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桃園三結(jié)義:正史并無寫到三人有結(jié)拜
,只提到情若兄弟
。從年齡上說,關(guān)羽>劉備>張飛
。
2
、溫酒斬華雄:華雄實死于江東猛虎孫堅刀下
,《三國志·演義》反把孫堅寫成是華雄的手下敗將
,這對孫堅太不公平了。

3
、三英戰(zhàn)呂布:呂布實被孫堅擊退
。公孫瓚沒有參加討董聯(lián)盟,所以劉
、關(guān)
、張三也未曾參加,也就不會有虎牢關(guān)三英戰(zhàn)呂布
。
4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只有后將軍袁術(shù),冀州牧韓馥
,豫州刺史孔伷
,袞州刺史劉岱,河內(nèi)太守王匡
,勃海太守袁紹
,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
,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
,廣陵太守張超
,長沙太守孫堅和曹操這十三家?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兹诋敃r正忙于對付黃巾賊
,不可能分身去討董;陶謙當時只有貢獻一些金錢
,并無參加戰(zhàn)役
;馬騰當時尚未接受招安,怎可以參加討董行列?當時公孫瓚正要對付鳥桓
,亦不可能參加討董行列
;至于張楊當時和劉備一樣,只是義勇軍
,而劉備當時亦只是跟隨出征
。
5、關(guān)公斬顏良誅文丑:斬顏良確有其事
,誅文丑的卻是曹操的部下徐晃所為
。
6、張飛鞭督郵:其實真正的肇事者是劉備
。讓我們看看正史的描述:“先主(劉備)討黃巾賊有功
,除(授與官職)安喜尉。督郵以公事到縣
,先主求謁
,不通。直入縛督郵
,杖兩百
,解綬﹝系印章的絲帶﹞系其頸,著馬柳(下民服裝)棄官亡命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度龂尽は戎鱾鳌罚槭裁磩湟却蚨洁],最后棄官潛逃
?典略有記載這件事的原因:朝廷下詔書要州郡淘汰一些因軍功而當官的小吏
,劉備在黑名單里頭。督郵到安喜縣要遣散劉備
,劉備知道了便前去求見
。督郵稱病不見,劉備大怒
,把督郵捆綁于樹上
,鞭杖百余下,最后劉備逃亡
。三國志·演義描寫督郵求賄不成處處刁難劉備
,惹得張飛怒鞭督郵。把官場的丑
、張飛的魯
、劉備的正,描述得絲絲入扣
。雖不符合史實
,不過情節(jié)鋪設(shè)相當精采
,生動刻劃了老實人在丑陋官場的為難和無奈。
7
、徐州誅車冑
、古城斬蔡陽:此乃劉備所為。
8
、土山約三事:那次戰(zhàn)役關(guān)羽是戰(zhàn)敗被擒
,并非有“土山約三事”如此堂皇之事。
9
、曹操獻刀殺董卓:曹操認為董卓終必敗
,不領(lǐng)董卓情,逃歸鄉(xiāng)里
。曹操獻刀
,不見正史,是虛構(gòu)的
。
10
、連環(huán)計:載有貂蟬之人,呂布與董卓爭奪一婢女而起
,但并無指出是有人用計
。
11、關(guān)羽降曹:無特別記載
,應為自愿
。在《三國志·演義》所編造的關(guān)羽投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保護二皇嫂”
,但這是與史實不符的
。根據(jù)史書記載:劉備到徐州后,屯兵小沛
,命關(guān)羽守下邳
。劉備的妻子應該隨劉備住在小沛,而不是住在下邳
。曹兵進攻小沛時
,劉備戰(zhàn)敗逃走,妻子在小沛被俘
,而不是隨關(guān)羽在下邳投降的
。也就是說,關(guān)羽在投降時
,身邊并沒有什么“二皇嫂”。
12
、過五關(guān)斬六將: 此五關(guān)相距甚遠
,也無聯(lián)系
,虛構(gòu)劇情。而且有幾個關(guān)在三國志·時代根本不存在
,至于名稱
,則是唐宋以后才有的。關(guān)羽離開曹操后
,直接從許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劉備
,并未發(fā)生過五關(guān)、斬六將之事
