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砹藵h武帝的一些故事,歡迎閱讀評論。
班固的《漢書·西域傳》記載:漢武帝制匈奴,通西域,“師旅之費不可勝計。至于用度不足,乃榷酒酤,管鹽鐵,鑄白金,造皮幣,算至車船,租及六畜。民力屈,財用竭,因之以兇年,寇盜并起,道路不通。直指之使始出,衣繡杖斧,斷斬于郡國,然后勝之。是以末年遂棄輪臺之地,而下哀痛之詔,豈非仁圣之所悔哉”!
這就是歷史上有關于的輪臺罪己詔記載。漢武帝在自己執(zhí)政的晚期,突然改變了政策,不再向外發(fā)兵,而是轉向內部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轉折出現(xiàn)于征和四年(前89),也就是漢武帝死前二年。這一年,漢武帝所頒布的輪臺“哀痛之詔”,是中國古代帝王罪己以收民心的一次比較成功的嘗試,它澄清了紛亂局面,穩(wěn)定了統(tǒng)治秩序,導致了所謂“昭宣中興”,使西漢統(tǒng)治得以再延續(xù)近百年之久。
細細考察漢武帝的功過,會發(fā)現(xiàn)武帝的全部事業(yè),幾乎都是在光二年至太初三年(前133—前102)這三十二年中完成的,其中除四出征伐外,還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樣的意識形態(tài)的改革,還有如收相權、行察舉、削王國、改兵制、設刺史等項政治、軍事制度的改革,還有如統(tǒng)一貨幣、管鹽鐵、立平準均輸制等項經濟制度的改革,等等。河決瓠子奪淮入海,為害武帝一朝達二十余年之久,也是在這個時間之內修復的。
如果細細考察漢武帝在這三十二年中完成的每一項事業(yè)的具體時間,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事項都是元狩(前122—前117)、元鼎(前116—前111)年間做成的;有少數(shù)完成于元封年間(前110—前105);只有伐大宛一件事在元封以后,而伐大宛雖然事出有因,但并不是必要的。如果不計伐大宛這件并非必要之事,那么漢武帝在元封年間已經完成了歷史賦予他的使命,從此著手實行政策的轉折,應當說正是時候。
漢武帝認為自己該辦的事都已經或都即將辦完,可以說已經到了“功成治定”的時候,才于元封元年舉行封禪大典,并使用元封年號。這就是說,在元封年間實行政策的轉變,應當是漢武帝考慮過的。元而且封年間已經出現(xiàn)了較大的社會險象,也就是流民問題 ?!稘h書·石奮傳》附《石慶傳》:“元封四年(前107),關東流民二百萬口,無名數(shù)者四十萬。公卿議欲請徙流民于邊以適(謫)之?!睆倪@里看來,武帝在元封年間改變政策以安百姓,也完全是形勢所必需的。
轉變政策既然早已有必要又有可能,漢武帝對此也有所認識,為什么他要遲到征和末年自己臨死前,才在輪臺詔中確認這種轉變呢?
關于這一問題,我們從史籍中找不到現(xiàn)成的答案,只能從事態(tài)發(fā)展中探尋跡象,進行分析。我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原因是,漢武帝對開邊之事心里無數(shù),不知道該在什么地方適可而止;另一個原因是,漢武帝與衛(wèi)太子的矛盾制約著轉變政策這件事情的整個過程。可以說,漢武帝在完成積極事業(yè)的過程中,該止步的時候沒有止步。只是到了最后時刻,他才下決心頒布輪臺“哀痛之詔”,力圖挽回將頹的局勢。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漢武帝的目的應當說基本達到了。班固所做“仁圣之所悔”的評論,對漢武帝來說大體上是合適的
《輪臺詔》下于征和四年,來龍去脈可見于《漢書·西域傳下》。
漢武帝晚年有沒有對執(zhí)政期間,連年勞擾天下蒼生表示過悔意?一直到當代,很多歷史學家對于漢武帝晚年登泰山,在臣下面前坦言“罪己”,隨后頒發(fā)“輪臺之詔”的真實性深信不疑,正因為此,漢武帝的歷史形象似乎變得更為高大。“朝聞道夕死可矣”,試想哪個皇帝會對臣下坦承自己“向時愚惑”、“所為狂?!??
史家認定漢武帝晚年“罪己”認錯,十分不合邏輯,與“輪臺之詔”頒布前漢武帝仍然執(zhí)迷于求仙的舉動,更顯矛盾。漢武帝“罪己”之說,在《史記》、《漢書》、《鹽鐵論》中也找不到記載,僅存于千余年后的《通鑒》。歷史上,漢武帝的托孤諸臣,如霍光、桑弘羊、上官桀等,事實上都延續(xù)了武帝方針,并沒有出現(xiàn)改弦易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武帝“罪己”說的可信度不高。有趣的是,正是從趙宋王朝起,歷代文人官僚才開始熱衷援引漢武帝“罪己”說,用以勸諫帝王止戈收兵,與民休息,當然也不要進行一些挑戰(zhàn)利益集團的激進改革。而這種觀點恰恰就是《通鑒》作者司馬光的核心政治觀點。司馬光奏請宋帝廢除王安石新法時,就將王安石新法中的富國強兵政策,與漢武帝斂財于民、用兵于外和為一談,“要是漢武帝自己能夠翻然悔悟,一改前非,那樣會更符合司馬光的心意”。
由于長年的四處征戰(zhàn),百姓已經是民怨四起,武帝這才意識到太子生前決策的正確,于是便下令頒布《輪臺罪己詔》,向天下人承認自己的錯誤,并任命太子親信田千秋為丞相,封為富民侯。
意義:漢武帝時候,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歷史影響:漢武帝吸取了前幾代皇帝執(zhí)政的經驗教訓,既有繼承也有發(fā)展,多方建樹,合理適時地調整了統(tǒng)治政策,西漢出現(xiàn)了政治、經濟、文化大一統(tǒng)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權統(tǒng)治得到鞏固和加強。
漢武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fā)展高峰,還開辟了遼闊的疆域,奠定了漢地的基本范圍。
漢武帝開創(chuàng)了空前的豐功偉績,但晚年的窮兵黷武和巫蠱之禍為其留下負面的污點,不過之后敢于直面自已的過失,重拾漢初的息兵養(yǎng)民、輕徭薄賦的國策,為之后西漢極盛之世的孝宣中興奠定了基礎,可謂善始善終。
擴展資料: 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創(chuàng)設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并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
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設立太學。對外,漢武帝采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zhàn)外,還破閩越、南越、衛(wèi)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并開辟西南夷。此外,還有創(chuàng)設年號、頒布太初歷等舉措。
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fā)統(tǒng)治危機,晚年爆發(fā)巫蠱之禍,后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頒《輪臺詔》。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于五柞宮,享年70歲,葬于茂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劉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4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