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俊臣系獄當死,后欲釋不誅,及善曰:“俊臣兇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不剿絕元惡,且搖亂胎禍,憂未既也?!焙蠹{之?!缎绿茣ね跫吧苽鳌?/p>
譯文:
來俊臣犯事被逮捕入獄,被有司判為極刑,武則天想赦免不殺他。王及善說:“來俊臣兇殘狡猾,不合仁義,帶領亡命之徒,誣陷殺戮善良的大臣,天下人都很痛恨他。如果不除掉首惡,恐動搖朝廷,禍患沒有窮盡?!蔽鋭t天接納了他的意見。
一
先說一個記載在《古今笑史》上的笑話。
唐朝有個人,品德和才能都很平庸,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混上去的。
他擔任內(nèi)史的時候,很多人都嘲笑他,說是“斑鳩飛進鳳凰池”(“鳩集鳳池”)。
不久他又升了官,當上了右丞相,還是沒有多大建樹。唯一做了一件讓人記住的事,就是禁止小官騎驢進衙門上班。每天,誰的驢要是進了衙門,他就出來驅(qū)趕。
人們就給了他一個綽號,叫“驅(qū)驢宰相”。
這個笑話的主角就是今天要說的王及善。
二
王及善是個官二代。
他爸王君愕跟著一方豪強王君廓(就是《隋唐演義》里的王君可),一起投奔了李唐。
雖然王君廓、王君愕名字看上去像兄弟,但其實沒啥關系,兩人的籍貫不一樣,就算是親戚,也是八桿子打不著的遠親。
王君愕在打天下的過程中,立功不少,后來在打高麗人的時候戰(zhàn)死沙場。
王及善十四歲的時候,就頂替了老爸的位置,襲爵邢國公,領了個朝散大夫的頭銜,屬于白吃飯不干活的勛貴。
勛貴在官場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王及善仕途還是比較順利的,最后一直做到了宰相。
但是,王及善在政務上沒啥拿得出手的成績,出名的只有“驅(qū)驢宰相”這個外號,一直被人當成笑話看。
王及善真的是平庸之輩、一無是處嗎?
三
來看《新唐書·王及善傳》中記載的幾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說的是唐高宗李治當政的時候。
當時,王及善在太子李弘身邊任職,李弘開party的時候,舞性大發(fā),讓身邊的官員一起嗨起來,王及善說,做事要講究各司其職,我不是負責跳舞的,我不跳!
這個故事很容易看出,王及善是個有原則、正直敢言的大臣。
第二個小故事,說的是武則天掌權的時候。
當時,北方不太安定,武則天讓王及善去當滑州刺史,因為王及善身體不太好,武則天很體貼地讓王及善一路上慢慢走,不要因為趕路,而使身體狀況惡化。
緊接著,武則天詢問王及善的施政計劃,王及善滔滔不絕說了十多條如何平亂,如何穩(wěn)定局勢的措施。
武則天一聽,這樣的人才放到外面管理一個地方,實在太可惜了,還是在中央政府更能效益最大化。
好嘛,女皇改主意了,王及善不用出遠門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問題:施政方針能讓武則天欣賞,王及善是有本事的。
四
王及善還有一些值得稱許的事情
一件就是引文中說的,勸說武則天,補刀來俊臣,除惡務盡。
另一件就是對張易之張宗昌兄弟不滿。
當時,武則天很是寵愛張氏兄弟,這二位無法無天,很多次在有武則天參加的宴會上沒大沒小,王及善很看不慣,多次對興頭上的女皇提出批評,搞得大家都很掃興,武則天只好說,你歲數(shù)大了,以后這種宴會就不要參加了。
凡此種種,王及善是個很不錯的官???
怎么就只會“驅(qū)驢”呢?
五
其實,蘇味道和王及善有著類似的苦衷。
據(jù)統(tǒng)計,武則天當政的時候,宰相這個職務前前后后有73位之多。公道地說一句,在武則天時期當宰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不小心就是個身死族滅的下場。
大政方針不敢隨便提,施政措施不敢隨便講,那還能干啥?“驅(qū)驢”雖說很搞笑,但畢竟整頓了政府部門的辦公環(huán)境,做點小事總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再說,還可以刷刷存在感。
大家把“驅(qū)驢”當成笑話,又怎么知道王及善的無奈呢?
