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淮(1367~1449)字宗豫,號介庵,浙江永嘉(今鹿城區(qū))人。父黃性,方國珍占據(jù)溫州時,他遁跡逃避方國珍的偽任命。黃淮三十一歲考中洪武三十年丁丑(1397年三月)進士。授黃淮中書舍人,從而開始為官生涯。
黃淮歷經(jīng)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五朝(1397—1434)歷時三十八年(其中:自永樂十二年(1414)~永樂二十二年(1424)下詔獄十年;宣德二年(1427)八月初九準奏回溫州永嘉養(yǎng)疾~宣德七年(1432)秋入京,養(yǎng)疾五年)。為穩(wěn)定當時政權(quán)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其中永樂十二年(1414年)黃淮被漢王朱高煦誣陷,入北京詔獄十年。永樂廿二年甲辰(1424年)八月十五日,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十六日,黃淮釋出詔獄,官復(fù)原職。十七日,七任黃淮為通政司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xué)士。
宣德二年(1427年)八月,引疾回鄉(xiāng),居住在永嘉茶山南柳“壽徵庵”養(yǎng)病。而宣德七年、宣德九年兩次入覲,又先后繼續(xù)為明王朝效力了十七個月。黃淮為官謹慎踏實,治事果斷通達,忠于職守,史官贊評他:“神識洞明,健力峻拔,有古社稷臣之風”。
一、黃淮的才學(xué)
黃淮的學(xué)問淵博,學(xué)識深厚,精通經(jīng)史性理之學(xué),為培養(yǎng)教育仁、宣二帝、奉敕撰書等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1、永樂二年(1404年)四月初四,朱高熾立為皇太子。四月初五朱棣即任黃淮為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輔導(dǎo)東宮太子。永樂六年十一月初十,朱棣敕諭右春坊大學(xué)士兼翰林院侍讀黃淮、及楊榮、金幼孜等東宮官屬兼輔導(dǎo)皇太孫朱瞻基。朱瞻基時年九歲,所以黃淮亦是朱瞻基的啟蒙老師之一。《明史》本傳后有贊曰:“黃淮功在輔導(dǎo)”。因為輔導(dǎo)的是后來兩代候補繼任皇帝。
2、永樂二年甲申(1404年)正月廿六日,皇帝命解縉與黃淮為甲申科會試正、副主考官。該科中式舉人有472名之多,正統(tǒng)年間的吏部尚書王直、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陳敬宗等均是該科進士;宣德七年(1432)冬,黃淮入覲謝恩,朱瞻基賜留他在北京過春節(jié)。八年癸丑(1433年)二月初八,黃淮奉命為癸丑科主考官(副主考是王直)選拔出100名舉人進入殿試,曹鼐即該科狀元。黃淮這兩次參與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會試工作,雖然前后時隔三十來年,也是他一生中為穩(wěn)定當時政局所作的兩個亮點。上述足以說明黃淮在穩(wěn)定當時政權(quán)所起的作用以及洪熙、宣德兩朝經(jīng)濟發(fā)展所起作用明顯、積極而肯定,并已經(jīng)永載史冊。
