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鄭袖不妒
【原文】
魏王遺荊王美人①,荊王甚悅之。夫人鄭袖知王悅愛之也②,亦悅愛之,甚于王。衣服玩好,擇其所欲為之。王曰:“夫人知我愛新人也,其悅愛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養(yǎng)親,忠臣之所以事君也?!狈蛉酥踔灰约簽槎室?,因為新人曰:“王甚悅愛子,然惡子之鼻,子見王,常掩鼻,則王長幸子矣?!庇谑切氯藦闹?,每見王,常掩鼻。王謂夫人曰:“新人見寡人常掩鼻,何也?”對曰:“不已知也?!蓖鯊?qiáng)問之,對曰:“頃嘗言惡聞王臭③?!蓖跖唬骸柏嬷?!”夫人先誡御者曰:“王適有言必可從命?!雹萦咭蜣淼抖婷廊刷蕖#n非子的寓言)
【注釋】
①遺:贈送。荊王:即楚王。詩賦中常指楚襄王,傳說中有襄王與巫山神女戀愛的故事,見宋玉《高唐賦序》、《神女賦序》。唐沉佺期 《巫山高》詩之二:“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陽;裴回作行雨,婉孌逐荊王?!雹诜蛉耍汗糯T侯的妻子稱夫人,后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以及下人對主人妻子的稱呼?,F(xiàn)在多用于正式場合。③頃:剛才,不久以前。嘗:《廣韻》曾也。④劓(yi):原意為古代割鼻之刑。《玉篇·刀部》:“劓,割也。”⑤適:如果,假如,假定??桑簯?yīng)當(dāng),應(yīng)該。⑥揄(yú):揮動,拿出。
【譯文】
魏王又送給楚王一個絕色的美人,楚王的心很快就被魏美人迷住了。楚王的夫人鄭袖,內(nèi)心非常嫉妒,對外卻表現(xiàn)出比楚王還要喜歡她,珠光寶氣的衣服珍玩,一切都讓魏女挑選,然后送給她。鄭袖的這些假象,完全蒙蔽了楚王,楚王對鄭袖說:“夫人知道我喜歡新來的美人,你能順承王意、愛王之所愛,喜愛她卻甚于我了,這是孝子贍養(yǎng)父母,忠臣侍奉君王的行為啊!”
鄭袖確信楚王不再懷疑自己嫉妒魏美人了,便暗地里加快了設(shè)計加害魏美人的步伐。因此,對魏美人說:“楚王非常寵愛你,但不喜歡你的鼻子,小女子去見大王的時候,要掩住自己的鼻子,這樣就會經(jīng)常受到楚王的寵幸了?!保n非子的寓言)
于是,魏美人毫不戒惕地聽從鄭袖的話,每次見楚王時,都掩住鼻子。楚王對鄭袖說:“新美人來見我,經(jīng)常掩住鼻子,這是為什么呢?”鄭袖故意遮遮掩掩,假裝糊涂地回答道:“我也不知道其中的緣故?!背踅z毫沒有意識到鄭袖的構(gòu)陷,不知不覺地落入了鄭袖精心設(shè)計的圈套,硬要追問個水落石出。鄭袖竊喜時機(jī)終于等到了,便加油添醋地回答說:“不久前曾經(jīng)聽她說過,不喜歡聞到王的臭味?!背跻宦犈豢啥?,大聲喝道:“把她的鼻子割下來!”
