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有個傳統(tǒng)名段,叫做《二子乘舟》,說的是春秋時期衛(wèi)國一對同父異母的好兄弟姬伋和姬壽的故事。這個故事記載在《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上,《東周列國志》也有相關(guān)的敘述。
故事要從好兄弟的爸爸衛(wèi)宣公姬晉說起。
姬晉不是一個好東西,且不說他在位期間沒啥成就,單單在生活作風(fēng)一個方面,就劣跡斑斑。
姬晉還沒有當上衛(wèi)宣公的時候,就和爸爸的小妾夷姜眉來眼去,勾搭成奸,生下了姬伋,所以,姬伋是個私生子。
都說私生子優(yōu)秀,姬伋就是一個典型。
姬伋很英俊,號稱春秋最帥的男子;姬伋很聰明,號稱衛(wèi)國最有頭腦的男人;姬伋彬彬有禮,號稱衛(wèi)國最受人尊敬的公子;姬伋劍術(shù)高超,號稱當時第一劍客。
爸爸姬晉當上衛(wèi)宣公之后,姬伋成了太子,當年的私生子,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一個齊國女人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
這個齊國女人名叫宣姜,是齊僖公的女兒,齊襄公姜諸兒、齊文姜和齊桓公姜小白的姐姐。
宣姜來到衛(wèi)國,本來是當太子妃的,俊男美女,相得益彰。
但是,衛(wèi)宣公姬晉這個老不修出幺蛾子了。
姬晉故意安排兒子姬伋去宋國出差,把宣姜接到一座新建的宮殿新臺,霸王硬上弓,生米煮成熟飯。
對姬伋來說,媳婦變成了后媽。
而宣姜也很不爽,妙齡如花的美女跟了一個糟老頭子,這算什么事啊?
《詩經(jīng)·國風(fēng)》中有一首名為《新臺》的詩,是以宣姜的口吻來寫的。
新臺有泚(cǐ),河水彌彌。燕婉之求,蘧篨(qú chú)不鮮。
新臺有灑(cuǐ),河水浼浼(měi)。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魚網(wǎng)之設(shè),鴻則離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詩中的戚施,是癩蛤蟆的意思。
對宣姜來說,白馬王子變成了癩蛤蟆。
時間長了,呼天天不應(yīng)、叫地地不靈的宣姜也死心了,和老當益壯的衛(wèi)宣公姬晉生下了兩個兒子——姬朔和姬壽。
姬壽繼承了父母性格中正能量的基因,為人正直,和同母異母的哥哥、太子姬伋關(guān)系很好。
姬朔則遺傳了父母身上所有陰暗的東西,為人刻薄,一心想奪取姬伋的太子之位。
在宣姜和姬朔一而再再而三的挑唆之下,衛(wèi)宣公終于對姬伋動了殺心。
衛(wèi)宣公的計劃是:打發(fā)姬伋出使齊國,然后派出殺手半路截殺,動手的標志物就是姬伋出使所攜帶的一柄象征節(jié)杖的白色牛尾。
這個計劃被姬伋的弟弟姬壽知道了,姬壽火急火燎地找到哥哥,向哥哥和盤托出計劃,“哥哥,快跑吧!”
姬伋聽了弟弟的話,并沒有驚慌失措,而是頑固地要去從容赴死。
姬壽知道言語已經(jīng)不能說動哥哥,為了兄弟情誼,做出了決絕的行動。
姬壽在送別哥哥的時候,故意灌醉了哥哥,然后拿著哥哥的白色牛尾上路,果然遭到截殺,姬壽引頸就戮。
姬壽想,自己代替哥哥死了,哥哥就可以逃出生天。
沒想到,姬伋醉得快,醒得也快,急急忙忙追趕弟弟,卻正撞上收工回家的殺手,姬伋說自己才是真正的姬伋,于是,殺手們再度出手。
姬伋本身的劍術(shù)很高,如果他一心想為弟弟報仇,幾個殺手還不是他的對手,但是,姬伋本來就心存死志,再聽聞弟弟的死訊,更加不想活了。
于是,弟兄二人一前一后,雙雙斃命。
《詩經(jīng)·國風(fēng)》中一篇名為《乘舟》的詩歌講的就是姬伋和姬壽的兄弟情。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養(yǎng)養(yǎng)!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暇有害!
有些迂腐的姬伋,一片真心的姬壽,一對好兄弟。
誰說春秋無信義?
