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砭抛訆Z嫡事件,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經(jīng)過“九子奪嫡”的殘酷洗禮,康熙帝皇四子胤禛成功殺出重圍,繼位為帝,是為雍正皇帝??蓜傄唤舆^康熙皇權,雍正皇帝就立即被“繼位合法性”的質疑聲音包圍;再加上昔日奪嫡政敵的添油加醋,這種質疑聲音幾乎影響了雍正皇帝的整個執(zhí)政生涯,甚至直到現(xiàn)在仍有不少歷史學者仍對其繼位真相抱有懷疑態(tài)度。
這種質疑聲音之所以出現(xiàn),和雍正皇帝在“九子奪嫡”過程中奉行“曲線奪嫡、隱忍不發(fā)、坐山觀虎斗”的奪嫡政策有關;和雍正皇帝潛邸期間一直自詡為“天下第一閑人”,無心奪嫡的形象有關;更和其余勢力強大、繼位呼聲較高的奪嫡政敵有關。
“九子奪嫡”的淘汰順序
康熙四十七年,行圍途中的康熙皇帝召集諸王公大臣,宣布“胤礽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締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斷不可付此人”,廢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九子奪嫡”事件正式拉開帷幕。
康熙四十七年,皇長子胤因奏請康熙皇帝誅殺胤礽,并因“魘鎮(zhèn)皇太子及諸皇子”的罪行敗露,而被康熙皇帝下令削爵、圈禁,退出奪嫡之爭。
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二次被廢,皇三子胤祉見此亂局,主動退出奪嫡之爭。
康熙五十三年,“斃鷹事件”爆發(fā),康熙皇帝暴怒,甚至發(fā)出了“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的絕情言辭。自此,黨羽勢力最大、奪嫡競爭力最強的皇八子胤禩徹底失去繼位可能。
康熙五十七年,西北叛亂再起,康熙皇帝任命皇十四子為“大將軍王”;再加上其在西北前線的卓越表現(xiàn),胤禵一躍成為繼位呼聲最高的皇子。根據(jù)藏語文獻的記載,此時的皇十四子胤禵甚至被西北地區(qū)王公公開稱為“皇太子”。
康熙六十年,康熙皇帝的身體狀況明顯大不如前,不得不認真考慮皇位傳承問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康熙皇帝以“面授西北方略”為由,召皇十四子胤禵來京。就滿朝文武和諸位皇子看來,這明顯是康熙皇帝打算傳位于皇十四子胤禵的表現(xiàn)。
自此,“九子奪嫡”逐漸變成了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這對“一母同胞”之間的角逐。
康熙皇帝在胤禛和胤禵之間的猶豫
在整個奪嫡過程中,皇四子胤禛雖然一直隱忍不發(fā),一副無心奪嫡的閑散模樣,但其背地里一直在積蓄力量,籠絡黨羽勢力。隨著皇十四子胤禵的繼位呼聲越來越高,尤其是康熙六十年,皇十四子胤禵被召回京城以后,皇四子胤禛明顯開始慌了起來。
根據(jù)《清實錄·圣祖實錄》的記載,皇十四子胤禵于康熙六十年十月回京,抵達京城已經(jīng)年底。毫無疑問,此時的胤禵還是繼位呼聲最高,甚至是康熙皇帝認定的皇位繼承人??傻鹊娇滴趿荒耆?,滿心期待皇位傳承的皇十四子胤禵卻接到了康熙皇帝令其返回西北前線的命令。
也就是說,僅僅三個月的時間,康熙皇帝就突然改變了皇位傳承的決定,放棄了皇十四子胤禵而選擇了皇四子胤禛。
從康熙六十年年底到康熙六十一年三月的三個月時間里,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會讓康熙皇帝改變了皇位傳承的決定?
或者,在這三個月時間里,內心焦急、準備做出最后一搏的皇四子胤禛,究竟使出了什么殺手锏,才會讓康熙皇帝毅然選定了自己為皇位繼承人?
