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碛拉D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生為嫡子,本是一件榮耀的事情,然而自古以來,皇家嫡子難為。按照嫡長子繼承制來說,身為嫡子,便是鐵板釘釘?shù)南乱蝗位饰焕^承人,但是從古至今,能夠以嫡子身份登基的皇帝少之又少,大多則倒在了通往至尊位的路途上,或廢或死,而未能登基為帝卻能夠善終的嫡子屈指可數(shù),所以說,皇家的嫡子是一份高危的工作。今天我們要說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位悲催的嫡皇子,他比先輩們還要不如意,至少先輩們曾享受過嫡子的尊耀,然而他卻備受皇父漠視打壓。
愛新覺羅永璂,是清高宗乾隆帝的第十二子,生母為乾隆帝繼后,輝發(fā)那拉氏,永璂一出生便是嫡子,地位尊貴。
乾隆帝御極以來,念及先朝未曾有嫡子繼承大統(tǒng),引以為憾,便想要嫡出皇子繼承大位。他與元后孝賢皇后富察氏育有兩位嫡子,嫡長子(皇次子)永璉一出生便被視為繼承人,名字更是被寫上密詔,密立為儲,若無意外,乾隆帝百年之后,他將即位為君,然而永璉因病而逝,死后被追謚為端慧皇太子;嫡次子(皇七子)永琮也曾被乾隆帝屬意,流露出立儲的意向,無奈永琮因出痘而夭,死后被謚為“悼敏皇子”。接連兩位嫡子相繼夭亡,乾隆帝悲痛萬分,以為是自己執(zhí)意想立皇子,享祖輩不能享的福氣,這才致兩子皆亡。此事也令乾隆帝必立嫡子的心思動搖。
元后富察氏病逝后,輝發(fā)那拉氏被繼立為后。此后多年,與乾隆帝夫妻感情和諧,從她接連誕下兩子一女就可以看出來,可惜的是,最終只有永璂活了下來,永璂也是乾隆帝和那拉皇后唯一存活的孩子。據(jù)說,永璂出生那天,乾隆帝一改先去給崇慶太后請安的慣例,直奔翊坤宮看望自己好不容易又得來的嫡子,他不僅自己寫詩慶賀,還讓大臣們與他同喜,此時永璂所受到的重視后宮諸皇子無人能及。
乾隆帝為嫡子取名“永璂”,或許有人會說,這不是與五阿哥永琪同名嗎?但是雖則音同,但含義大不相同,“璂”在古代是鑲嵌在皮件里的玉石,“天子之冠十二會則十二璂”,意思是皇帝的帽子有十二條玉帶來裝飾,諸侯大臣次第而降,以為尊卑之別。永璂正好排行十二,又為嫡子,乾隆帝對永璂的期待可想而知。
永璂自幼天性淳厚精粹,遠(yuǎn)勝別人,在某種程上說明永璂是個優(yōu)秀的孩子。德行既無問題,勤奮好學(xué)又身份尊貴,永璂未來可期,然而,事實恰恰相反,永璂可以說是清朝最悲催的嫡皇子了。他的先輩:太祖嫡長子褚英、圣祖嫡長子胤礽都曾被立為儲君,雖然都被廢了,但至少說明他們受到過父親的重視和信任,但是永璂除卻幼年時得父親幾分看重外,此后一直被皇父漠視,宛若透明人。
他人生的巨大轉(zhuǎn)折發(fā)生在乾隆三十年,那年他14歲。在隨駕南巡途中,他的生母無故剪發(fā)觸怒父親,被父親差人遣送回京。之后被收繳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四份寶冊,一應(yīng)待遇等同于答應(yīng),可以說是不廢而廢,永璂也由萬人矚目的嫡子淪落到一種尷尬的境況。乾隆帝是那種愛欲其生,恨欲其死的性子,喜愛一個人可以捧她上天,厭惡一個人恨不得她死。但是乾隆帝又是一個好面子的人,廢后于他聲名不好,但他有別的法子懲治皇后,不廢而廢便是對她的最大的折辱,同時他厭屋及烏,遷怒她的兒子永璂,永璂自此備受冷落。