六
在歷史上,和王及善“驅(qū)驢宰相”相提并論的是“彈發(fā)御史”。
說的是,宋朝對御史有個規(guī)定,就是御史任職期間,連續(xù)100天沒有寫奏章揭發(fā)違法的人和事的,就要被調(diào)到外地做官。
有個叫王平的人,擔任御史快有100天了,還沒有上奏章揭發(fā)過問題。
終于有一天,王平上了一個奏章,揭發(fā)皇帝的御膳中有頭發(fā)的事。
奏章是這樣說的:“是何等嚴肅的容器中,竟發(fā)現(xiàn)卷毛一樣惡心的東西!”
人們用“驅(qū)驢宰相”和“彈發(fā)御史”的故事,來說明一些官員正事不干,弄些不疼不癢的雞毛蒜皮混日子。
但《舊唐書》評價說:“及善奉職,非無智力?!薄缎绿茣吩u價說:“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將,臨事不可奪,有大臣節(jié)?!?/p>
所以,“彈發(fā)御史”的情況不是很清楚,但“驅(qū)驢宰相”應該是有苦衷的。
七
不知道為什么,想起了某些代表、委員搞出來的各種奇葩雷人的提案。
黑格爾說過一句名言:“歷史常常驚人地重演?!?/p>
馬克思對這句名言又作了補充:“歷史的重演,第一次是以悲劇的形式出現(xiàn),第二次是以喜劇的形式出現(xiàn)?!?/p>
就是這樣。
這位宰相便是上官儀,上官儀因為勸諫皇帝廢了武皇后,被武皇后指使人陷害致死了。上官儀當時是唐高宗李治的心腹大臣,由于唐高宗和武媚娘產(chǎn)生矛盾,于是叫了上官儀來商量對策,上官儀直接說出了廢后的建議,武媚娘聞聲趕來,哭訴自己的苦衷,李治選擇將責任全部推給上官儀,上官儀因此得罪了武媚娘,后來被陷害致死。上官儀被唐高宗任命為宰相的時候,其實并沒有什么經(jīng)驗,因此很多官員都對他執(zhí)政有很大的意見。但是上官儀能力其實很強,而且在制定一些國策的時候很有方法,所以唐高宗很信賴上官儀。上官儀在當上宰相后,整個人都精神了,大臣們看見他總是在吟詩,上一步臺階就念一句。當時的上官儀風度翩翩,而且能力很強,在朝中很有威信。因此才有了?飄飄欲仙不怒自威?這樣的形容,上官儀因為深得皇帝寵信,還有人為了討好他而學習他吟詩作對,后來上官儀的詩歌還成了獨特的流派叫?上官體?。然而,這么瀟灑的宰相最后卻因為得罪武皇后而被陷害致死。當時,唐高宗李治對武皇后奪權的事情很不滿,于是找來了上官儀,希望上官儀給自己一點幫助,上官儀當時便告訴唐高宗,武媚娘這個人專橫,必須廢除,這句話正是唐高宗的心聲,于是唐高宗便讓上官儀擬旨。武媚娘聞聲趕來,向唐高宗哭訴自己的不容易和上官儀的謀害之心,毫無主見的唐高宗順勢將一切都推給了上官儀,武媚娘從此之后便記恨上了上官儀;最后武媚娘聯(lián)合大臣謀害上官儀,讓上官儀冤死了。
五代十國時期最有作為的皇帝周世宗柴榮在北伐前線英年早逝了,他的幼子繼位。
柴榮臨死時封自己的心腹悍將——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執(zhí)掌精銳的禁軍,以輔佐和保衛(wèi)幼主。趙匡胤憑戰(zhàn)功從士兵升到統(tǒng)帥,在軍中有極高的威望,后周的許多將領都是他的老部下、好朋友,或者把兄弟。新君繼位后,趙匡胤也宣誓效忠。
不久,河北前線傳來遼國犯境的急報,小皇帝和幾個輔政大臣讓趙匡胤掛帥出征,趙匡胤在汴京郊外的陳橋驛集合禁軍部隊準備第二天一早出發(fā)。當晚,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和幾個將領密謀,認為皇帝這么小,就算立了戰(zhàn)功他也不懂封賞,不如讓趙匡胤當皇帝,反正這在五代時期也不是新鮮事,后周的開國皇帝郭威就是這樣奪位的。
