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智是南印度人,為中印度國王伊舍那靺摩的第三王子,他十歲就出家當(dāng)了和尚。進了寺廟以后,金剛智游走于西印度、中印度、南印度這幾個地方,學(xué)習(xí)了各地不同的佛法,最終成為一名佛法高深的大師。這位印度高僧后來出國到了大唐,還當(dāng)了大唐的國師呢!
看看人家這履歷,四處求學(xué),學(xué)成歸來又報效祖國,之后再出國長見識,豐富自身,難怪唐代著名天文學(xué)家、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線緯度一度之長的僧一行也甘愿拜他為師。
金剛智到底有多厲害呢?歷史記載他學(xué)成密法的時候,南印度正逢大旱災(zāi),國王聽說高僧金剛智回來了,非常高興,立刻邀請金剛智做法求雨。印度是個佛教大國,民眾對金剛智這種大師是非常信服的。金剛智接了這個任務(wù)以后,天天求雨,不過幾天時間,果然降雨了,大家也因此更加信服金剛智大師。
國王喜出望外,嘉獎了金剛智,那時候的金剛智幾乎就是全印度人民心目中的神,男女老少,人人都崇拜他。金剛智想要傳揚佛法,從此便四處云游,教導(dǎo)眾生。
大唐國師金剛智是印度人嗎?
金剛智之所以會來到東土大唐,也是因為那時候中國佛教正是盛行時期,他心生向往,變自愿到中國交流佛法。除了《大般若經(jīng)》和其他的佛學(xué)典籍以外,金剛智還帶了印度的七寶器具以及名貴的香料到中國來。3年時間,雖然路上遇到很多波強盜土匪,還有暴民,同行的商船都受到了襲擊,但是金剛智的隊伍運氣逆天,并沒有受到損失,順利到達大唐。
金剛智覲見了唐玄宗,受到玄宗的禮遇,玄宗深感其佛法精深,將其留在大唐,尊其為大唐國師,從事佛法典籍的翻譯工作。來到大唐以后,金剛智是不是就會舉辦幾場盛大的佛會,有時候是為國家祈雨,有時候是為妃嬪、公主或者皇子等祈福,祛病消災(zāi)。
在中國待了二十多年,金剛智才向玄宗提出了回國的請求,玄宗欣然放行,結(jié)果金剛智還是沒能回到他的故土,在洛陽病逝了。
除了金剛智,還有一位印度高僧也來到了中國,這個人就是善無畏。善無畏本來是中印度摩伽陀國人,他是甘露王的后裔,據(jù)說此人生有神姿,德藝出眾,10歲就統(tǒng)領(lǐng)軍隊,13歲就繼承了焉荼國王位,不過后來又出家了。
當(dāng)時,和金剛智、善無畏齊名的是一位號稱“不空金剛”的大師,不空原籍是北天竺,也有說獅子國的,也就是今天的斯里蘭卡地區(qū)。他們?nèi)瞬⒎Q為開元三大士,都是唐朝數(shù)一數(shù)二的高僧。
盛唐時期,國內(nèi)佛法也得到了巨大發(fā)展,唐武宗廢除佛法以后,密宗在中國逐漸消失。不過,善無畏和金剛智的“密法”直到今日仍流傳于日本。
簡介: 善無畏 (公元637 - 735年),梵名ubhakara-simha,出生于東印度烏荼國,也就是現(xiàn)在的 Orissa,剎帝利種姓。 為釋尊的叔父甘露飯王的后裔。十三歲登王位,施行仁政,深得軍民愛戴,后因諸兄嫉妒其能而引起內(nèi)亂。善無畏勇猛鎮(zhèn)暴,曾被流箭所傷,但仍大赦其兄,并讓出王位。因感悟世間無常,乃毅然出家學(xué)道。
退位后,善無畏到印度南方海濱參學(xué),修"法華三昧",并游歷諸國,修行禪觀。之后又到中印度摩竭陀國那爛陀寺,禮曇無德 Dharmaguptaka (又譯為達摩鞠多,有說即是龍智) 為師,專研三藏教理及密教奧義,得受密法灌頂,被尊為"三藏阿^黎"。
