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駙馬在古代還是一個比較好的職業(yè),娶了公主,成為皇親國戚,可謂名利雙收。但是歷史上卻有一位倒霉駙馬,奉旨娶公主,公主卻是個假的,真相大白后成了一個笑話。
靖康二年,汴京城破,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被俘,北宋國滅,成為歷史大恥。不僅二帝被金軍劫掠北上,宗室大臣,后宮嬪妃,公主族婦通通被金軍擄劫。
當時金軍命宋上貢金銀,若是金銀不夠,則拿嬪妃、宗婦、公主等抵押。
“原定犒軍費金一百萬錠、銀五百萬,須于十日內(nèi)輪解無闕。如不敷數(shù),以帝姬 、王妃 一人準金一千錠,宗姬 一人準金五百錠,族姬 一人準金二百錠,宗婦一人準銀五百錠,族婦一人準銀二百錠,貴戚女一人準銀一百錠,任聽帥府選擇?!?/p>
汴京雖然是京都,城里住的大多非富即貴,照理來說是北宋最富庶的都市。但實際上經(jīng)過金軍幾次圍攻劫掠,已經(jīng)殘破不堪。所以讓宋拿出這么多的金銀,根本承擔不起。最后皇妃公主,真被拿去抵債。
最后用來抵押折價的各類女子統(tǒng)計竟有11635人,這些人不管是皇妃公主,最后都成為金人的玩物?!渡胍髡Z》載:“被掠者日以淚洗面,虜酋皆擁婦女,恣酒肉,弄管弦,喜樂無極?!?/p>
《燕人麈》記一鐵匠“以八金買倡婦,實為親王女孫、相國侄婦、進士夫人”。足可見這些被劫掠北上的女人的悲慘。
柔福帝姬,懿肅貴妃王氏與宋徽宗之女,排名第二十位,也在這批受難婦女行列。而正在正主在北方受難之時,南方又冒出了個柔福帝姬,這是怎么回事兒呢?
宋高宗建炎四年,官兵們剛剛完成一波剿匪。在匪盜的女眷中,俘虜了一個自稱是柔福帝姬的女子。被俘女子是一國公主,這事兒不同尋常,官兵們連夜將人送到皇宮。
宋高宗聽了奏報,是記得以前宋徽宗有個女兒喚為嬛嬛,封柔福帝姬。但是這么多年過去了,早就記不得容貌,于是就請了老宮女來察驗。
老宮女見這女子生得確實像柔福帝姬,只這一雙大腳不似公主纖足,所以頗為疑惑。對此女子解釋道:“金人使我驅(qū)逐牛羊,我乘機逃脫,奔波萬里歸國,一雙腳豈能仍如從前模樣?”
《鶴林玉露》記載:“柔福帝姬至,以足大疑之。顰蹙曰‘金人驅(qū)迫,跣行萬里,豈復(fù)故態(tài)。上為惻然?!?/p>
再加上女子能一口喚出宋高宗乳名,于是宋高宗就信了,封其為福國長公主,選永州防御使高世榮為駙馬,賜予嫁妝一萬八千緡。此后寵渥有加,先后賞賜達四十七萬九千緡。
后來紹興和議,宋高宗生母韋賢妃被放回。得知此事后,韋賢妃驚訝道:“柔福早就病死金國了。”
宋高宗聽了這話大怒,當即命人逮捕此女,交大理寺審問。此女還真是一個假貨,原名靜善,汴京人氏。城破之際因為生得貌美被金軍劫掠,期間與柔福帝姬侍女張喜兒結(jié)實。
張喜兒給她講了不少宮闈秘事,還說她相貌酷似柔福帝姬。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靜善將這些通通記在心中。后來偶然逃脫歸國,成為匪盜妻妾。被官兵俘虜之后,為保命才想出此法。
真相大白之后,靜善被判斬首東市。而高世榮這個駙馬,也因為娶了一個假的公主被廢除駙馬都尉的爵位,成為大家茶余飯后笑料。
當時大家嘲笑諷刺馬世榮,說:“向來都尉,恰如彌勒降生時;此去人間,又到如來吃粥處?!?/p>
當駙馬不一定一飛沖天,像高世榮這種明明是奉旨娶公主,卻娶了一個假貨,最后因此受到牽連的更是悲劇。
很多歷史事件實際上就可以被定位為故事,而這些 故事 在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往往能夠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習興趣,并由此使得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的發(fā)展順序。下面是我為您整理的宋朝的重大歷史事件,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宋朝的重大歷史事件篇一:嘉定和議
1206年五月,宋分道進兵,不久,金援兵大量南下,宋軍大敗。金人要求懲辦戰(zhàn)爭禍首,主和派禮部侍郎史彌遠等竟殺死韓侂胄,函其首送給金人。1208年(嘉定元年),雙方重定和約,史稱?嘉定和議?。
1206年,韓侂胄為了立功來保持相位,便輕率出兵北伐金,結(jié)果潰敗。主和派楊皇后殺韓侂胄請和,1208年訂立屈辱的嘉定和議。和議內(nèi)容是上國書稱金主為伯父,歲幣銀絹各三十萬 ,又以三百萬緡錢贖回淮、陜兩地。嘉定和議后,雙方大致維持和平六七年。這三次議和都是以屈辱買平安,三個?和議?不僅僅是把民脂民膏進貢給別人,而且是既喪失國格又喪失人格,可謂中國歷史上并列第一的恥辱文章。
其主要內(nèi)容如下:
其一,依靖康故事,世為伯侄之國;
其二,增歲幣為銀三十萬兩,絹三十萬匹;
其三,疆界與紹興時相同(金放棄新占領(lǐng)的大散關(guān)、濠州等地)。
南宋另給金軍犒軍銀(賠款)三百萬兩。此時,蒙古勢力已在北方興起,并不斷南下攻戰(zhàn),而金和南宋則漸次衰落下去。這次和議是南宋對金另外一次的屈辱媾和。
宋朝的重大歷史事件篇二:越南李朝對宋朝廣西的三州大屠殺
公元1075年,取代黎朝的李朝,趁北宋王安石改革政局不穩(wěn)之際,動員了十萬大軍入侵宋朝,借口?先發(fā)制人,打敗宋朝進攻李朝的陰謀?,企圖攻占中國的兩廣地區(qū),分成水、陸兩路向宋朝進攻。
越南軍隊攻入宋朝邊境,先後攻陷欽州、(今中國廣西欽州)、廉州(今中國廣西合浦)及邕州(今中國廣西南寧)等地。越南將領(lǐng)李常杰在整場戰(zhàn)事中最矚目的行動,就是進行了大屠殺。
為抵抗交趾(越南)李朝10萬人馬入侵,邕州知州蘇緘帶領(lǐng)全城5萬軍民在邕城奮戰(zhàn),后因外援不至,城被攻破。蘇緘以"吾義不死于敵手"的英雄氣概,率全家大小36人引火自焚,以身殉國。
當攻陷邕州後,由于知州蘇緘不愿降服而自殺,全城軍民?無一人降者?,于是李常杰便?盡屠五萬八千余人,并欽、廉州死亡者幾十余萬人,常杰等俘虜三州人而還。?
