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宮廷劇的時候可以看到,在劇中見到皇上通常是要下跪,這是一種表示忠誠的方式嗎?縱觀封建歷史,想必這也是封建等級制度的一種無形體現(xiàn)。那么這種禮儀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叔孫通在歷史上最大的名氣大概是因為他給劉邦制定了朝儀。朝儀這東西是用來規(guī)范禮儀的,對于西漢那些建國功臣們來說,要制定這,比上戰(zhàn)場殺敵立功難。但是交給叔孫通后,什么都制定的好好的。
說起叔孫通這個薛縣人,起初他是當(dāng)秦朝的待詔博士的,學(xué)問自然是不用說的高。他很會說話。叔孫通曾在秦二世朝中為官,陳勝起義,二世皇帝召人議論此事。人們都說是造反,秦二世一聽就發(fā)了火,臉都變了色。
這時叔孫通走向前去說:“當(dāng)今有賢明的君主君臨天下,給下面制定了完備的法令,使人人遵法守職,四方八面都?xì)w附朝廷,哪有敢造反的!這只是一伙盜賊行竊罷了,何足掛齒??す賯冋谒巡端麄冎巫镎撎?,不值得憂患。”秦二世這才轉(zhuǎn)怒為喜。就這樣,說人話有人造反的被治罪,說是盜賊的都免了官,只有他叔孫通得了二十匹帛的賞賜,還被秦二世封為博士。這個官可來得太輕松了。
眼見秦的天下將要滅亡,他輕車簡從,收拾金銀逃回薛城舊地,歸附正盤踞在薛城的項梁。項梁敗死定陶后,叔孫通就跟隨著楚懷王。懷王被舉為義帝后,把京城遷到長沙,叔孫通留下侍奉項羽。
不過隨著項羽和劉邦的交戰(zhàn)形勢看來,項羽是注定要敗的,于是叔孫通就又投降了漢軍。隊列變了,而叔孫通的官職沒變,他被劉邦拜為博士,號稷嗣君,負(fù)責(zé)舉薦勇武之士為漢軍爭奪天下。
劉邦統(tǒng)一天下,尊為皇帝,下令廢除秦的儀法,代以簡易的規(guī)范,但又厭于君臣禮節(jié)不嚴(yán)。叔孫通得知便自薦為漢王制定朝儀,采用古禮并參照秦的儀法而制禮,具體過程很繁瑣,大致講來就是天不亮,謁者到現(xiàn)場主持,依順序進殿,東西分站,侍衛(wèi)武官沿臺階布崗戒備,手拿武器。
前端警告:皇上駕到!劉邦坐御輦,謁者引親王以下,按年薪多少爵位高低依然跪拜皇帝,朝禮完畢后,不許抬頭看皇帝,祝酒時,按高低依次向劉邦敬酒,規(guī)定不許喧嘩,不許粗魯……劉邦倍感興奮,過足了皇帝癮。要是沒有叔孫通的這個禮儀法,劉邦的樂不可支可沒那么容易達到。
因為這個禮儀,叔孫通立了大功,封為奉常,賞賜黃金500斤,他的孩子們都被封為郎官。從此以后,見皇帝就要下跪,當(dāng)然,這時候的跪還只是把屁股坐在小腿肚上,只要稍稍挺身,就可以完成,不象滿清時期,整個人都趴下去了。
劉邦晚年想廢太子劉盈立劉如意,叔孫通以不合禮儀為由,駁回皇帝意見。因此,劉盈上臺后,繼續(xù)重用他制定宗廟等各種儀法,一時盛寵。
對于儒生來說,叔孫通的確是深懂禮儀,司馬遷等史學(xué)家都給了他很高的評價,但是從個人來講,這個人未免太過圓滑了些。當(dāng)然,個人活法不同,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也是一種生存狀態(tài)。
這這就是跪拜禮儀的由來,從那時起跪拜禮就一直延續(xù)了好久。直到近代這種禮儀才被取消,這也算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標(biāo)志性禮儀。
? ?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當(dāng)中,有四千多年的君王統(tǒng)治歷史,大家應(yīng)該都在電視劇里面看到過,大臣都是在君王上朝的時候跪著和君王談話的,便不由得讓人想問,古代的大臣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跪拜君王的?