四書五經(jīng)
四書五經(jīng)是四書和五經(jīng)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的經(jīng)典書籍。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xué)》和《中庸》;而五經(jīng)是指《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其實本來應(yīng)該有六經(jīng),還有一本《樂經(jīng)》,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但后來亡于秦火,只剩下五經(jīng)。
目錄 [隱藏]
1 四書
1.1 《大學(xué)》
1.2 《中庸》
1.3 《論語》
1.4 《孟子》
2 五經(jīng)
2.1 《詩經(jīng)》
2.2 《尚書》
2.3 《禮記》
2.4 《周易》
2.5 《春秋》
3 參閱
4 外部鏈接
[編輯] 四書
主條目:四書
四書為儒家經(jīng)典,南宋學(xué)者朱熹將《禮記》中《大學(xué)》、《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據(jù)稱它們分別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之后各朝皆以《四書》列為科舉考試范圍,因而造就《四書》獨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書》已凌駕《五經(jīng)》的地位。
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xué)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xué)》、《論語》、《孟子》、《中庸》匯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jīng)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xué)者認為“先讀《大學(xué)》,以定其規(guī)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fā)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并曾說“《四子》,《六經(jīng)》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jīng)》時代,宋后是《四書》時代。
[編輯] 《大學(xué)》
主條目:大學(xué) (書)
《大學(xué)》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tǒng)而推崇《大學(xué)》(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xué)》,孔氏之遺書而初學(xué)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xué)》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xué)者程頤的看法,《大學(xué)》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xué)的人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編輯] 《中庸》
主條目:中庸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tǒng)而推崇《中庸》(與《大學(xué)》),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xué)》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xiàn)存的《中庸》,已經(jīng)經(jīng)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于秦統(tǒng)一全國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學(xué)》,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nèi)容為題了。
[編輯] 《論語》
主條目:論語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xué)生言行的一部書??鬃樱ㄇ?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墩撜Z》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是孔子的學(xué)生及其再傳學(xué)生所記錄整理?!墩撜Z》是記載孔子及其學(xué)生言行的一部書?!墩撜Z》涉及哲學(xué)、政治、經(jīng)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nèi)容非常豐富,是儒學(xué)最主要的經(jīng)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并無緊密聯(lián)系,只是大致歸類,并有重復(fù)章節(jié)出現(xiàn)。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后,《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編輯] 《孟子》
主條目:孟子 (書)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xué)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xiāng)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xué)說的繼承者。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lǐng)學(xué)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并一度擔(dān)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xiāng)聚徒講學(xué),與學(xué)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保ā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罚┶w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圣而作”。所以,盡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jīng)把它看作輔助“經(jīng)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jīng)》、《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后蜀時,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jīng)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jīng)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編輯] 五經(jīng)
主條目:五經(jīng)
五經(jīng)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chǔ)的古代五本經(jīng)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jīng)過儒家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儒家本來有六經(jīng),它們是《詩經(jīng)》、《尚書》、《儀禮》、《樂經(jīng)》、《周易》和《春秋》。
秦始皇“焚書坑儒”,據(jù)說經(jīng)秦火一炬,《樂經(jīng)》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chǔ)上加上《論語》、《孝經(jīng)》,共七經(jīng);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爾雅》,共十二經(jīng);宋時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經(jīng)注疏》傳世?!笆?jīng)”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tǒng)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jīng)”,《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屬于《春秋經(jīng)》之“傳”,《禮記》、《孝經(jīng)》、《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jīng)師的訓(xùn)詁之作。后來的五經(jīng)是指:《周易》、《尚書》、《詩經(jīng)》、《禮記》、《左傳》。
[編輯] 《詩經(jīng)》
主條目:詩經(jīng)