天不亮,趙匡胤就被士兵們“趙點檢做皇帝”的叫嚷聲吵醒,他剛走出帳篷,就硬是被幾個將領披上了一件黃袍,全軍山呼萬歲,他先是推脫了一番,隨后便以皇帝的身份發(fā)號施令,率軍回汴京奪得皇位。
在以后的幾年里,趙匡胤平定了許多小國和反叛的節(jié)度使,對手除了強大的遼國,就剩了已是囊中之物的南唐和北漢,軍中許多有實權的將領也開始驕傲跋扈起來。但趙匡胤也有了進一步的打算。
一天,散朝以后,趙匡胤把剛出征歸來的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幾名執(zhí)掌禁軍的將領留下來,要與他們飲酒敘舊,酒過三巡,趙匡胤忽然沉默不語,長吁短嘆起來。曾是他把兄弟的幾位將領感到奇怪,他們便問趙匡胤感嘆的原由,趙匡胤說自己從做了皇帝,就沒睡過一天安穩(wěn)覺,就怕有人反叛。
眾將領紛紛表自己的忠心,趙匡胤說,你們的忠心我相信,但有一天你們手下的人也給你們黃袍加身,你們恐怕也不得不反吧。幾個將領嚇得跪倒在地,求皇帝指條明路。趙匡胤說,大家年輕的時候出來投軍,目的說白了就是為了高官厚祿封妻蔭子,現(xiàn)在大家的年紀也大了,不如交出兵權,我多賞你們金銀和良田,回去做個富翁頤養(yǎng)天年,咱們再結個親家,君臣相互不猜疑這樣多好!
第二天,各將領紛紛上疏請求辭職,趙匡胤成功的親自接管掌握了禁軍,接著又用同樣的手段,解除了節(jié)度使王彥超等人的兵權。
歷史影響:幾乎所有的開國皇帝都有殺功臣的行為,但趙匡胤卻用溫和和平的手段,成功地完成了兵權的解除與交接,這也已經(jīng)被現(xiàn)代管理學所運用。從此軍人出身的趙匡胤卻組織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官政府體系,海納認為,如果宋朝是一個統(tǒng)一而無外患的王朝,這無疑是先進而且成功的政府組織形式,同時宋朝又是一個內(nèi)外貿(mào)易全面繁榮的商品經(jīng)濟社會,如果發(fā)展下去,中國會是世界上第一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
但歷史沒有假設,宋朝是歷史上外患最嚴重的王朝,他沒有北方的草原提供馬匹的來源,沒有北方地區(qū)強壯的士兵來源,更重要的是沒有占據(jù)漢人王朝一貫賴以生存的邊墻——長城,在這個時候不給予武將行動自主權,并用文官權力限制武將的戰(zhàn)爭動員能力,是極為愚蠢的行為,而且使得宋朝的文官體系顯得有些超越時代了。
皇帝直接掌握兵權,不懂軍事的文官控制軍隊,武將頻繁調(diào)動,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雖然宋軍有著先進的火器和出色的基層軍官,但文官指揮能力的欠缺使得宋軍的戰(zhàn)斗力極為低下,有宋一代軍事積弱,最終兩次亡于社會制度落后于自己的游牧民族。
關于宋江的評價,新時期以前學術界主要有“起義說”和“投降說”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新時期以后似乎是為了糾正上述二分法的片面性,又有人提出了“兩重性說”。這種觀點認為:在宋江身上既有反抗性、革命性的一面;又有軟弱性、妥協(xié)性的一面?!八谓枷胄愿竦亩匦载灤┝怂囊簧薄玻?)〕,它“主要表現(xiàn)在其性格發(fā)展過程中‘義’與‘忠’的矛盾沖突上”〔(2)〕。宋江起初不愿上山是忠的體現(xiàn);不得已而上山是義的表現(xiàn);最后主動爭取招安則又是忠的體現(xiàn)。但是由于論者無法解釋宋江行動的內(nèi)在根據(jù),于是只好把忠和義當作標簽一左一右地貼到宋江的臉上,這固然克服了“二分法”的片面性,但卻現(xiàn)出了折衷的痕跡。