? ? ? 這就得從咱們中國的歷史開始說了,在炎黃聯(lián)合打敗蚩尤之后,堯、舜、禹就分別當(dāng)過君王,由于當(dāng)時的君主選拔是禪讓制,禪讓制顧名思義就是先一代的君王和大臣們一起討論誰比較有才能,誰適合當(dāng)下一代的君王。由此可見,這時的大臣們權(quán)勢都是較大的,畢竟能和君王一起討論下一任的大事,并且這些大臣還有選擇權(quán)和決定權(quán)。
? ? ? 由此可見,在這堯舜禹時期的奴隸制社會,大臣是肯定沒有在上朝時向君王跪拜的。
? ? ? 時間繼續(xù)向后推移,到了七國割據(jù)時期,這時候的國家分別為秦、漢、趙、魏、楚、燕、齊。這些國家都是由奴隸制社會轉(zhuǎn)變而來的,所以臣子的地位應(yīng)該沒有太低,君王的權(quán)勢也沒有非常的強大。但是,在秦國商鞅變法后,事情開始轉(zhuǎn)折,商鞅變法中明確規(guī)定君王的中央集權(quán),以及立戰(zhàn)功制度,但是由于商鞅變法損害了舊貴族的權(quán)利,于是商鞅被這些貴族打壓,而秦國的皇帝是十分支持商鞅的,所以會讓貴族不尊敬君王,因此也沒有跪拜的形成。但是隨著秦國國力的強大,秦國一掃六合,官場當(dāng)中也出現(xiàn)了一部分其他國家的大臣。這些其他國家的大臣都是君主征戰(zhàn)收復(fù)的,所以很聽從君主。再加上秦掃六合,導(dǎo)致秦軍隊變強,君王手里的軍權(quán)也變得強盛,漸漸形成了中央集權(quán)君主專制。
? ? ?這時的大臣在君主面前已經(jīng)沒有絲毫的威嚴(yán)了,所以只能在君王面前跪拜。因此,大臣的跪拜最早應(yīng)該是在秦朝開始的。
影視劇中只要涉及到古代,不管哪個朝代,上朝的時候,臣子見到皇帝,莫不戰(zhàn)戰(zhàn)兢兢,汗出如漿,乃至于三拜九叩,臣子見皇帝就要下跪、磕頭,好像自來有之,然而…… 一:皇帝給臣子下跪 戰(zhàn)國,魏國遠道而來的范雎第一回見到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就跪而請曰: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秦昭襄王跪而請曰:先生何以幸寡人 所謂「 ”跪而請曰”,后人就解釋為跪著請求,可這里的問題是,秦昭襄王是君,于秦國而言,就是后世所謂的皇帝; 范雎是臣,確切的說,此時還不是臣,只是山東來的一個士子,秦昭襄王就能向他跪著請求,難道秦昭襄王就如此禮賢下士,甚至都到了不顧體面,不顧君臣之分的地步。 如果是,范雎得有多么恐慌啊,但是,面對秦昭襄王如此大禮,范雎卻毫不在乎,避而不答,唯唯,唯唯者三,乃至于秦昭襄王再三跪請,死活不放,范雎一看,不說點啥實在過不了關(guān),于是呢,才啰里啰嗦說了一大通。 說的秦昭襄王心悅誠服,于是,君臣?xì)g會,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倆人你跪一個,我跪一個,實在熱鬧的不得了。 至于君臣二人說了點什么?誰管他呢,這里的問題是,君跪臣,臣也沒當(dāng)多大的事,臣跪君,君還得還禮,皇帝還得給臣子下跪,為什么,世界顛倒了? 當(dāng)然不是,究其原因,則完全是一件家具惹得禍??! 秦跽坐陶俑(圖片來自來自陜西歷史博物館) 到底什么家具呢,說出來大家都認(rèn)識,而且生活中也離不開,它就是鼎鼎有名,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凳子。 凳子居然跟皇帝給臣子下跪有關(guān),這又是從何說起呢? 