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強調(diào)“道”不可言,“天下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源頭,這個源頭就是一切生命的根基。一旦掌握了萬物的根基--母,就能認識世間的萬事萬物--子。即使已經(jīng)認識了萬事萬物,已經(jīng)把握了一切生命,還必須堅守生命的根基--道?!崩献与m然把道描繪得恍兮惚兮,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道既然創(chuàng)造了萬事萬物,萬事萬物就會呈現(xiàn)出道的本性,那何為道之本性呢?“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純?nèi)巫匀?。?/p>
所以自然就是道的根本特性,那什么是自然呢?其實自然本很易理解但經(jīng)許多所謂的哲學家多次解釋后到現(xiàn)在越來越難懂了。其實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它是一種沒有人為的天然狀態(tài)。
落實到人自己身上,自然就是指人的天然本性,也即人的真性情真思想,在老子那真與自然是同一個意思--真的也就是自然,自然的也就是真。老子開的藥方是:要自然就必須無為,不以主觀的欲望來破壞天然,不用矯揉造作代替自己的天性,只有無為才有自然,同時無為的本身也是自然,因而人們把它們合稱自然無為。
說自己不知道道的是深邃之士,稱自己知道道的是浮淺之徒,前者屬于內(nèi)行,后者則冒充內(nèi)行,唉,其實說到底不知便是知,知反而為不知,不知道就是知。吾觀世人把道說得如何如何!其實道不可以聽,聽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見,見得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說,能用語言說出來的就不是道。一有人問道便出口回答的人就是不知道道,問道的人也是不能聽見道,道不可問,也不可回答。本來不可問的卻要強去問,這是空洞無聊的問,本來不可回答的卻強來回答,這種答也必定空洞無聊。以空洞的答去回應空洞的問,對外便不能觀察宇宙,對內(nèi)便不能知道和體驗自身的本源。
但并不是讓汝等不去追問和言說,只是要把握它就得體悟下老子的話了:“有個渾然一體的東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聽不見它的聲音,看不見它的形狀,它獨立生長而永不衰竭,循環(huán)運行而生生不息,可以為天地萬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把它稱為道,再勉強給它取個名字叫大。它廣大無邊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遼遠,伸展遼遠而返回本源。道是那樣的空曠開闊啊,像深山的幽谷;是那樣渾樸純厚啊,像混沌的水一樣;是那樣沉靜恬淡啊,像深邃的大海;是那樣飄然無蹤啊,好像沒有止境。老子雖說道不能用言說談論,但他卻說起道來:“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語言說出來的名,路不是那永恒不變的名。無,是天地的本始;有,是萬物的根源。所以常從無中去認識道的奧妙,常從有中去觀察道的端倪。無和有同一來源而名稱各異,它們都可說是很幽深,幽深而又幽深,是一切變化的總門?!边@段話使我們體悟老子之道但卻又使我們產(chǎn)生偏見之舉,更何況把道弄得玄之又玄,望世人能明之。但相對的他卻為我們指出他所體悟之道,所以其價值還是值得的。老子所說之道不僅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而且還是天地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為一是道所生的,所以我們又把道稱為太一。一是宇宙沒有分裂時的混沌統(tǒng)一體,由這個統(tǒng)一體分裂為兩個對立面,再由兩個對立面產(chǎn)生出一個新的第三者,然后又產(chǎn)生出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
既然老子都說了天地萬事萬物來于道,那么道就是天地的開端,是萬物的根源。老子有時把道說成無,同時又把道稱為有,說無是天地之始,有為萬物之母,那么道究竟是無還是有呢?其實有和無都是一個東西,老子自己也說了這二者名稱雖有異但來源相同。有是一個最慨括的名詞,世界上各種不同的事物都有一個共同的性質(zhì),即:有,也就是存在。但是,世界上沒有一樣事物只有空洞洞的有,而不具備其它性質(zhì),如果只是孤零零空洞洞的有而沒有其它性質(zhì)那就是無可見,極其空洞抽象的有就成了無了。
我們再回到道。我們到底應該怎么稱道才好呢?說道是無吧,萬物又由它生長出來;說道是有吧,它又沒有任何性質(zhì)和特點,叫人看不見和摸不著。因而按老子說它是無,這就是道沒有特點、性質(zhì)和形狀而言;有時說它是有,這就是道產(chǎn)生萬物而言的。說道是無,行;說道是有,也行。
所以老子的道虛無縹緲,不可捉摸,九重天也不能形容它的高,九層地下也不能喻及它的深,它比天地還要久遠,比宇宙還要遼闊,它創(chuàng)造了萬事萬物,而萬物萬事又無不顯現(xiàn)道的特性,如一切事物總是向相反方向轉(zhuǎn)化,生死相依,福禍相因,高下相形,動靜相對……
老子說:“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純?nèi)巫匀??!蔽覀冊賮硖骄肯逻@個問題。既然自然是老子所謂道的基本特性,因為他說道是純?nèi)巫匀坏模酪宰匀粸榉▌t,那么自然指的是什么東西呢?什么樣的狀態(tài)才能稱為自然呢?
