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學歷史的時候,戰(zhàn)國七雄的說法是:秦齊楚燕韓趙魏,記憶的辦法就是反復誦讀,熟能生巧,一直到脫口而出。現在有了新的記憶法:韓趙魏楚燕齊秦,“喊趙薇出演齊秦”的諧音,不但容易記憶,而且這個順序也是這戰(zhàn)國七雄滅亡的順序。很好的記憶法。
韓國為什么是戰(zhàn)國七雄中第一個完蛋的呢?從客觀情況看,韓國優(yōu)勢不少啊!
首先是人才。韓國出過暴鳶這樣的名將,申不害、張開地(張良的爺爺)這樣的宰相,馮亭、靳黈、公仲朋、田苓這樣的謀臣,韓陽、尚靳、張翠這樣的說客,就連在秦國修建鄭國渠、把關中變成糧倉的鄭國也是韓國公派輸出的水利專家。
其次是關鍵技術。《戰(zhàn)國策》里說,“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遠者達胸,近者掩心”,韓國出產的刀劍也異常鋒利,可“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
再次是人心。韓國內亂很少,人心很齊,尤其是在申不害變法之后,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p>
可是,韓國還是悲催地成為戰(zhàn)國七雄的亡國先驅。
《史記·韓世家》,最常見的字句就是“秦拔我××”、“秦伐我”、“魏敗我”、“魏攻我”等等。
韓國滅亡的原因有三。
其一,地理位置不好。韓國身處魏國、秦國、楚國的夾縫中,四面都是敵人。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說,實在是差得不能再差了,秦國一向以來的“遠交近攻”,首當其中就是韓國,誰叫韓國就杵在人家家門口呢?
其二,國土面積小,人口少。韓國是戰(zhàn)國七雄國土面積最小的國家,相應的人口數量始終是個瓶頸,在冷兵器時代,人口的數量決定軍隊的數量,軍隊的數量往往決定戰(zhàn)爭的勝負,這個不是簡單的依靠“生二胎”、“生五胎”之類的政策可以解決的,因為國土面積小,養(yǎng)不活更多的人口。
其三,缺乏明君。從三家分晉直到韓國滅亡,將近二百年時間,韓國基本上未曾出現過一位較有作為的國君,即使是韓昭侯推動了申不害變法,這個變法也有自己的先天不足,和商鞅變法不可同日而語。因為沒有英明的君主,韓國的戰(zhàn)略沒有連續(xù)性,也沒有什么長遠的目的性。
還是韓非子在《亡徵第十五》中一語道破韓國滅亡的原因——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59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