次年,乾隆帝為永璂指婚,其嫡福晉來自蒙古,雖姓博爾濟吉特氏,卻并非來自孝莊太后的母族科爾沁部。自圣祖朝起,清朝一改皇后出自蒙古科爾沁的傳統(tǒng),由八旗貴女執(zhí)掌后宮,正位中宮,永璂嫡福晉來自蒙古便已經(jīng)明確地昭示眾人,永璂與大位無緣,被剔除出皇位繼承人之外。同時,蒙古遠(yuǎn)在關(guān)外,永璂母族也已敗落,他身后勢力單薄,乾隆帝此舉便是絕了永璂的念想。
更令永璂難以接受的是,他的生母死后,喪禮極為簡單,不設(shè)神位,不享祭祀,之后更是葬于純惠皇貴妃地宮中,位于下首,堂堂國母,竟屈居妾室下位,簡直是奇恥大辱。由此也可看出,乾隆帝是一點都不顧惜自己這唯一的嫡子了,否則不至于一點臉面也不給他。
由于生母逝世,永璂的婚事拖到了四年后,更令他無奈的是,每逢皇室有白事,他都要身穿孝服,連著幾年下來,他連生育自己孩子的時間都沒有,因為總在守孝。此時的永璂早已沒有身為嫡子的榮光了,甚至比自己的庶出兄弟們還不如。
他不僅婚姻大事受到皇父的壓制,便是差事也不如人意。他唯一的差事便是編纂《御制滿蒙文鑒》總綱,此書歷時四年,耗費他大量心血,也只得皇父一句:“汝所作之書亦費心矣”。然而便是這一句話也讓他喜不自禁,甚至寫進(jìn)自己的《日課詩稿》中,可以想見那時的他有多卑微,心心念念想得到父親的一點點憐愛??上?,他終究還是妄想,之后不久他就因病逝世了,才25歲,至死也沒得到皇父的一個好臉色。
更令他難堪的是,他無子無爵,到死都是個光頭阿哥,而他的兄弟們,便是曾在富察皇后喪禮上被父親斥責(zé)不孝的三哥永璋也是個郡王,更不說其他封親王的了。只有他,身為嫡子,冷冷清清,死后只用宗室公例治喪,令人惋惜,也只能嘆一聲可惜了。
永璂,生為嫡子,前半生享盡榮華富貴,后半生也受盡白眼冷落,世事無常,愿他來生不復(fù)生于帝王家,做一個幸??鞓返钠椒踩?。
因為永璂在母親烏拉那拉氏被廢之后,受到母親的牽連為乾隆所不喜且刻意冷落,永璂心灰意冷之下,自請修書,不問世事。說到永璂,也是個可憐的孩子。他是乾隆繼后烏拉那拉氏的長子,在他出生那天,乾隆確實是非常高興的。乾隆一直有個執(zhí)念,想要讓嫡子繼承皇位,在他兩個嫡子,富察氏所生的永璉和永琮先后夭折之后出生的這個嫡子永璂,也成為他所看重的皇子之一。
按照常理來說,永璂就算是出一點小錯,也不至于受乾隆冷落,而且這還是唯一一個幸存的嫡子,但是偏偏,在永璂的母親烏拉那拉氏被乾隆徹底厭棄之后,乾隆就好像覺得這個永璂已經(jīng)不存在于人世了一般,對他不聞不問,刻意冷落,可以說冷漠至極。而這一切,都要從永璂的母親烏拉那拉氏開始說起。
永璂的母親烏拉那拉氏是乾隆還是皇子時的側(cè)福晉,入宮后被封嫻妃,從封號也可以看出來,在相當(dāng)長一段日子里,乾隆對于這個烏拉那拉氏還是非常喜愛的。在元后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去世之后,烏拉那拉氏被封為貴妃,掌管后宮事物。乾隆十五年封后,十七年生下了永璂,第二年生下皇五女,第四年生下皇十三子永璟。而且,在被封為皇后之后,乾隆不論走到哪里,只要是出宮,就必定帶著烏拉那拉氏,從這一點來看,乾隆和她還是很有感情的。