由于鄭袖事先曾經(jīng)告誡侍衛(wèi)說:“楚王如果有什么命令,必當(dāng)立即執(zhí)行?!彼?,未等楚王息怒,侍衛(wèi)順勢揮刀,便把美人的鼻子割掉了。
【說明】
《韓非子》全書共10余萬言,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全書有寓言故事三四百則。作者善于巧妙地運用寓言故事來說理,而取材于社會現(xiàn)實、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民間故事的寓言,則是韓非子對社會現(xiàn)象深入仔細(xì)觀察后提煉出的,這些生動的故事,雖然出自特定的環(huán)境,但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其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的完美結(jié)合,給人以智慧和啟迪。因此,書中許多寓言故事早已深入人心,有的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如<自相矛盾>、<諱疾忌醫(yī)>、<守株待兔>、<鄭人買履>、<老馬識途>等,更是耐人尋味、警策世人,所以流傳數(shù)千年仍被廣泛引用而不衰。
張松如先生(筆名公木)說:“韓非子寓言故事集的一個最明顯特征,就是比較全面而系統(tǒng)的反映了韓非子的歷史觀、社會觀、文藝觀以及方法論和認(rèn)識論,可以說,讀韓非子寓言故事,幾乎等于讀了一部法家思想輯要?!?/p>
<鄭袖不妒>這則寓言故事,出自《韓非子·內(nèi)儲說下》。韓非子借以說明‘人主失誅,大臣成私’的道理。
二、夫妻祈禱
【原文】
衛(wèi)人有夫妻禱者,而祝曰:“使我無故,得百來束布。①”其夫曰:“何少也?”對曰:“益是②,子將以買妾。”(韓非子的寓言)
【注釋】
①束:《易·賁》:束帛戔戔(ji?。睿W酉膫鳎骸拔迤槭??!保ㄆ?,四丈也?!墩f文》)。②益:多,富,富裕。是:很,非常。
【譯文】
衛(wèi)國有一對夫妻向神靈祈禱,并且恭恭敬敬地跪在神前三叩九拜,虔誠地向神提出真誠的期望,妻子念念有詞地禱告:“仁慈的神?。〉副S游覀兤桨矡o事,并賞賜我能得到一百來束布?!?她的丈夫在旁邊埋怨道:“為什么求這么少一點點呢?”妻子回答說:“唉!太多了,你就會拿去買個小老婆?!?/p>
【說明】
<夫妻祈禱>這則寓言故事,出自《韓非子·內(nèi)儲說下》。韓非子認(rèn)為:人與人之間利害關(guān)系不同——即“利異”,不僅君臣之間的利益不同甚至相悖,而且在金錢的驅(qū)使下,夫妻之間亦各懷異心。
三、子罕辭玉
【原文】
宋人或得玉①,獻(xiàn)諸子罕②,子罕弗受。獻(xiàn)玉者曰:“以示玉人③,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xiàn)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被锥嬖唬骸靶∪藨谚?,不可以越鄉(xiāng),納此以請死也④?!?/p>
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⑤,富而后使復(fù)其所。
(本故事出自《春秋左傳·襄公十五年》)
【注釋】
①或:或,有也?!缎栄拧V言》。無定指,與“某”相近。有一天。②諸:是古漢語中使用廣泛的兼詞,即“之于”或“之乎”的合音。子罕:春秋時期宋國的司城(掌管工程建筑的官),又名樂喜。③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祝汗艜r的一種跪拜禮,是‘九拜’中最恭敬的。《周禮·春官·大?!酚兴^“九拜”的說法,排在第一的,也是最恭敬的叩拜禮就是稽首?;?。叩頭至地停留多時,則為稽首。④納:收藏,保存。請:愿意。⑤為之攻之:治理,加工。
【譯文】
春秋時期有個宋國人,一天偶然挖到了一塊美玉,連忙跑去獻(xiàn)給掌管工程建筑的新任‘司城’子罕。沒想到卻碰了一鼻子灰,子罕執(zhí)意不收。獻(xiàn)玉的人笑著說:“這塊寶玉,我悄悄拿給雕琢玉器的工匠鑒定過,他認(rèn)為絕對是塊難得一見的珍寶,我才敢拿來敬獻(xiàn)給您這樣德高望重的人,大人您還是收下吧!”