事實上,縱觀宋江的一生,作為其行為內(nèi)在動力的,就是封建士大夫的報效朝廷和建功立業(yè)的正統(tǒng)觀念。因此宋江的矛盾是主觀愿望與客觀現(xiàn)實的矛盾,即能不能盡忠和如何盡忠的問題;而不是主觀愿望本身的矛盾,即想不想盡忠的問題。這是我們分析和評價宋江首先要明確的前提。而從宋江的主觀愿望來看,在其思想深處占統(tǒng)治地位的始終是忠,正是這種“寧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的忠君觀念,才真正貫穿了宋江的一生。至于宋江由上山聚義到爭取招安這種前后不一致的行動,都是其忠君觀念在具體環(huán)境下的不同表現(xiàn)而已。上山前宋江是以“仗義疏財”(消極忍受)的方式盡忠;上山后是以“替天行道”(積極爭?。┑姆绞奖M忠;招安后則是以“輔國安民”(名正言順)的方式盡盡忠。宋江性格的發(fā)展過程就是以此為線索而展開的。
一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是中國士人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宋江上山前的行為主要是“獨善其身”的表現(xiàn)?!罢塘x疏財”的義舉雖然“山東、河北聞名”,但是它并非與忠相背,而是在忠的制約下實現(xiàn)其自身價值的。是在宋江作為一個衙門小吏而無權盡忠朝廷、建功立業(yè)的情況下所能采取的一種消極的“兼善天下”的舉措,因而在宋江看來它只是個“虛名”。
私放晁蓋固然是宋江一生的重大轉(zhuǎn)折點,但并不能因此就說宋江已有了造反之心。首先“重朋友,輕朝廷,市私恩,壞大法,宰相下迨郎官皆然,不獨鄆城宋押司也?!薄玻?)〕所以循情枉法還不能說就是造反;其次它與宋江一貫尊奉的贓官好皇帝的忠君觀念沒有根本的沖突。而對晁蓋后來的舉動,宋江是不贊成的,認為“雖是被人逼迫,事非得已,于法度上卻饒不得?!眲e人他管不了,就只好“獨善其身”了。因此殺惜固然是被其所逼不得已而為之,但其根本原因則是為避免暴露他與梁山的關系,從而陷于欲忠不能的境地。宋江此時自己尚在逃亡中,不但沒有一點造反的意思。反而勸武松“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攛掇魯智深、楊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邊上,一刀一槍,博得個封妻蔭子,久后青史上留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边@既是宋江忠君觀念的根源所在,也是其政治理想的具體內(nèi)容。在宋江看來,只有為朝廷建功立業(yè),從而博得個“封妻蔭子”、“青史留名”才是正路,而這一切都要靠朝廷的封賞才能實現(xiàn),也才是名正言順的。大鬧青風寨,一方面是為了保全性命的自衛(wèi);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泄憤的目的。這只是“一時乘興”之舉,因此一封家書就使宋江連夜奔喪回家。這固然有其孝道在內(nèi),但是另一方面也表明宋江想借此機會離開花榮等人,以免走上造反之路,“天幸使令石勇在村店里撞見在下,指引回家。”宋江的這番表白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因而在刺配江州的途中至死不愿上山,“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雖生何益?”這表明宋江此時頭腦中的“國家法度”和“忠孝”等正統(tǒng)觀念依然居于統(tǒng)治地位。