。
13
、被斬的六將:三演說被斬的六將是孔秀、孟坦
、韓福
、卞喜、王植和秦琪
,而這幾個人都不見史書記載
,連名字也是虛構(gòu)的。他們的出場只有一個任務
,就是挨關(guān)老爺一刀
。
14、孫堅之死:孫堅死于硯山
,由于單騎輕出
,只帶幾名隨從,遭黃祖設(shè)伏以落馬及被流矢射死
。
15
、孫策之死:實乃遭刺客暗算傷重不治。在攻打陳登的途中亦是單騎輕出
,不過更夸張
,只有自己一個人去打獵。無巧不巧被許貢的三名家客給盯上(許貢死于孫策之手)
,即便孫策驍勇
,但臉上一箭,受創(chuàng)極深
,雖有黃蓋等人后來極力搶救但仍回天乏術(shù)
。
16、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真有此事
,原因是呂伯奢的兒子欲搶奪財物和報官領(lǐng)賞才死的
,羅貫中為了污蔑曹操還編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話
。
17
、徐庶進曹營:他本名叫單福
,化名徐庶。徐庶的母親在當陽被俘虜
,于是徐庶指著心向劉備說:“我和將軍共建霸業(yè)
,全靠此方寸之地。而今娘親失蹤
,方寸已亂(成語“方寸大亂”的由來)
,留在這里對你沒有幫助,請就此別去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庇谑峭侗疾懿佟
!度龂尽ぱ萘x》說徐庶因為曹操在南征之前就捉了徐庶的母親
,并且偽造書信,誘騙他到曹營
,這和正史不合
。劉備陣營似乎很體諒徐庶的離去,諸葛亮在益州時就公開稱贊過徐庶
。
18
、火燒博望坡:非諸葛實乃劉備之手筆也,發(fā)生在建安七年
,而建安十二年
,諸葛亮才出山。
19
、糜夫人傷重跳井自殺
、趙云推倒土墻蓋井:正史記載,甘夫人和糜夫人在當陽皆安然無恙
,故也沒有趙云推倒土墻蓋井的事情
。
20、長板坡七進七出:趙云護送家小撤退
,十分平淡
,趙云實則戰(zhàn)功平平。
21
、怒吼長板橋:《三國志·演義》寫道曹軍夏侯杰因此肝膽俱裂被嚇死
,這是典型的小說夸張手法。
22
、苦肉計:正史上確有黃蓋詐降曹操一事
,但是否用了苦肉計,未見記載。
23
、舌戰(zhàn)群儒:無此事
,諸葛面見孫權(quán)而已
。諸如舌戰(zhàn)群儒
、群英會、苦肉計
、連環(huán)計等均為虛構(gòu)
。
24、孫夫人投江:孫夫人與劉備的婚事
,本來只是歷史上無數(shù)次政治性聯(lián)姻之一
。是孫夫人去荊州,并沒有劉備跑到東吳去娶親
。這里并沒有多少男歡女愛的色彩
。二人成婚之時,劉備已年近半百
,而孫夫人不過二十上下
,年齡相差約三十多歲。一個是貪圖皇位的梟雄
,另一個是任性而為的驕女
,彼此互不信任,何來歡愛
?所以
,劉備入益州不久,孫權(quán)就「大遣舟船迎妹」
,而孫夫人也毫不猶豫地回了娘家
,還差點帶走了劉備的寶貝兒子阿斗。從此
,她一去不返
,杳無音信,與劉備恩斷情絕
。因此后來孫夫人投江自盡是假
,絕無此事。而劉備呢
?占據(jù)益州之后便娶了寡居的吳氏(吳懿之妹
,劉璋之嫂),也看不出對孫夫人有什么留戀
。正因為這樣
,在《三國志·.蜀書.二主妃子傳》中竟沒有一句話提到孫夫人!史書上沒有記載孫夫人的最后結(jié)局
,但可以肯定
,她是絕不會為了劉備而殉情自盡的
。
25、曹操與二喬:二喬姐妹國色天香
,人稱“小霸王”的孫策和儒雅俊秀的周瑜在奮力攻破皖城
,娶了二喬為妻。如果后來赤壁之戰(zhàn)能夠取勝
,曹操攬“二喬”于銅雀臺以供享樂
,是有可能的,可惜戰(zhàn)敗了
。
26
、周瑜智算蔣干:歷史上的蔣干沒有說服周瑜,就回來了
,稱贊周瑜雅量高致
,并沒有中計,而且這件事發(fā)生在赤壁之戰(zhàn)幾年以前
。
27
、赤壁之戰(zhàn):太史慈并未參加赤壁之戰(zhàn),而是在戰(zhàn)前已經(jīng)去世
; 龐統(tǒng)未曾參與過赤壁之戰(zhàn)
;曹操橫槊賦詩的事情并非發(fā)生在赤壁之戰(zhàn)前夜,而是在為迎接漢獻帝遷往許都而舉辦的酒會上
;張松見曹操是在赤壁之戰(zhàn)前
,并不是曹操擊敗馬超之后;曹操建銅雀臺以及曹植為之作賦
