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硇倥⑼回蕬?zhàn)敗后選擇西遷為什么鮮卑不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縱觀整個中國王朝幾千年的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北方邊境從來沒有真正安穩(wěn)過,北方游牧民族總是對中原的大好江山垂涎三尺。
大部分時候,漢族總是勝利者,但是,每當中原王朝衰落之時,游牧民族就會悄悄崛起,趁火打劫。雖然說,除了蒙古族與滿族,其它游牧民族始終都沒有徹底掌控過廣闊的中原大地,但是,也有不少游牧民族曾經(jīng)給中原王朝帶來過嚴重威脅,比如說,匈奴、鮮卑、突厥。
這三個游牧民族在歷史上都曾經(jīng)非常強大,多次在中原王朝邊境挑起戰(zhàn)火。而令人不解的是,匈奴、突厥戰(zhàn)敗之后,都選擇了西遷并在中亞等地建立了強大的王國??墒?,鮮卑卻沒有西遷,自始至終都留在了中國境內(nèi)。那么,這種不同是為什么呢?我們不如一一來說。
首先,是匈奴西遷。
歷史上,蒙古高原地區(qū),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許多游牧民族,而最早崛起的就是匈奴。秦朝初建之時,匈奴開始在北方崛起,成為蒙古高原真正的主人。秦朝雖然在對匈奴的戰(zhàn)爭中獲得巨大勝利,并修建了至今還存在的長城抵御匈奴,但是,秦末中原戰(zhàn)火連綿,匈奴再一次趁機南下,甚至,威脅到了新生的漢政權(quán)。
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朝才轉(zhuǎn)守為攻,開始反擊匈奴,并取得輝煌戰(zhàn)果,使得匈奴元氣大傷。西漢晚期,匈奴政權(quán)內(nèi)部發(fā)生了分裂,一部分匈奴選擇歸順強大的漢王朝,而另一部分則繼續(xù)流竄到中亞地區(qū),被漢將陳湯所滅。在這種情況下,匈奴和漢朝的關(guān)系趨于和平。
東漢初年,國力不如之前那么強盛,匈奴之中的某些貴族不甘向漢王朝低頭,想要再次騷擾漢朝邊境,故而,匈奴內(nèi)部又一次發(fā)生了分裂,這次分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兩部。南匈奴臣服于漢朝,直到漢朝末年還對漢王朝忠心耿耿,而北匈奴則選擇與漢朝為敵,經(jīng)常侵略騷擾漢朝和南匈奴。
漢朝自漢武帝時期,就確定了對匈奴強硬的外交政策,是絕對不會忍耐這些匈奴人的。
所以,公元73年,漢朝軍隊再次出兵打擊北匈奴軍隊,甚至,一度追擊到天山一帶。89年,漢軍又一次大勝,將北匈奴軍隊趕至今蒙古國境內(nèi)。兩年后,漢軍在阿爾泰山附近打敗北單于大軍。自此,在強大的軍事力量威懾下,北單于只好向西逃亡,直至頓河、多瑙河流域。
后來,匈奴的后裔在此地安居,并建立了一個十分龐大的帝國——匈奴帝國。這個帝國的元首之中,有一位名為阿提拉,有“上帝之鞭”的美譽,頗為讓人敬佩。此人曾經(jīng)兩次率領(lǐng)軍隊侵入巴爾干半島地區(qū),遠征軍隊還曾到達奧爾良地區(qū),基本上征服了大半個歐洲!
甚至,直至今日,還有匈牙利學者認為,自己體內(nèi)流淌的是匈奴人的血液!
其次,是突厥。
突厥崛起在隋唐時期,匈奴退出蒙古高原的歷史舞臺之后,草原之上又陷入了混戰(zhàn)。隋唐時期,突厥打敗其它民族,一舉成為了草原上的主人。后來,突厥內(nèi)部發(fā)生分裂,分成東突厥、西突厥兩部。唐初,名將李靖率軍大破東突厥,而后,戰(zhàn)敗的東突厥向唐王朝俯首稱臣。
西突厥為了自保,只能選擇跟匈奴一樣的方法——向西出逃,足跡遠至咸海地區(qū)。西遷之后,西突厥先后建立了塞爾柱突厥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塞爾柱突厥帝國的地盤非常大,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小亞細亞大部及敘利亞(包括巴勒斯坦)等地。
游牧民族的悍勇深刻地印在這個民族的血液之中,所以,這個帝國武力超強,還曾經(jīng)在與東羅馬帝國的戰(zhàn)爭之中,俘虜了其皇帝羅曼努斯四世,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東羅馬帝國的滅亡。只是,盛極必衰,后來,帝國分裂成許多小塞爾柱蘇丹王朝。
然而,在羅姆蘇丹國中,誕生了一位影響歐洲幾個世紀的人物,他的存在,基本上改變了整個歐洲歷史。這個人,便是后來大名鼎鼎的奧斯曼。
奧斯曼之父是一位守衛(wèi)羅姆蘇丹國邊疆的將士。奧斯曼早年隨父習武,協(xié)助其父為羅姆蘇丹國守衛(wèi)邊境。曾在當?shù)靥K菲派長老埃德巴利約處學習蘇菲學理,并與其女瑪爾哈頓結(jié)婚。1281年繼其父擔任部落首領(lǐng),襲邊境貝伊職位。他與蘇菲教團首領(lǐng)和加齊社團結(jié)盟,逐步提高自己的政治威望。
后來,奧斯曼稱帝,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著名帝國——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強盛之時,勢力遍布亞歐非三大洲,其治下領(lǐng)土有巴爾干半島、中東及北非,向西直達今天的直布羅陀海峽,向東則可抵達里海及波斯灣地區(qū),往北可達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往南則是蘇丹與也門。
其軍事力量的強大更是不必言說,直接消滅了盛極一時的東羅馬帝國!