因此可以說宋江在上山前的所作所為都受其忠君觀念的支配,表現(xiàn)出其行動的一貫性,唯一的矛盾似乎就是題反詩這一舉動了,這也正是爭論的焦點之一。但是并不能因此就把它看作是對朝廷的宣戰(zhàn)書〔(4)〕。黃文炳在看了宋江的題詩之后暗道:“這人自負不淺”,“那廝也是個不依本分的人?!边@家伙雖是個“專在鄉(xiāng)里害人”的“阿諛諂佞之徒”,但只這兩句言語卻正可為宋江的反詩作一好注腳。它道盡了宋江對懷才不遇之命運的悲嘆。一首《西江月》正是宋江生平的寫照,他熟讀經(jīng)史滿腹經(jīng)綸卻得不到施展,年過30尚且功不成名不就。一心想報效朝廷,但卻“雖有忠心,不能得進去”。而且更被紋了雙頰斷配江州,背井離鄉(xiāng)地過此屈辱生活,更不知何時才能遂平生之愿。并且又面對江山美景,于是越發(fā)感慨萬千、悲憤難抑,正所謂“以非常之人,負非常之才;抱非常之志,對非常之景”〔(5)〕,恰又值酒力正盛,故而作詩兩首以泄其憤,期待有朝一日展宏圖報冤仇,由此聯(lián)想到唐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黃巢。
黃巢起義使世家貴族和官僚地主受到了沉重打擊,門閥觀念受到蕩滌,所謂“天街踏盡公卿骨”,“甲弟朱門無一半”。而宋江的出身只是個小地主,在當時那種“非財不取,非親不用”的政治環(huán)境下,一方面是朝里無人難做官,另一方面則由于官吏之間的界限壁壘森嚴,為吏之人是不可能在仕途上發(fā)達的。對此宋江當然是非常不滿的,他自比黃巢也是取其此意,這之間的聯(lián)系主要是一種詩興、詩情和詩境的聯(lián)想,而并非表明他要像黃巢那樣造反了。它實際上是首感憤抒懷之作,這是欲忠不得之憤,而非造反之憤。因為事后宋江已經(jīng)記不得題詩之舉了,可見不是早有預謀的一貫主張,并且按戴宗的主意詐瘋以圖僥幸。可見即使在這生死關頭,宋江主觀上仍然是不想造反的。如果沒有客觀環(huán)境的逼迫,即黃文炳向蔡九知府的多次“點破”,宋江是不會自動走上梁山的。因而那種“即使沒有外因的推動,宋江也會自覺走上水泊梁山的”〔(6)〕觀點是站不住腳的。試想如果不殺宋江,哪有梁山好漢劫法場之舉?而劫了法場之后,宋江就只有上山一條路可走了。
二
但這并非就意味著宋江從此舉起了造反的大旗,因為他是被逼無奈而不是自覺上梁山的。因而他的人雖然上了梁山,而他的心并未完全上山。就盡忠朝廷以建功立業(yè)、顯身揚名這一凌云之志而言,同上山前沒有什么區(qū)別,只不過實現(xiàn)的方式有所不同罷了,即爭取招安。所以就招安而言造反是手段,而就其一生為之奮斗不息的政治理想而言,則招安也是手段,而且是在被迫上山后宋江所能采取的唯一一種手段,即一種“曲線盡忠”的特殊手段。
事實上自從宋江上山后,梁山泊事業(yè)確實有了很大發(fā)展。梁山好漢在宋江領導下,三打祝家莊、攻破曾頭市、兩贏童貫、三敗高俅,打出了起義軍的威風,對朝廷構成了嚴重威脅。但是就在這梁山事業(yè)的全盛時期,宋江卻帶領大家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從而最終斷送了梁山事業(yè)。于是有人就認為,這正是由宋江性格的“兩重性”所致,梁山事業(yè)的發(fā)展是義,即反抗性的一面占了上風;接受招安則是忠,即妥協(xié)性的一面占了上風。梁山事業(yè)由盛到衰的過程,就是宋江性格上義和忠此消彼長的過程〔(7)〕。但是此消彼長的內(nèi)在根據(jù)是什么?最后統(tǒng)一于忠的必然性又是什么?即妥協(xié)為什么發(fā)生在革命的高峰時期而不是在其低谷時期,這些問題論者都沒有交代清楚,只是以行動的前后不一致來論證其性格的矛盾;反過來又以性格的矛盾來解釋行動的不一致,這就難免有循環(huán)論證之嫌。