小弘歷的驚艷出場
根據(jù)乾隆皇帝的自述和清朝官方文獻的記載,我們能大致得出皇四子胤禛于康熙六十一年的行動脈絡:
1、乾隆皇帝晚年所作御詩——《游獅子園》中,有一段這樣的注解:
康熙六十年,朕齡十一,隨皇考至山莊觀蓮所廊下,皇考命我背誦所讀經(jīng)書,不遺一字。當時皇祖近侍皆在旁環(huán)聽,皆驚異。
也就是說,皇十四子胤禵回京的康熙六十年年底,皇四子胤禛就開始讓其殺手锏——第四子弘歷出場。讓弘歷在康熙皇帝貼身侍衛(wèi)面前背誦經(jīng)書,其目的很明確——“皇考始有心奏皇祖令我隨侍學習”。
2、根據(jù)《清實錄·圣祖實錄》的記載: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丁酉,皇四子和碩雍親王胤禛恭請上幸王園進宴;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庚戌,皇四子和碩雍親王胤禛恭請上幸王園進宴;
根據(jù)《康熙起居注冊》記載和乾隆皇帝的自述,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康熙皇帝第一次臨幸圓明園,皇四子胤禛便為其引見了四年12歲的弘歷。第一次見到弘歷,康熙皇帝“見即驚愛”,并主動要來了弘歷的生辰八字。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康熙皇帝第二次臨幸圓明園,主動要求見見弘歷的生母——鈕祜祿氏并連升稱其為“有福之人”并作出了“命弘歷宮中養(yǎng)育,親授書課”的決定。
對于皇四子胤禛的一系列安排,和康熙皇帝的具體表現(xiàn),乾隆皇帝晚年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康熙六十一年,皇考敬奉皇祖臨幸觀花,慈顏有責,因于燕喜之次,以予名奏聞,愛撫備至,是為承恩之始。仰惟付托之重,默契圣心,投艱遺大,似即肇基于此。
也就是說,乾隆皇帝也認為這是雍正皇帝積極奪嫡的有效行為,是康熙皇帝選定自己為隔代皇位繼承人的重要標志。
12歲的弘歷,幾乎直接影響了康熙皇帝的選擇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在康熙皇帝決定將12歲的弘歷“養(yǎng)育宮中”以后,正在當代承繼皇位的皇十四子胤禵卻被康熙皇帝命令返回西北。時間上的緊密契合,因果關系上的順理成章,讓人不得不相信康熙皇帝是因為看中了弘歷,而選擇了皇四子胤禛,從而放棄了皇十四子胤禵。
除了清朝官方文獻的記載,《朝鮮李朝實錄》的記載,也能直接證明乾隆皇帝的說法并非虛言??滴趿荒晔辉拢滴趸实叟R終對大學士馬齊留有遺言:
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后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
康熙六十一年,皇四子胤禛的前三個兒子均已夭亡,其第三子弘時也就成了實際上的長子,弘歷自然是實際上的第二子。也就是說,康熙皇帝之所以選擇皇四子胤禛為皇位繼承人,和其子弘歷有著直接關系。
后記
就“九子奪嫡”的整個過程而言,皇太子胤、皇長子胤褆、皇三子胤祉和皇八子胤接連出局,和皇四子胤禛并無直接關系,而是康熙皇帝的主動選擇。奪嫡的最后時期,同皇十四子胤之間的角逐才是皇四子胤禛的真正發(fā)力,而胤禛之所以能夠贏了胤禵,卻直接得益于12歲的弘歷。
至于“世宗之立,內得益于隆科多,外得益于年羹堯”,只是皇權更迭過程平穩(wěn)進行的充分保證;真正讓康熙皇帝下定決心選擇皇四子胤禛的原因,卻是直接來自于弘歷。
誠然,康熙朝晚年的諸多弊政已經(jīng)嚴重阻礙了清朝的健康發(fā)展,康熙皇帝必須選擇一位有改革精神、開拓精神的“孤臣”才行,但此時的皇四子胤禛畢竟已經(jīng)45歲,已經(jīng)踏在了晚年的邊緣。所以,真正讓康熙皇帝寄予振興大清厚望的帝王,并非雍正,而是隔代指定的乾隆。
所以,這個當年僅僅12歲的孩子,幾乎直接成就了雍正皇帝!
愛新覺羅·胤禛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康熙皇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
在康熙六十一年,胤禛謹遵康熙遺詔,承天景命,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史稱雍正皇帝。
而眾所周知康熙嫡子胤礽無能,致使康熙兩度廢立太子,而康熙兒子又庶子眾多,所以最后釀成了“九子奪嫡”的慘禍。那么雍正為何能在這場“奪嫡”中獲勝?