《詩經(jīng)》在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肮耪摺对姟啡в嗥?,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jù)傳為孔子編定?!对姟贩帧帮L(fēng)”、“雅”、“頌”三部分,“風(fēng)”為土風(fēng)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后世影響深遠。喜歡詩詞的朋友,相信都有讀過。
[編輯] 《尚書》
主條目:尚書 (經(jīng))
《尚書》古時稱《書》、《書經(jīng)》,至漢稱《尚書》。“尚”便是指“上”、“上古”,該書是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緝?nèi)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nèi)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yīng)是史官?!妒酚洝た鬃邮兰摇贩Q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相傳為孔子編定?!渡袝酚袃煞N傳本,一種是《今文尚書》,一種是《古文尚書》,現(xiàn)通行的《十三經(jīng)注疏》本,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古時稱贊人“飽讀詩書”,“詩書”便是分別指《詩經(jīng)》、《尚書》。
[編輯] 《禮記》
主條目:禮記
《禮記》是戰(zhàn)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xué)者解釋說明經(jīng)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雖只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于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抖Y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記》;另一種,也便是我們現(xiàn)在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
[編輯] 《周易》
主條目:易經(jīng)
《周易》也稱《易》、《易經(jīng)》,列儒家經(jīng)典之首?!吨芤住肥钦疾分畷?,其外層神秘,而內(nèi)蘊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應(yīng)是筮官,經(jīng)多人完成。內(nèi)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各方面,包含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xué)價值。以前的人們對自然與人圣變幻規(guī)律的認識模式,從沒有超越陰陽八卦的思維框架。相傳龍馬馱“河圖”出現(xiàn)在黃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記》又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說伏羲重卦,有說神農(nóng)),并作爻辭(或謂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十翼”之說,世稱“人更三圣,世歷三古”(《漢書·藝文志》)?!吨芤住钒ā督?jīng)》和《傳》兩部分?!督?jīng)》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應(yīng)的卦名、卦辭、爻名、爻辭等組成?!秱鳌芬还财叻N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古人把這十篇“傳”合稱“十翼”,意指“傳”是附屬于“經(jīng)”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jīng)”的內(nèi)容。
[編輯] 《春秋》
主條目:春秋 (史書)
《左傳》 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妒酚洝贩Q作者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經(jīng)學(xué)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zhàn)國初年人據(jù)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說是魯國歷代史官所寫)。它的取材范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nèi)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后世史學(xué)文學(xué)都有重要影響?!蹲髠鳌繁静皇侨寮医?jīng)典,但自從它立于學(xué)官,后來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jīng)典。
[編輯] 參閱
六經(jīng)中儒家經(jīng)典
[編輯] 外部鏈接
“四書五經(jīng)”漫談
四書五經(jīng)
四書: 大學(xué) | 中庸 | 論語 | 孟子
五經(jīng): 詩經(jīng) | 尚書 | 禮記 | 易經(jīng) | 春秋
四書五經(jīng)是四書和五經(jīng)的合稱,是中國古代一系列經(jīng)典書籍。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xué)》和《中庸》;而五經(jīng)是指《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其實本來應(yīng)該有六經(jīng),還有一本《樂經(jīng)》,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但后來失傳,只剩下五經(jīng)。
四書
主條目:四書
四書為儒家經(jīng)典,南宋學(xué)者朱熹將《禮記》中《大學(xué)》、《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據(jù)稱它們分別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之后各朝皆以《四書》列為科舉考試范圍,因而造就《四書》獨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書》已凌駕《五經(jīng)》的地位。
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xué)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xué)》、《論語》、《孟子》、《中庸》匯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jīng)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xué)者認為“先讀《大學(xué)》,以定其規(guī)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fā)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并曾說“《四子》,《六經(jīng)》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jīng)》時代,宋后是《四書》時代。
《大學(xué)》
主條目:大學(xué)
《大學(xué)》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tǒng)而推崇《大學(xué)》(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xué)》,孔氏之遺書而初學(xué)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xué)》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xué)者程頤的看法,《大學(xué)》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xué)的人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中庸》
主條目:中庸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tǒng)而推崇《中庸》(與《大學(xué)》),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xué)》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xiàn)存的《中庸》,已經(jīng)經(jīng)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于秦統(tǒng)一全國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學(xué)》,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nèi)容為題了。
《論語》