二:關(guān)于身高的困惑 上古,即先秦兩漢以前,人們普遍個子不高,秦制:六尺以上就算是成年。秦國如此規(guī)定,漢又沿襲秦制,所以,成年的身高應(yīng)該比六尺高不了多少。 六尺究竟有多高,現(xiàn)在,一尺大約30公分,六尺就是一米八,實在是很高了,但秦漢時期可不能這么算,古尺,一尺只在23公分左右,六尺也就是一米三、四上下,一米三、四的人就算是成年,古人的平均身高到底有多少已經(jīng)可想而知。 正因為普遍個頭不高,所以用不著什么高腳凳,家里常用的家具都比較矮,反映到坐具上,流行的是塌,類似于日本的榻榻米,家里但凡來客,脫了鞋就上炕,都跪坐在榻上,具體姿勢是: 雙膝著地, *** 坐在腳后跟上,稱之為「 ”跽坐”。 在這種坐姿下,挺直腰板, *** 離開腳后跟,就稱之為「 ”跪”,雖然從表面上看,跟后世的跪法形式相同,但意義可是大不一樣的。 常年戰(zhàn)火,禮儀失傳,朝會混亂 倘若雙方談的比較投機,則會配上頭部或者手部的動作,成了所謂的作揖、稽首、頓首,就成了「 ”拜”,但這種「 ”拜”,只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并沒有什么著意區(qū)分尊卑的意思,皇帝給臣子下跪就這么來了。 從這個層面講,范雎見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向范雎跪拜,皇帝給臣子下跪,并不是什么不顧體面,放下君臣之分,而是,出于對范雎的尊重,范雎向秦昭襄王回拜,也不是什么后世所謂的尊卑,而是回禮。 在上古典籍中,君臣之間這樣你跪我,我跪你的例子還很多,不過是普通的社交禮儀,不能做過多的解讀。 這種禮儀反應(yīng)到朝堂之上,朝堂上不擺榻,君臣就席地而坐,充其量鋪個毯子,這時候君臣議事,你拜一下我,我拜一下你很正常,僅從禮儀上講,此時君臣相等,互相尊重,實在融洽的不得了。 到了漢朝,由于常年戰(zhàn)火,禮儀失傳,劉邦打下天下,第一次朝會的時候,大臣們有站著的,有坐著的,還有喝了酒亂耍酒瘋的,實在混亂的不得了,此情此景,讓劉邦非常頭疼。頭疼怎么辦? 稍微皺了下眉頭,便立刻叫秦末大儒叔孫通看到 ,立刻出來主動請纓,向劉邦請求,制定一套適合上朝的禮儀,劉邦欣然答應(yīng),于是,叔孫通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 「 ”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 劉邦: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在沿襲秦俗的基礎(chǔ)上,選用了一些古禮,再揉入「 ”君尊臣卑”的思想,制定了一套合乎上朝的禮儀。禮儀制定好之后,讓大臣們努力學(xué)會。 再上朝的時候,大臣們就有模有樣,讓劉邦開心的感慨: 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終于知道皇帝有多么尊貴了。 繁瑣的朝儀讓劉邦都感到開心,那么,這時候皇帝給臣子下跪,改成臣子給皇帝下跪了嗎?當(dāng)然沒有,還早著呢。 三:可以分出尊卑的叉手禮 漢朝的個子還是不高,高腳凳依舊沒有出現(xiàn),家里用的還是榻,家具條件不改善,大臣們怎么肯先主動給皇帝下跪? 漢延秦制,雖然已經(jīng)改朝換代,但古人的生活習(xí)俗沒多大變化,因此,禮儀上也只是稍作修改,并不是顛覆性的改變。 叔孫通在朝儀中加入「 ”君尊臣卑”的思想,雖然被宋朝的司馬光等人批判為: 叔孫生之為器小也!