子罕義正嚴(yán)辭地回答道:“我把潔身自愛、不貪圖財物的操守視之為寶,你則把這塊玉看作是寶。假如你把美玉給了我,我又貪婪地收下你獻(xiàn)的美玉,我們兩人豈不是都喪失了自己擁有的‘寶’嗎?不如各自珍視自己認(rèn)為最寶貴的東西吧!”
子罕的這一番話,說得獻(xiàn)寶人滿臉愧色,叩頭至地多時,然后緩緩對子罕說道:“大人??!小民獻(xiàn)玉,并不是要攀附權(quán)貴。您可知如今惡賊猖狂,而我在南山偶得此寶,遠(yuǎn)近皆知。小人若懷藏著寶玉,走不出鄉(xiāng)里就會遇到危險,保留著它就等于自己找死。我還是把它送給大人您吧!這樣我就可以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殺身之禍了!”
子罕明白了獻(xiàn)玉人的苦衷,就把他安置在城里住下來,而且把美玉收下,放在安全的地方,然后讓玉工精雕細(xì)琢,再賣出去,把錢全部給了獻(xiàn)玉的人,讓他成了一個富翁。最后安安全全地送他回家,還派人加強(qiáng)緝盜,保證百姓安寧。獻(xiàn)寶人千恩萬謝,歡天喜地返回家里,四鄉(xiāng)百姓都敬佩子罕不占不貪的高尚品質(zhì)?!白雍鞭o玉”的佳話從此流傳開來。
四、狗猛酒酸
【原文】
宋人有酤酒者①,升概甚平,遇客甚謹(jǐn),為酒甚美,懸?guī)蒙醺撷?,然不售,酒酸怪其故③。問其所知閭長者楊倩④,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則酒何故不售?”曰:“人畏焉?;蛄钊孀討彦X,挈壺甕而往酤⑤,而狗迓而龁之,⑥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p>
夫國亦有狗,有道之士,懷其術(shù)而欲以明萬乘之主⑦,大臣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脅⑧,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韓非子的寓言)
(本故事節(jié)選自《韓非子·外儲說上》)
【注釋】
①酤(gū)酒:賣酒。②升:量酒的器具。為:釀造。③怪其故:對這種料想不到的事情感到奇怪。④問其所知:向有學(xué)問的人請教。閭(lǘ):鄰里。⑤挈(qiè):用手提著。甕:盛酒漿的壇。⑥迓(yà):《爾雅》:迓,迎也。即沖著。龁(hé):咬。⑦明:幫助開導(dǎo)。⑧蔽脅:蒙蔽控制。
【譯文】
宋國有個釀酒的生意人,他開的酒家,量器精準(zhǔn)公平,對客人服務(wù)周到恭謹(jǐn),而且酒香味美,店外懸掛的酒旗高揚醒目。
按理說,這個酒家一定會生意興隆,可恰恰相反,他家的酒常常發(fā)酸變質(zhì)卻賣不出去。
店主也對這種情況感到奇怪,冥思苦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向鄰里中有學(xué)問的楊倩老人請教。楊倩老人問他:“您家店鋪里的看門狗很兇嗎?”店老板迷惑不解地說:“狗的確很兇,但如此好酒為什么賣不掉呢?”楊倩老人笑道:“人家怕你的惡狗呀!有的人叫自己的小孩懷里揣著錢,提著酒壺、抱起酒壇,上你家去打酒,而你的惡狗卻沖著顧客齜牙咧嘴咬人,多可怕呀!你的酒再好,還有多少人敢來買呢? 所以,直到發(fā)酸也賣不出去。
一個國家也有惡狗,有道德有才干的人,身懷絕佳的治國方略與理想,想去幫助、開導(dǎo)大國君王,而那些大臣就像惡狗一樣,齜牙咧嘴擋道咬人。這就是君王受蒙蔽受控制,而有道德有才干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啊!
