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采澤流潤,善療饑寒,解困厄之患立驗。能利邦國、污賢達、畏清廉。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其藥,采無時,采之非理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召神靈,通鬼氣。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zāi)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術(shù)精煉,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
千古奇文《錢本草》是唐代名臣張說所著,張說本人才華橫溢,且三次為相,執(zhí)掌文壇長達三十年之久,為唐開元前期的一代文宗,號稱“燕許大手筆”。但是他為人貪財,也曾因為彈劾被免去中書令,后被赦免。在此期間,張說感到悔恨,并以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悟?qū)懴隆跺X本草》,通過對“錢”的剖析,希望能夠警示后人。
“錢”這味草的屬性是什么?開篇寫到,“錢,味甘,大熱,有毒”,在張說看來,錢的味道是甘甜的,本身屬性是熱的,同時具有毒性。為何是甘甜的?“偏能駐顏采澤流潤,善療饑寒,解困厄之患立驗”,可以緩解容貌的衰老,可以滋潤膚色,可以消除饑餓和寒冷,還能幫助人們躲避災(zāi)難,能夠讓人重新恢復(fù)滋潤的生活,因此“味甘”。但是過度服用卻會使人中毒,錢本身是好的,味道是甜的,但是由于人的貪性,使其具有一定的毒性,過度服用導(dǎo)致欲望越來越大,最后不可控制。
對于金錢的付出,也包括債務(wù),切不可象當今的許多企業(yè)那樣,三角債多角債長年拖欠不還。這種對信用的漠視以及對不講信用的習(xí)以為常,最終會使與金錢和睦相處的機會完全消失?;裟匪惯@個美國人說:“勿把信譽置于金錢中,要把金錢置于信譽里。”只有記住這一點,才能明白金錢之于人生的真實含義。
現(xiàn)代經(jīng)商理念是以提高服務(wù)質(zhì)量保護消費者正當權(quán)益為最高原則,應(yīng)該避免做一錘子買賣那樣的短期行為。薄利多銷和以質(zhì)取勝,已是現(xiàn)代商家為維護自身長遠利益的理性態(tài)度。
以下是本文的翻譯:
"錢,味道甘甜,屬性熱,有毒,卻能延緩容貌的衰老,使人神色溫和滋潤。用它來消除饑寒,幫助人們避開困境與災(zāi)禍,有立竿見影的奇效。因此,在一方面,它有利于國家和百姓;但在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使原本賢達的人受到污染,盡管如此,它唯獨以清正廉潔為天敵。如果是一個人帶著貪著心服用它,均平得當則沒有什么壞處。但如果過度服用,就會冷熱不均,使人性情狂亂。這味藥不同于普通草藥,并沒有固定的采摘時節(jié),但如果不遵循義理而采摘就會使人精神(注:道家“人有三寶精氣神”)損傷。錢物既然流轉(zhuǎn)于世間,往往就會感召神靈護佑,因而沾染神鬼的氣息。
如果只積攢不發(fā)散,就會帶來水火盜賊等災(zāi)難。但如果只發(fā)散不積攢,自己就會有饑寒困頓等禍患。一積攢一發(fā)散平衡得當稱為道,不把它當作珍寶而過度珍惜稱為德,取得給予過程適宜稱為義,對于不屬于自己的不過分貪求稱為禮,慷慨地施舍以救濟大眾稱為仁,不違背自己過去承諾稱為信,得不傷己稱為智,用這七種方法精煉此藥,服用時,錢的數(shù)量剛好有所虧欠,這樣就可以使人長壽。如果服用時不符合義理,就會使人沉湎其中,而導(dǎo)致志向衰弱精神損傷,一定要特別注意小心。"
轉(zhuǎn)自:/2016/11/09/%e6%b5%85%e8%b0%88%e5%8d%83%e5%8f%a4%e5%a5%87%e6%96%87%e3%80%8a%e9%92%b1%e6%9c%ac%e8%8d%89%e3%80%8b/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其遺留下來的著作典籍更是我們一筆巨大的財富,其中的“四大千古奇文”或為處事之至理,或為勸世之良言,雖越千古,如今讀來,仍是朗朗上口,其狀物之精、明理之深,實為不可多得的奇文。
中國四大千古奇文分別是《寒窯賦》《錢本草》《誡子書》《馭人經(jīng)》。
《誡子書》作者: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xué)也。非學(xué)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xué)。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fù)何及!
《寒窯賦》作者:呂蒙正
天有不測風(fēng)云,人有旦夕禍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兩翼,飛不過鴉。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錢本草》作者:張說
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采澤流潤,善療饑,解困厄之患立驗。能利邦國,虧賢達,畏清廉。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
其藥采無時,采之非禮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召神靈,通鬼氣。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zāi)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人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術(shù)精煉,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
《馭人經(jīng)》作者:張居正
馭吏卷一:吏不治,上無德也。吏不馭,上無術(shù)也。吏驕則斥之。吏狂則抑之。吏怠則警之。吏罪則罰之。明規(guī)當守。暗規(guī)勿廢焉。君子無為。小人或成焉。
四大奇文八大名賦分別是:《寒窯賦》、《錢本草》、《誡子書》和《馭人經(jīng)》。 《風(fēng)賦》、《長門賦》、《刺世疾邪賦》、《洛神賦》、《枯樹賦》 、《別賦》、《阿房宮賦》、《前赤壁賦》。
賦,最早出現(xiàn)于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賦”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不僅受《詩經(jīng)》文體影響,后者更繼承了《詩經(jīng)》諷刺的傳統(tǒng)。關(guān)于詩和賦的區(qū)別,晉代文學(xué)家陸機在《文賦》里曾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也就是說,詩是用來抒發(fā)主觀感情的,要寫得華麗而細膩;賦是用來描繪客觀事物的,要寫得爽朗而通暢。陸機是晉代人,他的話說出了晉代以前的詩和賦的主要特點,但不能作機械的理解,詩也要描寫事物,賦也有抒發(fā)感情的成分,特別是到南北朝時代抒情小賦發(fā)達起來,賦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起了變化。
四大千古奇文分別是《寒窯賦》、《錢本草》、《誡子書》和《馭人經(jīng)》。?
中國古代八大名賦分別是:《風(fēng)賦》、《長門賦》、《刺世疾邪賦》、《洛神賦》、《枯樹賦》 、《別賦》、《阿房宮賦》、《前赤壁賦》。
其中《阿房宮賦》是唐代文學(xué)家杜牧的賦作。此賦通過對阿房宮興建及其毀滅的描寫,生動形象地總結(jié)了秦朝統(tǒng)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教訓(xùn),向唐朝統(tǒng)治者發(fā)出了警告,表現(xiàn)出一個正直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
全賦運用了想像、比喻與夸張等手法以及描寫、鋪排與議論等方式,駢散結(jié)合,錯落有致。文章語言精練,工整而不堆砌,富麗而不浮華,氣勢雄健,風(fēng)格豪放。
相關(guān)信息:
《阿房宮賦》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825),杜牧二十三歲。杜牧所處的時代,政治腐敗,階級矛盾異常尖銳,而藩鎮(zhèn)跋扈,吐番、南詔、回鶻等紛紛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國,已處于崩潰的前夕。杜牧針對這種形勢,極力主張內(nèi)平藩鎮(zhèn),加強統(tǒng)一,外御侵略,鞏固國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67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宰相系列:驅(qū)驢宰相有自己的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