徒竊禮之糠粃,以依世、諧俗、取寵而已,遂使先王之禮淪沒而不振,以迄于今,豈不痛甚矣哉! 認(rèn)為他只是為了巴結(jié)皇上,并沒有學(xué)會古禮的精華,而是繼承了古禮的糟糠,批判的如此不堪,但叔孫通的改變也僅僅是: 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 皇帝和諸侯百官 皇帝以及諸侯百官,還是跪坐在殿上,但諸侯百官需要俯下身子,低下腦袋, 給皇帝上壽的時候,需要按照地位尊卑依次起來。 一個「 ”坐殿上皆伏抑首”,臣子們還是坐,但需要俯下身子,以示跟皇帝尊卑有別,司馬光為此,很看不起叔孫通,然而,叔孫通也不是一無是處,也不是完全喪失了讀書人的骨氣。 大臣們對皇帝如此尊重,皇帝呢,也不能無動于衷,還是沿用古法,大臣給皇帝行禮的時候,皇帝也需要給大臣回禮,也就是秦昭襄王的你拜我,我拜你,但不能一概而論,需要根據(jù)級別有所不同,怎么個不同法? 所謂:天子為三公下階,為卿離席,為大夫興席,為士撫席。于公卿大夫拜,皆答拜。 不同級別有不同的要求,從這個層面看,這時候,即便當(dāng)了皇帝,也是不能目中無人的,否則,大臣就會依據(jù)禮法予以譴責(zé)。 然而不管怎么說,臣子依舊不給皇帝下跪,皇帝頭疼啊,這幫玩意怎么這么難纏呢,咋辦?一種介乎于跪與不跪之間,比較變通的禮儀出現(xiàn)了,什么禮? 叉手禮:小兒六歲入學(xué),先數(shù)叉手 直到魏晉,皇帝越來越是尊貴,大臣跟皇帝對答時,需要將兩手交叉到胸前以示尊敬,于是呢,叉手禮應(yīng)運而生,所謂叉手禮,即: 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二三寸,方為叉手法也。 叉手禮自起源之時,就有尊卑之意,流傳到地方,成了下屬見官長、晚輩見長輩的必備禮儀,一直盛行到唐,到宋,當(dāng)時: 小兒六歲入學(xué),先數(shù)叉手。 小孩子上學(xué)的第一堂課,就要先學(xué)會叉手,叉手禮就這么厲害,連遼、金等國都學(xué)了去,有了變通的方法,臣子更是王八吃了秤砣——鐵了心,還是不給皇帝下跪。 皇帝心累啊,要這幫癟犢子玩意下跪磕頭怎么這么難,難道電視劇全是騙人的嗎,其實皇帝也不用著急,因為很快,皇帝的救星,高腳凳就出現(xiàn)了。 四:救星出現(xiàn)了,但是…… 兩宋時期的高腳凳 兩宋時期,尺跟現(xiàn)在差不多,一尺已經(jīng)有了30公分,從這個層面上講,兩宋以后,古人就可以跟現(xiàn)代人比比身高了,個子高了以后,矮型家具顯然不符合需求,其他家具什么時候出現(xiàn)暫且不論,但高腳凳,也就是可以將兩條大長腿垂下來的凳子的確是這個時候出現(xiàn)并流行起來的。 高腳凳出現(xiàn)意味著什么呢? 古人終于站起來了,站累了還可以坐到高腳凳上,這個時候給對方行禮,首先得從凳子上下來,作揖什么的,倘若就勢滾到地上大禮參上,對對方而言,想必是極好的。 然而,讀書人有讀書人的骨氣,只肯在朝堂上站著,硬是硬著膝蓋不肯下跪,甚至北宋時期還有這樣的規(guī)定,將:朝堂行私禮,跪拜視之為失儀,即: 朝堂之上只許站著行禮,倘若誰跪倒在地,則是一種需要受到嚴(yán)厲打擊的行為,怎么打擊:犯者奪俸一月??勰愕墓べY?;实巯胍蟪枷鹿蚩念^就這么難,不肯下跪怎么辦? 樓鑰(1137~1213年),字大防,又字啟伯 沒關(guān)系,兩宋周邊,不還有些對峙的國度嗎? 不是別個,遼、金、西夏等,兩宋的臣子不肯下跪磕頭,但周邊,就沒這么多講究,南宋時,寧波進士樓鑰出使金國,就發(fā)現(xiàn)當(dāng)?shù)厝私哟腿藭r兼用跪禮與揖禮:或跪或喏。 