生平
善無畏生有神姿,宿積德藝,父王對他十分賞識,經(jīng)常給他歷練的機會。他10歲就統(tǒng)領(lǐng)軍隊,13歲就繼王位,施行仁政,深得軍民愛戴。后來,他的兄弟為爭王位,起兵作亂。善無畏率軍親討,取得勝利。按照軍法,爭位的兄弟應(yīng)判死罪,可是,善無畏不忍天倫兄弟遭誅,特“忍而曲赦”。
經(jīng)過這次內(nèi)亂,善無畏厭惡了爭權(quán)奪利的王室,決意讓位出家。他向母后表明心跡,又向群臣宣明決意,愿讓位給兄長。母后哀而許之,秘密賜給他傳國寶珠,然后他便出宮而去。
出宮后,善無畏向南來到海濱,進入殊勝招提寺修習(xí)佛法,得入法華三昧。繼后,他發(fā)愿聚沙建塔一萬座供佛。建塔期間,他被黑蛇咬傷了手指,但不退其愿,終于建成了一萬座沙塔。
之后,他隨商船游歷印度各國。他在船上密修禪誦,口放白光,因而無風(fēng)三日,舟行萬里。一日,商船遇海盜,眾人驚惶失措,善無畏乃安慰眾人,默誦真言,感得七俱胝準提尊,全現(xiàn)身相,于是,這幫海盜被突然出現(xiàn)的另一伙賊寇打退了。后來的這伙賊寇向善無畏懺罪歸誠,并當(dāng)起了向?qū)В敢檀竭^窮荒,又逾毒水,到達中印度。
善無畏在中印度的摩揭陀國,參見了國王和王妃。這位王妃竟是善無畏的姐姐。姐姐得知善無畏舍棄王位的緣由后,稱嘆不已。
善無畏這時已是風(fēng)度翩翩,氣魄豪爽;聰明睿智,超拔群英;五乘貫通,三學(xué)深究;總持禪觀,妙達其源;藝術(shù)技能,無不精湛。就這樣仍不滿足,依然孜孜追求最高境界。
時那蘭陀寺,乃像法之泉源,眾圣之都會。有圣僧達磨鞠多,掌定門之秘鑰,佩如來之密印,貌似四十歲,實已八百歲,昔日玄奘到那蘭陀寺時便見過他。善無畏乃頂禮其足,奉為本師。
一日,善無畏見師父缽中的食物,不是印度本土的,就讓旁邊一個大唐國僧人來看。這僧人一看,缽中正是大唐國的食物,而且飯菜新鮮,那油餅還溫溫的,粟飯仍熱熱的,不禁驚愕道:“大唐國離這里十萬多里,這缽中食物是早上做好的,而中午就到這里來了,太神速了!”眾人聽聞,都震驚不己,惟有善無畏默然。達磨鞠多秘密對善無畏說:“大唐國的白馬寺,重閣新近竣工,我剛到白馬寺受供回來。大家都吃驚了,只有你不動聲色,你真的可以學(xué)習(xí)大法了?!?/p>
隨后,達磨鞠多授予善無畏總持瑜伽三密教。傳法之時,龍神圍繞,森在目前;無量印契,一時頓受;即日灌頂,為天人師,稱曰三藏。得三藏稱號后,善無畏又勤奮修學(xué),前后五年,通達了密教的全部奧義。
之后,無畏三藏周行大荒,遍禮圣跡,不懼艱險。又入雞足山為迦葉剃頭,受觀音摩頂。嘗結(jié)夏于靈鷲山,有猛獸為其前導(dǎo);又曾深入山洞,洞中忽然光明如晝,現(xiàn)釋迦像,左右侍者栩栩如生。
(*迦葉尊者于雞足山入定,等待彌勒菩薩降臨成佛。)
(*結(jié)夏:指夏季三個月中,僧徒不外出,只專注于禪修。)
一次, 中印度大旱,請無畏三藏求雨。善無畏作法不久,眾人便見觀音在日輪中手執(zhí)凈瓶注水于地,頓時歡欣鼓舞,得未曾有。
善無畏又鍛金為貝葉,寫《大般若經(jīng)》;F銀起塔,等佛身量。在積功累德的道路上,他勇往直前。
善無畏的母親因其離去日久,以為他已不在人世,而日夜哭泣,雙眼失明。三藏去信問候,其母雙眼立即復(fù)明,朗然如故。
