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地區(qū)的優(yōu)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往下看。
無獨有偶,鳳鳴于岐山而周天子發(fā)跡于西岐,秦奮發(fā)于關中而東出以并六國,大唐發(fā)于山西而高宗太宗皆生于陜西。
不僅如此,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歷朝歷代還大都鐘愛建都于長安。那么關中之地到底有何神奇之處?為何如此得天獨厚,才能夠讓封建帝王們如此鐘愛呢?
關中地區(qū)的前世今生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Z誼《過秦輪》
從賈誼的《過秦論》中,可以顯而易見的看見關中地區(qū)位于函谷關之西的雍州之地。那么雍正具體是哪里呢?根據(jù)《禹貢》的記載來看,雍州是最早時候的華夏九州之一,包攬了今天的陜西、寧夏全境及青海、甘肅、寧夏、新疆部分、內蒙部分,后來改稱為涼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西涼。
而現(xiàn)在,關中地區(qū)就位于陜西省中部,具體包含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等五市一區(qū),大都是平原地帶,總面積足有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萬,屬于北方地區(qū)。
那么,關中地區(qū)在古時候逐鹿天下的戰(zhàn)爭中到底有具備有何種優(yōu)勢呢?讓我們來一步一步看。
1.文化優(yōu)勢
首先就是文化優(yōu)勢,一個地區(qū)想要個其他地區(qū)相比而具備足夠的優(yōu)勢,那么文化底蘊的必不可少。
而眾所周知,在我們的認知中,一般所認為的文化底蘊深厚的地區(qū),首先就是中原。而中原地區(qū)顯然并非是位于北方的關中,而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作為中華文明的中心,中原地區(qū)的文化底蘊自然毋庸置疑,
其次,便是鼎鼎大名的齊魯大地。作為孔子的故鄉(xiāng),同時也是周朝的嫡系諸侯國,周公的封地,齊魯大地的名號可不是說說那么簡單。古時候的大儒世家大都聚集在這里,也就是如今的山東地區(qū),其文化底蘊也可見一斑。
那么關中呢?關中為世人皆知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而沒有出過什么特別出名的名人,在文化方面,他到底有何優(yōu)勢呢?
其實關中地區(qū)的文化底蘊超乎想象的深厚,只是因為時代太過久遠的原因,不大為人所知。文明一般所知曉的文化發(fā)源地大都是指周朝之后,而周朝之前,一般往往不為大家所知。
而昔,周起與岐山,其實岐山就位于關中地區(qū),可見正式依靠著關中地區(qū)早年的獨特優(yōu)勢,周才能取商而代之。
關于岐山的記載,首先就是其作為周朝的王興之地,是周文化當之無愧的發(fā)祥地,所以便是天子之鄉(xiāng)。但關中地區(qū)的文化底蘊還不止于此,最早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
據(jù)傳黃帝之時,岐山之下居住有一位當時最著名的醫(yī)生——岐伯。這位岐伯可了不得,不僅醫(yī)術超神,而且上通天文下知地理,連樂器樂理也難不倒他,不僅如此,岐伯更是黃帝的老師,據(jù)宋《路史》載:“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黃帝至岐見岐伯,引載而歸,訪于治道?!?/p>
同時,關中地區(qū)更是上古時期炎帝部落所居住的地區(qū),在中國的文化歷史上刻有濃墨重彩的《黃帝內經》、《周易》這兩本奇書,也是誕生于此。
最后關中地區(qū)更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青銅器之鄉(xiāng)”、“甲骨文之鄉(xiāng)”,其境內有著眾多的千年古縣,如岐山、寶雞、咸陽等等。可見關中地區(qū)的歷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
2.地理優(yōu)勢
自古以來,兵家都講究拒地理之險,不僅是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守土之能,更是要進可攻退可守的攻城之利。了解這一點之后,我們再來看關中地區(qū)是否滿足這兩大要點。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關中為什么要叫“關中”,我們知道古人取名從來都是不是隨隨便便取的,而是根據(jù)這個地點的獨有特點來命名。而關中之所以叫“關中”,就是因其位于四關之內,東有潼關,西據(jù)散關、南擁武關、北坐蕭關。
當然這里需要特別說明一點,秦國時期的四關還沒有潼關,而是函谷關,而潼關則是修建于東漢時期。所以在這里,我們主要來談一談函谷關在內的四關,潼關暫且不談。
函谷關:函谷關修建于現(xiàn)在河南省靈寶市以北十五公里處的王垛村,東為弘農河,西是函谷道,南接秦嶺,北挨黃河,且四全是周峭壁陡立,且大樹從生,人不能過。所以古時候的想要進關中,就必須走函谷關,根本沒有辦法繞過,但是過了函谷關卻又是另外一番光景,可一馬平川直如關中大地??珊汝P顯然沒那么容易扣開,否則古人也不會說它是“車不能方軌,馬不能并鞍”的險關了。
函谷關作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險地,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函谷關曾是晉國遏制秦國向東發(fā)展的利器,據(jù)函谷一關,則秦人皆閉于其中。只可惜三家分晉之后,因占據(jù)此地的魏韓兩國不是秦國對手,此關被秦人奪取反而成了秦國手里的利器,使其進可攻六國之地,退而六國皆不可過。
秦國以此為前沿陣地不斷的隨意躪關東六國。哪怕是蘇秦領六國相印大破秦國,卻也只能止步于函谷關之外。于是西漢賈誼方才有言——于是六國之士……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過秦論》)
散關,便是我們常說的大散關,最同樣是自古兵家必爭之地。最早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稱散關南宋詩人陸游曾著有《書憤》一詩,寫到“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就是在說當年諸葛亮出散關卻被曹真以其地勢所阻之事,可見散關之難克。
散關位于寶雞市南郊秦嶺北麓,是古時候著名的“川陜咽喉”,所謂的“暗度陳倉”,就是指從這里經過。四川地區(qū)的險要想來不比我多言,而散關作為四川邊境最為著名的險要關隘之一,加之兵仙韓信和武侯諸葛亮留下的這兩大典故,已經讓人無法去懷疑它的重要性和攻打難度了。
武關,同樣是古代著名的兵家必爭之地。武關和函谷關比較相像。武關之內為關西,地勢較為平坦,可武關之外卻是崖高谷深,狹窄難行,同樣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勢。
其實武關既然能被當做古時候的“三秦要塞”,“秦楚咽喉”,便已經足夠說明其的險要性了,否則如何能成功阻攔秦國和楚國這兩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強盛國家之間的摩擦?