樓鑰看了之后,很贊同揖禮,因為那是從中原流傳過來的,但當(dāng)?shù)仄鹪吹墓蚨Y,則嗤之以鼻,輕蔑的稱之為:跪者胡禮。 不是中原大國的禮數(shù)。然而,樓鑰哪里能想到,就這種胡禮,隨著元朝入主中原,傳過來了。 元朝中原立國以后,大臣們向皇帝奏事,都需要:皆跪奏事。或者:方奏,臣皆列跪。由此可知,到了元朝的時候,皇帝想讓大臣下跪的愿望終于實現(xiàn),但是…… 五:朱元璋再加一把火 元朝大臣御前奏聞一律下跪,大約只是剛剛開始,沒那么多規(guī)矩,到朱元璋掌權(quán)之后,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即在《大明會典》中規(guī)定: 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 從法律的角度要求,臣子見皇帝,必須下跪,臣子的膝蓋終于沒法不軟了。 本來已經(jīng)讓了步,但皇帝還不滿足,朱元璋依舊覺得,沒有很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思,沒有詳細(xì)的分出尊卑,于是,再細(xì)化一步,曰: 凡司屬官品級亞于上司官者,稟事則跪。凡近侍臣子難拘品級,行跪拜禮。 什么意思? 當(dāng)官不但需要給皇帝下跪,官長見面之后,也要下跪,俗語有云: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朝廷的風(fēng)氣流傳到民間,跪禮就流行開來,古人的膝蓋終于徹底軟了。 所謂:漢制,皇帝為丞相起,晉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乃立,元乃跪,后世從之。 也就是說,秦漢時期,皇帝需要給臣子下跪;但到了元朝,才徹底改成臣子給皇帝下跪;再到明朝,不但給皇帝下跪,見到官長,也要下跪;到了清朝,不但御前奏答要下跪,皇帝降旨,也得跪著聽。因為跪的場合實在太多,膝蓋受不了,所以,就有人英明的發(fā)明了「 ”膝里厚棉”。 大臣召見,跪久則膝痛,膝間必以厚棉裹之 所謂:大臣召見,跪久則膝痛,膝間必以厚棉裹之。 至此,歷經(jīng)千年時光,到了元明時期,臣子終于給皇帝下跪了,沒有辦法,古人就是這么聰明,臣子給皇帝下跪成為一種常態(tài),造成的結(jié)果是: 繁拜跪之儀以挫其氣節(jié),而士大夫之才窘矣。 皇帝一家獨大的愿望終于實現(xiàn),但臣子,逐漸丟失氣節(jié),越來越像個奴才了。 文/斯文卿相 參考文獻:《戰(zhàn)國策》、《史記》、《宋史》、《元史》、《明史》、《擬免跪拜詔》等
人們對古代官場的印象,基本繞不開跪拜,現(xiàn)代影視劇中,無論哪個朝代,只要臣子見到皇帝,一大半要行跪拜之禮,下跪磕頭好像自古有之,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古代面見天子或接旨,在不少朝代其實沒那么多規(guī)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自魏國遠道而來的范雎,首次面見秦昭襄王時,便沒有向其下跪,反而是秦昭襄王向他下跪問道,先生有何可以教我?史書殺光雞雜,秦昭襄王是跪而請約,用現(xiàn)代的話來說,就是跪著請求的意思,一代國君能做到此地步,當(dāng)真讓世人為之動容。從這兒也可以反映出一個問題,秦昭襄王是君,在秦國是說一不二的皇帝,而范雎只不過是個臣子,嚴(yán)格一點來說,此時的范雎還不算臣子,頂多是個士子。