當(dāng)時的五印度,教派林立,九十六宗各執(zhí)己見。善無畏游學(xué)講道,對于各宗各派的人,都能順著他們所執(zhí)著的見解去開導(dǎo)他們,為他們破滯析疑,使他們解開邪縛、進入空門;舍棄迷津、踏上覺路。無畏三藏就如大法云,令眾生大小皆得潤澤;又像清澈的泉水,可以盛入各種形狀的容器中。就這樣,他廣度眾生,傳授密法,教人以念制狂,即身觀佛。
善無畏年近80時,己是五印度大名鼎鼎的密教上師。一日,師父達磨鞠多對他說:“善男子,你與震旦有緣,弘揚大教,今可行矣?!睙o畏三藏乃接足頂禮,辭別恩師,踏上前往大唐的路途。
一日,善無畏受請于長者家,有羅漢從空而降,說:“我乃小乘之人,大德是登地菩薩?!蹦俗屜谱?。善無畏贈之以名衣,羅漢升空而去。
至烏萇國(今巴基斯坦),善無畏遇到一只白鼠,圍著他轉(zhuǎn)圈,還每天獻給他金錢。
到了突厥國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共和國),善無畏應(yīng)突厥王之邀,宣講密教經(jīng)典《大日經(jīng)》,又應(yīng)王妃之請布壇講法。
離開碎葉城后,善無畏折東而行,半途遭遇賊寇,他被連砍三劍,但絲毫無傷,揮劍者唯聞銅聲而已。
行至雪山大池,善無畏感到有些不適。這時達磨鞠多從天而降,對他說:“菩薩身同世間,不舍生死。你久已離相,怎會有?。俊闭f罷沖天而去。善無畏頓覺身心如得洗滌,不藥而愈。
路經(jīng)吐蕃(今 *** ),與商旅同行,遇胡人合圍搶貨,無畏三藏密運心印,劫匪乃悔悟請罪。
行至大唐西境,夜晚有神人對善無畏說:“再向東就不是弟子我的轄界了。守護神州的是文殊師利菩薩?!闭f罷頂禮善無畏雙足,然后消失不見。
途經(jīng)西州時,善無畏以駱駝負經(jīng)卷過河,被龍王請入龍宮三日。無畏三藏就在龍宮中宣揚法化,開悟甚眾。到他牽駱駝上岸時,衣服經(jīng)卷都無沾濕。
善無畏路過北印度境時,他東行的消息己被僧侶和商人傳到了長安,唐睿宗對善無畏不惜年邁東行傳法的行為,十分感動,就派僧人若那和將軍史獻,帶著禮物出玉門關(guān)侯迎。
開元初,唐玄宗夢見一僧,姿狀異乎常人,醒來記憶猶新,便拿起畫筆在宮墻上畫了下來,這個形象烙印在不少人的記憶中。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善無畏攜帶梵卷,到達長安,唐玄宗親自接見。一見面,發(fā)現(xiàn)善無畏與夢中所見高僧一模一樣,玄宗極為歡欣,立即禮善無畏為國師,并大設(shè)梵筵為善無畏接風(fēng)洗塵。然后,玄宗又特設(shè)內(nèi)道場,尊善無畏為教主,玄宗之子寧王、薛王等皆跪席捧器,從其灌頂受法,一時轟動朝野。陳大教,巍巍法門,由此興盛。
玄宗有意試探善無畏的法力,便請了一位有名的術(shù)士來與善無畏比試神通。這位術(shù)士握鬼神之契,參變化之功,十分厲害。但他面對善無畏時,善無畏只是恬然不動,他便完全找不到下手的地方,只好落敗。滿座人皆嘆其神奇,對善無畏大為敬仰。
開元五年(公元717年),玄宗詔善無畏于西明寺菩提院譯經(jīng),善無畏奏請讓名僧參與翻譯。朝廷批準后,他先譯出《虛空藏菩薩能滿諸愿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一卷(沙門悉達譯語,無著筆受綴文),呈上玄宗。玄宗深加賞嘆,又下詔將善無畏所帶梵文經(jīng)卷全部送到內(nèi)府保存。這《虛空藏菩薩能滿諸愿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一卷,就是從《金剛頂經(jīng)》梵本中摘取出來的。