,都發(fā)生于赤壁之戰(zhàn)之后
。
28、草船借箭:無此事
。古代夜戰(zhàn)時對船的箭頭一般都會有火
,試問有幾人敢冒此險呢?歷史上曾有次曹操進攻濡須
,趕上孫權(quán)坐船來察看敵情
。曹操命令放箭,結(jié)果孫權(quán)的船挨了很多箭
,船身傾斜就要翻了
。孫權(quán)急中生智,命令掉轉(zhuǎn)方向
,等另一側(cè)也挨了很多箭
,兩邊均衡后就撤回去了。這樣的“借箭”,顯然并非預謀
,而是隨機應變
。
29、黃忠之死:黃忠病死
,并非在夷陵之役時戰(zhàn)死
,他也未參加此役。
30
、孔明借東風:純屬虛構(gòu)
,冬至時日,多有東南風
,此乃曹操之天災,非人為
。
31
、華容道關(guān)羽義釋曹操:這是羅貫中為丑化曹操,樹立關(guān)羽的高大形象和孔明軍事天才形象而虛構(gòu)的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酌鞲緵]想到曹操會走華容道,是劉備想到的
,劉備率軍去追時曹操時
,曹操已經(jīng)跑了。
32
、戰(zhàn)長沙:劉備南征荊南四郡
,四郡守望風而降,黃忠便隨長沙太守韓玄同降
,并未發(fā)生戰(zhàn)斗
。
33、刮骨療傷:關(guān)羽刮骨療傷時面不改色的事跡
,在正史里頭有記載
。正史并未言明是誰幫他刮骨療傷。如果依三國志·演義情節(jié)
,關(guān)羽是在北伐攻打樊城時受傷
,那肯定不是華佗幫他刮骨療傷,因為那個時候華佗已經(jīng)不在人世間
。三國志·正史記載:曹操的愛子曹沖病危時
,曹操一直懊惱不該殺死華佗,使愛子無人可救
。曹沖死于公元208年
,所以華佗早在公元208年以前就不在人世間了。關(guān)羽是在公元219年北伐,華佗至少已死了十幾年
。同樣的道理
,曹于公元220年,三國志·演義說曹操在病危時殺了華佗
。也不符合史實
。同時,據(jù)史書記載龐德射中的并非是關(guān)羽左臂
,而是前額
。
34、諸葛亮三氣周瑜與周瑜之死:周瑜當時并未注意過諸葛亮
,也極少碰面
。從赤壁之戰(zhàn)結(jié)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
,蜀國吊唁的代表是龐統(tǒng)
,而不是諸葛亮。
35
、征漢中:征漢中時的前線總指揮是劉備
,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36
、賠了夫人又折兵:單純的政治婚姻
,無他。
37
、諸葛亮一直是蜀漢的實權(quán)人物:其實劉備手下的集團分為三類
,即原從集團、荊州集團以及蜀中集團
。原從集團的代表人物為:關(guān)羽
,張飛,趙云等
。荊州集團代表人物有:諸葛亮
,馬良,馬謖
,伊籍
,黃忠等。蜀中集團有:黃權(quán)
,李嚴
,法正等人。劉備最為重用的是“蜀中集團”
,由以黃權(quán)
、法正為甚
。占領(lǐng)四川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荊州集團一直居于其下
。劉備認人是很準的
,想想他對諸葛亮說:“謖,言過其實
,不可大用……”就知道了(這是史實)
。直到蜀中集團死光了,荊州集團才在諸葛亮的政治手腕下熬出頭
。后來劉備兵敗
,死于白帝城,諸葛亮也說: “如果法正不死
,就一定會勸阻主公(劉備)
,即使勸阻不了,也不至如此失敗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泵髦q“不可大用”,仍然非用不可
,與其說是不智,不如說是政治使然
。
38
、計借荊州:實乃魯肅之計,以劉抵曹
。
39
、馬騰討董卓:馬騰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馬,不但沒有參加討董聯(lián)盟
,而且還幫助董卓鎮(zhèn)守長安
。
40、馬超興兵:實乃背父
,叛亂
。至于馬騰之死,并非馬騰謀誅曹操被殺
,馬超起兵報仇
。而是馬超不顧其父親馬騰在曹操手中,起兵反曹
,所以馬騰被殺
。一老婦曾罵道:“天地豈久容汝,而不早死
,敢以面目視人乎
!”
