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執(zhí)行時間最長執(zhí)行效果最好的老規(guī)矩是宋太祖誓詞:“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宋王朝前后三百余年鮮見對文人和批評朝政的人開刀,甚至多次因為這條老規(guī)矩而朝令夕改,刀下留人。蘇東坡反對神宗改革按罪當誅,神宗猛然想到祖訓,只好強壓怒火,把蘇東坡貶官降級了事。蘇東坡因此從黃泉路上撿回了一條性命。
宋太祖為什么立碑不殺士大夫和提建議意見的人?
唐太宗命畫師閻立本將二十四位開國功臣的圖像繪于凌煙閣中,希望后來的臣子們效法,為國家建功立業(yè),光宗耀祖,封妻蔭子,甚至永垂青史。與唐太宗的做法相比,宋太祖卻解除了武將的兵權,并首先確定了“任宰相當用讀書人”、“不得殺士大夫與上書言事人”,刻下石碑,傳詔子孫,不管將來誰當皇帝,首先要將碑文牢記心中,不能違背,然后才可以去坐金鑾殿,才有資格充任統(tǒng)治者,處理國家政務。如果忘記了祖訓,那就是不肖子孫,連上天都不會保佑其皇位。
著名的“太祖誓碑”上面最主要的內(nèi)容,就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有很多學者出于求實的精神,拼命考證“太祖誓碑”是否真實存在。但是證物,也就是刻有太祖“不得殺士大夫與上書言事人”的石碑,早已在金兵攻占北宋都城東京汴梁(今天的河南開封)的時候丟失了,到現(xiàn)在也沒有找到。其實這塊石碑是否能找到,或者是否真實存在,已經(jīng)不關緊要了。關乎緊要的,是石碑上的誓詞,宋、明兩代文人都有相關的記述。石碑找不到不要緊,石碑上的話語卻被記住并流傳下來,豐碑早已矗立在人心之中。難道還有比人心中的豐碑傳誦更加久遠的石碑嗎?
石碑上的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
從文字的角度,似乎已不必說明,因為沒有人看不懂這句話。但是這里所要進一步申說的,是碑文的歷史性意義。
王船山先生說:“自太祖勒不殺士大夫之誓以詔子孫,終宋之世,文人無歐刀之辟?!闭f自從宋太祖定下“不得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人”的鐵令,并以詔令的方式嚴敕后世子孫,一直到宋代滅亡,幾乎沒有真正的讀書人被殺的事情發(fā)生。船山先生認為這是一種以寬大的胸懷培養(yǎng)讀書人正氣的優(yōu)異的政治方略。而這種“以寬大養(yǎng)士人之正氣”的做法,原本出自“貴士”的初衷,也就是出于真正尊重知識分子的優(yōu)秀心態(tài)。
不得殺士大夫,就是真正的尊重知識分子。一個真正尊重知識分子的時代,才會產(chǎn)生真正的大師。這里所說的尊重,是真正的尊重,而不是口號,更不是炫人耳目的說辭。
什么叫真正尊重?就是尊重知識分子的人格,尊重知識分子的理想和信念,尊重知識分子的做法,哪怕是很怪異的做法。使知識分子真正擁有獨立的尊嚴,獨立的立場,獨立的品格。而不是告訴他們聽話,只會聽話的不是知識分子。不聽話,是知識分子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只有不以“好好聽話”為直接目的,而以“建立獨立不倚的人格”為終極目標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與此相反的就不是教育,而只能叫做奴役。
只有在知識分子朝向理想道路前進的途程中,不必受到來自政治、經(jīng)濟等不必要的妨害,才能培養(yǎng)他們堅持理想的獨立個性,才能造就他們?yōu)榫S護正義而勇于獻身的精神。他們才會自覺地去承繼中國歷史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才會果敢地接續(xù)中國文化的智慧和生命,才會主動承擔社會的責任,才會真正為朝廷效命,匡扶正義,關愛蒼生,才能激發(fā)他們內(nèi)心中對歷史文化、對國家民族、對社會、對生民的由衷的熱愛之情,才能使他們把生命中的全部能量釋放并發(fā)揮出來。他們才能成為社會生活的真正向標,社會才能因為他們的倡導聞風而動,風氣才能變好,人心才能向善,社會才有生氣,才有正氣,才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國家、民族才會有真正的希望。
士大夫是讀圣賢書的,辱士人即是辱圣賢,辱圣賢就是辱歷史文化,就是侮辱自己的祖先,就是侮辱自己的民族!讀書人一定要受到尊重,這是民族存續(xù)和國家發(fā)展的首要的前提,沒有什么東西比真正尊重讀書人更加重要!