雍正是一個懂得韜光養(yǎng)晦又胸有城府的人。
在兄弟們正如火如荼爭奪儲位時,胤禛就表現(xiàn)得很淡泊名利,與世無爭,在平常里,就讀讀詩書,修身養(yǎng)性,給人予恭肅有德的形象。
他不直接參與朝堂上的明爭暗斗,而退居在王府里,養(yǎng)花澆草,明面上尊釋教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閑人”,與兄弟們和氣相處,表現(xiàn)出自己對皇位無心,只想做個富貴閑人,做個富貴親王,而無心儲位之爭。
同時,他還表示出自己孝順的一面,每逢康熙壽典,他就用心挑選壽禮,盡著皇帝的心意敬獻,以搏康熙歡心,但又不過于刻意表現(xiàn)自己,在康熙褒獎他時,他就謙讓地說自己只是在盡兒子的孝道,而不奢求君王對臣子的褒獎。
所以,這讓康熙對他大加贊賞,因為幾個兒子都為了儲位爭得頭破血流,讓他日夜煩心,而只有雍正是踏踏實實做事,不爭不搶的,讓他享受到了真正的天倫父子之樂,這就為后來康熙選他做繼承人奠定了基礎。
當然了,更多的還是雍正的性格。其人鐵面無私,對于貪腐權貴敢于下重手。這是康熙最為看重的。要知道康熙王朝雖然繁盛,但其背后隱藏著許多的危機。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吏治。而雍正的性格正好適合整治這種亂象,把江山交到他手里,是對大清王朝未來的負責。相較而言,呼聲很高的八阿哥,就是過于圓滑,過于的愛惜羽毛,由此被康熙所放棄。
當然,野史傳聞,還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雍正生了個好兒子。
康熙一生子孫眾多,再加上當皇帝政務繁忙,所以有很多個孫子并沒有見過康熙,更別提讓康熙記住了。而弘歷也是在十幾歲的時候才見到他的皇祖父的。
而這一見,弘歷的機智聰敏,從容應對就給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是讓康熙起下了傳位于弘歷之父的心。見過弘歷后,康熙便命人把這天資聰穎的孫子弘歷接進宮里親自教導,親身傳習詩書武藝。所以不得不說在康熙晚年,是弘歷給了他美好的光景,每每康熙寫書法時,弘歷就在一旁侍候,以一個孫子對爺爺那樣為康熙研磨。
康熙接見大臣時,弘歷就在一旁敬立垂聽,康熙圍獵,弘歷就隨行身側,祖孫二人真是其樂融融,康熙在弘歷那里感受到了祖孫之間沒有權利陰謀的親情。
有一次,在圍獵時,侍衛(wèi)們打中了一頭熊,康熙便命年幼的弘歷過去查看,可是弘歷卻表現(xiàn)得猶猶豫豫,康熙也奇怪他的反常。就在弘歷接近熊時,那頭原本躺在地上的熊卻沒死還站了起來,于是康熙手疾眼快舉槍打死了熊。
多虧弘歷今天反常不愿到獵物身邊去,不然再靠近一些那熊,只怕小命就休矣。所以事后,康熙私下對他的一個妃子說:“從今日圍場射獵之事來看,他日弘歷的福分必在我之上”。而康熙已經(jīng)貴為皇帝,還會有何福分能在他之上?
可見,此時的康熙已經(jīng)有意讓弘歷繼承大統(tǒng)。而弘歷是雍正的兒子,要讓弘歷繼承大統(tǒng),只有把皇位傳給雍正才可以,若是把皇位傳給其他兒子,那不管是哪個兒子以后都不可能把皇位傳給弘歷。所以康熙最后才會下定決心要傳位于雍正。而弘歷也不負他祖父的期望,締造了一代康乾盛世。
這個說得倒是挺有道理,隔代傳的這種橋段在歷史上也很常見。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當時的弘歷雖然聰慧,但應該還不至于讓康熙產生這種想法。至于他對弘歷器重,純屬爺爺對孫子的寵愛,畢竟當時同等待遇的皇孫可不止弘歷一個。最多只能說,是康熙有意傳位于雍正,而看到弘歷的聰慧讓他更加堅定了這一想法。
自古以來皇位的爭奪一直是困擾皇帝的大問題,皇帝擁有那么多妃子自然會有很多兒子了,那么這些兒子誰來繼承王位呢?從扶蘇和秦二世爭奪皇位就知道,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為了能夠爭奪皇位各位皇子當然是不擇手段,把能用的都用上,這個時候哪里還管的上什么親情了。千古一帝康熙當年就遇到了這么一個難題。 康熙擁有24個兒子,其中參與皇位爭奪的有9個,歷史上俗稱「 ”九子奪嫡”,最近幾年清宮劇大多都是圍繞著這個事件展開的。當時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斗的最兇狠,后來因為八阿哥的出身問題,遭到了康熙的嫌棄。徹底失去了奪儲的可能。四阿哥也為了在康熙面前留下不慕皇位的淡然形象,深居簡出,種菜問佛,其低調的形象一時深得康熙喜愛。 當時與四阿哥還有能力爭奪的是十四阿哥胤禎,因為十四阿哥多年在外,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他也為保衛(wèi) *** 和平作出了重要貢獻。當時的康熙皇帝也對十四阿哥頗為喜愛,一時之間立誰為太子,康熙也猶豫不決。 雖然最后康熙還是立四阿哥為皇帝,也就是后來的雍正帝。但是關于雍正帝的繼位一直都是撲朔迷離。有些人說他是篡改遺詔,將原本傳位給十四阿哥的詔書,「 ”傳位十四阿哥”,改成「 ”傳位于四阿哥”,也有人說雍正死后,沒有和康熙葬在一處,而是另辟西陵為墓,是因為篡改了遺詔,覺得死后無顏見父親。那么到底康熙是傳位給四阿哥還是十四阿哥呢? 第一個觀點就是當時的圣旨寫的數(shù)字用的是大寫,大寫的拾可改不成于,還有清朝的圣旨一般都是用的滿文和漢文寫的,就算能把漢文改成,滿文也改不成啊。所以篡改遺囑的說法根本靠不住。 另外當時康熙皇帝,比較喜歡孫子弘歷,即雍正的兒子,后來的乾隆,為了能讓這個孫子登基繼承皇位,而把皇位傳給了四阿哥胤禛,也是有可能的。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觀點。 不管怎么說,雍正當皇帝也沒有什么不好,康乾盛世少不了雍正皇帝的積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4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龐吉是什么人他在歷史上真的是奸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