3、永樂元年黃淮與解縉等奉敕撰《古今列女傳》,當年十二月初一日書成。頌揚以成就、謙遜、奉獻和貞潔聞名的婦女。永樂元年七月初一日,奉命與解縉等147人撰修《文獻大成》(即《永樂大典》的前身)成書于永樂二年十一月十九日。
永樂九年十月十七日奉命重修《高皇帝實錄》,被任命為總裁官,黃淮承擔最重要的任務(wù)。
成書于永樂十四年丙申(1416)十二月十五日,有350卷之多的《歷代名臣奏議》則是黃淮、楊士奇等奉敕,經(jīng)過多年編錄而成的,分六十六門,自商周以迄宋元的歷代典制沿革,政治得失之跡,搜羅較備。《四庫全書(《歷代名臣奏議》)提要》:“古今奏議之淵海也”。不過該書刻印裝訂成書之日,黃淮已被囚在北京錦衣獄中有兩年多時間了。
黃淮本人存世的著作《介庵集》十一卷。其中包括有永樂時黃淮在南京;洪熙、宣德初在北京為官時所撰的《退直稿》三卷372篇,計5.4萬字。多數(shù)是應(yīng)制、與同僚酬和的文章。宣德七年冬(1432)、宣德九年(1434)春、正統(tǒng)元年(1436)春,三次赴北京的《入覲稿》兩卷161篇(首)計4萬字,也以與士大夫、官員酬和的文章為多。黃淮晚年在溫州茶山南柳壽徵庵生活的二十來年中,著有六卷176篇近11.7萬字,名為《歸田稿》(另外近年從地方文獻、許多姓氏的宗譜中發(fā)現(xiàn)黃淮的佚文計近2萬字)其中他對溫州永嘉、樂清、平陽、臺州等附近縣治、縣學(xué),及桃渚千戶所、義倉等所作的《記》:為親朋契友所撰的很多《墓志銘》《譜序》等,記敘了大量明代溫州的歷史信息。因此,黃淮《歸田稿》則是我們深入研究明代溫州文化的極其可靠文獻資料之一。
洪熙元年(1425年)乙巳五月初四,奉朱高熾敕參與纂修《太宗實錄》,被任命為總裁官。洪熙元年乙巳閏七月初八,奉朱瞻基敕參與纂修《太宗、仁宗(兩朝)實錄》,被任命為總裁官。
黃淮在宣德、正統(tǒng)年間曾纂修過《(正統(tǒng))溫州府志》而且于1684年時還有殘本存世。
4、黃淮在文藝方面才華橫溢。而黃淮入詔獄的十年間所撰的《省愆集》兩卷,計2.8萬字,清乾隆四十三年六月被紀昀曉嵐、陸錫熊、孫士毅等輯入《欽定四庫全書》(1240/433~479)?!端膸烊珪偰俊罚骸按思似湎氮z時所作,故以省愆為名。(黃淮)當患難幽憂之日,而和平溫厚無所怨尤,可謂不失風人之旨”《省愆集》文辭感人,正所謂“文章窮而后工”之作也。黃淮多才多藝,工詩文、品書畫。黃淮詩歌溫厚和平,具有明初典型的臺閣體詩風。
二、黃淮的才干
黃淮的辦事能力超強。他既年輕,又有才干。黃淮的才干在當時的官員中不可多得,史稱他“多才略,熟諳朝政”,對政事“多所獻替”, 黃淮對朝廷的貢獻,永樂頗為滿意,因此,多次獲得朱棣的稱贊。
1、建文四年壬午(1402)秋七月三日,剛奪得皇位的朱棣,“召黃淮問以時政,稱旨”即復(fù)翰林院侍書黃淮仍為中書舍人,八月初一命黃淮入直文淵閣,成為內(nèi)廷的決策權(quán)力集團七成員之一。當時黃淮年僅三十五歲。從此得到朱棣的十二年多時間的重用,多次晉爵。黃淮在“靖難之役”中并無“功勛”,《明史》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黃淮本傳》:“成祖即位,召對稱旨。命與解縉常立御榻左備顧問?;蛑烈狗?,帝就寢猶賜坐榻前,語機密重務(wù),悉預(yù)聞?!背鯐r,黃淮尚是七品官員,被朱棣看中,常商討機密政務(wù),可見朱棣重視并采納黃淮政見的程度。與解縉、胡廣、楊榮、金幼孜、楊士奇、胡儼七人先后進入內(nèi)閣,黃淮在文淵閣專掌制敕。此為明代翰林官進入內(nèi)閣之始。