宋朝不殺士大夫是來自于史書所記載的“太祖誓碑”,所謂的太祖誓碑在宋代許多史料都有記載,但多為文人的筆記小說,當然也有私家修史,但是宋史和長編這種權威的史書中并無記載,現(xiàn)在學者對此誓碑到底有無,也是爭論頗多。
但是,宋朝對于士大夫的優(yōu)遇是曠古爍今的,但是沒有像你說的士大夫見皇帝不下跪,這是誤傳,斥皇帝如小兒更是無稽之談,宋朝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但皇帝仍然是主宰,這也就是為什么在宋朝宰相、樞密頻繁更換的原因。
另外,你說說的大宋不殺讀書人更是錯上加錯了,大宋殺的讀書人多了去了,士大夫也被殺了不少,不是不殺,是慎殺,大宋一般很少殺官階比較高的士人,如南宋權臣賈似道擅權誤國,最后也只是被貶而死,北宋的權臣丁謂等等都是被貶最后死在貶途的。但是也有例外,例如岳飛官居樞密副使,被殺于風波亭;國相韓侂胄被殺梟首,都是反例。但宋朝的士大夫的確是地位奇高,宋朝是他們最好的時代。
偉人有詞云: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宋祖,指的就是宋太祖趙匡胤。能入偉人法眼,確非一般人物。
大家最耳熟能詳?shù)墓适?,是陳橋驛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因為當時北周“主少國疑”,趙匡胤被眾將士擁戴,被迫做了皇帝。
本來大伙兒都這么認為,結(jié)果他老媽——杜太后聽說陳橋驛兵變,不小心說漏了嘴:“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矣”。趙匡胤的形象馬上就變得偽善起來。
其實不然,自從盤古開天地,有誰不想做皇帝?連孫猴子都說,皇帝輪流做,今日到我家。趙匡胤做做又如何?
至于“杯酒釋兵權”,和平解決功臣們手握兵權,尾大不掉的問題,算是趙匡胤的創(chuàng)意之作,成本最低,也顯示出他的寬容仁厚。后世的明太祖朱元璋是如何對待功臣的?
“金杯共汝飲,白刃不相饒”,幾乎殺光了所有開國元勛,與朱元璋相比,趙匡胤簡直是慈悲的不像個皇帝。
最有意思的是,趙匡胤最后居然把皇位沒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趙光義。這又是什么操作?
據(jù)說,杜太后臨死前,問趙匡胤:“你知道為什么你可以奪得天下嗎?”匡胤說“:是祖宗保佑我?。 ?br>
杜太后搖頭道,“那是因為后周的皇帝小,主少國疑,你才得以黃袍加身當上皇帝。所以以后傳位,應該先傳給你的弟弟光義,光義之后傳給三弟光美,然后再讓光美傳位給你兒子德昭,這樣我大宋江山才可以永固?!?/p>
匡胤于是叩頭說:“一定遵照母親說的做。”然后命在旁的宰相趙普起草了盟約,藏于金匱之中。這就是“金匱之盟”。
趙匡胤實在是太聽媽媽的話了。后世很難想象,在皇權面前,親兄弟都斗得你死我活,還會有這樣的盟約?所以又引出了另一個著名的陰謀論:燭影斧聲。
宋開寶九年10月的一天夜里,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遠遠看見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躲避之狀,又聽見匡胤引柱斧戳地,并大聲說:“好為之”。
第二天趙匡胤駕崩,晉王趙光義繼位,就是宋太宗。
后世有人據(jù)此認為,是趙光義用斧頭謀害了哥哥匡胤,又假造“金匱之盟”,證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
其實,趙匡胤生前任命趙光義為開封尹、晉王,按五代時慣例這就是皇儲的身份,證明這一盟約是存在的,他確實要傳位給自己的弟弟。
另外,所謂“燭影斧聲”中的“斧”,其實是柱斧,是水晶或玉做的小斧頭,趙匡胤很喜歡把玩這種小飾品。
據(jù)記載,有一天趙匡胤閑著沒事,就在宮院里拿彈弓打鳥玩。這個時候有臣子過來,說有要事相奏。
趙匡胤一聽,趕緊停下來接見他。結(jié)果這個大臣說的都是些無關緊要的小事,趙匡胤不耐煩了:“就這么點破事說半天,你以為我的時間不重要嗎?”
結(jié)果大臣回了一句:“我覺得這些事起碼比打鳥更重要?!?/p>
趙匡胤惱羞成怒,用柱斧對著大臣的嘴就來了一下,把兩顆牙給打掉了。這個大臣沒說什么,彎下腰滿地找牙,還把牙撿起來揣懷里。
趙匡胤一看更怒了:“怎么著,你還把牙撿起來,是想告朕故意傷害?”