五、魯相嗜魚
【原文】
公孫儀相魯而嗜魚①,一國盡爭買魚而獻(xiàn)之,公孫子不受。其弟子諫曰②:“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③,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④;有下人之色,將枉于法;枉于法,則免于相。雖嗜魚,此不必致我魚⑤,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于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贝嗣鞣蚴讶瞬蝗缱允岩?,明于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⑥。
(本故事節(jié)選自《韓非子·外儲說下》)
【注釋】
①公孫儀:復(fù)姓公孫,名儀。戰(zhàn)國魯穆公時的丞相。②弟子:門徒(親受業(yè)的高第生稱弟子,轉(zhuǎn)相傳授不直接受業(yè)的普通學(xué)生稱門生,統(tǒng)稱為門徒或諸生)。諫:規(guī)勸。③唯:因為。④即:假如。下人之色:指仰承別人的臉色。⑤此:這樣。不必:未必,不一定。致:送給,給予。⑥為:幫助,治理。(韓非子的寓言)
【譯文】
戰(zhàn)國魯穆公時,公孫儀做了魯國丞相。他特別喜歡吃魚,一國上下能夠接近他的人,都爭相買來一筐筐活蹦亂跳的應(yīng)時鮮魚進(jìn)獻(xiàn)給他。但是,公孫先生一概拒收。他的門徒有些不解,規(guī)勸他說:“先生特別喜歡吃魚,又不肯接受別人的饋贈,這是為什么呢?”
公孫儀語重心長地告誡弟子說:“正是因為我喜歡吃魚,才明確拒絕別人送魚。假如接受別人的魚,難免就會仰承別人的臉色。仰承別人的臉色辦事,將會走上違法的道路,違法就會被罷免相位甚至入獄蹲監(jiān),這樣一來雖然想吃魚,未必還會有人無緣無故地送魚給我,我又失去了俸祿,吃魚的機(jī)會就沒有了。如果我不接受別人送的魚,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為官,就不致于違法而失掉相位,這樣我雖然愛吃魚,還有足夠的俸祿,能夠長期供給自己吃上多種多樣美味可口的魚。”
公孫儀清醒自律、廉潔守法的思想品格,在這里明白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而且明白告訴人們,‘需要別人的幫助,等著別人來監(jiān)督,不如自己管好自己’。
六、田嬰城薛
【原文】
靖郭君將城薛①,客多以諫。靖郭君謂謁者無為客通②。齊人有請者曰:“臣請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請烹。③”靖郭君因見之??挖叾M(jìn)曰:“海大魚?!币蚍醋摺>唬骸翱陀杏诖??!笨驮唬骸氨沙疾桓乙运罏閼颉!本唬骸巴?,更言之。④”對曰:“君不聞大魚乎?網(wǎng)不能止,鉤不能牽,蕩而失水,則螻蟻得意焉⑤。今夫齊,亦君之水也。君長有齊陰⑥,奚以薛為?失齊,雖隆薛之城到于天,猶之無益也。⑦”君曰:“善!”乃輟城薛⑧。
(本故事節(jié)選自《韓非子?說林下第二十三》)
【注釋】
①靖郭君:本名田嬰,戰(zhàn)國時齊國宗室大臣。田嬰是齊威王的小兒子、齊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文(孟嘗君)之父。齊湣王即位三年時,賜封田嬰于薛邑,故稱薛公,號靖郭君。城薛:城:動詞,筑城。薛:春秋時諸侯國國名。戰(zhàn)國時為齊所滅。地在今山東省滕州南。滕州市有“薛國古城”。②謁(yè)者:泛指傳達(dá)通報的奴仆。③請者:拜訪的人。三言:三個字。益:多。有于此:有,等候,等待。④亡:通“毋”??勺g為“不”、“不要”。更:連續(xù),接續(xù)。⑤蕩:平坦。⑥陰:《釋名》陰,蔭也。蔭庇。⑦?。罕玖x:高。隆,豐大也。—《說文》。⑧輟(chuò):中止,撤銷,舍棄。
【譯文】
春秋時齊湣王賜封田嬰于薛城,號靖郭君。靖郭君到薛城后,準(zhǔn)備大筑城墻。一些貴族的門客、策士,大多認(rèn)為這樣做,既勞民傷財又會引起齊王的猜疑。紛紛上門勸阻。靖郭君命令負(fù)責(zé)傳達(dá)通報的奴仆,不要為那些前來勸說的人通報放行。
齊國有個非常聰明的訪客,想了一出奇招,他首先用極富誘惑力的驚人之語制造懸念,對靖郭君說:“臣下請求說三個字就行了!多一個字,情愿把我投入鍋中煮死?!边@一招果真引起了靖郭君的好奇心,因而破例接見了他。
齊人趕快上前稟告說:“海大魚?!比缓筠D(zhuǎn)身就走。靖郭君對這三個字,卻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趕忙說:“客人請等一等,留下把話說完吧!”齊人說:“卑微的小臣,不敢把自己的生死當(dāng)兒戲??!”靖郭君說:“不要走,繼續(xù)說吧!”
