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把軍政大權(quán)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1370年至1391年,他先后3次將26個兒子中的23個封為親王,分赴全國各戰(zhàn)略要地駐防。朱元璋規(guī)定:封在各地的親王不得過問地方的民政,他們作為皇帝在地方軍權(quán)的代表,是地方守軍的監(jiān)視人,掌握地方的軍事指揮權(quán)。
1370年,朱元璋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1378年,朱元璋改南京為京師,并讓親王陸續(xù)分赴各自的封地。
1380年4月16日(明洪武十三年三月十一日),燕王朱棣正式到自己的封地北平就藩。因為北平擔負著防御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故朱元璋給予他的軍隊編制比其他親王多,而且準許他除大事上奏外,軍中的小事可以自行決斷,這就使朱棣的實力大增。
明成祖朱棣(1360——1424)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為燕王,籓鎮(zhèn)北平。1398年朱元璋死,明惠帝朱允炆即位,惠帝即位后,感籓王勢力過大,威脅到他的皇位,計策削籓。朱棣發(fā)現(xiàn)后,起兵'靖難'經(jīng)三年的戰(zhàn)爭,于1399年奪得帝位。年號「永樂」為明成祖。
即位后,五次親征漠北,遷都北京,譴鄭和使西洋,消除籓王勢力,繼續(xù)執(zhí)行墾荒,囤田,興修水利建設(shè)等政策,加強對北方的管理,修《永樂大典》對明王朝的建設(shè)起了很大的貢獻,成明朝強盛之主。
為什么中國不在那時開拓殖民地?
為什么當中國在海上有絕對的霸權(quán)之后,放棄了強權(quán)?長久以來, *** 的皇帝都把自己當作是一未賦予生命的父親,不單對城邦小國如此,同時對世界上所有民族也是如此。這種認知回應了中國固有的觀念。天子既為上天之子,當然也是全天下的統(tǒng)治者。早在基督紀元出的幾世紀,中國人已經(jīng)熟知一種概念:天下之大,盡在中國的版圖之內(nèi),沒有所謂疆界之分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假如已經(jīng)擁有一切,還有什么理由要向外征服的呢?歐洲列強的侵略行為,超越了原本為了滿足開拓東西貿(mào)易有利環(huán)境的需求,這種好戰(zhàn)而類似十字軍東征的殖民主義,完全和中國人理想中萬能的、半神性的天子背道而馳。因此,在中國皇帝身上看不到歐洲這種觀念。從明成祖身上當然也看不到這種觀念,歸順中國所換得的報酬是本身的繁榮。以這種方式對待未開化的民族可以提升他們對 *** 的忠誠度,這種遠比加強駐軍的兵力來的有效得多了。無論如何,明朝皇帝得到的結(jié)論,試著在半個地球之外的地方維持駐軍是愚蠢的行為,因此明朝的皇帝從來沒有作過這種嘗試。而歐洲各國殖民強還要再過四百年后才得到相同的結(jié)論。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因年號永樂,故又稱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1399年,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奪得帝位,朱允炆不知所終。朱棣在位期間設(shè)置內(nèi)閣,完善中央制度;遷都北京,穩(wěn)定邊疆;發(fā)展經(jīng)濟,浚通大運河;平定交趾,五征漠北;派鄭和下西洋,開創(chuàng)萬國來朝局面;整理中華文化,編撰《永樂大典》,開創(chuàng)永樂盛世。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師途中,謚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nèi)手列⑽幕实?,廟號太宗,后改為明成祖,葬于長陵。
人物生平
早期經(jīng)歷
朱棣出生于元末的戰(zhàn)亂時期。那時群雄并起,互相征伐。在朱棣出生時,朱元璋與陳友諒正打得不可開交,沒有時間給兒子起名字的。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棣出生于當時稱作應天府的南京。應天,是順應天命的意思。1356年,朱元璋渡江攻下集慶(南京),就將集慶改名為應天。朱元璋意思是要順應天命,推翻元朝。1360他又有了第四個兒子,幾乎與朱棣出生的同時,前線傳來了陳友諒進攻太平(今安徽涂縣)的告急文書。陳友諒如果攻陷了太平,并要接著進攻應天。但軍情緊急,朱元璋甚至對自己的這個兒子都來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線指揮打仗去了。至于怎么樣為這個孩子取個吉祥名字,他就更沒有功夫去琢磨了。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舊歷年底,朱元璋準備轉(zhuǎn)過年頭就要正式登極做皇帝了,看到自己已經(jīng)有了7個兒子。這時形勢已經(jīng)初安,他決心要為兒子們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祭告太廟,把自己渡江后生了7個兒子歸因于祖上的陰德:仰承先德,自舉兵以來,渡江生子七人。今長子命名曰標,……曰棣……
這時朱棣已經(jīng)7周歲,他這才和眾兄弟一樣有了自己的名字。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十歲,受封燕王。曾居鳳陽,對民情頗有所知。
青年時代