秦昭襄王能夠向其下跪請教對方,如此禮賢下士,可以說已經(jīng)到了不顧臉面的地步,自古中國人好面子,上位者自有威嚴(yán),為保持自己的威信,很多統(tǒng)治者十分在乎顏面,然而秦昭襄王就做到了,為國家不顧個人顏面。若一般人被國君跪拜,內(nèi)心大多是恐慌的,古人所認(rèn)為的天子,乃上天在凡間的化身,故而對皇家很是敬畏,可范雎面對秦國國君如此大禮,卻感到毫不在乎,避而不答,直到秦王再三下跪請求,范雎才開始指點。在這個時期,根本沒有下跪的說法,士人面見統(tǒng)治者時,可以不向其下跪,只要你有才,君王還會向你下跪請教問題。當(dāng)然了,古人此時談話,也不是站著說話,或者躺在床上,這時凳子的作用發(fā)揮的淋漓盡致。
因為百姓普遍身高不高,凳子什么的,也沒人精思廣益發(fā)明出來,其實凳子到北宋才出現(xiàn),是由胡床演變而來,而胡床傳入中原是在晉代,在此之前,人們平時宴席聊天時,都是坐在榻上。古代但凡來了客人,直接拖鞋上榻,但官員與國君商議政事時,自然不會如此。在進入二十一世紀(jì)之前,中國人的身高一直不理想,比許多歐美人要矮上一截,在春秋戰(zhàn)國時,古人的身高更加矮,史書上記載秦國有過一項規(guī)定,六尺以上的人可以算成年,后來西漢建立,沿用前朝的規(guī)定,古代成年人的標(biāo)準(zhǔn)在六尺左右,那么六尺是什么概念?以現(xiàn)代的計量方法去算,三十公分一尺,六尺的話差不多一米八,要是這么看,古人身高比現(xiàn)代有過之無不及,可秦國的尺度跟現(xiàn)代相差很大,那時一尺只有二十三公分,六尺的話只有一米四左右,一米四可以算成年,古人的身高有多矮就不用多說了。
因為百姓普遍身高不高,凳子什么的,也沒人精思廣益發(fā)明出來,其實凳子到北宋才出現(xiàn),是由胡床演變而來,而胡床傳入中原是在晉代,在此之前,人們平時宴席聊天時,都是坐在榻上。古代但凡來了客人,直接拖鞋上榻,但官員與國君商議政事時,自然不會如此。
一般來說,官員們在國君跟前商量國家大事時,是跪在榻上進行的,具體的姿勢是,雙膝跪地,臀部坐在后腳跟上,這種姿勢也被稱為跽坐,跽坐相對直跪要輕松一些。也許不少人會認(rèn)為,跽坐與跪沒多少區(qū)別,形式都差不多,但其實兩者所蘊含的意義不同,跪不僅要挺直腰板,臀部也要離開后腳跟,從體力上來說,自然是跪難一些,跽坐腿麻還可以小范圍調(diào)整。戰(zhàn)國時,跽坐流行于諸國,若是雙方談的比較投機,還會向?qū)Ψ阶饕?、頓首,形成人們常見的拜,但這里的拜,只是為表現(xiàn)自己對對方的尊重,沒有后來所賦予的尊卑,所以上面所講到,秦王給范雎下跪請教,只是因為范雎有才能,可以幫他治理國家。兩人經(jīng)過交談后,范雎向秦王回拜,也是一種回禮。在史書中,君臣之間互跪的例子還很多,在當(dāng)時是一種普通禮儀,沒有過多的意義。
上朝議政不擺榻,無論是國君還是大臣,全部是席地而坐,只是在地上鋪個毯子,此時君臣之家互相作揖很正常,從禮儀上來說,這也是互相尊重,彼此非常融洽。進入兩漢后,曾經(jīng)人們所遵循的周禮,早已經(jīng)在戰(zhàn)火中失傳,劉邦并非出身貴族,對于禮儀沒那么多講究,根據(jù)記載劉邦第一次上朝時,大臣們千姿百態(tài),有席地而坐的,也有站著的,甚至還有酒后發(fā)瘋的,總的來說亂行一鍋粥。朝廷這個樣子,在民間自然沒有威嚴(yán),于是劉邦請來大儒,制定上朝的禮儀標(biāo)準(zhǔn)。在秦朝原有的基本上,選用一些古禮,再加上天子為尊的觀念進去,禮儀制定完成后,大臣們終于有模有樣,那么可能有人問,見天子的跪拜之禮是此時開始的嗎?