李常杰組織的這次侵略和大屠殺,自然引起宋朝的震怒,隨后宋朝便調(diào)集數(shù)十萬軍隊和民夫反攻,大敗李朝軍并進逼升龍(今河內(nèi))附近。不過戰(zhàn)事進行了三個月拖到了雨季之后,宋軍半數(shù)患病,且因洪水泛濫而糧道中斷,李朝軍又不斷進行襲擾,戰(zhàn)局陷入僵持。
此時,李常杰也開始明白以本國的力量難以對抗宋朝,認為應(yīng)該乘機議和。于是,當李朝仁宗表示愿對宋納款稱臣后,宋軍就于1077年撤兵。宋朝雖然沒有消滅越南李朝,但是終于遏止了越南的侵略野心,接著越南便將擴張的對象轉(zhuǎn)向弱小的占城國。
宋朝的重大歷史事件篇三:冒牌公主柔福案始末
說到宋朝的謎案,還真有不少,貍貓換太子就不多說了,今天來說一下關(guān)于公主的案件:冒牌公主柔福一案。這件事發(fā)生在亂世,也因此多了許多神秘色彩,在當時乃至今日都依然眾說紛紜。
在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一位自稱是柔福帝姬的女子出現(xiàn)在趙構(gòu)的面前。
宋高宗趙構(gòu)很高興,自己的父兄徽宗、欽宗皇帝,以及所有兄弟姐妹全部都被金人強行虜?shù)奖狈?,自己一個人獨在江南,很是寂寞。如果回來的是一位會威脅的到他地位的王子,或許還會有幾分顧慮,可是對方不過是一位公主。當然,趙構(gòu)還是有幾分懷疑。柔福帝姬是自己妹妹不假,可是徽宗皇帝幾十個公主,對這個小妹妹柔福自己的印象也淡漠的很,加上柔福和自己失散的時候是十七歲,現(xiàn)在四年不過了,人長大了很多,也變化了很多,實在有些拿不準。
這柔福帝姬是從哪兒冒出來的呢?
在建炎四年(1130),南宋的軍隊在邊關(guān)剿匪,在土匪的內(nèi)眷當中發(fā)現(xiàn)了一位奇女子。其他的女眷都蜷縮在一角,深怕被官軍凌辱,而這位女子卻迎上來說自己是皇帝之妹,把士兵們嚇了一跳。自然很多人都不相信,不過也有老成持重的,萬一是真,自己不就是交了好運嗎?反正就算是假的,也怪罪不到自己。于是大家把這個情況就層層上報,一直匯報給宋高宗趙構(gòu)。
高宗趙構(gòu)一開始,沒有接見這位女子,萬一不是,以后自己可就尷尬了。高宗派了幾個對柔福帝姬比較熟悉的老宮人前去辨認。那位女子也是二十來歲年紀,雖然衣衫樸素,可渾身上下很干凈,美麗容顏中掩飾不住幾分滄桑,舉止氣度都很是高貴,很像是出自名門的閨秀。這幾位宮人就拿出宮里的一些舊事來盤問這位女子,這女子回答的很是得體,符合事實。這女子連高宗的小名都說的出來,除了宮中親近的人,外人不可能知道。。只是有一點,柔福的本是小腳,可是這女子確是一雙大腳。宮人們把自己調(diào)查的情況匯報給高宗,請高宗自己做最后的決斷。
高宗決定面見這位女子。當問及為何會有一雙大腳,這女子潸然淚下,說:?金人驅(qū)趕我們就如同牛羊一樣,我抓住空隙逃走,從北方回到江南,中間萬里關(guān)山,怎么能夠讓一雙小腳,還保持原來的模樣高宗聽了也流下淚來,遙想自己的父兄在敵國受苦,而自己的這位小妹萬里奔亡的凄慘,于是下令,認可這位女子就是柔福帝姬,并封其為福國長公主。
不久之后,高宗將妹妹柔福下嫁給永州防御使高世榮,并賜予嫁妝一萬八千緡。在兩宋,一個宰相級別的官職,大概年俸是三百緡,一般公主出嫁,也不過就是五百緡左右的嫁妝,而柔福竟然有一萬八千緡,可見趙構(gòu)對這唯一生還的小妹何等看重。而前后十多年,高宗都對柔福恩寵有加,前后賞賜超過四十九萬緡,連其夫高世榮也享盡榮華。
這樣的幸福生活,一直持續(xù)了十四年。
在紹興十四年,南宋與金國簽訂了?紹興和議?后,高宗生母韋貴妃被金國放歸。母子重逢,喜極而泣。韋貴妃回朝后,被宋高宗尊封為?顯仁太后?。韋太后回國之后,聽到柔福帝姬一事,不禁詫異說:?柔福已病死于金國,怎么又有一個柔福呢宋高宗便說了柔福由金逃回的情狀。韋太后說:?金人都在笑話你呢!說你錯買了假貨,真正的柔福早已經(jīng)死了。?
宋高宗聽了母親的話,勃然大怒,立即拘捕了柔福帝姬,交大理寺審問,嚴刑拷問之下,假柔福公主無可抵賴,只得一一供招。
原來,她本是汴京流浪的女子名叫靜善,生得頗為美貌。汴京攻破后,她被亂兵掠往北方。在路上遇到一個名叫張喜兒的宮女。張喜兒曾在王貴妃(柔福帝姬生母)宮中侍奉,知道許多宮闈秘事,一一都說給了靜善聽,尤其還說靜善的相貌氣質(zhì)酷似柔福帝姬。靜善對這個巧合十分動心,于是開始留心記憶,刻意模仿張喜兒所說的公主形態(tài)。之后,靜善在戰(zhàn)亂中經(jīng)歷曲折,曾經(jīng)三次被人拐賣,最后被土匪陳忠虜入盜伙,被迫嫁給了一名小土匪。宋官軍剿匪之時,抓住了靜善,打算以匪眷的名義將她殺死。靜善為了活命,稱自己就是柔福帝姬。見到靜善的言辭和氣度,官兵還真的被嚇住了,于是將她送到臨安。靜善成功蒙騙過宋高宗后,得到了十多年的富貴。不料人算不如天算,韋太后回到京師,說破了此事,靜善再也無從掩飾,只好老老實實地招認。
宋高宗知道柔福帝姬確實為假后,下令將假公主斬首于東市。最倒霉的是高士榮,先是奉旨娶了柔福帝姬,又因為柔福帝姬是假被削奪了駙馬都尉的爵位,還因此被人們嘲笑說:?向來都尉,恰如彌勒降生時;此去人間,又到如來吃粥處。?