主條目:論語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xué)生言行的一部書??鬃樱ㄇ?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墩撜Z》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是孔子的學(xué)生及其再傳學(xué)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xué)生言行的一部書。《論語》涉及哲學(xué)、政治、經(jīng)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nèi)容非常豐富,是儒學(xué)最主要的經(jīng)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并無緊密聯(lián)系,只是大致歸類,并有重復(fù)章節(jié)出現(xiàn)。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后,《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孟子》
主條目:孟子 (書)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xué)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xiāng)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xué)說的繼承者。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lǐng)學(xué)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并一度擔(dān)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xiāng)聚徒講學(xué),與學(xué)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保ā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罚┶w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圣而作”。所以,盡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jīng)把它看作輔助“經(jīng)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jīng)》、《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后蜀時,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jīng)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jīng)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五經(jīng)
主條目:五經(jīng)
五經(jīng)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chǔ)的古代五本經(jīng)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jīng)過儒家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儒家本來有六經(jīng),它們是《詩經(jīng)》、《尚書》、《儀禮》、《樂經(jīng)》、《周易》和《春秋》。
秦始皇“焚書坑儒”,據(jù)說經(jīng)秦火一炬,《樂經(jīng)》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chǔ)上加上《論語》、《孝經(jīng)》,共七經(jīng);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爾雅》,共十二經(jīng);宋時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經(jīng)注疏》傳世。“十三經(jīng)”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tǒng)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jīng)”,《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屬于《春秋經(jīng)》之“傳”,《禮記》、《孝經(jīng)》、《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jīng)師的訓(xùn)詁之作。后來的五經(jīng)是指:《周易》、《尚書》、《詩經(jīng)》、《禮記》、《左傳》。
《詩經(jīng)》
主條目:詩經(jīng)
《詩經(jīng)》在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肮耪摺对姟啡в嗥?,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jù)傳為孔子編定?!对姟贩帧帮L(fēng)”、“雅”、“頌”三部分,“風(fēng)”為土風(fēng)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后世影響深遠。喜歡詩詞的朋友,相信都有讀過。
《尚書》
主條目:尚書
《尚書》古時稱《書》、《書經(jīng)》,至漢稱《尚書》?!吧小北闶侵浮吧稀?、“上古”,該書是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基本內(nèi)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nèi)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yīng)是史官?!妒酚洝た鬃邮兰摇贩Q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相傳為孔子編定?!渡袝酚袃煞N傳本,一種是《今文尚書》,一種是《古文尚書》,現(xiàn)通行的《十三經(jīng)注疏》本,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古時稱贊人“飽讀詩書”,“詩書”便是分別指《詩經(jīng)》、《尚書》。
《禮記》
主條目:禮記
《禮記》是戰(zhàn)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xué)者解釋說明經(jīng)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抖Y記》雖只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于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抖Y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記》;另一種,也便是我們現(xiàn)在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
《周易》
主條目:周易
《周易》也稱《易》、《易經(jīng)》,列儒家經(jīng)典之首?!吨芤住肥钦疾分畷渫鈱由衩?,而內(nèi)蘊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應(yīng)是筮官,經(jīng)多人完成。內(nèi)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各方面,包含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xué)價值。以前的人們對自然與人圣變幻規(guī)律的認識模式,從沒有超越陰陽八卦的思維框架。相傳龍馬馱“河圖”出現(xiàn)在黃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記》又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說伏羲重卦,有說神農(nóng)),并作爻辭(或謂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十翼”之說,世稱“人更三圣,世歷三古”(《漢書·藝文志》)?!吨芤住钒ā督?jīng)》和《傳》兩部分?!督?jīng)》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應(yīng)的卦名、卦辭、爻名、爻辭等組成。《傳》一共七種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古人把這十篇“傳”合稱“十翼”,意指“傳”是附屬于“經(jīng)”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jīng)”的內(nèi)容。
《春秋》
主條目:春秋