大臣說:“我不敢告陛下,但是史官會如實記錄這件事?!?/p>
趙匡胤一聽馬上沒了脾氣,趕緊安撫說這是朕不對,還賞賜這個大臣很多財物。
看來趙匡胤不僅聽媽媽的話,還挺注重形象,特別是后世史書中的形象。舉這個例子也說明,柱斧這種小斧頭是殺不了人的,頂多打掉兩顆牙齒。
所謂的燭影斧聲,也就是捕風捉影而已??晒沤裰型?,大家都喜歡聽陰謀論,所以趙光義就只好背個弒兄篡位的黑鍋了。
不過,這位宋太宗趙光義也有點不地道,原本約定他再傳給弟弟趙光美,而后再傳回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結(jié)果他即位后,再也不提傳給光美的事,還找個借口把光美攆出開封,從魏王貶為涪陵縣公,最后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從此,宋朝帝系就變成了趙光義一脈。
更有意思的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北宋滅亡后,創(chuàng)立南宋的宋高宗趙構(gòu)沒有子女,將皇位傳給養(yǎng)子趙昚(宋孝宗),而這位趙昚,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就這樣,轉(zhuǎn)了一大圈,皇位又重回趙匡胤一系。看來趙匡胤的仁厚,最終還是澤及子孫。
還原一下趙匡胤駕崩前那個晚上,大雪紛紛,他召來弟弟趙光義交代后事,沒有什么燭影斧聲,就是三條遺囑:
一,保全北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三,不加農(nóng)田之賦。
這三條遺囑,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在中國那么多封建帝王的身上,是很難看到的。從這一點來說,宋太祖趙匡胤與秦皇、漢武、唐宗比肩,不是沒有道理。
可趙匡胤的仁慈,寬厚與善待臣民,卻成了封建帝王中的異類。他創(chuàng)立的不殺士大夫,廣開言路并藏富于民的宋朝,被后世譏笑為重文輕武、積貧積弱,這真是歷史的悲哀。
(1)特點:皇帝重視文人;對君權形成一定制約;參與決策和納諫;削弱相權,維護皇權;官員文化素質(zhì)較高。(8分,答出其中4點即可。)
(2)原因:官員選拔方式落后,封建特權色彩濃厚;官僚體系紊亂,腐敗現(xiàn)象嚴重,辦事效率低下;工業(yè)革命的開展;工業(yè)資產(chǎn)階級和無產(chǎn)階級力量的壯大;代議制的發(fā)展和完善;啟蒙思想和近代科學的發(fā)展;中國科舉制的影響。(10分,答出其中5點即可。)
(3)進步性:有利于公平公正;防止徇私舞弊和官場腐敗;有助于提高官員素質(zhì);推動中國近代政治民主化。(6分,答出其中3點即可)
試題分析:(1)特點依據(jù)材料一的信息來概括即可,根據(jù)分值可以判斷出4個要點,注意劃分材料層次,獲取有效信息,從材料一中的信息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要點:宋太祖留下祖訓:重視文人、宋真宗詔書被拒:對君權的制約、御史臺和諫官主監(jiān)察和參與決策、諫官牽制宰相和升降取決于皇帝、學者型官員為主:官員素質(zhì)較高。
(2)原因依據(jù)材料二來歸納,并結(jié)合時間“19世紀中期”,聯(lián)系所學知識來分析歸納,從材料二中“到了18世紀末,由于“恩賜制”的影響,文官系統(tǒng)相當紊亂”“ 官俸剩余部分留作己用。……最顯荒唐的是一批領取干薪者的存在”的信息來概括歸納;再結(jié)合19世紀中期的經(jīng)濟、政治和思想等史實來分析歸納如工業(yè)革命的影響,工業(yè)資產(chǎn)階級和無產(chǎn)階級階級的壯大,19世紀中期代議制的完善,啟蒙思想、中國文官制度的影響等等。
(3)進步性從材料三中的史實中歸納其進步作用,注意尋找材料三中的有效信息,對選拔官員有嚴格的考試程序,排除素質(zhì)低下者進入文官系統(tǒng),這有助于提高官員素質(zhì);對考官有嚴格的規(guī)定,在考試期間如同禁閉,有利于防止徇私舞弊和官場腐?。槐O(jiān)試委員監(jiān)督保證考試的公正嚴密,有利于公平公正;再從宏觀角度來歸納可得出推動了中國近代政治民主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30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朱熹最崇拜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