之前,宦官馮益曾指證柔福帝姬為真,為此也受牽連,送昭州編管,不久之后因為和皇太后聯(lián)姻而被赦免。
到此,一場潑天騙局仿佛已經(jīng)結(jié)束。不過在民間卻有很多人并不相信這個說法。
當時就有學者認為被殺的柔福帝姬其實就是真正的公主?!端某勔婁洝罚?或謂太后與柔福俱處北方,恐其訐己之故,文之以偽,上奉母命,則固不得與之辯也。?《隨國隨筆》:?柔福實為公主,韋太后惡其言在虜隱事,故亟命誅之。?
也就是說,柔福帝姬之所以被殺,是因為韋后和柔福都處在北方,都曾經(jīng)受盡凌辱,被很多人糟蹋。而韋太后擔心柔福會把自己當年的一些丑事曝光,就逼迫高宗趙構(gòu)殺死柔福。高宗和韋太后是母子,關(guān)系自然親密,而柔福不過是自己的一個同父異母的妹妹,二選一的話自然是選韋后了。
那韋后到底擔心柔福說出什么丑事,也急于殺死柔福呢?
在靖康二年,金人俘虜了北宋宗室一共三千多人前往都城,其中大部分是妃嬪、公主和一些宗室女子。比較著名的有宋徽宗皇后鄭氏、宋欽宗皇后朱氏、宋高宗生母韋氏、宋高宗發(fā)妻邢氏,以及柔福帝姬等等。當時柔福十七歲,還沒有出閣,金兵因而對她格外重視,打算將柔福進獻給金太宗。不過在北上的途中,柔福帝姬還是難免凌辱的命運,而凌辱她的金將也因此被殘酷殺死。到達金國后,柔福帝姬被進獻給金國皇帝金太宗做妃嬪?;蛟S是金太宗覺得柔福身體已經(jīng)不干凈,金太宗對她沒產(chǎn)生任何興趣,直接將她送到了上京浣衣院為奴。
同在浣衣院為奴的還有趙構(gòu)的發(fā)妻邢氏、趙構(gòu)的生母韋氏。浣衣院其實不僅是一個洗衣服的地方,更是金人尋歡作樂的官方妓院。《呻吟語》記載說:?妃嬪王妃帝姬宗室婦女均露上體,披羊裘。?以往那些尊貴的皇帝妃嬪公主郡主等等,在浣衣院中都要光著上身,身上僅有一件羊皮衣遮住下體。后來金國的蓋天大王將她賞賜給一個叫徐還的男子,從此結(jié)束了人盡可夫的生活。而很可能就是在此時,柔福帝姬偷偷來到了江南。
而韋后呢,也跟了蓋天大王,并且為他生了兩個兒子,《南渡錄》曾經(jīng)記載蓋天大王說:?自今以后,趙構(gòu)須喚我阿爹。?也就是說,韋后不但沒有保持自身的節(jié)操,并且很有可能迎合蓋天大王,得到了寵幸。欽宗朱皇后就因不堪凌辱而投水自盡,很有節(jié)操。當然,當韋后回國之后,這些歷史都會被隱藏起來,在正史上消失無蹤。而唯一見證了韋后丑事的就是這個柔福。韋后自然不會放過她了。
于是,不但是柔福,連曾經(jīng)認可柔福的一些太監(jiān)宮女一個個都受到了懲罰,永遠的閉上了嘴。
問題一:高瓊是做什么的? 30分 高瓊,?祖居燕,其祖高霸,五代時遷居蒙城(今渦北區(qū)太山鄉(xiāng)高莊)。高瓊勇猛威武,少
高瓊高瓊
年時即離家從軍。先在后周王審琦部下為將,周顯德五年(958年),從征南唐立過戰(zhàn)功。宋初,高任禁軍武衛(wèi)將官,受到宋太祖的賞識。太宗繼位,升任御龍直指揮使。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歷任天武都指揮使、西州刺史、馬步軍都軍頭、薊州剌史、樓船戰(zhàn)棹都指揮使。雍熙三年(986年),宋軍五路北伐,他任第五路總指揮,率領(lǐng)樓船水師,自滄州出海,北攻平州(今盧龍縣),連克秦皇島、錦州等地。端拱元年至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任并、代二州都部署元帥,鎮(zhèn)守雁門、寧武、偏頭三關(guān)。 咸平二年冬,遼兵入侵,真宗命馬步軍都虞候傅潛統(tǒng)兵8萬迎敵。傅怯戰(zhàn)潰退,遼兵長驅(qū)直下。真宗急詔高瓊代傅潛為帥,高瓊其時已年逾花甲,每戰(zhàn)仍身先士卒,依靠楊延昭等名將,在王溢津、淤口、瓦橋三關(guān),連戰(zhàn)皆捷。不到一月,全線獲勝。戰(zhàn)后,加授檢校太尉、忠武軍節(jié)度使,調(diào)京師任殿前都指揮使。 景德元年(1004年)冬,遼蕭太后率精兵20萬,再次南侵,直抵澶州(今河南濮陽市)北城,朝野震驚。真宗召集群臣議策,有的主張南遷,有的主張西逃。宰相寇準力排眾議,請真宗親征。真宗畏敵,朝議難決??軠食龅钣龈攮偅悦鞔耸?,高瓊說:“國家臨危,理當效死!”隨同寇準上殿見真宗。高慷慨陳詞:“宰相主戰(zhàn),實乃良謀。若避敵遷都,就一定會軍心動搖。望陛下親征,重振軍威,一定能大敗遼師。老臣雖年近古稀,愿效力死戰(zhàn)”。促真宗下定親征的決心。 真宗起駕后,高、寇二人不離左右,適時進諫,堅定真宗抗敵的信心。到了澶州南城,探馬飛報遼軍勢盛。真宗懼敵,不想前進。高瓊勸道:“陛下若不渡河,難定軍心,請火速進軍!”僉書樞密院事馮拯大聲斥責:“太尉無理!”高瓊亦怒聲大喝:“你能賦詩退敵?”馮不敢回答。高瓊遂擁輦而行。到達黃河浮橋,真宗又想停留,高瓊急令馭輦武士飛馬前進,直抵澶州北城,請真宗全副儀仗登上城樓。城外宋軍見皇帝親征,都高呼“萬歲”,軍威大振。高瓊立即率軍進擊,殺死遼國先鋒蕭達攬,大破遼軍,迫遼罷兵,訂立和約?!端问贰贩Q:“真宗澶淵之役,高瓊之功亦盛矣”! 高瓊不識字,但他經(jīng)常告誡他的兒子:“你們不要依仗父輩的功績作蔭庇,而要勤奮讀書,以求得個人的出路。”