最后,就是鮮卑了。
蒙古高原幾經(jīng)易主,匈奴、突厥都先后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又被趕出這片土地。那么,同樣曾經(jīng)在這片土地上稱王的鮮卑呢?
鮮卑起源于東胡,在匈奴強大之時,鮮卑還只是蒙古高原上一個不起眼的小部落。秦漢時期,東胡被一統(tǒng)匈奴的冒頓單于打敗,分裂為兩部,分別退往烏桓山和鮮卑山。之后,他們以山名作為族名,形成烏桓族和鮮卑族,在匈奴人的奴役之下茍延殘喘。匈奴分裂之后,鮮卑族才擺脫被奴役的命運。
為了反抗壓迫和一雪前恥,鮮卑前后兩次攻打曾經(jīng)的主子。公元91年,在東漢和南匈奴的共同打擊之下,北匈奴被迫逃離蒙古高原,使得鮮卑趁機稱霸蒙古草原。五胡十六國時期,中原大地戰(zhàn)亂四起,鮮卑蠢蠢欲動,趁機占領(lǐng)我國北方,先后建立慕容氏諸燕、西秦等國家。
公元385年,鮮卑拓跋部建立北魏。公元439年,北魏統(tǒng)一北方,后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公元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隨后,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實現(xiàn)了全國大一統(tǒng)。
那么,作為失敗者的鮮卑,為何卻沒有跟它的前輩一樣西遷呢?
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形勢不同;
匈奴、突厥強盛之時,正是中原王朝處于秦漢隋唐時期,而我們都知道,這幾個王朝的國力十分強盛,根本不懼任何外敵。實際戰(zhàn)果也證明了這點,匈奴、突厥根本無法戰(zhàn)勝強大的中原王朝,屢次戰(zhàn)敗元氣大傷,只能西遷保存民族剩余力量。
然而,鮮卑所處的時代則不一樣,他們強大的時候,晉朝自身難保,只能一直龜縮在南邊,甚至無力踏足北方。所以,鮮卑在北方擁有了自己的政權(quán),生活安逸,自然也沒有西遷的必要。
二、鮮卑滅亡的方式;
鮮卑的滅亡并不是一件直接而迅速的事情,它經(jīng)歷了文化思想上的漢化,逐漸被漢族融合。隋朝一統(tǒng)之后,鮮卑與漢族區(qū)別不大,民族屬性幾乎不存,不會有西遷的想法。
三、隋朝一統(tǒng)之后,鮮卑仍然還有一個小小的吐谷渾政權(quán)尚存。
對于那些仍舊保留鮮卑民族特性的國民,便回到草原上在吐谷渾治下生存。但是,后來草原的霸主變成了強大的吐蕃政權(quán),于是,吐谷渾政權(quán)被吞并,使得這些鮮卑人根本沒有南遷的機會。
所以,對于當時的鮮卑來說,它沒必要遷,也不想遷,更沒辦法遷,這便是其不同之處。
匈奴和鮮卑都有過強盛的時期。匈奴最鼎盛的時期在西漢初,就是那個射殺自己老爹篡位的冒頓單于在位時候。平城之圍,劉邦在今天山西大同一帶被四十萬匈奴大軍圍困,就是冒頓的杰作。那時的匈奴統(tǒng)一了北方大草原,疆域東西廣萬里,北至貝加爾湖,勢力如日中天。后來也不弱,只是遇上了戰(zhàn)略崛起的大漢朝和漢武帝,才被揍的找不著北,狼狽西逃。
一般認為突厥也是匈奴分支,南北朝后期發(fā)展壯大,在唐初曾給唐朝帶來過巨大威脅,不過面對大唐天可汗,下場肯定好不到那去,又被打得屁滾尿流一蹶不振。
鮮卑也不弱,南北朝時期建立前燕、后燕的慕容氏,后來統(tǒng)一北方建立北魏的拓跋氏都是鮮卑部。長期侵擾北魏的北方柔然也是鮮卑分支。北魏拓跋燾在位時,軍力強盛,打到過劉宋政權(quán)的長江北岸,耀武揚威不可一世。
鮮卑和匈奴還發(fā)生過一場頗具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在北魏建立初期,拓跋珪時代。當時匈奴后裔劉衛(wèi)辰盤踞在內(nèi)蒙古西部一帶,兵強馬壯,不把拓跋珪放在眼里。拓跋珪出動十幾萬大軍,勢如破竹,消滅了劉衛(wèi)辰。
