼走李定國的孫可望終于自食惡果,孫可望在湖南和清軍十萬大兵相遇,結果落敗。打不過清軍的孫可望灰溜溜的離開湖南,跑去云南打昔日的盟友李定國,結果大敗,十萬大軍僅剩余數十人。此時的孫可望,前有南明李定國,后有清軍,想了想,他一溜煙折返湖南投降清軍。
投降的孫可望知道李定國很多軍力部署,當時的順治皇帝對他非常的看中,他感動不已,于是干凈地出賣了李定國在西南的所有信息給清朝。也于是乎,李定國敗于清朝手中,立了大功的孫可望被清朝封為義王,紅極一時。
話再說回來,其實孫可望這人結局不太好,畢竟出來混始終要還,他犯錯被清廷御史彈劾、被順治問罪,為了求生存的孫可望主動要去除去王爵,不過那會南明勢力還在,這個時候整治孫可望可能讓南明的人不敢投降,于是拒絕孫可望的要求,同年年底,孫可望病死。(或許不是病死,只是需要他死)
孫可望投降滿清后的待遇可以說是先非常優(yōu)越 ,后來南明大勢已去之后,尤其是李定國死后,孫可望的待遇可謂急劇下降。可以說孫可望投降初期受到滿清特殊的恩遇,靠的是出賣云貴川抗清事業(yè)。他剛剛逃到湖南寶慶就給清廷遞上了“愿取三省上獻,以大一統之盛事”的奏疏,疏中避而不提張獻忠開創(chuàng)的大西軍事業(yè),把自己打扮成逐鹿中原的英雄,恬不知恥地把同系張獻忠義子和大將的李定國、劉文秀說成是自己“恩拔”起來的,把李定國等人反對他專橫跋扈、帝制自為的措施說成“以奴叛主”。后來滿清乘著那么李定國等人平定孫可望叛亂后要進行重新洗牌時期,三路進攻云南,盡管出于種種考慮沒有讓孫可望親赴前線,卻充分利用了他過去在大西軍和永歷朝廷中的特殊地位,加強了政治攻勢,使得不少原大西軍系統中忠于孫可望的將領倒戈投降。
投降初期的孫可望對滿清確實作用大,故而滿清對于孫可望的來歸也極為重視。1657年12月,特旨封孫可望為義王。還派派內翰林弘文院學士麻勒吉為正使,禮部尚書兼內翰林秘書院學士胡兆龍、禮部右侍郎祁徹白為副使赍冊、印,專程前往正在湖南的孫可望行冊封禮。1658年2月在長沙舉行典禮。同年5月初2,孫可望在麻勒吉等伴送下到達北京,清廷命和碩簡親王濟度、和碩安親王岳樂帶領公、侯、伯、梅勒章京、侍郎等大批高官顯爵出城迎接,場面相當隆重;次日,順治皇帝親自在太和殿接見孫可望。十天之內,皇帝賜宴多達三次,賜銀兩次共一萬二千兩,此外賜府第、賜蟒袍、朝衣、緞匹等,孫可望成了清廷上紅極一時的人物。
然而,孫可望本人的地位卻隨著永歷朝廷的衰微逐漸走向沒落,曾經紅極一時的“義王”越來越感到自己的日子不大好過了,通過一些似微實顯的跡象可以看出來。1658年,孫可望意外地同自幼失散的弟弟孫可升相會了,孫可升從駐地松江府上??h來到北京,兄弟久別重逢自是驚喜交集,孫可望向朝廷奏報了“聚合之奇緣”,奉旨同住??墒?,孫可升的家屬奴婢十余口還在上海,搬來北京籌措路費不易。于是,孫可望請求福臨“敕部給予勘合”――利用滿清的驛傳實現全家團聚,在孫可望看來這不過小事一樁(孫可望自以為自己對滿清滅掉南明貢獻那么大,而且滿清皇帝在其投降初期大肆嘉獎,給他的感覺是滿清皇帝和厚恩),所以在疏中寫道“想此項恩膏朝廷亦所不靳”。結果滿清皇帝福臨指使左都御史魏裔介抨擊孫可望,最后孫可望驚恐不已,在“伏罪陳情仰吁天鑒”疏中說:“昨聞憲臣有特糾陳請之非,祈正悖謬之罪一疏,本藩汗流浹背,寢食不安,方知前事之非,憲臣之言不謬矣?!?/p>
1659年3月,有人揭發(fā)孫可望放債取利等事。福臨雖然明知這種事情在滿八旗中本是習以為常的現象,卻不愿放過這個機會
進一步貶損孫可望的政治地位。他派內閣學士馬邇吉來到孫可望的住宅宣讀諭旨,先訓斥一番,然后宣布寬假其罪。孫可望于驚懼之余,連忙上奏本解釋自己放債的經過,接著向福臨搖尾乞憐,陳述自己“郁積之苦衷并所以招尤招謗之原”。
此后,孫可望的處境益發(fā)難堪了,正如古語所說“神龍失勢,與蚯蚓同”。1660年6月,他被迫上疏請求辭去義王封爵和冊印。這時,南明永歷皇帝雖然已經逃入緬甸,西南大勢已定,但以李定國為首的明軍殘部仍在邊境地區(qū)堅持斗爭。滿清福臨覺得不合適,就沒有應允(可見滿清對李定國有多恐懼)。
1660年11月20日,孫可望死了。滿清官方的說法是病死,但真相如何頗有疑義。清初史家就說孫可望是“隨出獵被射死”;或者說“封為義王,尋被G”(《行在陽秋》卷下。王源魯《小腆紀敘》卷下《孫李構難》)。
孫可望死后,清廷賜謚恪順,“祭葬加隆”;同時命其子孫征淇襲封義王。幾個月后孫征淇病死,弟征淳承襲。1661年,吳三桂等領兵進入緬甸,永歷帝被俘回昆明縊殺。1662年玄燁即位,李定國也病歿于邊境。此時滿清覺得的孫可望家族已經沒有多大利用價值了,“恩典”也就逐步降格。1666年滿清下令將義王孫征淳的年俸由五千兩減為三千兩。1670年,孫征淳病死,其弟征灝請求襲封;御史孟熊飛上疏反對,請將孫可望王爵停其襲替或減等降封;經議政王、大臣會議,降封為慕義公;孫征灝死后,其子宏相再降襲一等輕車都尉。
從孫可望投降滿清后待遇的變化,一方面說明了孫可望的行動愚蠢,當年他開創(chuàng)了如此好的局面,而且自己基本上是只差一個名義了,做到了位極人臣地位,可以說永歷在他那里不過是木偶而已,如果孫可望心胸稍微寬一點,那么完全可以打仗依靠李定國和劉文秀等人,從而至少可以與滿清形成對峙局面,那樣的話孫可望更多的被后來文人稱贊了。結果孫可望自己的私心膨脹過大導致了內訌,而投降到了滿清那邊后有積極幫助滿清出謀劃策,過早滅了南明使得自己失去了利用價值,結果不僅待遇不斷下降后來甚至連命都丟失。另一方面,也可說明滿清的所謂后恩不過是看著你有用而利用而已,一旦你的利用價值沒了,那么就可以當做廁所紙一樣隨時丟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1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