景德三年(1006年),高瓊病逝,追贈侍中、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衛(wèi)國武烈王,歸葬故里雙鎖山西南麓。《宋史》有傳。 宋史文載[回目錄]高瓊,家世燕人。祖霸,父乾。五代時,李景據(jù)江南,潛結(jié)契丹,歲遣單使往復(fù)。霸將契丹之命,以乾從行使景。方至江左,諜間北使與中夏構(gòu)隙,以紓疆場之難,遂殺霸,居乾濠州,聲言為汴人所殺。乾在濠州生三子,以江左蹙弱,尋挈族歸中朝,給田亳州之蒙城,因土著焉。 瓊少勇鷙無賴,為盜,事敗,將磔于市,暑雨創(chuàng)潰,伺守者稍怠,即掣釘而遁。事王審琦,太宗尹京邑,知其材勇,召置帳下。太宗嘗侍宴禁中,甚醉,及退,太祖送至苑門。時瓊與戴興、王超、李斌、桑贊從,瓊左手執(zhí){,右手執(zhí)鐙,太宗乃能乘馬。太祖顧瓊等壯之,因賜以控鶴官衣帶及器帛,且勖令盡心焉。 太宗即位,擢御龍直指揮使。從征太原,命押弓弩兩班,合圍攻城。及討幽薊,屬車駕倍道還,留瓊與軍中鼓吹殿后,六班扈從不及,惟瓊首率所部見行在,太宗大悅,慰勞之。太平興國四年,遷天武都指揮使、領(lǐng)西州刺史。明年,改為神衛(wèi)右?guī)贾笓]使、領(lǐng)本州團練使。車駕巡師大名,命瓊與日騎右?guī)贾笓]使朱守節(jié)分為京城內(nèi)巡檢。坐事,出為許州馬步軍都指揮使。 會
高瓊像高瓊像
有龍騎亡命卒數(shù)十人,因知州臧丙出郊,謀劫......>>
問題二:宋朝高俅和高瓊什么關(guān)系沒有直接關(guān)系,唯一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是北宋人。
高俅
(?―1126年),北宋末年人,生于汴京(今河南開封)。政治家。宋徽宗時期的官員,初為蘇軾小史(書僮),善蹴鞠(踢球)。哲宗(趙煦)時,改從樞密都丞旨,王銑因奉命送禮物至端王趙佶處,被留用。趙佶即位為徽宗,更為所寵,擢為殿前都指揮使。加至太尉,與蔡京等“六賊”專權(quán)用事,為時人所恨。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隨徽宗南逃,金軍退,返京后,即病死。因是《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而廣為人知,也是北宋新黨領(lǐng)袖之一。
高瓊(935年D1006年),字寶臣,亳州蒙城人,北宋大將。歷仕太宗龍直指揮使、保大軍節(jié)度、檢校太尉、忠武軍節(jié)度。屢立戰(zhàn)功,不識字而曉達軍政。
問題三:高懷德與高瓊(高君寶)歷史上是什么關(guān)系高懷德是高瓊的親叔叔
宋朝開國名將,是開平王高懷德的兄弟,高瓊(君寶)的親叔叔,武藝高強,忠肝義膽。戍邊中中了遼軍埋伏,被遼將耶律沙所斬。
問題四:高家將的簡介北宋于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被金朝滅亡,欽宗的弟弟趙構(gòu)登上帝位后逃至江南,史稱南宋高宗。北宋大小官員攜家?guī)Э诜鋼砟咸?中原居民隨之大批南遷,形成上中原居民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向南移民浪潮。這就是“宋室南渡”事件。高瓊家族此時正傳到第六代“世”字輩。此輩一部分也遷至長江以南,分散在今江浙二省,一部分仍滯留汴京,下落不明。遷至江南的仍繼承了先輩的傳統(tǒng),產(chǎn)生一批文武人才,成為江南望族,仍保留著較完善的世系譜牒,形成浙江高姓的主干。撰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冬的《蕭山譜?序》中說:“高氏自渤海、燕、汴入浙,凡三徙,既徙浙,析為海寧、錢塘、臨安、溫州、山陰五支?!睋?jù)《蕭山譜》記載,高世則的長子高百之一系留居溫州;次子高千之,其長子高子蕃由溫州遷居山陰(治今浙江紹興)。南宋光宗紹熙年間(公元1190――1194年)高子蕃的兒子高道壽(號田井莘)在縣西前梅里(今屬蕭山)建造房宅,定居下來。高世則的叔伯兄弟共200余人渡江南下,另有數(shù)百人陷落中原。據(jù)《海寧譜》說,除文端公世英之后的海寧支以外,只有忠節(jié)公世則之后的溫州支、山陰支,修撰公世定之后的臨安支、錢塘支這五支各自修有,譜中把世英和世則、世定合稱“南渡三公”。除此三公外,見于《蕭山譜》、《海寧譜》的南渡諸公還有:遵度之后的世祚(居臺州,次子遷處州)、世杰(居寧波)、世選(居無錫),遵憲之后的世言、世閌居寧波。世閌即官居禮部侍郎的高閌,官至兵部侍郎兼實錄院修撰、修國史的高文虎則為高世言之子。此外,遵度4世孫世亨留汴京,遵甫4世孫世由遷四川邛州,遵范4世孫世美死守汴京祖墓。宋人熊克著《中興小記》[13]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尼姑阿李,法名善靜,被金兵擄去,后逃回南京,自稱是柔福帝姬(公主),被加封為福國長公主,以高世榮為駙馬,后因證實真帝姬已死于金國,阿李被處死。查《蕭山譜》,高瓊第8子繼隆長子遵益,生一子士俅,士俅之子名公訪,公訪之子名為世榮。據(jù)《金史》卷103記載,興定二年(公元1218年),南宋有一”高太尉”率兵三萬駐朐山,在與金軍作戰(zhàn)時陣亡。