但是,乾隆三十年,卻發(fā)生了一個大逆轉(zhuǎn)。乾隆三十年,烏拉那拉氏陪乾隆南巡,南巡途中被送回,而回來后的乾隆,收回了烏拉那拉氏手中四份冊寶,將其從皇后一路廢至答應(yīng),轉(zhuǎn)過年來,烏拉那拉氏便死了。烏拉那拉氏死了,乾隆也不給她以皇后禮下葬,而是以妃嬪禮下葬,而且還不能與皇帝合葬,反而被塞進(jìn)純惠皇貴妃的地宮當(dāng)中。
至于乾隆為什么發(fā)這么大脾氣,要如此羞辱烏拉那拉氏,至今也是個迷,無從得知,只是民間有傳言說是,因為乾隆迷戀一個青樓女子,還要封其為貴妃,皇后阻止不得,于是斷發(fā)明志。這讓好面子的乾隆覺得非常丟臉,所以才這么對她。但是正史上確實沒有相關(guān)記載,真相是什么我們也無從得知。那么,乾隆對于永璂的態(tài)度就好解釋了。
乾隆將烏拉那拉氏手中的冊寶收回,傭人裁去,最后只給她留下兩名傭人,這是清宮內(nèi)答應(yīng)的配置。也就是說,當(dāng)時乾隆已經(jīng)將烏拉那拉氏廢掉了,她既然已經(jīng)不是皇后,那么永璂嫡子的身份也就沒有了。既然已經(jīng)不是嫡子,那么乾隆對于嫡子的執(zhí)念也就不在他的身上了。再加上他的母親讓自己很丟臉,所以連帶著,永璂也受到了牽連,乾隆便?眼不見為凈?,干脆無視、冷落他。
可憐的永璂,母親死的時候他也不過十三歲,還未成年。又被父皇刻意冷落,受到兄弟的欺凌,而宮中下人又捧高踩低,也對他進(jìn)行欺凌。所以他可以說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性子也漸漸變得沉默寡言。最終,他上奏申請編書,不再出門半步。而乾隆似乎也忘了這個兒子,直到其二十歲,才給他指婚。甚至到永璂死的時候,乾隆都沒有給他封一個爵位,貝勒還是他弟弟嘉慶給他加的,可謂是冷落到底了。
愛新覺羅?永璂本來應(yīng)該是十分尊貴的皇子,也應(yīng)該是皇位的有利爭奪者,但是因為天資不夠,而且沒有什么成就,所以并沒有得到乾隆皇帝的另眼相待,而且隨著愛新覺羅?永璂的母親繼后那拉氏斷發(fā),愛新覺羅?永璂的皇子之路也是走到頭了,所以在乾隆皇帝時期,愛新覺羅?永璂甚至是連一個爵位都沒有的,不得不說愛新覺羅?永璂真是清朝時期最慘的嫡子了。
首先,其實從愛新覺羅?永璂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來乾隆皇帝對他是充滿了期望的,乾隆皇帝喜歡哪個皇子其實是很容易看出來的,例如愛新覺羅?永璉和愛新覺羅?永琮,這兩個都是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所生的嫡子,他們的名字是非常有深意的,其中璉是古代祭祀用來盛放糧食的器皿,而琮是中國古代非常重要的一種玉器,愛新覺羅?永璂的璂則是一種玉器,而且是用來比喻珍貴之物的,所以愛新覺羅?永璂剛開始還是被乾隆皇帝看重的。
其次,由于在愛新覺羅?永璂出生以后,乾隆皇帝已經(jīng)有了心儀的儲君人選了,他就是愛新覺羅?永琪,永琪的天資和能力都太好了,是屬于乾隆皇帝的皇子中最爭氣的一個,所以愛新覺羅?永璂也一直活在他的陰霾之下,而且總是被拿來跟永琪對比,愛新覺羅?永璂本身的天資和能力也是真的很一般,所以得不到乾隆皇帝的喜歡。