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已是17歲青年,朱元璋準備讓他們到外地去當藩王。就在這一年,朱棣兄弟們一起來到安徽鳳陽老家,那時被稱為“中都”。這里埋葬著他們的祖父母,也是他們的朱元璋小時候為大戶人們放牛放羊的地方,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苦。朱棣在這里住了三四年,民間生活對他的思想意識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朱棣是個有心人,“民間細事,無不究知”。他當皇帝以后,還經(jīng)常對兒子們說起他這段生活。認為自己能南北征戰(zhàn),不畏塞外風寒,就得益于這段經(jīng)歷。朱棣在鳳陽的這段生活可看作是宮廷教育的實習階段,他回去就要準備到外地去當藩王了。
朱元璋同時對朱棣和其他的幾個子女們加強了教育,朱棣兄弟們除了接受師傅們的教育外,還要隨時接受朱元璋的訓誡。朱棣從朱元璋那里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統(tǒng)教育。對此,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確的自白:朕于諸子常切諭之:一、舉動戒其輕;二、言笑厭其妄;三、飲食教之節(jié);四、服用教之儉。怨其不知民之饑寒也,嘗使之少忍饑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勞也,嘗使之少服勞事。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先后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
靖難之役
朱元璋為御侮防患,在位期間曾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藩王各擁重兵,坐鎮(zhèn)一方,其中尤以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故,繼立為皇太孫的朱允炆對諸王勢大難制深感憂慮。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將被誅殺殆盡,北方軍事均以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后死去,而燕王朱棣與周王朱橚及齊、代諸王均擁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即與齊泰、黃子澄等密議削藩。以燕王朱棣勢大難圖,故削藩自朱棣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后削奪,湘王自焚,余皆廢為庶人。為圖朱棣,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guān)一帶,并調(diào)檢燕府護衛(wèi)軍士,加強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齊泰將燕使鄧庸下獄審訊,具得朱棣將舉兵反狀,乃發(fā)兵逮燕府官屬,并密敕張信逮捕朱棣。張信為朱棣舊部,此時遂降朱棣,朱棣隨即為備。七月,朱棣以計擒殺張昺、謝貴(裝瘋以麻痹二人),并命燕府護衛(wèi)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jù)北平。后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
戰(zhàn)事之初,因北方諸將多朱棣舊部,降朱棣從戰(zhàn)者甚多。朱棣軍先后下通州、薊州、懷柔等城,宋忠等戰(zhàn)死。八月,朱允炆以太祖舊將耿炳文(擅長于防守)為大將軍,率師三十萬伐朱棣。先鋒抵雄縣,為朱棣所襲,九千人全部戰(zhàn)死。復戰(zhàn)于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敗。朱允炆遂以勛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調(diào)兵五十萬伐燕,筑壘九門,圍攻北平。十月,朱棣親自率精騎襲大寧,執(zhí)寧王朱權(quán)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顏三衛(wèi)騎兵(相當于雇傭兵,均為蒙古騎兵,戰(zhàn)斗力極強),兵力驟增。李景隆乘虛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長子朱高熾鎮(zhèn)守,用冰凍住城墻,使李景隆無法破城)。燕王師自大寧返回后,于鄭灞大破李景隆軍。朱允炆被迫罷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職,以緩燕師。建文二年四月,雙方又戰(zhàn)于白溝河,李景隆再次戰(zhàn)敗,燕師乘勝圍攻濟南。山東參政鐵鉉固守濟南,以逸待勞,燕師久攻不下,敗還。九月,朝廷升鉉為山東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師與燕軍會戰(zhàn)于東昌(今山東聊城),燕師大敗,主將張玉戰(zhàn)死。建文帝于三年復齊、黃職。二月,燕師再度南下。三月,敗盛庸于滹沱河,再敗吳杰等于藁城。朱允炆以放逐齊、黃為名,使其外出募師勤王。當時,朱棣雖多勝,但損失頗重,而朝廷軍源頗廣,燕軍于河北、山東一帶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為朝廷兵所據(jù)。同年底,有內(nèi)臣自京師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虛可圖,決計改變戰(zhàn)略,于四年正月率師南下。四月,連破何福、平安師,五月克泗州、揚州。建文帝遣慶成郡主至燕師,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許。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zhèn)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南京城陷,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