高世英之孫高翥詩才名動江東,宋孝宗賜號”菊居士”。明代,錢塘高儀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宰相);出自高世則4世孫高不倚之后的蘇州高啟官居戶部侍郎,為著名詩人,”吳郡四杰”、”十才子”之一。清代,錢塘高士奇為禮部侍郎、著名學者。據(jù)《海寧譜》,高世英11世孫(即高瓊1》世孫)高諒贅海寧東里長平鄉(xiāng)陳明誼女,遂徙趙家橋。高諒之子名榮字世宏,號月軒,依母姓叫陳榮。他就是清代雍正朝著名的海寧陳閣老陳世倌的先輩。民間盛傳乾隆皇帝實為陳閣老之子。今天,自認為高瓊后裔的還有一些聚居在閩南漳浦、南靖、龍海,粵東潮陽、惠來、普寧、陸豐、澄海、潮安、饒平,及泰國、新加坡等地。澄海高暉石曾創(chuàng)建泰國潮州會館和中華總商會,為獲得泰國爵位的第一位華人。浙江高姓則出了兩位中科院院士:嘉善高尚蔭,武漢大學原副校長;蕭山高小霞(女),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留在北方的高瓊子孫中,史籍中有記載的唯有高士談,字子文,又字季默,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任沂州戶曹參軍,后為金翰林直學士,其文集命名為《蒙城集》,以示不忘先祖。另外,見諸史籍的高世忠(金山東東路轉(zhuǎn)運使)、高世由(金汴京留守)未知是否高瓊后裔。據(jù)《元史》,曾率軍征討浙閩、爪哇,歷任右副都元帥、左臣相,追封南陽王的高興(字功起),為蔡州(治今河南汝陽)人,其祖先由薊州遷汴,曾祖高拱之,祖父高子洵。父親高青于金末遷居蔡州。據(jù)《蕭山譜》,高世則長子百之生子溶、子津等九子。高拱之可能也是陷落中原的高瓊后裔。以上數(shù)人如果真為高瓊后裔,其行徑和......>>
問題五:媛琳是什么意思女孩子名好聽的女孩名字姓高,寶寶取名姓高(女孩)
高錦芳 高育瓊
高潔蓉 高漪琳
高咨文 高靚琳
高友玲 高新妍
高尚怡 高桂紅
高芳冉
高紫悅
高東萍
高奇娟
高燕鴻
高嬌燕
高玉霞
高菁妍
高媛琳
高心婷
高婧宜
高翠芳
高璐媛
高璐麗
高永婷
高馨琳
高保文
高怡倩
高梓芳
高俊萍
高弘穎
高靜瑤
高秀茹
高林艷
高素娥
高英艷
高佳妹
高卡娜
高巧麗
高忠梅
高明艷
高婧泠
高希玉
高容倩
高少霞
高靜芬
高妍淑
高乃瑩
高悅鈴
高京梅
高永妍
高怡倩
高月梅
高炳文
高林娟
高夏怡
高琢玉
高千瑤
高方琳
高孌嫣
高三琳
高琳娣
高晨怡
高登梅
高篤霞
高沛琳
高婧軒
高柏穎
高蘭莉
高思怡
高燕彤
高棕玉
高書瓊
高琳妮
高文娟
高靜怡
高淑玲
高雪燕
高網(wǎng)艷
高亞文
高琬婷
高江麗
高明玉
高燕燕
高慧萍
高亞玲
高方倩
高雪梅
高家瑤
高冉婷
高秀竹
高秀霞
高東怡
高金妹
高群芳
高雯婧
高嘉娜
高裕琳
高文梅
高詩美
高毅茹
高卉秀
高蔚玲
高灶娟
高家英
高妍卉
高玲瓏
高佳麗
高童瑤
高沛文
高芳倩
高婉婷
高婧瀅
高建文
高莉然
高子文
高雙悅
高家穎
高琳歡
高雅玲
高坤穎
高巧倩
高悅含
高茜妍
高子婷
高曉瑛
高長玲
高怡淇
高悅籃
高靈娥
高淅婷
高藝瓊
高麗蓉
高洪美
高燁莉
高文娜
高霄霞
高婷波
高瑤良
高佳悅
高笑玲
高潔瓊
高媛
高予潔
高彩英
高聯(lián)英
高大琴
高必霞
高靜潔
高美穎
高維霞
高耀玉
高詩妍
高冬英
高管怡
高婕芳
高登文
高其琳
高斯文
高可玲
高煙霞
高莉娜
高旭紅
高小萍
高允文
高金玉
高秀花
高學玲
高妍熙
高曉蓉
高白梅
高亭玉
高馨悅
高一嬋
高占文
高端琳
高毅芳
高蕊玲
高龍文
高莉亞
高礦霞
高珈瑩
高小英
高皓媛
高冰玉
高利娟
高曉琴
高藝玲
高寶文
高采婷
高緦婷
高婧雯
高詩媛
高白雪
高穎霞
高國紅
高正琴
高春雪
高妍霏
高晶麗
高璐瑤
高夢雪
高璧紅
高悅友
高悅秀
高菊英
高興梅
高具芳
高亞潔
高文秀
高家玲
高顏妍
高美玲
高婭虞
高洪梅
高銚芳
高子玲
高順茹
高荷花
高一嬋
高悅凱
高艷芬
高婷偉
高琳泯
高琳虹
高蘇梅
高茶花
高祺燕
高桂花
高恩婭
高蓉芬
高義芳
高艷艷
高加燕
高仕紅
高燕嬌
高好琴
高璧瑩
高璽潔
高蕭艷
高秀婷
高莉萍
高清怡
高襄婷
高馨潔
高怡恒
高佳蓉
高紅英
高佳燕
高方婷
高澍玉
高欣妍
高妍茗
高芮妍
高筱莉
高海穎
高惠琴
高進娟
高凌潔
高茹芬
高蔓麗
高淑萍
高靂文
高軍霞
高潤雪
高超英
高琳格
高玉娥
高鑫水
高佳澤
高戛
高靜芳
高南怡
高蓉榕
高伊瑤
高莉雅
高珍瑤
高尚文
高火玉
高秀蘭
高汝瑩
高春紅
高曉琴
高林紅
高梓悅
高婧依
高周芬
高雨芬
高芳媛
高小麗
高樂琳
高天瑩
高道瓊
高莉霞
高秀倩
高嫣容
高志茹
高桂美
高秀芊
高媛
高澮芬
高元芳
高祺英
高欣悅
高姍婷
高家悅
高思怡
高傲文
高妍鑫
高霞饅
高漪瑩
高江梅
高玲露
高晉梅
高香琳
高翠麗
高童瑤
高建玲
高開妹
高從玲
高欣妍
高晨琳
高光梅
高金芬
高耀文
高瓊
高潔娟
高慧萍
高真怡
高凈瑩
高明娜
高文婷
高秋媛
高媛蓉
高鈺瑩
高雨婷
高麗
高三萍
高學美
高藝萍
高雅莉
高卡芬
高雯霞
高琪琳
高曦婷
高湘琳
高夢琴
高銹梅
高琳蕾
高培麗
高喜梅
高鈺穎
高梅英
高帥翔
高成驊
高秋萍