劉衛(wèi)辰的兒子逃過一劫,還在甘肅、陜西一帶建立過一個短暫的政權(quán)夏國,或者叫胡夏。此人就是臭名昭著的赫連勃勃,恩將仇報,十分兇殘,死沒多久,就被北魏滅國了。
值得一提的是匈奴西遷至歐洲,在中華大地五胡亂華的時期,匈奴單于阿提拉把歐洲也攪得天翻地覆,造成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歐洲人稱阿提拉為上帝之鞭,認為是上帝派去懲罰他們的。阿提拉建立過一個囊括大半個歐洲的國家,在他死后分崩離析。今天的匈牙利、土耳其,都有不少匈奴后裔。
本著此處不留爺,爺換地方折騰的革命精神,匈奴人禍害了歐亞大陸幾百年。從這一點來說,匈奴比鮮卑的影響力大多了。
其實鮮卑族和匈奴都是北方蒙古的游牧民族之一,也都曾在歷史當中嶄露頭角。不過,鮮卑族好像并沒有像匈奴那樣,最后成為一個強大的北方勢力,而是突然消失在了歷史的記錄中。東漢時期,鮮卑族和匈奴同樣讓漢朝皇帝感到頭疼,而且也沒辦法將他們?nèi)珨?shù)消滅,到了16國時期,其中有六個國家政權(quán)都是由鮮卑人建立,直到北朝末期鮮卑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那鮮卑族最后是被滅絕了還是跟某一個民族進行同化了呢?
東漢中后期,匈奴人向西遠遁,鮮卑人成為了中國北方的新霸主。然而,這個強大的民族并未沒有像匈奴一般建立一個長時間控制漠北的強大政權(quán),“鮮卑帝國”在曇花一現(xiàn)后便分崩離析。
自匈奴西遷之后,北方草原成為了鮮卑人的天下,就連匈奴留居草原的十萬落都“皆自號鮮卑”。然而相較于具有明確統(tǒng)治體系的匈奴部落,鮮卑人的部落體系十分松散。東漢中后期建立的鮮卑部落聯(lián)盟的檀石槐起初是因為“勇健有智略”、“施法禁,平曲直,無敢犯者”的原因,“遂推以為大人”,而后才一步步建立汗庭,使得鮮卑“東、西部大人皆歸焉”。
這種建立政權(quán)的形式與匈奴初見于中原史冊之時就有頭曼單于到冒頓單于這樣的首領(lǐng)世襲繼承的統(tǒng)治模式完全不同。檀石槐的異軍突起證明當時的鮮卑部落集團雖然占據(jù)了廣大的中國北方草原地帶,但是發(fā)展速度仍然十分緩慢,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仍然屬于松散的部落聯(lián)盟階段。
這種情況雖然在檀石槐時期獲得了短期的改變,并開始逐漸產(chǎn)生層級的地域管轄理念(檀石槐分其地為東、中、西三部),但是融合了匈奴等草原民族的鮮卑部落聯(lián)盟內(nèi)部明顯呈現(xiàn)出比匈奴部落更為強大的離心力,這導(dǎo)致“南抄緣邊,北拒丁零,東卻夫馀,西擊烏孫,盡據(jù)匈奴故地,東西萬四千余里”的龐大鮮卑部落聯(lián)盟基本上是依靠檀石槐的個人力量維系而存續(xù)。
正因如此,東漢光和年間檀石槐去世以后,整個鮮卑部落便土崩瓦解,造成了整個中國北方草原的權(quán)力真空。
這種權(quán)力真空在漢魏更迭之際曾經(jīng)發(fā)生改變,以軻比能為代表的小種鮮卑曾經(jīng)一度一統(tǒng)漠南,史載其“眾遂強盛,控弦十余萬騎?!边@種崛起被認為開啟了“后檀石槐時代”,恢復(fù)了曾經(jīng)強盛的部落聯(lián)盟時代,但是這種復(fù)興同樣是基于軻比能個人的軍事能力對于各個部落分離傾向的暫時壓制。公元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韓龍將軻比能刺死,這種回光返照式的復(fù)興隨之戛然而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6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