2、黃淮先后曾經(jīng)六次參與監(jiān)國:永樂七年春朱棣北巡,黃淮奉命與蹇義、金忠、楊士奇輔導(dǎo)皇太子朱高熾監(jiān)國;永樂八年二月朱棣北征;十一年二月朱棣再北巡;十二年春朱棣親征瓦剌,洪熙元年乙巳(1425)五月十二朱高熾在北京欽安殿駕崩,時皇太子朱瞻基在南京未回,朱高煦蓄謀奪位加緊行動,雖未能得逞,黃淮在北京協(xié)同監(jiān)國,以致“憂危吐血”;宣德元年丙午(1426)八月朱瞻基親征其叔漢王朱高煦時,于八月初七敕諭黃淮、張本、黃福、李友直、金幼孜等文職官員,留守北京監(jiān)國的史實,對穩(wěn)定政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明史》黃淮本傳載,黃淮斷案、則疑案無怨;黃淮起草制定鈔法,則鈔法沒有弊端??梢姡S淮辦案和制定政策才干超人。
4、《明史》黃淮本傳載,當時常有人告發(fā)結(jié)黨謀逆,黃淮對皇上說:”洪武末年對此已有敕令禁止,不宜再處理。”吏部追論”靖難”兵起之時,在北方當官不馬上歸附的南方人,應(yīng)當編列遣去戍邊。黃淮說:”如果這么做,恐怕被人看作心胸狹窄?!被噬隙悸爮牧?。朱棣允奏,而不再追究,因而避免了一次政治風波。
三、黃淮的才識
黃淮的才識卓異,才略過人。黃淮為官謹慎踏實,治事果斷通達,忠于職守,朱棣曾對左右贊許曰:“黃淮論事如立高崗,無遠不見”史官贊評他:“神識洞明,健力峻拔,有古社稷臣之風”。
1、長沙李法良之亂。永樂八年,朱棣征戰(zhàn)在外時,長沙李法良謀反,皇太子朱高熾遣豐城侯李彬討伐,朱高煦故意說李彬不可用。黃淮及時識破漢王的陰謀,勸言朱高熾:“(李)彬老將,必能滅賊”,應(yīng)立即迅速出兵,果然李彬很快擒獲了李法良,社會動亂迅速得到了平息。
2、漠北阿魯臺事件。此外,漠北元主本雅失里部屬阿魯臺歸款,請統(tǒng)一屬吐蕃諸部并要求明廷刻金作誓詞,磨其金酒中,使得諸酋長得以結(jié)盟。朝廷官員均認為可以,唯獨黃淮則稱:“他們勢力分開則易于管制,統(tǒng)一的話則很難做到了?!敝扉σ虼速澰S道:“黃淮論事,如立高岡,無遠不見?!?/p>
3、當時朝議立太子事,黃淮請立嫡長子朱高熾,黃淮說:“立嫡以長,萬世王法”。儲君確立后,黃淮晉升為左庶子兼侍讀。永樂五年,解縉被罷免,黃淮進右春坊大學(xué)士,次年與胡廣、金幼孜、楊榮、楊士奇共同輔導(dǎo)皇太孫朱瞻基。
4、西域僧人大寶法王來朝見,皇上將要刻玉印賜給他,先將璞拿給黃淮看。黃淮說:”朝廷賜給各番部的制敕,都用’敕命’和’廣運’二寶?,F(xiàn)這塊玉比它們還大,這樣做不能示遠人、尊朝廷?!被噬腺澷p地采納了他的意見。
黃淮在“靖難”后的明初政局中具有崇高的政治地位,他忠君愛親,對同僚有一份特殊的道義情誼;他是明初內(nèi)閣最重要的人物,并且是內(nèi)閣良好形象的維護者;因為在中央為官,加上黃淮做人低調(diào),以致在溫州知名度不如108年之后的“后起之秀”張璁(1475~1539)閣老。黃淮先生是溫州古代不可多得的先賢,讓我們見賢思齊、見賢思超!