其實并不是,時間還長的很,自古有句話說,男兒膝下有黃金,跪天跪地跪父母,對于古人來說,下跪除了給長輩天地之外,其余賦予自尊的意義,雖說漢朝沿用秦規(guī),但嚴(yán)格一點來說,沒發(fā)生多大變化,不過是在原有基礎(chǔ)上加以修正。漢朝的諸侯官員,雖說還跪坐在朝堂上,但此時已經(jīng)不能直腰,需要把身體俯下,將頭低下眼睛不可直視天子,上奏時也要按照尊卑順序進行,后來這個規(guī)定,被司馬光等人批判為糟粕,認(rèn)為制定此條規(guī)定的人,是在巴結(jié)天子,而不是沿用古禮。
進入魏晉后,得益于中央集權(quán)制,使得皇帝權(quán)力越來越大,禮儀也發(fā)生小變化,大臣上奏時要以叉手禮,表示自己的尊敬,叉手禮不似跽坐,已經(jīng)有尊卑之別,不僅是朝廷官員們學(xué),就連少不更事的孩童,也要從小學(xué)起。雖說君臣之間已有尊卑,但跪拜還沒有形成,直到宋朝時期,出現(xiàn)了凳子,古人終于站起來了,宋朝是個文人國家,年紀(jì)大的官員,上朝時還能小坐一會兒,這時再給別人行禮,就要從凳子上站起來。北宋有規(guī)定,在朝堂上私自行禮,或直接跪拜是失儀的表現(xiàn)。
此時上朝只準(zhǔn)站著行禮,若是誰直接跪倒在地,還會天子責(zé)罰,后來周邊遼國、金國等國,出現(xiàn)一種新禮儀,這些國家的人,在接待客人的時候,皆以跪或喏,被宋朝士人不恥,認(rèn)為這是胡人的禮儀。南宋滅亡后,進入蒙古人的元朝,于是出現(xiàn)了跪拜禮,大臣們向天子上奏時,全部要跪著方能奏。大概是元朝開了個頭,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也制定規(guī)矩,但凡要上奏的官員,一律要下跪啟奏,《大明會典》中記載,凡百官奏事皆跪,天子下令才可以起來。這是臣子見到皇帝,必須要下跪,不然會被視為不敬。明朝的跪拜之禮,也進一步升級了,不僅見到天子要下跪,見到自己的上司,也需要下跪行禮,于是這股風(fēng)氣流傳至民間,百姓們紛紛效仿。
總的來說,在元朝之前,臣子也不需要向天子下跪的,面見天子只需作揖便可以,元朝開始跪拜之禮,到了明朝后,不僅要給皇帝下跪,還要給上次下跪,清朝就不用說了,下跪的場合實在太多,上奏要下跪,接圣旨也要下跪,由于跪得太多,膝蓋容易酸痛,古人還發(fā)明了護膝的東西。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看,跪拜禮行的越多,倒顯得皇帝一家獨大,大臣倒想奴才一樣。直至近代西方思想傳入中國,以及中國人的覺醒,才讓跪拜禮完全消失。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64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