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卷五十四中有記載說:“扼秦楚之交,據(jù)山川之險。道南陽而東方動,入藍田而關右危。武關巨防,一舉而輕重分焉?!?/p>
蕭關,和前面的三關不一樣,前面的三關都主要是在防守華夏諸侯,而蕭關則主要是在防備關中西北方向的外族威脅。
關中地區(qū)的外族威脅主要來自于隴西、河西以及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如商周時期的犬戎,秦漢時期的匈奴,以及隋唐時期的突厥、吐蕃以及北宋時期的夏黨項。而蕭關自古以來就是防御這些游牧民族的前哨。
蕭關位于六盤山山口依險而立,扼守自涇河方向進入關中的通道,是關中西北方向的重要關口,屏護著關中西北的安全。
有這四關之地,關中地區(qū)可謂是既可以關起門來過自己的日子,也可以打開門來奪取他人土地,這一切的主動權都在自己的手上,所以從戰(zhàn)國時期關中地區(qū)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就是在說關中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
其實這一點在商周之戰(zhàn)中就可以看出一二。昔日強大的商紂起兵討伐還弱小的西周,卻硬生生被困死在了西岐之外,在家喻戶曉《封神榜》上就有另類的描寫:商朝大元帥率領大軍伐周,久功不得大軍只能扎營于西岐之外,之后被姜子牙以一場大雪被盡數(shù)埋葬。如此神話般的結局自然是假,但攻不進西周卻是真。而西周出岐山,卻一路直搗黃龍,最終過黃河攻取了朝歌。
3.資源優(yōu)勢
上文說到關中地區(qū)是“四塞之地”,可能很多人會懷疑四塞到底是好還是不好,畢竟坐困一地,好像并沒有什么好處。尤其是在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中,關中地區(qū)好像一直比較貧瘠,恐怕難以自足,現(xiàn)在我們就來看看關中地區(qū)的資源糧草到底有多豐厚。
雖然很多人認為古時候的關中應該是十分荒涼的地方,畢竟在后來曾有西涼這一說法,且秦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本來就被中原諸侯視為蠻夷之土。但其實關中之地卻完全稱得上是得天獨厚的鐘靈之地。
關中南靠八百里秦川,雖地勢難行,卻滿是物華天寶,又有渭河從中穿過,造就了關中平原的肥沃土地。雖然世人眼中的莽荒三秦,完全就是個人杰地靈的好地方。
我們都知道四川有“天府之國”的美稱,其實關中地區(qū)早在四川之前就有這個稱呼了。張儀入關見秦惠王時就曾說過“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在具體點的描寫就是“田肥美,民殷富,戰(zhàn)車萬乘,奮擊百戰(zhàn),沃野千里,蓄積多饒?!保頌闈h初三杰之一的張良更是直言關中是“金城千里”,也正是因為聽了張良的話,劉邦才選擇了定都關中。
其實關中地區(qū)的土地肥沃,產物肥厚的記載,還有更久遠的記載。周朝的先祖后稷并不是在關中地區(qū)建立的西周,而是在“豳”??墒窃趥鞯搅酥芪渫醯奶珷敔敼殴珌嵏钢畷r,因為犬戎的威脅,便只能東遷,于是就到了岐山。
而古公亶父之所以選擇遷移到此,肯定不單單是因為這是安全的原因,因為單純?yōu)榱税踩脑?,他完全可以遷移去更遠地方,而不是繼續(xù)留在“陜西”地界(岐山和豳都位于如今的陜西省)。其實更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岐山所在的關中地區(qū),土地足夠肥沃,而姬發(fā)家傳的本身,也就是農業(yè),兩兩結合,于是就造就了當時西岐物產豐厚的結果,遠遠比同時期的其他地方更加富足。
而三國時期,諸葛亮之所以一直執(zhí)著的攻打隴右地區(qū),也是因為這里物產豐厚的原因。隴右多糧,只要拿下了隴右,那么一直困擾著蜀軍的糧草問題就將迎刃而解,而關中鄰靠隴右,隴右地區(qū)就是其天然的糧倉。
所以關中地區(qū)關起門來,也根本不會因為資源的問題而發(fā)愁,最多是會在文化科技的發(fā)展方面落后。但顯然,對于當時的中國甚至世界而言,科技都還沒有得到重視,所以這個問題壓根不存在。
至于文化,秦國可從來沒有像后世的清朝那么自大,從沒有發(fā)布閉關鎖國的法令,反而是大力吸引外來的人才和學問以促進本土文化和國力的發(fā)展。諸如張儀、商鞅、李斯等名臣,都不是秦國本地人。
結語
關中地區(qū)同時占據(jù)文化、地理、資源三方面的優(yōu)勢,可謂是進可攻東方六國,退可守三秦之地,困可自給自足。如此以來,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周、秦可奪天下,且古代帝王大都喜歡建都關中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1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