任期 姓名 上任 離任 公歷任期
1 黃淮 洪武三十五年八月進 十一月降 1402年
2 解縉 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進 永樂五年二月罷 1402年-1407年
3 胡廣 永樂五年二月進 十六年五月卒 1407年-1418年
4 楊榮 永樂十六年五月進 二十二年八月降 1418年-1424年
5 楊士奇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進 正統(tǒng)九年三月卒 1424年-1444年
6 楊溥 正統(tǒng)九年三月進 十一年七月卒 1444年-1446年
7 曹鼐 正統(tǒng)十一年七月進 十四年八月卒 1446年-1449年
8 陳循 正統(tǒng)十四年八月進 天順元年正月罷 1449年-1457年
8' 高榖 天順元年正月代 二月致仕 1457年
9 徐有貞 天順元年二月進 六月罷 1457年
10 許彬 天順元年六月進 七月罷 1457年
11 李賢 天順元年七月進 成化二年三月丁憂 1457年-1466年
12 陳文 成化二年三月進 五月降 1466年
13 李賢 成化二年五月復(fù) 十二月卒 1466年
14 陳文 成化二年十二月進 四年四月卒 1466年-1468年
15 彭時 成化四年四月進 十一年三月卒 1468年-1475年
16 商輅 成化十一年三月進 十三年六月致仕 1475年-1477年
17 萬安 成化十三年六月進 二十三年十月罷 1477年-1487年
18 劉吉 成化二十三年十月進 弘治五年八月致仕 1487年-1492年
19 徐溥 弘治五年八月進 十一年七月致仕 1492年-1498年
20 劉健 弘治十一年七月進 正德元年十月致仕 1498年-1506年
21 李東陽 正德元年十月進 七年十二月致仕 1506年-1512年
22 楊廷和 正德七年十二月進 十年三月丁憂 1512年-1515年
23 梁儲 正德十年三月進 十二年十一月降 1515年-1517年
24 楊廷和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復(fù) 嘉靖三年二月致仕 1517年-1524年
25 蔣冕 嘉靖三年二月進 五月致仕 1524年
26 毛紀 嘉靖三年五月進 七月致仕 1524年
27 費宏 嘉靖三年七月進 五年五月降 1524年-1526年
28 楊一清 嘉靖五年五月進 七月降 1526年
29 費宏 嘉靖五年七月進 六年二月致仕 1526年-1527年
30 楊一清 嘉靖六年二月進 八年九月致仕 1527年-1529年
31 張璁 嘉靖八年九月進 十年二月易名孚敬,七月致仕 1529年-1531年
32 翟鑾 嘉靖十年七月進 十月降 1531年
33 張孚敬 嘉靖十年十月復(fù) 十一年八月致仕 1531年-1532年
34 方獻夫 嘉靖十一年八月進 十二年四月降 1532年-1533年
35 張孚敬 嘉靖十二年四月復(fù) 十四年四月致仕 1533年-1535年
36 李時 嘉靖十四年四月進 十七年十二月卒 1535年-1538年
37 夏言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進 十八年五月致仕 1538年-1539年
37' 顧鼎臣 嘉靖十八年五月代 同月降 1539年
38 夏言 嘉靖十八年五月復(fù) 嘉靖二十年八月致仕 1539年-1541年
39 翟鑾 嘉靖二十年八月進 十月降 1541年
40 夏言 嘉靖二十年十月復(fù) 二十一年七月罷 1541年-1542年
41 翟鑾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進 二十三年八月罷 1542年-1544年
42 嚴嵩 嘉靖二十三年八月進 二十四年十二月降 1544年-1545年
43 夏言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復(fù) 二十七年正月致仕 1545年-1548年
44 嚴嵩 嘉靖二十七年正月進 四十一年五月罷 1548年-1562年
45 徐階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進 隆慶二年七月致仕 1562年-1568年