朱棣攻下南京后,在拒絕了他的支持者們反復幾天的勸進之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繼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廢除建文年號,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下令大力搜索齊泰、黃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余人,朱棣還令盡復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復祖訓。靖難之役是明初圍繞皇權(quán)斗爭日趨激化的必然結(jié)果,朱棣以強藩起兵奪取皇位后,北方不再有強藩存在。
登基為帝
朱棣即位后,重建奉天殿(舊殿被朱允炆所焚),刻玉璽,封王妃徐氏為皇后。對靖難功臣進行了封賞。凡建文年間貶斥的官員,一律恢復職務(wù)(如靖難初期因離間被貶的江陰侯吳高被再次起用,守大同);建文年間的各項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間制定的各項法律規(guī)定,凡與太祖相悖的,一律廢除。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規(guī)定也被廢除,如建文二年下令減輕洪武年間浙西一帶的極重的田賦,至此又變重。
永樂初,朱棣為了安撫諸位藩王,穩(wěn)定國內(nèi)局勢,同時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后復周、齊、代、岷諸親王舊封;建文帝的弟弟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尚未就藩,明成祖皆降為郡王,同年又將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為由廢為庶人,軟禁于鳳陽,僅留朱允??奉祀懿文太子,而朱允??不久也于永樂四年死于火災。但當其皇位較鞏固時,又繼續(xù)實行削藩。周、齊、代、岷諸王再次遭到削奪;遷寧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長沙,旋廢為庶人;削遼王護衛(wèi)。
朱棣繼續(xù)實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強對豪強地主的控制。朱棣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后來內(nèi)閣制度的雛形。永樂初開始設(shè)置內(nèi)閣,選資歷較淺的官僚入閣參與機務(wù),解決了廢罷中書省后行政機構(gòu)的空缺。朱棣重視監(jiān)察機構(gòu)的作用,設(shè)立分遣御史巡按天下的制度,鼓勵官吏互相訐告。他善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jiān)軍、分鎮(zhèn)、刺臣民隱事。同時,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luò)地主、士人,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過事佛、道教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chǔ)。
在全國局勢穩(wěn)定之后,朱棣為了加強對大臣的監(jiān)控,恢復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wèi)。同時,明成祖又設(shè)置鎮(zhèn)守內(nèi)臣和東廠衙門,廠衛(wèi)合勢,發(fā)展和強化了專制統(tǒng)治。
朱棣十分重視經(jīng)營北方,加之自己興起于北平地區(qū),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開始了營建北京天壽山長陵,以示立足北方的決心。與此同時,爭取與蒙古族建立友好關(guān)系。韃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 *** 封號。永樂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親自率兵五次北征,鞏固了北部邊防。永樂十四年(1416年)開工修建北京宮殿也就是紫禁城。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
去世
為了穩(wěn)定北疆,朱棣先后五次遠征蒙古。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nèi)蒙古烏珠穆沁),葬于長陵,廟號太宗,明世宗嘉靖時改為明成祖。謚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nèi)手列⑽幕实?,簡稱文皇帝。
明朝在明成祖之后的皇帝都只稱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稱“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朱棣死后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并列為“萬世不祧之君”供奉于太廟正中。
朱棣活剮三千宮女
活剮三千宮女,據(jù)說是為了一個女人。