前面我們說宋江的矛盾是主觀理想與客觀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這在其上山后這個階段內(nèi)表現(xiàn)得最明顯。從客觀方面來看,宋江上山后與朝廷的關系就已勢同騎虎,要想不被消滅就必須打敗官軍的一次次征剿,這就勢必要形成一種對抗的局面,而這與宋江的主觀愿望是相背的。他曾對被俘將領彭qǐ?①說:“今者朝廷差遣將軍前來收捕,本合延頸就縛。但恐不能存命,因此負罪交鋒?!闭窃谶@不斷的對敵斗爭中,梁山隊伍日益壯大起來。另一方面,宋江此時也還沒有迫使朝廷來招安的資本。如果沒有兩贏童貫和三敗高俅的戰(zhàn)績,朝廷是不會來招安的。在第一次招安之前,吳用就對宋江分析道:“這番必然招安不成;縱使招安,也看得俺們?nèi)绮萁妗5冗@廝引將大軍來到,教他著些毒手,殺得他人亡馬倒,夢里也怕,那時方受招安,才有些氣度?!币虼肆荷绞聵I(yè)的發(fā)展與宋江爭取招安的意愿是并不矛盾的,相反卻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盡忠朝廷與上山聚義在爭取招安這一點上統(tǒng)一了起來,而不是在宋江的思想性格上相分裂。因為從主觀理想來看,主張招安的思想在宋江身上是一貫就有的,而不是在梁山事業(yè)發(fā)展到頂峰時才突然產(chǎn)生的。早在出逃江湖時他就曾勸過武松,上山后更是多次表示了這個愿望。因此“權借水泊里隨時避難,只待朝廷赦罪招安”,以便“同心報國,青史留名”就構成了宋江上山后一切行動的指導思想。由此出發(fā)他舉起了“替天行道”的旗幟,它的基本含義就是“替放棄了統(tǒng)治責任的宋朝皇帝來行使封建統(tǒng)治的政治職能……即以非正常的手段來實現(xiàn)封建統(tǒng)治的正常職能,維護正統(tǒng)的封建統(tǒng)治秩序?!薄玻?)〕所謂的“天道”實際上就是“皇道”,但是由于奸臣賊子蒙蔽圣聰,使得“皇道”不行,所以宋江的“替天行道”就是要替皇帝行“皇道”,因而不能說宋江舉起了“替天行道”的旗幟,就表示他要造皇帝的反了。
從梁山泊對敵斗爭的實際情況來看,也同樣可以說明宋江性格的前后一致性。宋江根本就沒有什么推翻宋王朝的戰(zhàn)略方針,在具體的戰(zhàn)斗中大都是為救失陷的弟兄,或是為了教訓那些敵視梁山泊的地主武裝,或是出于自衛(wèi)而反擊前來征討的官軍。卻不是自覺地攻一城奪一地的向東京推進,直至“殺去東京,奪了鳥位”。例如,打青州是為救孔氏叔侄,打高唐州是為救柴進,打大名府是為救盧俊義等等。從另一方面來看,這與宋江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的政治主張也是一致的,他打的都是一些與當朝奸賊有關系的貪官,如梁中書之與蔡京,高廉之與高俅等等,以及倚仗權勢欺壓百姓的官僚和土豪劣紳,如慕榮知府、祝家父子等等。
宋江性格的一致性,還可以從他對待被俘官軍將領的態(tài)度上得到證明,不是“親解其縛”就是“納頭便拜”,表現(xiàn)得過于謙卑就不是禮賢下士所能解釋得了的。況且這些人都身居要位,五虎將里有四個都是被俘的官軍將領,其他被俘將領的地位也都在阮氏三雄、劉唐等較早上山的頭領之上。這一方面說明了宋江為以后招安做了充分的組織準備;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正統(tǒng)的封建統(tǒng)治秩序在宋江思想中的根深蒂固。