46 李春芳 隆慶二年七月進 五年五月致仕 1568年-1571年
47 高拱 隆慶五年五月進 六年六月罷 1571年-1572年
48 張居正 隆慶六年六月進 萬歷十年六月卒 1572年-1582年
49 張四維 萬歷十年六月進 十一年四月丁憂 1582年-1583年
50 申時行 萬歷十一年四月進 十九年九月致仕 1583年-1591年
51 王家屏 萬歷十九年九月進 二十年三月致仕 1591年-1592年
52 趙志皋 萬歷二十年三月進 二十一年正月降 1592年-1593年
53 王錫爵 萬歷二十一年正月進 二十二年五月致仕 1593年-1594年
54 趙志皋 萬歷二十二年五月進 二十九年九月卒 1594年-1601年
55 沈一貫 萬歷二十九年九月進 三十四年七月致仕 1601年-1606年
56 朱賡 萬歷三十四年七月進 三十六年十一月卒 1606年-1608年
57 李廷機 萬歷三十六年十一月進 四十年九月致仕 1608年-1612年
58 葉向高 萬歷四十年九月進 四十二年八月致仕 1612年-1614年
59 方從哲 萬歷四十二年八月進 泰昌元年十二月致仕 1614年-1620年
60 劉一燝 泰昌元年十二月進 天啟元年十月降 1620年-1621年
61 葉向高 天啟元年十月復(fù) 四年七月致仕 1621年-1624年
62 韓爌 天啟四年七月進 十一月致仕 1624年
63 朱國禎 天啟四年十一月進 十二月致仕 1624年
63 顧秉謙 天啟四年十二月進 六年九月致仕 1624年-1626年
64 黃立極 天啟六年九月進 七年十一月致仕 1626年-1627年
65 施鳯來 天啟七年十一月進 崇禎元年三月致仕 1627年-1628年
66 李國 崇禎元年三月進 五月致仕 1628年
67 來宗道 崇禎元年五月進 六月致仕 1628年
68 周道登 崇禎元年六月進 十二月降 1628年
69 韓爌 崇禎元年十二月進 三年正月致仕 1628年-1630年
70 李標 崇禎三年正月進 三月致仕 1630年
71 成基命 崇禎三年三月進 九月致仕 1630年
72 周延儒 崇禎三年九月進 六年六月罷 1630年-1633年
73 溫體仁 崇禎六年六月進 十年六月致仕 1633年-1637年
74 張至發(fā) 崇禎十年六月進 十一年四月罷 1637年-1638年
75 孔貞遠 崇禎十一年四月進 六月罷 1638年
76 劉宇亮 崇禎十一年六月進 十二年二月罷 1638年-1639年
77 薛國觀 崇禎十二年二月進 十三年六月致仕 1639年-1640年
78 范復(fù)粹 崇禎十三年六月進 十四年五月罷 1640年-1641年
78' 張四知 崇禎十四年五月代 九月降 1641年
79 周延儒 崇禎十四年九月進 十六年五月罷 1641年-1643年
80 陳演 崇禎十六年五月進 十七年二月罷 1643年-1644年
80' 蔣德璟 崇禎十七年二月代 三月罷 1644年
81 魏藻德 崇禎十七年三月進 本月卒 1644年
81' 李建泰 崇禎十七年三月代 五月罷 1644年
82 史可法 崇禎十七年五月進 八月出 1644年
83 高弘圖 崇禎十七年八月進 十月罷 1644年
84 馬士英 崇禎十七年十月進 弘光元年閏六月罷 1644年-1645年
南明:
弘1 黃道周 弘光元年閏六月進 隆武元年七月出 1645年
隆1 路振飛 隆武元年七月進 二年十月降 1645年-1646年
隆2 丁魁楚 隆武二年十月進 永歷元年正月畔 1646年-1647年
永1' 瞿式耜 永歷元年正月代 二月降 1647年
永1 吳炳 永歷元年二月進 八月卒 1647
永2' 瞿式耜 永歷元年八月代 九月降 1647
永2 嚴起恒 永歷元年九月進 三年正月降 1647年-1649年
永3 黃士俊 永歷三年正月進 四年正月罷 1649年-1650年
永4 嚴起恒 永歷四年正月進 四月罷 1650年
永5 文安之 永歷四年四月進 五年二月出 1650年-1651年
永6 吳貞毓 永歷五年二月進 八年三月卒 1651年-1654年
永7 丁繼善 永歷八年四月進 十四年罷 1654年-1660年
永8 馬吉翔 永歷十四年進 十五年七月卒 1660年-1661年
永9 張煌言 永歷十五年七月代 永歷十八年九月卒 1661年-1664年
弘2 方逢年 弘光元年閏六月進 監(jiān)國魯元年六月畔 1645年-1646年