高天霖
高彤
高林琳
高煥媛
高雪麗
高家美
高明琳
高曉燕
高鐸文
高麗紅
高欣心
高在......>>
問題六:家和萬事成是什么意思就是家里和睦相處,什么事都成
問題七:宋朝軍事上的“將從中御”是什么意思啊?將從中御
宋朝消極地接受唐末和五代軍事政變的教訓,著意提倡重文輕武,以文制武,對將帥的防范和清忌,成了恪守不渝的趙宋家規(guī),不敢委以全權(quán),授以重兵,而是通過各種制度和辦法,削弱將帥的指揮權(quán)限,這當然也是宋朝積弱的重要原因。
按宋時的通信條件,與前方遙隔千里的皇帝和宰執(zhí)大臣,要干預(yù)將帥的軍事指揮,甚至指揮將帥作戰(zhàn),自然是荒唐的事。然而宋朝皇帝和宰執(zhí)大臣,卻往往違背古代的軍事常識,實行“將從中御”(《長編》卷30端拱二年正月)。
宋太祖是宋朝各代皇帝中唯一的天才軍事家。他命將出師,只在臨行前作簡要的指示和告誡,故王禹僻稱他“所用之將專而不疑”(《長編》卷42至道三年十二月甲寅)。實行將從中御,即以皇帝和某些大臣的方略和謀劃,錯誤地箝制和剝奪前方將帥的機動指揮,乃始于宋太宗。宋太宗自詡“少習弓馬,屢與賊交鋒,賊應(yīng)弦而踣者甚眾”(《長編》卷29端拱元年二月庚子)。他在青年時代可能是個武藝精通的勇士,至于其用兵行師的才略,卻實在不高明。盡管對遼戰(zhàn)爭接二連三地失敗,宋太宗仍以軍事天才自命,直到在位晚年,他還大言不慚地說:“朕每出兵攻伐,意頗精密,將兵之人丁寧諭之,不聽者多至敗事?!币慌某剂⒓捶畛姓f:“陛下料敵制勝,天之所授,固非臣下所測度也。將帥倘能上遵成算,則何往而不克矣。”(《宋會要》兵14之13)然而諉過于將臣,終究不能證實皇帝的圣算真是如何高妙莫測,因為在事實上,“將兵之人”恰好是“上遵成算”,才“多至敗事”。
宋太宗運籌于深宮之中,而致敗于千里之外,即使在當時已非秘密,故甚至連一些不知兵的文臣也提出非議。除張洎反對“將中從御”外,田錫說:“況今委任將帥,而每事欲從中降詔,授以方略,或賜與陣圖,依從則有未合宜,專斷則是違上旨,以此制勝,未見其長。”他建議讓將帥“因機設(shè)變,觀釁制宜”,即擁有機動的指揮權(quán)(《咸平集》卷1《上太宗答詔論邊事》)。王禹僻也認為,“兵勢患在不合,將臣患在無權(quán)”,是一大失策(《歷代名臣奏議》卷322)。王安石與宋神宗討論前代用兵,說:“太宗為傅潛奏,防秋在近,亦未知兵將所在。詔付兩卷文字,云兵數(shù)盡在其中,候賊如此即開某卷,如彼即開某卷。若御將如此,即惟王超、傅潛乃肯為將。稍有材略,必不肯于此時為將,坐待敗衄也。”他對當時“上下極為滅裂”的狀況,深表感慨(《長編》卷248熙寧六年十一月戊午)。
陣無非是軍隊的戰(zhàn)斗隊列,作戰(zhàn)之時,當然需要根據(jù)敵情、地形等等實際情況布陣。故岳飛對宗澤說:“陣而后戰(zhàn),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卷365《岳飛傳》)實為宋代的兵家格言。然而在宋太宗和宋真宗時,不顧實際情況,預(yù)先設(shè)計陣圖之風,卻盛極一時。
宋太宗預(yù)授將帥的錦囊妙計,往往就是陣圖?!皥D陣形,規(guī)廟勝,盡授紀律,遙制便宜,主帥遵行,貴臣督視”(《武夷新集》卷10李繼隆墓志銘),不容有任何變通的余地。太平興國四年(979)的滿城之戰(zhàn),宋太宗派一批將領(lǐng)帶兵八萬,迎擊遼軍,預(yù)先“賜陣圖,分為八陣,俾以從事”(《宋史》卷271 《趙延進傳》)。
將領(lǐng)崔翰等依圖布陣,趙延進發(fā)現(xiàn)“我?guī)熜遣?,其勢懸絕”,主張改變陣形,“合而擊之”。崔翰等依然不敢“擅改詔旨”,后因趙延進,李繼隆等人表示愿承擔罪責,才“分為二陣”,一舉破敵(《長編》卷20十月庚午)。應(yīng)當指出,趙延進是宋太宗的連襟,故他敢于獨當其責,而有恃無恐。由于預(yù)授陣圖有害而無利,文臣田錫提出異議,他對宋太宗說:“既得將帥,請委任責成,不必降之以陣圖,不須授之以方略?!?《咸平集》卷1《上太宗答詔論邊事》)朱臺符也對宋真......>>
問題八:憑什么說北宋軍隊戰(zhàn)斗力不堪一擊??????誰說的,宋朝只是后期戰(zhàn)斗力才下降的,這的有點資料,由宋夏戰(zhàn)爭看北宋軍隊強大的戰(zhàn)斗力慶歷元年,疲憊不堪的宋帝國和兇悍的西夏帝國之間殘酷的戰(zhàn)爭仍然在繼續(xù)。黨項軍雖然取得三川口,好水川兩次戰(zhàn)斗的勝利,但始終未能達到既定目標,延州未能攻克,宋廷仍然沒有承認西夏的獨立地位。李元昊在謀士張元的慫恿下,再次發(fā)動了對宋廷的戰(zhàn)爭,這次的目標是麟延路的麟州和府州。對于這兩個州大家不會陌生,這正是赫赫有名的楊家將,折家軍的地盤,昔日北漢,契丹,宋三國對這一地區(qū)進行了殘酷的爭奪,最終隨著楊家和折家的效忠,宋帝國得到了這塊戰(zhàn)略要地。梟雄李元昊當然不會對這塊兵家必爭之地漠然處之。