朱棣的大老婆徐皇后,于永樂五年(1407年)病死。徐氏死后,朱棣一直未立皇后。后宮有一位權(quán)賢妃,是從朝鮮選來的美女,美艷殊麗,能歌善舞,且善吹簫,聰慧過人,最受朱棣寵愛。不料永樂八年(1410年),權(quán)氏隨朱棣率兵北征,死于歸途,害得朱棣為寵妃很掉了幾滴眼淚。
朱棣正為失去寵妃而悲傷之際,有宮女揭發(fā)說權(quán)氏是被呂妃串通太監(jiān)和銀匠用砒霜毒死的。朱棣大怒,也不細查,即下令將被告下毒的太監(jiān)、銀匠處死,對呂氏則采用酷刑,用烙鐵直烙了一個月才死。受呂氏牽連而被殺者達數(shù)百人。
揭發(fā)呂氏毒死權(quán)妃的人也姓呂,是一位朝鮮商賈的女兒,史書稱其為“賈呂”。
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準備立為皇后的寵妃王氏暴死,而恰于此時,皇宮內(nèi)又有人告發(fā)賈呂、魚氏與宦者“通奸”(宮女和宦者結(jié)為夫妻一樣的伴侶,實際上沒有實質(zhì)上的性行為,僅僅是相互慰悅、相互照顧而已,宮內(nèi)稱為“菜戶”或“對食”)。明朝后期的皇帝對此類事,往往采取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明熹宗甚至還親自將宦官與宮女結(jié)為對食的。
朱棣卻勃然大怒。賈呂、魚氏懼禍,上吊自殺。
朱棣并不罷休,又興株連之法,拘捕與賈呂親近的宮婢,親自審訊,看賈呂等人是否還有其他陰謀。宮婢受了酷刑,竟誣服稱后宮有人要謀害皇帝。這一口供,激起朱棣嗜殺本性。于是,接連有更多的人被抓,更多人的屈打成招。百連千扯,自承“謀逆”的宮婢侍女,竟然達近三千人之多。
朱棣下令將這些從全國選來的美麗的宮女全部處以剮刑。所謂剮刑,即是凌遲處死。此刑主要用來處死“謀大逆”、“謀反”等政治犯。
行刑時朱棣親臨刑場監(jiān)刑,經(jīng)常還親自操刀,殘殺宮女。一位河北籍宮女受刑時斥罵朱棣:“你年老陽衰,我們宮人與宦者相悅,又有何罪!”
朱棣更加惱怒,令畫工畫了一張賈呂與宦官相擁圖,遍示內(nèi)宮,羞辱無辜的宮女之余,亦不啻自我羞辱?!独畛瘜嶄洝酚涊d,朱棣大肆屠殺宮女之際,適有宮殿被雷電擊毀,宮女們暗喜,以為朱棣會因害怕上天懲罰而停止屠殺,但朱棣“不以為戒,恣行誅戮,無異平日”。
公元1424年,朱棣第五次出兵大漠,死于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nèi)蒙古烏珠穆沁)。大內(nèi)以30余宮女生殉朱棣。她們吃完飯以后,被帶上殿堂,哭聲震殿閣。殿堂內(nèi)置有小木床,使宮女立在床上,梁上結(jié)有繩套,把她們的頭放在圈套中,然后撤掉小床,使她們吊死。
朱棣的皇后
仁孝徐皇后(1362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嫡后,濠州人,明開國功臣徐達嫡長女,母謝氏(謝再興次女)。洪武九年(1376年)被冊封為燕王妃,建文四年(1402年)被冊立為皇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崩于南京,壽46。永樂十一年(1413年)二月葬于長陵。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仁宗上尊仁孝皇后謚號曰:“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圣文皇后”。祔太廟。
徐皇后為朱棣生有他半數(shù)以上的子嗣,其前三子俱為徐后所生,分別為太子朱高熾(明仁宗)、漢王朱高煦及趙王朱高燧。除長子高熾性情溫和好學之外,漢王高煦、趙王高燧則都生性驕橫,她主張立高熾為太子,曾屢次向朱棣進言,指出高煦高燧性格不好,不但不能重用,還得為他們選擇敢于監(jiān)督勸誡的僚屬。
歷史評價
明成祖朱棣文武全才,寬嚴并濟,知人善任,讒間不行,用兵應變,機智神勇。郡縣有遇到災害的,就免租賑災,榮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國受封之國多達三十余個,國勢極盛!唯獨對建文帝忠臣處理過狠,不能說是沒有遺憾的。
《明史·成祖本紀》中評價明成祖:文皇少長習兵,據(jù)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qū)內(nèi)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節(jié)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建文帝聽取朱元璋的削藩政策,觸動了包括朱棣在內(nèi)的一些藩王的利益。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號“永樂”。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冊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率軍招降北元乃兒不花,聲望日隆。建文帝即位后,厲行削藩,朱棣以奉天靖難為名,發(fā)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政治上,繼續(xù)實行削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quán);改革官制機構(gòu),設(shè)置內(nèi)閣和東廠;為加強對北方的控制,遷都北京。
朱棣就藩北平: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每位親王擁有被稱作“護衛(wèi)”的少量軍隊,少的三千人,多的一萬五千人。名義上,親王不得干預地方事務(wù)。但是在緊急情況下,親王可調(diào)遣王國所在地的鎮(zhèn)守兵。每有軍事行動,諸王都要帶領(lǐng)護衛(wèi)隨軍出征。
朱元璋篤信佛教,諸王初封時,明太祖都要為他們選一名僧人加以輔佐。有一位僧人法名道衍(朱棣賜名姚廣孝),是一位頗有謀略與學識的人,洪武十五年(1382年),道衍隨朱棣北上燕邸,后來與他交往密切。