齊人見進(jìn)言的時機(jī)成熟了,于是有條有理地回答道:“您沒聽說過海中大魚的故事嗎?魚網(wǎng)不能攔阻它,魚鉤不能牽絆它??墒?,在平坦無水的地方,連小小的螻蛄和螞蟻,也可以在它面前得意忘形了(韓非子的寓言)
如今,強(qiáng)大的齊國,就是您的水呀!如果您永遠(yuǎn)有齊國的蔭庇,還筑這小小薛城的城墻干什么呢?假如您失掉了齊國的保護(hù),即使把薛城的城墻筑得與天一樣高,又有什么用呢?”
靖郭君聽了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高興地說:“對!”于是,放棄了在薛城筑城墻的打算。
七、郢書燕說
【原文】
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①,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痹贫^書“舉燭”②,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③,曰:“舉燭者 ,尚明也④,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毖嘞喟淄?,王大說⑤,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舉學(xué)者多似此類。
(本故事節(jié)選自《韓非子?外儲說上》)
【注釋】
①郢(yǐng):春秋戰(zhàn)國時楚國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縣紀(jì)南城。郢人:借指楚國人。遺: 動詞。給予,送交。遺書(投書;寄信) ②云:說話。過書:錯寫。③說:解釋。④尚明:尊重賢明之人。⑤白:稟告;報告 虛吏白州,州白大府。―唐·柳宗元《童區(qū)寄傳》。說:同‘悅’。
【譯文】
楚國郢都有一個人,夜里急著給燕國丞相寫信,一邊思考一邊寫著。由于燭光昏暗,就命令持燭的下人‘舉燭’,意思是使明燭高照,寫信才看得清楚。那時,他腦子里想著‘舉燭’,嘴里念道‘舉燭’,不知不覺地竟把‘舉燭’二字,誤寫在信上了。隨后又未經(jīng)仔細(xì)檢查,就急急忙忙把信送了出去。
信寄到燕國,丞相讀來讀去,對‘舉燭’二字,百思不得其解。然而堂堂燕國丞相,又沒臉面去向別人請教。只好自作聰明胡亂解釋一通,說:“楚人之才的確高深莫測,這‘舉燭’二字真是用得太妙了。原來是希望我有明亮銳利的眼光,尊重賢明之人,也就是要選拔任用有才德、有見識的人。”
燕國丞相,把他穿鑿附會的理解,稟告燕王,燕王非常高興地采納了丞相的意見,廣納賢才,一段時間燕國曾治理得很好。
這真是個天大的笑話。楚人誤書,燕相謬解。誤打誤撞,竟成了燕國的國策。不過,這只是一種僥幸罷了,不足為訓(xùn)??墒?,當(dāng)今推舉那些所謂治學(xué)的人,大多近乎于這種類型??!