《左傳》 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史記》稱作者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經(jīng)學(xué)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zhàn)國初年人據(jù)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說是魯國歷代史官所寫)。它的取材范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nèi)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后世史學(xué)文學(xué)都有重要影響?!蹲髠鳌繁静皇侨寮医?jīng)典,但自從它立于學(xué)官,后來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jīng)典。
四書五經(jīng)另一篇詳細介紹:
《四書五經(jīng)》是南宋以后儒學(xué)的基本書目,儒生學(xué)子的必讀書。 “四書”指《論語》《孟子》《中庸》《大學(xué)》四部書。 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xué)生的言論集, 《大學(xué)》、《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首次把它們編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學(xué)者朱熹。不過,在朱熹之前的程顥、程頤兄弟已己大力提倡這幾部書了。他們認為,《大學(xué)》是孔子講授“初學(xué)入德之門”的要籍,經(jīng)孔子的學(xué)生曾參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一起表達了儒學(xué)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xué)最重要的文獻。正是根據(jù)這樣的觀點,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xué)》、《中庸》這四部書編在一起。因為它們分別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參、子思、孟子,所以稱為 “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朱熹分別為這四部書作了注釋,其 中,《大學(xué)》、《中庸》的注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的注 釋因為引用他人的說法較多,所以稱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編定的《四書》次序本來是《大學(xué)》、《論語》、《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淺入深進修的順序排列的。后人因為《大學(xué)》、《中庸》的篇幅較短,為了刻寫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論語》之前,成了現(xiàn)在通行的《大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順序。由于朱熹注釋的《四書》既融會了前人的學(xué)說,又有他自己的獨特見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顥、程頤兄弟和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xué)”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將他 所編定注釋的《四書》審定為官書,從此盛行起來,到元代延佑年間(1314——1320)恢復(fù)科舉考試,正式把出題范圍限制在朱注《四書》之內(nèi),明、清沿襲而衍出“八股文”考試制度,題目也都是在朱注《四書》里。由于這些因素,使《四書》不僅成為 了儒學(xué)的重要經(jīng)典,而且也成了每個讀書人的必讀書,成了直到近代全國統(tǒng)一的標準的小學(xué)教科書。所以,有人把《四書》與西 方的《圣經(jīng)》相比,認為它是東方的“圣經(jīng)”。事實上,無論就其流傳的廣泛,還是就其對于中國人人格心理鑄造影響的深刻來看,這種比擬都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五經(jīng)”指《詩經(jīng)》《尚書》《周禮》《易經(jīng)》《春秋》五部。 《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周代詩歌305篇。原稱“詩”或“詩三百”,漢代儒生始稱《詩經(jīng)》?,F(xiàn)存的《詩經(jīng)》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 據(jù)說《詩經(jīng)》中的詩,當時都是能演唱的歌詞。按所配樂曲的性質(zhì),可分成風(fēng)、雅、頌類?!帮L(fēng)”包括周南、召南、邶風(fēng)、庸阝風(fēng)、衛(wèi)風(fēng)、王風(fēng)、齊風(fēng)、魏風(fēng)、唐風(fēng)、秦風(fēng)、陳風(fēng)、檜風(fēng)、曹風(fēng)、豳風(fēng)組成,稱為十五國風(fēng),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貴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把拧卑ㄐ⊙藕痛?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貴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來自民間?!绊灐卑ㄖ茼?、魯頌和商頌, 共40篇。頌是宮廷用于祭祀的歌詞。一般來說,來自民間的歌謠,生動活潑,而宮廷貴族的詩作,相形見拙,詩味不多。 《詩經(jīng)》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史詩、諷刺詩、敘事詩、戀歌、戰(zhàn)歌、頌歌、節(jié)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它內(nèi)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zhàn)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fēng)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 地貌、動物、植物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說,《詩經(jīng)》是周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而 《詩經(jīng)》的語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漢語概貌的最重要的資料。 《尚書》意為“上古之書”,是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作品的匯編。春秋戰(zhàn)國時稱《書》,到了漢代,才改稱《尚書》。儒家尊之為經(jīng)典,故又稱《書經(jīng)》。 《尚書》據(jù)說原有一百篇,秦代焚書后,漢初僅搜集到二十九篇,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定,稱今文《尚書》。漢武帝時,從孔子故宅中發(fā)現(xiàn)用古文字寫的《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十六篇,稱為古文《尚書》,這十六篇不久亡佚。晉人偽造古文《尚書》二十五篇,又從今文《尚書》中析出數(shù)篇,連同原有的今文《尚書》共為五十八篇,也稱古文《尚書》。《十三經(jīng)注疏》中的《尚書》,就是經(jīng)過晉人手術(shù)的這種古文《尚書》。 《尚書》包括虞、夏、商、周書?!队輹贰ⅰ断臅贩怯菹臅r所作,是后世儒家根據(jù)古代傳聞編寫的假托之作。 《商書》是殷王朝史官所記的誓、命、訓(xùn)、誥,其中《湯誓》按時代說應(yīng)為最早的作品,但這篇文章語言流暢,可能經(jīng)過后人的潤色?!侗P庚》三篇古奧難讀,較多地保留了原貌。 這是殷王盤庚遷都時對臣民的演講記錄,雖然語辭古奧,但盤庚講話時充沛的感情、尖銳的談鋒,還是可以感受到的,如他說: 非予自荒茲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觀火,予亦炪謀,作乃逸。若網(wǎng)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nóng)服田力穡,乃亦有秋。(《盤庚》上) 短短的一段話,用了三個比喻,貼切、生動,具有形象性。其中“有條不紊”作為成語,至今仍被沿用。又如盤庚告誡臣下不要煽動民心反對遷都,說那樣便會“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弄得不可收拾,比喻也很生動。 《周書》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獻。其中《牧誓》是武王伐紂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60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卞和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