自然應該就是一個人性情真誠的極至。那么我們怎么樣才能返樸歸真?找回久已失去的自然天性?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為喜,也不以死為惡,出生時不知道歡天喜地,要死時也不知道恐懼痛苦,無拘無束地來,瀟灑從容地離去,把人生最重大的生和死也看成自然的事情,他完全忘記自己的來源,也不去追求自己的歸宿。任何事情來了就欣然接受,把死亡也看成不過是重新回到自然中去,不用心智去損害自然之道,不用人為努力去改變天然,這才是真正的修練之人,即是真人。
真人的內(nèi)心無憂無慮,他的樣子安祥平靜,額頭寬大恢宏。嚴厲起來就像秋天一樣肅殺,溫和起來又像春天的來臨,喜和怒就像春夏秋冬運轉(zhuǎn)一樣自然,順應萬物變化隨遇而安,沒有人知道他的胸襟有多么寬廣。真人的內(nèi)心充實而又面色可親,為人寬厚而使人樂于歸附,精神像宇宙一樣高遠,瀟灑脫俗不拘禮俗,沉默不語時好像失去知覺,說話時又毫不用心機。
自然境界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而要達到自然之境就必須無為,無為既反對違反自然規(guī)律的妄為。無為和有為的分界線是看是否順應自然的發(fā)展規(guī)律。遵循、順應自然規(guī)律的是無為,把個人主觀意志加于自然的就是有為。
要想自然必須要學會入靜,俗話說心平似鏡,人的心鏡如果平靜了,也能鑒照天地的精微,甚至可以明察萬物的奧妙。老子認為虛靜是萬物的本性,因而恬靜的生活是符合本性的也是自然的,而自然就是最高的境界。自然的規(guī)律的運行無休無息,萬事萬物因此而生成;成圣成仙的即已明白上下古今四方變化,而遵循各自的天性,那樣的人心境和行為也早已歸于平靜。平靜也是天地的水平儀,心神寧靜便是空明,空明便能充實,充實便是完備。心神空明既象征寧靜,由寧靜后再行動就無往而不得,無往而不宜。
“靜是動的主宰,重是輕的根基。精神與身體合一,能不相離失嗎?專精守氣,致力柔和,能無欲到像嬰兒嗎?清除雜念,深入靜觀,能沒有污暇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污乎?專氣致柔也是道家靜功的內(nèi)丹修練法,將個人精氣集在腹中,然后循環(huán)升降,使身體變得像嬰兒那樣柔軟,心靈集中在精神的某一點,心靈安靜內(nèi)守而抗拒外面物質(zhì)的刺激,達到成仙目的。(修練只是指出點滴重點罷了,不是詳細之言)滌除玄鑒,既是指用精神潔劑來洗其心,使心靈深處明凈如鏡,不沾染世俗的一絲污垢。
老子說:“災禍里邊未必不藏著幸福,幸福里邊未必不潛伏著禍根,這種禍福得失循環(huán)變化并沒有一個定準,誰能知道它的究竟呢?”吾認為既然是規(guī)律循環(huán)變化那么福與禍是相對的吧。天地有大美卻不言說,四周有明顯規(guī)律卻不討論,萬物有生長的道理卻不表白,有德行的人推原天地的大美而懂得了萬物的道理,因而純?nèi)巫匀欢蝗藶樵熳鳎@就是為什么法取天地的緣故。天地為什么是美之極致呢,究其底是因為它是純?nèi)巫匀?,一派天然而無絲毫人工的痕跡,天地本就是規(guī)律調(diào)合之物,吾認為修真者莫去追求,要保持自己的本然形態(tài)。美的不僅是外表的樣子,更重要的還有內(nèi)心修持的順應自然的涵養(yǎng)。
最后我只想借用老子之語告訴初修者一句,道者自然,化育萬物是永不留痕跡,日遷月移死生交替,生有所始,死有所歸,修道并不是一定在這一世能有成就,但循環(huán)往復,終有成就時!
推薦閱讀:
· 老子簡介、老子名言、道德經(jīng)簡介
· 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道德經(jīng)下載
· 道德經(jīng)全文講解、道德經(jīng)朗讀(道篇)
· 道德經(jīng)朗讀(德篇)、道德經(jīng)逐句翻譯
· 道德經(jīng)與風水學、“道”的意思
· 人生感悟、老子故里、老子的思想
· 老子的智慧、老子的故事
· 《道德經(jīng)》全文概括、三句話了解《道德經(jīng)》
· 歷代名家評《道德經(jīng)》、世界名人評《道德經(jīng)》
· 趙孟頫小楷《道德經(jīng)》、王羲之小楷《道德經(jīng)》
· 行書欣賞《道德經(jīng)》、羅大倫講《道德經(jīng)》
· 南懷瑾講:《道德經(jīng)》、南懷瑾:《老子他說》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17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