慶歷元年宋朝境內(nèi)的某部落請求朝廷封賞,但遭到宋廷官員的拒絕,該部落遂投靠西夏,七月李元昊遂將其作為向?qū)瑫r脅迫了大批少數(shù)民族部落自后河川渡河向麟州發(fā)起進攻。西夏人包圍了麟州,隨即就開始攻城,都監(jiān)王凱是開國元勛王全斌之后,親自來到城頭指揮抵抗,打退了西夏軍連番的攻勢。但西夏軍仍然把城池緊緊包圍,知州苗繼宣非常著急準備派人求援,但是城池已經(jīng)被西夏重重包圍,如何突破呢?苗繼宣連出重賞,終于有一個叫做王吉的士兵應(yīng)征。王吉連夜喬裝打扮成胡人的樣子,從城頭爬下,不慌不忙朝外走,很快被西夏人發(fā)現(xiàn),但王吉精通西夏語,嘰里呱啦一陣子,西夏人就放他走了。宋廷得到了麟州的急報,連忙派大將高繼宣領(lǐng)兵援救,高繼宣乃是名將高瓊之后,他自陵井抵天門關(guān),馬不停蹄向麟州殺來,但士兵在渡河時候突然河浪滔天,才過了一半人馬,高繼宣心急如焚,連忙殺豬宰羊禱告上天,說來天佑大宋,頓時風平浪靜。宋軍順利渡河后士氣高漲到了麟州高繼宣就派宋軍劫營,一番激戰(zhàn)后雖然斬獲不少,但西夏軍也非善類,宋軍沒能取勝。于是高繼宣招募了一批廂軍號清邊軍雖然不是禁軍但戰(zhàn)斗力很強,由王凱帶領(lǐng)在三松嶺和黨項軍開戰(zhàn),西夏軍不敵死傷慘重數(shù)千人被宋軍殺死。這一戰(zhàn)西夏損失慘重死傷無算,只好解圍。
李元昊不甘心失敗,他放出風聲說自己在麟州死了三萬人麻痹宋軍(不過也的確說明西夏死傷很慘),然后當年八月全軍突然逾屈野河西山上白草平,撲向?qū)庍h寨,寧遠寨被西夏人攻破。宋軍大將王世,王顯殉國,西夏軍把寧遠寨付之一炬后殺向府州,府州守將當然是赫赫有名的折家軍了,共駐扎了六千一百名驍勇善戰(zhàn)的士兵,府州城地形史載“府州州城倚山,險且固,東南有水門,崖壁峭絕,下臨大河”,很難進攻。李元昊先從山崖下的小路進攻,城頭馬上滾木,弓箭如雨一般攻擊西夏軍,突擊隊頓時被殺傷殆盡。李元昊再攻城北,宋將折繼閔力戰(zhàn)殺死了上千名西夏軍,李元昊見府州無法攻克只好退走,轉(zhuǎn)攻豐州,宋軍不敵,知州王余慶、兵馬監(jiān)押孫吉、指使三班借職侯秀、嚴訓戰(zhàn)死。接著李元昊縱兵大掠永安、來遠、保寧三寨。
李元昊在付出慘重代價后沒能取得麟,府二州,遂修建琉璃堡作為支點要塞囤放了大量補給,由西夏大將耶布移守貴把守,又修建建寧寨切斷麟,府交通線,然后回頭繼續(xù)圍困麟,府二州,誓有不奪二州不罷休之勢。夏軍不斷抄掠補給隊,掠奪糧食,一時間二州的水供給發(fā)生了大問題,據(jù)說當時一兩水可以換一兩黃金。折繼閔護送的軍隊冬衣也統(tǒng)統(tǒng)被西夏人搶走。宋廷恐慌異常居然有人提出放棄二州,守保德的荒唐建議。轉(zhuǎn)自鐵血 不過帝國的驕雄們很快讓西夏人的如意算盤落空了,當年九月宋將王凱帶領(lǐng)六千多名牌刀手宋將張畬領(lǐng)五十名騎兵毅然出發(fā)護送補給到麟州。沒走多久在青眉浪和敵軍遭遇,王凱毫無懼色和張釙昂蠹謝韉芯。張罘懿還松砩比氳腥海一支流失對穿了他臉部,張釧婕窗緯黽矢繼續(xù)作戰(zhàn),一個人奪得了12匹戰(zhàn)馬,西夏軍被殺百人后退卻。軍至兔毛川西夏軍再次派出大隊人馬三萬多騎兵來攻,其......>>
問題九:許多大臣都為皇上選好退路,為什么寇準卻請求宋真宗御駕親征呢?歷史上御駕親征的皇帝不少,但被臣子逼著親征的不多,這其中,宋真宗(998~1022年)大概算個典型。
1004年,遼國再次對宋發(fā)難,20萬大軍氣勢洶洶揮戈南下,前鋒直抵澶州(今河南濮陽)威逼東京(開封)。這勢頭把大宋天子真宗皇帝嚇得六神無主,不知如何是好。問問朝中大臣吧,這些都是個頂個的高智商精英。新任宰相寇準是強硬的主戰(zhàn)派,而副宰相王欽若和樞密院直學士陳堯叟卻是逃跑派。不過同為逃跑派的王、陳二人給真宗獻上的逃跑路線卻大相徑庭,江南人王欽若力主逃往金陵(今南京),而四川老鄉(xiāng)陳堯叟則攛掇真宗去成都避難。
聽誰的好呢?還得聽宰相的,人家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正宗的二當家。真宗帶著疑問詢問寇準。寇準的回答干脆利落:“要我說,出這些餿主意的人都該殺頭!要想轉(zhuǎn)危為安只有出戰(zhàn)一條路,而且陛下一定要御駕親征?!崩^而慷慨陳詞,從正反兩面理論了一番堅決抗戰(zhàn)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真宗被寇準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感染,終于激出了點男子漢的血性――干!為了江山社稷,朕就豁出去親征一回。
別以為宋真宗真想和契丹人拼命,他是一時沖動才答應(yīng)了寇準。真到了上前線的關(guān)口,一聽遼軍如何如何了得,立馬下起軟蛋:“寇愛卿,親征這游戲不好耍哈,大伙都說往南跑安全,我看這仗咱不如就免了吧?”任憑寇準如何鼓動上勁,真宗就是畏葸不前――死活不肯過黃河??偛荒芫瓦@么不進不退耗著吧,寇準心里清楚,不把天子推到陣前,這仗想贏,門兒都沒有。他步出行營,打算另外想轍。一出門趕巧碰到高級將領(lǐng)高瓊,寇準心說何不利用這個武人幫幫自己,遂沖高瓊說:“高將軍,您多年受國家恩惠,今日該如何報答?”
高瓊一時也鬧不清寇準這話什么意思,脫口答道:“俺是軍人,甘愿以死報效國家!”
“那好,跟我來!”寇準一把拉住高瓊返回行營,對真宗說:“陛下,您如果認為我說得不對,何不問問高將軍?”高瓊這才緩過神來,他素知寇準意圖,隨口附和道:“寇宰相所言極是?!?