最后,真正讓愛新覺羅?永璂失去父皇的歡心的原因,其實是因為愛新覺羅?永璂的母親,也就是繼后那拉氏,繼后那拉氏選擇斷發(fā),被乾隆皇帝無比厭棄,連同愛新覺羅?永璂也遭到了乾隆皇帝的厭惡,在繼后那拉氏離世以后,愛新覺羅?永璂都不太能見到自己的父皇了。
話說,由周迅和霍建華主演的《如懿傳》最近正在熱播中,作為《甄嬛傳》的姐妹篇,這部電視劇可以說是未播先熱,還未上映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有觀眾的諸多期待。不過,雖然是姐妹篇,但和甄嬛大贏家的結(jié)局不同,《如懿傳》女主角如懿,最終是宮斗失敗的,不僅自己失去了一切,和乾隆恩斷義絕,而且還死在了冷宮。
圖片
因為如懿的歷史原型,烏拉那拉氏,乾隆繼后,原本就是這么一個不幸的女子,年少時嫁給乾隆做側(cè)福晉,富察皇后死了以后,她成為了繼后,看似風(fēng)光無限,其實背地里也凄涼的很,乾隆不喜歡她,她又不善逢迎,最終和乾隆漸行漸遠(yuǎn),直到乾隆三十年南巡的時候,繼后和乾隆恩斷義絕,剪發(fā)以明志,她也被收回了皇后璽綬,居于冷宮,從此形同廢后。
而在冷宮的第二年,繼后就死了,死后乾隆不但以低于皇貴妃的禮儀下葬她,而且對她不設(shè)牌位,沒有祭享,也沒有自己的陵寢,被葬于純貴妃的陵墓之中。悲涼至極。
對于和他夫妻多年的繼后,乾隆真真可以算得上是心冷如鐵,而對于他們唯一留存的孩子,乾隆也是未曾給予好臉色。
圖片
繼后總共生了三個孩子,皇十二子永璂,皇五女,皇十三子永璟,然而,也沒有逃過皇嗣易夭折的魔咒,皇五女和皇十三子,都在幼年夭折,唯獨一個十二阿哥永璂,活到了成年,因為之前富察皇后生的兩個嫡子都在幼年夭折了,所以繼后的兒子永璂,可以說是乾隆唯一僅存的嫡子了。
可這樣的身份,并沒有為永璂帶來好運。相反,因為他的母親,乾隆對他極其冷淡。平時對他不聞不問,也沒有任何封賞,而皇家正是天下最會見風(fēng)使舵的地方,沒有母親的庇護,沒有父親的喜愛,永璂在皇宮里,一直過的如履薄冰?;蛟S正是郁結(jié)于心,永璂才在25歲就英年早逝了。
清代的宗室男性爵位分十二等,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zhèn)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zhèn)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其中,除了曾在元后富察氏死時被乾隆訓(xùn)斥過的三阿哥永璋,被封了郡王,乾隆其他活到成年的兒子,都被封了親王。只有作為嫡子的永璂,在乾隆時沒有得到晉封,直到嘉慶四年才被封為多羅貝勒。
圖片
這還是因為,此時的乾隆已經(jīng)去世,掌握了實權(quán)的嘉慶,可憐自己這個英年早逝的哥哥,才給他追封的。
實在難以想象,歷史上的乾隆和繼后,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樣的事情,才會讓乾隆絕情至此,不僅在繼后病重時沒有去看一眼,剝奪她死后所有的尊榮,甚至還因此冷淡自己唯一的嫡子!
