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樓船
漢獻帝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再次進軍濡須口孫吳軍。雙方相持月余,曹軍前進不了半步。一日,孫權乘坐排水千噸五樓船“長安”號,親自到曹軍寨子前探視。
這船高五層,載甲士三千多人。船上雕縷彩畫,富麗堂皇,看上去就是一座移動城堡。曹軍萬箭齊發(fā),乒乒乓乓箭雨插滿船舷,大船看上去向這一側傾斜。只見那大船輕巧從容地掉了個頭,剎那間,另一側也插滿箭,大船歸于平衡。船上鼓樂齊奏,轉頭劈波斬浪向南岸駛去。
曹操聽報,說:“這一定是孫權想看看我軍軍容,不要放箭了?!钡巧细邩牵克湍撬倚蹓迅叽蟮拇従徸哌h,曹操大為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個事是孫權的得意之作。親臨一線,視強敵如無物,從容不迫地看看對方的陣營,從容不迫地退回自己的陣地。固然有孫權的勇氣和智慧在內,關鍵是東吳的水軍是曹軍不可戰(zhàn)勝的一環(huán)。憑借著與曹軍相比,占絕對優(yōu)勢的戰(zhàn)船和戰(zhàn)術,孫權的安全是完全無憂,才有這般牛氣沖天的舉動,而引發(fā)一代雄杰曹操的衷心贊嘆。
這就是后來羅貫中先生在《三國演義》中,講的“孔明草船借箭”的原版故事。演義中從來是尊劉抑曹,這故事被加在諸葛亮身上,為了更突顯出孔明先生神算之妙,為劉備集團增色不少。
排水量達到千噸的大船,掉頭轉身,在東吳人的手中已是熟練異常。想想現(xiàn)在的老司機一把方向打個回頭彎還吹上三年,這個在大江中,來去自如的水平,就不能不驚嘆東吳船艦技術的高度發(fā)達。
當年的東吳船只,已很完整地掌握了舵、帆、櫓的運用技術。船只有四帆到七帆等多種,利用帆的升降轉向等來匯聚風力,舵已經成熟地解決了掌握方向這一問題。櫓的使用又大大提高了船行速度。諸樣因素結合在一起,東吳的船遙遙領先于國際先進水平。
二、舟楫為輿馬
“舟楫為輿馬”的意思是船只當作車馬,行走江湖,如履平地。京劇《甘露寺》中,劉備登上紫金山,見到長江中來去如飛的船只,大為嘆息:古話說北人乘馬,南人乘船,所言不虛。東吳處長江中下游,境內湖泊遍布、江河縱橫。北面是長江淮河,東邊是東海,南面是南海,客觀上有造船的需要。民間造船技術本來就發(fā)達,到了漢末三國期間,水軍更是東吳的看家本領。很多的船只技術水平,早早就達到了很高的水準。
赤壁之戰(zhàn)前,東吳大將周瑜分析曹軍必敗的條件之一,就是北方人不習水戰(zhàn),以已之短來和精通水戰(zhàn)的江東水師爭上下,決無勝算。大戰(zhàn)前雙方一個小接觸戰(zhàn),吳軍水師三下五除二把曹軍打回對岸,不得不聚集在烏林一代,為后為吳軍火燒赤壁創(chuàng)造了條件。
火燒赤壁用的船叫“蒙沖”。這是種狹長的船,機動性強,用生牛皮蒙住整個船體,具有良好的防御性能。又在船上開了窗口,用于弓弩發(fā)射和長予刺殺。是突擊性進攻的最好武器。大戰(zhàn)開始,吳軍準備了幾十艘蒙沖艦。艦上裝滿干柴草,灌滿油。用帷布裹緊,上面再插上牙旗。每條船后面系上一條小船“走舸”, 給船上的人預留后路,一齊向對岸曹軍水寨進發(fā)??拷軤I,吳軍突擊隊長黃蓋下令點火,幾十艘艦全變成火龍,風急火烈,箭一般沖進了曹營,一把火把曹軍燒的大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赤壁大戰(zhàn)后,曹操還是多次進攻江南,可惜過不了東吳水軍的這一關。諸葛亮說曹操“四越巢湖不成”,就是說他的水軍屢敗于吳軍這個情況。前文說的孫權親自窺視曹營那一戰(zhàn),曹操造了一批“油船”,這船也用生牛皮蒙住,再澆上桐油,非常堅固。孫權馬上調集了大批戰(zhàn)船,圍攻消滅了這批油船,俘虜三千多曹軍,溺死戰(zhàn)死也有幾千人??梢姴苘娕c吳軍在水上的戰(zhàn)斗,長期處于下風。吳軍領先全球的實力,就是曹操一輩子打不過長江的原因。
三、巨海為夷庚
“巨海為夷庚”的意思是把大海當作平坦大道。這是人們贊揚東吳的航海水平的話。孫權時期,東吳可以造出排水千噸的大海船,出現(xiàn)了一種能使用前側風的平衡縱帆,帆不是正向前方,而是轉至一個角度,帆的總面積是隨風大小而增減的,能適應不同的風向。這種帆的出現(xiàn)是航海史的大突破,提供了遠洋航行的條件。(歐洲人到七世紀才出現(xiàn)三角形縱帆,十五世紀才出現(xiàn)多桅多帆船)