八、衛(wèi)人嫁女
【原文】
衛(wèi)人嫁其子而教之曰①:“必私積聚。為人婦而出②,常也。其成居,幸也。③”其子因私積聚,其姑④以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⑤,倍其所以嫁⑥。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⑦。今人臣之處官者皆是類也。
(本故事節(jié)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注釋】
①子:這里是指女兒。古漢語中,“子”可指“兒子”也可指“女兒”。②出:指“休棄”,被婆家逐回娘家。古代宗法制度之一,女子有“無子、淫逸、不事公婆、口舌、盜竊、妒忌、惡疾”等七種情形之一的,可被夫家休棄,稱為“七出”。③成:猶終也。幸:指僥幸。④姑:舊時妻稱夫的母親為姑。如翁姑,即公婆。⑤所以反者:所以,猶可以。反:同“返”,“被趕回來”。 ⑥倍:指加倍,超過。所以:用以,用作。嫁:指嫁妝。女子在出嫁時帶到丈夫家里的錢物。⑦罪:這里作動詞用,責(zé)備。非:過失。⑧自知:知:同“智”,自認(rèn)為聰明。
【譯文】
衛(wèi)國有個極其貪婪的人,在嫁女的時候,教唆女兒說:“到了夫家,一定要抓住機(jī)會悄悄積攢私房錢。因為做人家的媳婦,被婆家休棄逐回娘家,是常有的事;那些能共同生活白頭到老的,算是僥幸得見的了?!?/p>
衛(wèi)女在父親的唆使下,乘便私下積聚錢財。她的婆母畢竟更為老練,很快就掌握了衛(wèi)女私下聚斂錢財?shù)淖C據(jù)。雖然婆母也知道這類事情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只是覺得衛(wèi)女積的太多了,因而把她趕回娘家。
衛(wèi)女失去了丈夫也沒了臉面,但她返回娘家時帶回的錢財,比出嫁時所帶去的嫁妝,有了成倍的增加。
父親以女兒的幸福為代價,不但不責(zé)備自己對女兒教育的過失,反而自認(rèn)為聰明,使自己增如了財富。
現(xiàn)在,那些貪婪無恥的臣子們,居于有權(quán)勢的地位,他們的為官斂財之道,都是這類情況??!
九、庸客致力
【原文】
人為嬰兒也,父母養(yǎng)之簡,子長而怨;子盛壯成人,其供養(yǎng)薄,父母怒而誚之①。子、父,至親也,而或譙或怨者,皆挾相為而不周于為己也②。
夫賈庸而播耕者③,主人費家而美食,調(diào)布而求易錢者④,非愛庸客也⑤。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⑥。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盡巧而正畦畤者,非愛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錢布且易云也⑦。此其養(yǎng)功力,有父子之澤矣,而心調(diào)于用者,皆挾自為心也⑧。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為心,則越人易和⑨;以害之為心,則父子離且怨。
(本故事節(jié)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注釋】
①簡:粗糙馬虎,簡單粗暴。誚(qiào):通“誚”。責(zé)備。②譙:《廣雅》呵也。怒責(zé),呵斥。挾:懷著。相為:相助;相護(hù)。③賈庸:賈,這里指出賣。庸:古同“傭”,受雇用。④調(diào)布(diào bù):賦稅款。《隋書·劉昉傳》:“劫調(diào)布以為牟甲,募盜賊而為戰(zhàn)士?!?求易:求,選擇。又通“逑”。聚合,集中?!墩f文》“逑,斂聚也?!?易:變成。⑤庸客:受雇而為人耕作的人。⑥曰:為,是。如是:如此,這么,像這樣。耨:刺地除草。熟耘:熟,認(rèn)真細(xì)致地。耘:培土。在植物的根部壘土。⑦正畦畤:正,整治。畦畤(qí zhì):田塊田界。錢布:錢幣。布,古代一種鏟形的貨幣。云:文言虛詞,無實在意義。⑧功力:指雇工。心調(diào)于用:調(diào)(diào),動詞,計算,耍弄花招。用:行事;行動。自為心:就是自然而成的“自利”之心。⑨越人易和:越:遠(yuǎn)也?!稌ぬ┦摹酚桕赂矣性截手尽T饺?,即疏遠(yuǎn)的人。