這樣一場變故的發(fā)生,將曾經(jīng)最顯赫的?嫡子?永璂擱到了最尷尬的境地,如果說令妃是皇后斷發(fā)事件的最大受益者,那么他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乾隆有著濃厚的立嫡情節(jié),偏偏孝賢皇后所出的兩位皇子接連早逝。在這樣的情況下,永璂的誕生讓他欣喜異常,甚至寫詩慶賀,這樣的情緒是其他皇子出生時所沒有的??梢哉f,永璂的出身決定了他有著錦繡前程,有著其他皇子所不具備的優(yōu)先條件。
關(guān)于永璂的資料實在太少,從目前流傳于世的幾首詩作來看,當(dāng)是一個頗有才華的人,現(xiàn)抄錄幾首以供讀者諸君欣賞。
古風(fēng)
題十一兄漁隱圖(清?永璂)
江湖有散人,雅尚凌仙嶠。
青笠綠蓑衣,泛宅逐蓬藋。
扁舟澹容與,鷺鷗作同調(diào)。
長物唯緡竿,至足在漁釣。
白云從空流,眠月仰天笑。
目極宇宙寬,浩蕩無遺眺。
朱門多紛營,攖縛苦糾繞。
而此獨逍遙,忘機自舒嘯。
咄彼抗塵容,翹心束帛召。
這首詩是永璂為十一阿哥永瑆所繪《漁隱圖》所提寫,話說十一阿哥乃是乾隆眾多兒子中最具有藝術(shù)天分的人,尤其擅長書畫,其性格也很怪誕,乾隆對他很是賞識。
永瑆有個愛好,喜歡和兄弟們詩詞唱和,以畫交友。他曾經(jīng)給十五阿哥永琰一把扇子,上面詩畫相得、氣象萬千,下面落了?兄鏡泉?三個字鏡泉是永瑆為自己起的別號,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一些作家的筆名。
但是他們的皇阿瑪乾隆性格卻是最矛盾的,一方面傾慕漢族儒家文化,一方面又看不起文人的名家風(fēng)范。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乾隆見到了永琰手中的扇子,琢磨一通后問他?兄鏡泉?是何許人也,永琰只好如實招認(rèn)乃是十一阿哥永瑆。自此,永瑆便被乾隆在心底默默除名,而且嚴(yán)令阿哥們以后不得擅自自署字號。
?江湖有散人,雅尚凌仙嶠。青笠綠蓑衣,泛宅逐蓬藋。?我們都知道言為心聲,從上面這首詩中,永璂對于哥哥永瑆名士風(fēng)流的個性是真心欣賞。同時表達(dá)了他對皇室成員之間紛紛擾擾深深的厭棄心理,就像他在詩中表達(dá)的那樣:?朱門多紛營,攖縛苦糾繞。而此獨逍遙,忘機自舒嘯。?
可見,這金碧輝煌的皇宮內(nèi)并不太平?。?/p>
能夠體現(xiàn)永璂水準(zhǔn)的當(dāng)屬這首 《木蘭秋夜》 絕句了:
云斂長空素月圓,碧天秋色鎖寒煙。
不知雁響沉何處,古塞疏燈客未眠。
對于這位聰穎的?嫡子?,乾隆未必不喜歡,但是自從雍正帝立了規(guī)矩后,帝位都是以秘密立儲的方式傳承,所以他究竟存了怎樣的心思是不會輕易流露出來的。至少,每年秋狩的時候,乾隆都會帶著永璂隨行。
除此之外,我們還得承認(rèn),乾隆曾經(jīng)對在世皇子中年紀(jì)最大的五阿哥永琪表現(xiàn)出過極大的興趣。但是在那拉皇后尚未出事,且永璂表現(xiàn)相對不錯的情況下,乾隆未必會首選永琪,后來發(fā)生的事情似乎也能說明了這一點
乾隆三十年(1765年)五月皇后不廢而廢,被幽囚冷宮,同時意味著十二阿哥永璂徹底喪失了被選為儲君的可能性之后,同年的十一月,五阿哥才被封為了榮親王。不要小看了這項榮譽,這是繼皇長子永璜被追贈定安親王之后,唯一的阿哥在世時被封。顯然,乾隆已然含了政治意圖在其中。
可惜啊,僅僅過了4個月,五阿哥也與世長辭了!命運實在太神奇,但凡乾隆看中了哪一位皇子,哪位皇子就會出事。就像乾隆后來所說的那樣:?以長以賢,則莫如皇長子、皇五子,亦相繼病逝。設(shè)如古制之繼建元良。則朕在位而國儲四殞。尚復(fù)成何事體乎!?