對于招安,宋江也不是消極地坐等,而是積極地爭取。當梁山事業(yè)發(fā)展到鼎盛時期以后,爭取招安的問題就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宋江本來還指望通過梁山事業(yè)的發(fā)展震動朝廷,使自己的苦衷上達天聽,但是由于奸賊當?shù)溃廊皇窍虑椴荒苌线_。于是最終宋江不惜以拉關系走后門的手段來實現(xiàn)他招安的凌云之志。在招安這個問題上,宋江的忠對義的制約作用表現(xiàn)得最明顯。宋江自己也認為李逵與他“情分最重”,但是當李逵在菊花大會上反對招安時,宋江照樣要殺他。而對高俅則不一樣了,這是書中的頭號大奸賊,梁山好漢多有被他所害者,特別是林沖、楊志對其更是恨之入骨,但是宋江為了招安,不但不殺,反而“納頭便拜,口稱:‘死罪!’”并且為了防止眾好漢私下里殺了高俅,急忙又傳下令去:“如若今后殺人者,定以軍令,處以重刑!”由此可見為了招安,宋江在梁山弟兄與高俅之間選擇了后者。因此,即使在反貪官污吏方面,宋江也是不徹底的。至此,宋江屈義而全忠的性格一貫性還用得著懷疑嗎?
三
所以,接受招安是宋江性格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其一生為之奮斗的凌云之志的初步實現(xiàn),宋江由此終于爭得了報效朝廷的“權利”和“機會”。這個階段宋江是以“輔國安民”的方式向朝廷盡忠的,這主要由征遼、討田虎、伐王慶和滅方臘這4次大的軍事行動所構成,它們都是宋江建功立業(yè)的具體內(nèi)容。宋江曾對吳用說:“我們受了招安,得為國家臣子,不枉吃了許多時磨難!今日方成正果!”可見宋江把招安視為唯一的安身立命的正路,只有它才能使弟兄們“官爵升遷”和“封妻蔭子”。正因為有這許多“好處”,他不愿意獨享,所以才要眾好漢同他一起走招安的路而“分享”它。這正是儒家的忠恕之道。孔子云:“夫仁者,己俗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敝熳⒃弧耙约杭叭?,仁者之心也”(《論語·雍也》)。因此宋江主張招實“并不是出于出賣結義弟兄,而是他的思想認識使然”〔(9)〕。這不但不能算是對梁山弟兄的背叛,正相反這其中恰恰含有義的成份在內(nèi),即“死生相托,患難相扶”的手足之情。這在他臨死還要讓李逵也喝下毒酒這一點上表現(xiàn)得最明顯,一般都認為它是宋江背義的最有力的證據(jù),我認為不盡然,這從宋江的臨終遺言中就可感覺到:“請將你來,相見一面……你死之后,可來此處楚州南門外,有個蓼兒洼,風景盡與梁山泊無異,和你陰魂相聚?!彼谓M忠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李逵,但卻至死也忘不了弟兄的情義,因此死后還要“陰魂相聚”,這是一種被忠完全扭曲了的義。所以,我認為“背叛說”和“投降說”是站不住腳的。
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走向另一個極端,說宋江接受招安就是“為了與天子‘合作’,搞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10)〕,以抵抗遼國的侵略,因而宋江“決不是投降派、叛徒,而是民族英雄?!薄玻?1)〕因為征遼,相對于宋江的一生來說,只是招安后這個階段內(nèi)的事。而在此期間同時還有對田虎、王慶和方臘的征剿,特別是對方臘的征剿更是后40回突出描寫的對象。所以不論是從場面規(guī)模,還是從其在書中所占的篇幅來看,征遼都不是后半部的主要內(nèi)容,同前兩個階段相聯(lián)系就更清楚了。宋江在其一生的奮斗中都是為了爭得盡忠朝廷的權利和機會,作為盡忠的具體實踐就是建功立業(yè),在仕途上有所作為,而不只是不造反。所以征遼同打其他三家農(nóng)民起義軍一樣,都是為朝廷效力的具體行動。當然從客觀效果上來看,征遼自有它的積極意義。在抵抗外來侵略這一點上來說,朝廷和人民的利益有其一致之處。