【譯文】
人在生長發(fā)育階段,父母養(yǎng)育孩子簡單粗暴,孩子長大了就會埋怨父母;兒子長大成人,對父母的供養(yǎng)數(shù)量太少,父母就會發(fā)怒責(zé)備兒子。父子之間有血緣之親,然而有時也會責(zé)備埋怨。這是因為懷著依賴別人相助的心理, 認(rèn)為對方盡義務(wù)不周到,就會責(zé)怪、埋怨對方。
出賣勞力受人雇用,與出錢雇用別人播種耕耘,就不一樣了。傭工與雇主之間,只是勞力與金錢的交換關(guān)系。
雇主耗費家財置辦美食,讓雇工們吃上豐盛的飯菜;把交賦稅的錢款都集中起來,按時發(fā)給他們工錢。這并不是因為主人喜愛敬重雇工,而是由于這樣,耕地的人才會深耕達(dá)到表土下層,以利于農(nóng)作物生長;刺地除草的人才會認(rèn)真細(xì)致地在莊稼的根部壘土,以利于消滅雜草和蟲害。
雇工全力快速地犁地除草,能用功盡巧整治田塊田界,也并不是喜愛敬重主人,而是由于這樣,吃的羹湯飯菜才會豐盛味美,還容易得到工錢。主人這樣來供養(yǎng)雇工,有如父子之間的關(guān)懷照顧了。這是因為人的心理,都有一種首先算計私利而后行事的傾向,也就是懷著一種自然形成的“自利”之心。
所以,辦事或給人好處,如果從利人可同時利己著想,那么即使關(guān)系疏遠(yuǎn)的人也容易和好;如果因為自己受了傷害,就老是想著傷害別人,即便親如父子,也會離心離德而互相抱怨
十、中飽私囊
【原文】
趙簡主出稅者,吏請輕重①,簡主曰:“勿輕勿重。重則利入于上,若輕則利歸于民,吏無私利而正矣?!北∫芍^趙簡主曰:“君之國中飽。②”簡主欣然而喜曰:“何如焉?”對曰:“府庫空虛于上,百姓貧餓于下,然而奸吏富矣?!?/p>
(本故事節(jié)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注釋】
①請:請示。詢問。②中飽:從中得利。指侵吞經(jīng)手的錢財使自己得利。
【譯文】
晉國的執(zhí)政大臣趙簡子派稅官出去征稅,負(fù)責(zé)稅務(wù)的官吏向他請示征收標(biāo)準(zhǔn)。趙簡主說:“不輕不重為好。稅收重了,從事生產(chǎn)的收獲或交易所得,過多上交官府,國家富足了,老百姓就會生活貧苦;稅收輕了,從事生產(chǎn)的收獲或交易所得,過多歸于老百姓,就會民富而國窮。這件事,只要國家官員不從中圖謀私利,就可以做到不斜不偏、不輕不重了。”
當(dāng)時,有個叫薄疑的衛(wèi)國賢人,對趙簡子說:“依我看來,您的國家中飽。”
趙簡子聽得飄飄然,還以為簿疑夸獎自己的國家,達(dá)到了中等富裕水平呢!因此顯出一副十分高興的樣子,故意問簿疑:“怎么個‘中飽’呢?”薄疑毫不隱晦地指出:“您的國家上面國庫空虛;下面百姓饑寒交迫;而中間那些經(jīng)手錢物和有權(quán)有勢的貪官污吏,卻利用工作之便,從中得利,將自己的腰包裝得滿滿的??!”
趙簡子聽了這番話,對自己的國家如此糟糕,感到非常吃驚!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18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孔子的簡介孔子生平大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