之后很長的時間,奢華的紫禁城充滿了蕭瑟之氣,但是最難過的恐怕是形單影只的十二阿哥永璂了,曾經(jīng)是眾人仰望的希望之星,一夕之間跌進(jìn)了萬丈深淵,成為大多數(shù)人嫌棄的對象。這樣的人生巨變恐怕不是任何人都能承受的,不過他在這首 《德壽寺牡丹短歌》 中體現(xiàn)的思想也還豁達(dá):
飛放泊邊春不淺,德壽寺里流鶯囀。
探花笑我馬騰騰,待客無僧幡閃閃。
百年已是干戈靖,一龕獨任光陰轉(zhuǎn)。
洛陽姚黃不須問,且對繁英生蒼蘚。
今日看花花莫放,來日看花花莫斂。
花應(yīng)知我非世情,與爾相看動幽感。
雖然不知是何時所作,但是有著這樣開闊心胸的人,想必會比平常人看世事看得更透徹一點。
是啊,人生不過短短數(shù)十載,無論再大的干戈恩怨,百年之后都是過眼云煙。
且看永璂之風(fēng)范,應(yīng)該是受那拉氏影響不淺,也許我們不該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這件事情,無論曾經(jīng)有過多少的煙云,至少對于身處漩渦中的永璂來講,已經(jīng)無所謂了。他是抱定了宗旨,淡望天際云卷云舒,物我兩忘。
不過對于乾隆來說,采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這位皇子,卻是件非常難辦的事情。從明面上,皇后那拉氏并沒有被廢,那么永璂就是法理上的嫡子。然而從皇后斷發(fā)的那一刻,帝后之間已經(jīng)夫妻情斷,她的兒子自然就沒有了任何政治上的優(yōu)待。
說起來乾隆還算是恩怨分明的,不管他和那拉氏的關(guān)系惡劣到什么程度,總算是沒有利用強權(quán)毀傷永璂和那拉氏的母子之情。那拉氏仙去后,乾隆讓永璂守孝三年,以盡到人子之情。但是在皇子該有的待遇上,他又是異常冷漠的,讓永璂在有生之年當(dāng)了一輩子的阿哥,永遠(yuǎn)喪失了被賜封的資格。而這樣的境遇,和雍正朝被剝奪了皇族待遇、不明不白死去的弘時是一樣的。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乾隆給永璂尋摸了一位博爾濟吉特氏福晉,自己又倒貼了一份嫁妝,等到三年守孝期滿后給他們辦過婚事算了事。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二十八日,當(dāng)大家還沉浸在新春的歡樂氣氛中的時候,年僅25歲的永璂去了。
乾隆有生之年,沒有給過這位無辜的兒子任何封號、追謚等皇子該有的待遇,甚至連他的喪事都是極其簡陋的,修建在朱華山的園寢規(guī)制渺小,和旁邊的端慧皇太子陵寢天差地別。
乾隆這樣薄待于他或許當(dāng)初,帝后夫妻失和的時候,乾隆曾經(jīng)寄希望于永璂在中間能夠勸勸他的母親回心轉(zhuǎn)意。
而且當(dāng)初乾隆下令福隆安扈從皇后回京的途中,也確實說過要降阿哥之旨的話語。然而卻毫無效果,也許是當(dāng)時的那拉氏已經(jīng)徹底打定主意,也許是以永璂之性格并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嚴(yán)重性??傊?,事件最終朝著最壞的方向發(fā)展。
但是這些都已經(jīng)不重要了,也許在另一個世界,他們得到了徹底的超脫,永恒的寧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3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