同時船舵使用技術已非常成熟。(歐洲到十二世紀才出現(xiàn)舵)孫權的東吳具備了遠航的條件。在孫權掌權期間,就多次派遣大船隊,航行在大海的波濤之上。
230年,孫權派將軍衛(wèi)溫、諸葛直率上萬將士到海上尋找夷洲(臺灣)和亶洲,航行一年多,在臺灣登陸,但沒找到亶洲。242年,孫權又派將軍聶友、陸凱率三萬人的船隊遠航到朱崖、儋耳(海南)。最有名的遠航是226年,孫權派宣化使朱應、中郎康泰率龐大的艦隊出使南洋。時間達六年之久,據(jù)說經過百來個國家,包括林邑(越南東南部)和扶南(柬埔寨)。
朱、康倆人留在扶南時,碰上了天竺國(印度)使者,了解了天竺的情況,從而吳國和天竺有了聯(lián)系。他們還寫了兩本書,記載下扶南的許多情況。后來扶南、林邑等國都派使者獻禮物給東吳,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和東南亞各國人民的交往。
當然當時最有用的是和遼東公孫淵結盟,南北夾擊對付曹魏,所以孫權多次派船隊北上遼東和公孫淵聯(lián)絡,結果被公孫淵出賣。開頭熱烈歡迎,稱藩于東吳,給東吳送來貂、馬等東北特產。不料最后一次派出的使者率領的一萬多人連人帶船讓公孫淵給扣了。使者被殺,腦袋被送給了曹魏,這些人員物資都為公孫淵俘獲。這是孫權晚年非常丟面子的一件事,差點沒把孫權氣死。后來派人報復,抓了一批曹魏的人馬回來而已。公孫淵如此不地道騎墻,最后被司馬懿給滅了,也算自找。
從遼東半島、臺灣、海南、甚至到朝鮮半島,及東南亞諸國,吳國的大型船隊在大海中乘風破浪,為我國的古代航運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孫吳有這么強大的水上力量,對曹魏形成壓倒性的水軍優(yōu)勢,這就是孫吳在蜀漢被消滅后還獨立支撐十幾年的重大原因。
四、王濬樓船下益州
司馬氏吞并巴蜀,替代曹魏,建立西晉政權,在大勢上對東吳形成一個大包圍。從曹操曹丕一直到司馬兄弟手上,東吳的水軍優(yōu)勢依舊存在。晉武帝司馬炎為了吃掉這最后一個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全國,早早就命令益州刺史王濬在長江上游操練水軍。王濬在益州造大船,“長百二十步,受二千馀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往來?!边@船高大寬闊可以在上面騎馬了,和孫吳的大船有的一比。據(jù)說造船的木屑浮江而下,把江面都蓋滿了,看來是花了血本,要和東吳的水軍一決高下。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晉軍分多路大舉伐吳。王濬這一路順長江而下。東吳人在長江中把長長的鐵錐釘入江中,在江中橫拉上鐵鏈鐵鎖,抵擋晉軍。王濬做了一批大木筏,綁上草人。順流而下,碰上鐵錐卡住,把鐵錐拖走。再做了大火把,十余丈長,放在船頭。碰上鐵鏈,點上火,把這一通鐵家伙全燒融化了。勢如破竹地直殺進東吳腹地。諸路晉軍分進合擊,迅雷不及掩耳地渡過長江,吳人驚嘆:“北來諸軍,乃飛渡江也!”終于滅了東吳,統(tǒng)一了中國。
東吳當時的水軍力量還是不弱,直到投降,還有五千多艘戰(zhàn)船停在江河大湖里,全讓晉軍接收了。武器裝備再好,也要看什么人在用它。當時的東吳皇帝孫皓是個大暴君,放現(xiàn)代就是個精神病。天天以殺人為樂,殺的人心離散,軍無斗志。當年跟著孫氏兄弟的東吳群雄早已作古,后繼無人,當然只有當俘虜?shù)姆萘恕?/p>
唐人劉禹錫詩云: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還有幾句不說了。這個以水軍稱霸于天下的政權,也被別人的水軍滅國,吳大帝孫權地下有知,當作何感慨?。?/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47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史說《軍師聯(lián)盟》:司馬懿指揮的一場經···
下一篇: 三國郭嘉遺計定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