監(jiān)1 熊汝霖 監(jiān)國魯二年十月進 三年正月卒 1647年-1648年
監(jiān)2 馬思理 監(jiān)國魯三年正月進 十月卒 1648年
監(jiān)3 張肯堂 監(jiān)國魯四年十月進 六年九月卒 1649年-1651年
監(jiān)4 沈宸荃 監(jiān)國魯六年九月代 七年正月卒 1651年-1652年
明史有黃仲昭的記載。憲宗時候的人。著有《八閩通志》八十七卷 《未軒集》十三卷《明史》-卷一百七十九·列傳第六十七 黃仲昭,名潛,以字行,莆田人。祖壽生,翰林檢討,有學(xué)行。父嘉,束鹿知縣,以善政聞。無黃仲軒 記載
黃仲昭,明代詩文家,方志學(xué)家。名潛,字以行,行十八,號退巖居士,學(xué)者稱未軒先生,莆田縣東里巷(今城廂區(qū)英龍街東里巷)人。明宣德十年(1435年)生。他的文學(xué)著作有《未軒集》十二卷,收入《四庫全書》。世稱其文“雄壯醇雅”,其詩“和易近人”,享有文名。仲昭的祖父黃壽生,字宏中,黃滔十五世孫,建文初舉鄉(xiāng)薦,入太學(xué)。永樂六年(1408)再試京闈第一,第二年登進士第,選翰林庶吉士。子子嘉,有孝行,舉為訓(xùn)導(dǎo),薦知束鹿縣。生二子,長子深,官監(jiān)察御史;次子仲昭,成化二年(1466)擢羅倫榜進士。初官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以上《諫〈元宵煙火〉詩》疏,挖苦朝廷耽于逸樂,粉飾太平,觸怒了憲宗朱見深,仲昭、章懋、莊昶受廷杖責。仲昭謫湘潭知縣,在道改南京大理寺評,弘治元年授江西提學(xué)僉事,久之再疏乞歸,居家日事著作,從學(xué)者日眾。天順三年(1459年),仲昭舉福建鄉(xiāng)試第六名,成化二年(1466年)第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翌年十二月,憲宗命翰林院官員為明年元宵節(jié)寫詩賦,仲昭因與章懋、莊昶三人聯(lián)名上疏諫阻辦煙火詩會,要求以為國為民排憂解難為重,觸怒憲宗,三人都被廷杖、貶官。仲昭被貶為湖南湘潭知縣,赴任途中改任南京大理寺評事。 大理寺是明朝廷的執(zhí)法機關(guān),專管案件的復(fù)審。在南京任上,仲昭秉公執(zhí)法,小小評事官,敢駁權(quán)貴,曾聲言“罪下官以媚大吏,吾不為也”。許多已審的錯案經(jīng)仲昭重復(fù)辯駁,被推翻,維護了法的尊嚴。但因平反的案件多而忌恨他的人也多。 成化十一年(1475年),仲昭丁憂在家,眼看世風日下,有意再在官場追逐,同流合污,乃于服滿還京之時,托病乞歸。在城南門外霞皋(今華亭鎮(zhèn)下花)蓋“俱樂亭”,躬耕隴畝,過著“朝課耕桑夕校書”的貧苦生活。家居達17年之久。在這時期,他完成了福建省第一部省志《八閩通志》的纂寫義務(wù)。 弘治元年(1488年),孝宗即位。御史姜洪奏請起用仲昭。經(jīng)屢次禮請,仲昭于弘治三年(1490年)晉京。孝宗要他參與修纂《憲宗實錄》,因受忌者所阻,出任江西提學(xué)僉事。上任后,他整頓學(xué)校,端正士風,“教人以行實為先”,抑“奔競急躁”之士,對紈绔子弟尤不寬待;刊刻《通鑒前錦》和《朱子綱目書法》等書;定《冠昏喪祭儀禮》刊布。 弘治八年(1495年),仲昭連疏乞休。回家后,以講學(xué)著書為事。弘治十四年(1501年),應(yīng)興化知府陳效之請,與周瑛合修《興化府志》,他完成其中人物局部的編寫。正德三年(1508年)十一月,卒于家中。終年74歲。 黃仲昭是現(xiàn)代著名的方志學(xué)家,所編的志書除《八閩通志》外,還有《邵武府志》、《南平縣志》等。所纂《八閩通志》,全書共87卷,總18類42目,每一類均按省、府、州、縣順序記敘,體例嚴謹,保管了少量的珍貴史料,為后世福建省各級方志編纂之所本。他編寫的志書,“教化”功用強,人物門類完備。他的著作除志書外,還有《未軒集》12卷。詳見:/view/1603694.htm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55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李巖哪得罪了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