。英明的梟雄劉備只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下用了他一下,之后居束之高閣了
。因為這種人
,帶兵多了危險,權(quán)力大了是個自己挖墳
,馬超在本質(zhì)上和呂布差不多
。
41、取蜀攻略:由法正
、龐統(tǒng)完成
。
42、張松獻地圖:劉備入蜀后
,拉攏法正與張松
,并詢問蜀中的兵馬糧錢等情況,于是張松繪制了《西蜀地形圖》
。
43
、喬國老:應是“橋國老”。人們常常把橋國老與東漢太尉橋玄視為一人
,有些傳統(tǒng)戲曲干脆就把 他稱作「喬玄」
。其實,橋玄乃是睢陽(今河南商丘南)人
,生于漢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年)
,卒于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曾任太尉
;橋國老則是皖縣(今安徽潛山)人
,建安四年前后在世,其生年大約比橋玄晚40年
。所以
,無論是從籍貫還是年代來看,二人都不能混為一談
。橋玄也不是什幺“二喬”的父親
。
44、貂蟬:存在置疑
,但王允的確有個導致董卓與呂布反目的侍女
。
45、劉岱:正史有兩個劉岱
,反董卓聯(lián)盟的劉岱和曹操手下的劉岱并不是同一人
。
46、韓遂的年齡:演義中
,曹操問韓遂幾歲
,韓逐答四十
。此處錯誤,此時韓遂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
。
47
、關(guān)羽單刀赴會:按照《三國志·魯肅傳》和韋曜《吳書》的記載,并不是關(guān)羽到魯肅那里去赴會
,而是魯肅到關(guān)羽那里去赴會
,“單刀赴會”的孤膽英雄不是關(guān)羽,而是魯肅
,《三國志·演義》本末倒置
。此外,“單刀”乃軍士之兵器佩刀
,而非大刀
。
48、關(guān)羽與同僚:關(guān)羽與同僚的關(guān)系很不和諧
。
(1)馬超:聽說馬超歸附
,對其不服,寫信給諸葛亮
,問“馬超的才能可與什么人相比
?”(《三國志·馬超傳》)
(2)黃忠:聽說黃忠為后將軍,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
!”(《三國志·費詩傳》)
(3)糜芳:“為南郡太守
,與關(guān)羽共事,而私好攜貳(私人關(guān)系不和)
,叛迎孫權(quán)?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度龂尽珞脗鳌罚?/p>
(4)傅士仁:“與羽有隙
,叛迎孫權(quán)?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度龂尽顟騻鳌罚?/p>
(5)劉封
、孟達:二人鎮(zhèn)守上庸,關(guān)羽在襄樊之戰(zhàn)中請二人發(fā)兵相救
,二人坐視不救
。
(6)廖立:在丞相掾李邵、蔣琬面前評論關(guān)羽“怙恃勇名
,作軍無法
,直以意突耳(憑恃英勇的名聲,帶兵沒有章法
,簡直是主觀蠻干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度龂尽ち瘟鳌罚?/p>
(7)潘浚:“亦與關(guān)羽不穆(不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度龂尽顟騻鳌罚?/p>
49
、關(guān)羽好女色:曹公與劉備圍呂布與于下邳,關(guān)羽啟公
,布使秦宜祿行求救
,乞娶其妻,公許之
。臨破
,又屢啟公。公疑有異色
,先遣迎看
,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如此看來
,關(guān)圣大帝也有七情六欲﹔關(guān)于貂蟬,正史上沒有記載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度龂尽ぱ萘x》在呂布死了以后,也未對貂蟬作交代
。關(guān)公月下斬貂蟬
,大多史學家認為是虛構(gòu)。
50
、關(guān)羽麥城凜然拒降:孫權(quán)使人勸降
,關(guān)羽詐降,在城頭虛插旌旗
,從別門撤退
,被呂蒙算到,半路截殺之
。
《三國演義》中有哪些真實的故事嗎?