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當上了皇帝。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應天,時事征伐,并受封為燕王,后發(fā)動靖難之役,起事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死后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成祖”,明成祖的統(tǒng)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
擴展資料 朱棣生于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僅監(jiān)視朱棣, 還欲調(diào)走他的軍隊,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
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勝利,在南京稱帝。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gòu),設(shè)置內(nèi)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并于東北設(shè)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wèi) ? ,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shè)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
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jīng)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 ?,疏浚大運河 。為加強對北方和東北地區(qū)的控制,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在他統(tǒng)治期間明朝經(jīng)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8月,朱棣死于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nèi)蒙古烏珠穆沁),享年64歲。謚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圣武神功純?nèi)手列⑽幕实?,廟號太宗,葬于長陵。明世宗時改謚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nèi)手列⑽幕实郏膹R號成祖。
永樂初,朱棣為了安撫諸位藩王,穩(wěn)定國內(nèi)局勢,同時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后復周、齊、代、岷諸親王舊封。
建文帝的弟弟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尚未就藩,朱棣皆降為郡王,同年又將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為由廢為庶人,軟禁于鳳陽,僅留朱允?奉祀懿文太子,而朱允?不久也于永樂四年死于火災。
但當其皇位較鞏固時,又繼續(xù)實行削藩。周、齊、代、岷諸王再次遭到削奪;遷寧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長沙,旋廢為庶人;削遼王護衛(wèi);削齊王護衛(wèi)及官屬,不久廢為庶人。
北平是朱棣興王之地,朱棣在此經(jīng)營多年,統(tǒng)治比較穩(wěn)定;另外北平處于北方農(nóng)業(yè)區(qū)與牧區(qū)接壤處,交通便利,形勢險要,是漢蒙各族貿(mào)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與軍事要地,定都于此不僅可抗擊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qū),由南則可統(tǒng)領(lǐng)中原,有利于維護全國統(tǒng)一。
因此,朱棣即位后,即開始準備遷都。永樂元年,詔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永樂四年(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開始奉旨征調(diào)工匠、民夫上百萬人,正式營建北京宮殿。永樂五年,五月建北京宮殿。永樂九年,命工部尚書宋禮等修會通河。
永樂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陳瑄等開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廢的運河重新暢通;永樂十九年(1421年),改京師為南京,北京為京師。十二月,北京郊廟宮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遷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師。
-朱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54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明朝第一奇僧姚廣孝妙解落瓦
下一篇: 1563年9月4日明神宗朱翊鈞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