但不能把它絕對化,更不能脫離書中的具體情節(jié),而以歷史上的抗遼斗爭來概括宋江一生的政治理想,并把它擴大到宋江的全部活動中去。因為從書中的實際描寫來看,招安前幾乎沒有提到征遼的事,只有第74回崔靖曾向皇帝提起過,主張招安宋江等人“假此以敵遼兵”,但這只是朝廷招安的一個因素,而根本原因卻在于久戰(zhàn)不下梁山泊,害怕由此威脅到自己的統(tǒng)治,因此它更有“借遼滅梁”的意圖在內(nèi),而并非真心要與梁山泊結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以共同抵抗外敵入侵。后來由于朝廷沒有誠意致使第一次招安不成,“天子大怒”把崔靖送大理寺問罪就說明了這一點,更何況宋江在征遼獲勝的后來,仍不免一死。
從宋江上山前后這兩個階段來看,主要都是為如何盡忠朝廷的問題而奔波。說宋江招安的目的就是為了抗遼的根據(jù)就是“日后但是去邊上,一刀一槍”云云,于是“愛國論”者就抓住“邊上”、“一刀一槍”幾個字,把宋江一生的凌云之志,都歸之于征遼的愛國行動。這種觀點認為,“邊上”就是指宋朝與遼國的邊界,“去邊上,一刀一槍”就是指與遼國打仗。實際上這是對宋江原意的曲解,其關鍵在于對“邊上”的理解。書中第101回寫道:“王慶打破宛州,昨有禹州、載州、萊縣三處申文告急。那三處是東京所屬州縣”,皇帝因而下詔給宋江,讓他前去征討:“邇來邊庭儆……茲者又因強賊王慶,作敵淮西……虔劉我邊陲,”前一個“邊庭”指遼國,后一個“邊陲”則指王慶所到之處,其中包括“東京所屬州縣”;又第119回,宋江破方臘以后,張招討對其說道:“已知將軍邊塞勞苦,損折弟足。”同一回盧俊義對燕青說道:“俺弟兄們身經(jīng)百戰(zhàn),勤勞不易,邊塞苦楚……正要衣錦還鄉(xiāng),圖個封妻蔭子?!庇纱丝梢娝^“邊上”就是狼煙滾滾的戰(zhàn)場。它既指征遼的戰(zhàn)場,也指滅方臘的戰(zhàn)場?!耙坏兑粯尅辈坏c“邊上”有聯(lián)系,更與后邊的“封妻蔭子”、“青史留名”密切相關。因此,所謂“去邊上,一刀一槍”、“統(tǒng)豺虎,御邊幅”之類的意思就是:日后馳騁沙場以軍功求得個“封妻蔭子”的結局,亦即宋江所謂的“正果”。九天玄女娘娘在給宋江的法旨中說“外夷及內(nèi)寇,幾處見奇功”,其實正是這個意思。事實上梁山好漢大都是武將,又兼都是招降的強盜,要想在仕途上發(fā)達,不靠軍功靠什么?“官爵升遷”從何而來?所以征遼和平方臘盡管在客觀上具有不同的意義,但就宋江的凌云之志而言,兩者卻是相同的,都是效忠朝廷的不同具體行動,即不同的軍功而已。所以接受招安既不是投降和背叛的行為,也不是出于愛國的目的,而是宋江一貫尊奉的忠君觀念使然,是其建功立業(yè)的凌云之志的具體實踐。
綜上所述,宋江的思想性格中始終是忠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義不但沒有與其相分裂,而且還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梢哉f,沒有義,宋江的盡忠愿望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他以義把眾好漢團結在一起,跟著他的忠走,呼延灼就曾說:“非是呼延灼不忠于國,實感兄長義氣過人,不容呼延灼不依?!闭浅鲇诹x氣,宋江帶領大家走上了在他看來是陽關大道,實際是陷井的招安之路,而首先遇害的卻正是他自己,因此招安既是義的悲劇,也是忠的悲劇,從而再一次通過宋江的盡忠不成,最終深化了“官逼民反”的主題思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673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