這邊真宗還沒反應(yīng)過來,寇準搶過話茬說:“陛下,機不可失,請您即刻起駕?!辈坏日孀诎l(fā)話就示意衛(wèi)士把真宗的“皇家一號”專車推來――上吧您,生生把真宗給逼了進去。
遭“綁架”的宋真宗被寇準等簇擁著稀里糊涂渡過黃河,三轉(zhuǎn)兩轉(zhuǎn)就坐到了澶州北城門的門樓上,黃龍大旗也豎在城頭迎風招展。這下好了,遠近的宋軍將士見神圣的天子親臨陣前和他們做肩并肩的戰(zhàn)友,頓時來了精氣神,歡呼雀躍興奮不已,山呼聲一浪蓋過一浪,聲聞數(shù)十里。
宋軍陣地的動靜弄得遼軍摸不著頭腦,末了一打聽,始知大宋天子御駕親征。這個消息讓遼軍立馬沒了斗志,因為他們清楚,天子親自督戰(zhàn),手下的兵沒有不玩命的,這仗如果開打,能有遼軍的好?遂只好罷兵與宋軍議和。于是,就有了歷史上那個著名的“澶淵之盟”。
北宋于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被金朝滅亡,欽宗的弟弟趙構(gòu)登上帝位后逃至江南,史稱南宋高宗。北宋大小官員攜家?guī)Э诜鋼砟咸?中原居民隨之大批南遷,形成上中原居民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向南移民浪潮。這就是“宋室南渡”事件。高瓊家族此時正傳到第六代“世”字輩。此輩一部分也遷至長江以南,分散在今江浙二省,一部分仍滯留汴京,下落不明。遷至江南的仍繼承了先輩的傳統(tǒng),產(chǎn)生一批文武人才,成為江南望族,仍保留著較完善的世系譜牒,形成浙江高姓的主干。撰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冬的《蕭山譜·序》中說:“高氏自渤海、燕、汴入浙,凡三徙,既徙浙,析為海寧、錢塘、臨安、溫州、山陰五支?!?br>據(jù)《蕭山譜》記載,高世則的長子高百之一系留居溫州;次子高千之,其長子高子蕃由溫州遷居山陰(治今浙江紹興)。南宋光宗紹熙年間(公元1190——1194年)高子蕃的兒子高道壽(號田井莘)在縣西前梅里(今屬蕭山)建造房宅,定居下來。高世則的叔伯兄弟共200余人渡江南下,另有數(shù)百人陷落中原。據(jù)《海寧譜》說,除文端公世英之后的海寧支以外,只有忠節(jié)公世則之后的溫州支、山陰支,修撰公世定之后的臨安支、錢塘支這五支各自修有,譜中把世英和世則、世定合稱“南渡三公”。除此三公外,見于《蕭山譜》、《海寧譜》的南渡諸公還有:遵度之后的世祚(居臺州,次子遷處州)、世杰(居寧波)、世選(居無錫),遵憲之后的世言、世閌居寧波。世閌即官居禮部侍郎的高閌,官至兵部侍郎兼實錄院修撰、修國史的高文虎則為高世言之子。此外,遵度4世孫世亨留汴京,遵甫4世孫世由遷四川邛州,遵范4世孫世美死守汴京祖墓。宋人熊克著《中興小記》[13]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尼姑阿李,法名善靜,被金兵擄去,后逃回南京,自稱是柔福帝姬(公主),被加封為福國長公主,以高世榮為駙馬,后因證實真帝姬已死于金國,阿李被處死。查《蕭山譜》,高瓊第8子繼隆長子遵益,生一子士俅,士俅之子名公訪,公訪之子名為世榮。據(jù)《金史》卷103記載,興定二年(公元1218年),南宋有一”高太尉”率兵三萬駐朐山,在與金軍作戰(zhàn)時陣亡。高世英之孫高翥詩才名動江東,宋孝宗賜號”菊磵居士”。明代,錢塘高儀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宰相);出自高世則4世孫高不倚之后的蘇州高啟官居戶部侍郎,為著名詩人,”吳郡四杰”、”十才子”之一。清代,錢塘高士奇為禮部侍郎、著名學者。據(jù)《海寧譜》,高世英11世孫(即高瓊1》世孫)高諒贅海寧東里長平鄉(xiāng)陳明誼女,遂徙趙家橋。高諒之子名榮字世宏,號月軒,依母姓叫陳榮。他就是清代雍正朝著名的海寧陳閣老陳世倌的先輩。民間盛傳乾隆皇帝實為陳閣老之子。今天,自認為高瓊后裔的還有一些聚居在閩南漳浦、南靖、龍海,粵東潮陽、惠來、普寧、陸豐、澄海、潮安、饒平,及泰國、新加坡等地。澄海高暉石曾創(chuàng)建泰國潮州會館和中華總商會,為獲得泰國爵位的第一位華人。浙江高姓則出了兩位中科院院士:嘉善高尚蔭,武漢大學原副校長;蕭山高小霞(女),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
留在北方的高瓊子孫中,史籍中有記載的唯有高士談,字子文,又字季默,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任沂州戶曹參軍,后為金翰林直學士,其文集命名為《蒙城集》,以示不忘先祖。另外,見諸史籍的高世忠(金山東東路轉(zhuǎn)運使)、高世由(金汴京留守)未知是否高瓊后裔。據(jù)《元史》,曾率軍征討浙閩、爪哇,歷任右副都元帥、左臣相,追封南陽王的高興(字功起),為蔡州(治今河南汝陽)人,其祖先由薊州遷汴,曾祖高拱之,祖父高子洵。父親高青于金末遷居蔡州。據(jù)《蕭山譜》,高世則長子百之生子溶、子津等九子。高拱之可能也是陷落中原的高瓊后裔。以上數(shù)人如果真為高瓊后裔,其行徑和楊四郎又何其相似乃爾、可嘆累世忠良的高氏家族也不免良莠不齊。
從上文可知,高瓊家族門風尚武,自5世祖仲武始,世代任武職。祖父高霸為燕趙豪杰,任四川行營都統(tǒng)。高瓊之弟高瑤官居團練使。自高瓊起,七代為將:樞密副使1人、節(jié)度使5人、指揮使5人、團練使3人、防御使1人、提舉1人、兵馬鈐轄2人,還有任殿值、侍禁、內(nèi)殿崇班、內(nèi)殿供奉、內(nèi)殿承制、合門使等侍御武官15人;五代七人封王,還有一位被譽為”女中堯舜”的皇后。家族成員屢在抗遼、夏、金戰(zhàn)爭中建立功勛,其家世之顯赫,武功之卓著,實可和名傳天下的楊家將相輝映,稱作”高家將”殊不為過,然而向無人論及。究其原因,愚以為有二。其一:楊家將其實是作為同類英雄家族的典型代表而受到傳頌。其二:楊家將是悲劇英雄,其事跡、精神更具震撼力、感染力;”高家將”世代榮顯,其事跡稍遜起伏跌宕的”戲劇性”。今特撰此文,追述這一段幾被湮沒的輝煌。
注:
[1]見《宋史·高瓊傳》、清光緒三年(1877年)六修浙江《海寧巖門高氏》、《大傳》
[2]見《宋史》《高瓊傳》、《寇準傳》 [3]見《宋史·高繼勛傳》
[4]見浙江《越州蕭山東瓜瀝高氏》,敦睦堂1915年續(xù)修 [5]見《宋史·高繼宣傳》
[6]依《蕭山譜》 [7]見《宋史·高遵裕傳》
[8]見《宋史·高遵惠傳》 [9]見《宋史·后妃傳》
[10]參見《蕭山譜》 [11]見《宋史·高世則傳》
[12]見《蕭山譜》 [13]熊克:《中興小記》,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第364頁
楔子
第一章 康王趙構(gòu)·華陽花影
第二章 宮女嬰茀·棠棣之華
第三章 才人嬰茀·未央月隱
第四章 吳妃嬰茀·鼙鼓驚夢
第五章 高宗趙構(gòu)·篷窗睡起
第六章 駙馬高世榮·碩人其頎
第七章 駙馬高世榮·蒹葭蒼蒼
第八章 完顏宗雋·雪來香異
第九章 完顏宗雋·雁斷山南
第十章 完顏宗雋·胡沙春淺
第十一章 完顏宗雋·玉壺冰清
第十二章 陳王守雋·桐陰委羽
第十三章 太后韋氏·明妃遺曲
第十四章 高宗趙構(gòu)·此花幽獨
附錄:人情老易悲如許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52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典故由來
下一篇: 王欽若主導(dǎo)編纂《冊府元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