三國是真實存在的。
三國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時期
,只是三國演義里面有些內(nèi)容和正史上有些出入。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
,主要有曹魏
、蜀漢及孫吳三個政權(quán)。
184年漢靈帝時期爆發(fā)黃巾之亂
,為了平息叛亂
、安定地方
,各地刺史、州牧被授權(quán)總攬地方軍政大權(quán)
,成就了軍閥割據(jù)的基礎(chǔ)
。189年漢靈帝死后,朝廷因宦官與大將軍何進沖突引發(fā)內(nèi)亂而被軍閥董卓控制
。董卓實施暴政
,廢立皇帝,各地諸侯軍閥借此舉兵反抗董卓
。
三分歸晉
東吳重臣陸凱及陸抗相繼去世后
,晉將羊祜提議伐吳,但遭賈充反對而作罷
。279年西北之亂始平
,王濬、杜預上書司馬炎
,認為是時候伐吳
,賈充、荀勖等認為西北未定而反對
。最后司馬炎決定于該年十一月大舉進攻吳國
,史稱晉滅吳之戰(zhàn)。
他以賈充為大都督
,上游王濬唐彬軍
、中游杜預胡奮王戎軍、下游王渾司馬伷軍多路并進
。280年一月孫皓急任丞相張悌率沈瑩
、孫震渡江抵御王渾軍,但皆戰(zhàn)敗而亡
。
而王濬軍沿長江配合其他晉軍攻下西陵
、江陵、武昌及尋陽等地
,杜預也奪下荊州南部。三月十五孫皓見晉軍已包圍建業(yè)
,認為大勢已去而投降
。孫吳滅亡,西晉統(tǒng)一天下
,至此
,三家歸晉。
三國演義有哪些歷史真實
1
、桃園三結(jié)義
劉備
、關(guān)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
,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yè)的目標,意氣相投
,言行相依
,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
,舉酒結(jié)義
,對天盟誓,有苦同受
,有難同當
,有福同享,共同實現(xiàn)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
2
、煮酒論英雄
三國時,董承約會劉備等立盟除曹
。劉備恐曹操生疑
,每天澆水種菜;曹操聞知后
,以青梅綻開
,煮酒邀劉備宴飲,議論天下英雄
。當曹操說“天下英雄
,唯使君與操耳”,劉備聞之大驚失箸
。時雷雨大作
,劉備以膽小、怕雷掩飾而使曹操釋疑
,并請征剿袁術(shù)
、借以脫身。
3
、三讓徐州
漢獻帝初平四年(193年)
,割據(jù)兗州的曹操派遣泰山太守應劭往瑯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余口到兗州。途經(jīng)徐州時
,徐州牧陶謙為交好曹操特派都尉張護送曹嵩一行
。不料張殺死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財物而去
。于是曹操便把帳記在陶謙身上
,以為父報仇為名,發(fā)兵攻徐州。
陶謙面對兵臨徐州城下的曹操大軍
,自知難以抵敵
,便采納別駕從事糜竺的建議,請北海相孔融
、青州刺史田楷前來相救
。孔融請劉備同去救陶謙
。劉備遂欣然帶領(lǐng)關(guān)羽
、張飛、趙云和數(shù)千人馬奔赴徐州
。
4
、依附劉表
建安五年(200年)七月,汝南黃巾軍首領(lǐng)劉辟等叛歸袁紹
。袁紹使劉備領(lǐng)兵與劉辟寇略許都以南
,關(guān)羽得知后從曹操處亡歸至劉備處助之。曹操派遣曹仁來攻擊劉備
,劉備戰(zhàn)不利于是回到袁紹處
,想要離開袁紹,以連結(jié)劉表為由
,帶兵復到汝南
,聯(lián)合黃巾余黨龔都,眾有數(shù)千人
,曹操派遣蔡陽前來攻打
,被劉備所殺。
建安六年(201年)
,曹操親自討伐劉備
,劉備往投劉表。劉表親自到郊外迎接劉備
,待以上賓之禮
,遂屯于新野。荊州豪杰都前往歸附劉備
,引起劉表的猜疑
,劉表暗里提防劉備。
建安七年(202年)
,劉表命劉備帶軍北上
,到葉縣,夏侯惇
、于禁、李典率軍抵擋
。劉備偽退
,設(shè)下伏兵
,李典覺得有詐乃勸之,夏侯惇不聽
,被劉備打敗
,幸好李典及時趕來,劉備軍力過少
,知道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
,于是退軍。
劉備在荊州數(shù)年
,自覺老之將至而功業(yè)未建
,遂有“髀肉之嘆”。劉備向劉表提出趁曹操進攻烏桓時偷襲許都的建議
,劉表沒有采納
。
5、夷陵之戰(zhàn)
占領(lǐng)漢中不久
,關(guān)羽孤軍北伐
,雖然水淹七軍,擒于禁
、斬龐德
、威震華夏、圍曹仁于樊城
,但東吳呂蒙以白衣渡江
,襲取荊州,關(guān)羽被吳軍擒獲
,遭到殺害
。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曹丕篡漢建魏后
,于成都稱帝
,國號“漢”,年號“章武”
。同年
,劉備以為關(guān)羽報仇的名義,發(fā)兵討伐東吳
,而張飛又被部下所害
。孫派遣使者前來請和,劉備大怒不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