早在善無畏來大唐以前,有僧人無行西游天竺,求得很多梵文經(jīng)典,歸國時,剛到北印度,就不幸去世了。所有經(jīng)卷,由同行者帶回長安,存放在華嚴寺中。善無畏偕同一行禪師,到華嚴寺檢閱這些經(jīng)卷,挑選了數(shù)本,尤其檢到《總持妙門》一典,是過去沒有翻譯的。
開元十二年,善無畏隨駕入東京洛陽,奉詔于福先寺譯《大日經(jīng)》。此經(jīng)梵本有十萬頌,善無畏撮摘其要,譯出《大陳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jīng)》七卷(沙門寶月譯語,一行筆受綴文),譯得上符佛意,下契根緣,此即唐密根本經(jīng)典是也。又譯出《蘇婆呼童子經(jīng)》三卷、《蘇悉地羯羅供養(yǎng)法》三卷等,并作《大日經(jīng)》諸咒梵漢對譯,悉曇之學(xué)由此而興。
善無畏祖師 *** 恬簡、靜慮怡神,時常開授禪觀,獎勸初學(xué)。見其儀形者,如蓮華敷于眼界;稟其言說者,如甘露潤于心田。經(jīng)常有人因其教導(dǎo)而超然自悟、境界提升。
善無畏又是一位能工巧匠。在印度時他曾聚沙為塔,F(xiàn)銀起塔,到大唐后,又鑄銅為塔,手成模范,妙出人天。一次,他在寺院里開爐準備鑄造,僧人們覺得庭院狹隘,擔(dān)心扇起風(fēng)來,釀成火災(zāi),善無畏笑著說:“大家不必驚怕,我知道不要緊呵!”鑄煉那一天,果然大雪紛飛,靈塔鑄好出爐時,雪花滿地,美景如畫,眾僧皆稱嘆不已。
一次,適逢暑天亢旱,玄宗派高力士,請無畏三藏祈雨。善無畏說:“這旱情是共業(yè),若強行召龍降雨,雨必暴,損失與旱災(zāi)相同?!钡实蹐詻Q要求雨,沒辦法,善無畏只好答應(yīng)。官員告知他,請雨的器具,幡幢、螺鈸等,都備齊了。善無畏笑道:“這些東西沒用,快撤掉吧!”
隨后,善無畏裝了一缽水,以小刀攪動,口誦梵咒。須臾,有物如龍,其大如指,赤色矯首,瞰水面,復(fù)潛于缽底。善無畏且攪且咒,頃刻,一道白氣由缽中升起,逕上數(shù)尺,然后稍稍一引,白氣便飄然而去。善無畏對高力士說:“快去報告,雨就要來了?!?/p>
高力士急忙騎馬趕回皇宮,途中回頭一看,只見那白氣急速旋轉(zhuǎn)著,自講堂向西而去,如一匹白綢翻空而上。繼而,陰霾滿天,大風(fēng)驟起,電閃雷鳴。高力士剛到天津橋,狂風(fēng)暴雨便突然來臨,街上許多大樹都被連根拔起。高力士入宮奏明皇上時,已經(jīng)全身濕透了。事后,皇帝稽首迎請善無畏祖師,再三致謝。由此可見無畏三藏之功深德隆矣。
一次,邙山有大蛇出來傷人。善無畏找到這條大蛇,對它說:“你想禍害洛陽城嗎?”說罷,以梵語咒數(shù)百聲,不久蛇就死了。傳說這蛇就是安祿山侵犯洛陽的預(yù)兆。
善無畏還精擅繪畫,他畫的曼荼羅,精妙異常,長期在宮中流傳。
開元七年,另兩位大名鼎鼎的密教祖師——金剛智三藏與不空三藏,亦來到大唐。因這三人同開大唐密教,又同在玄宗開元年間,故史稱“開元三大士”。善無畏和一行所傳為胎藏界密法,金剛智和不空所傳為金剛界密法。善無畏與金剛智相遇后,二人互為阿^黎,互相灌頂傳法,于是二人皆得金胎兩部大瑜伽教。金胎不二、金胎合一,即無上密教之最高奧義也。
(阿^黎:梵Acarya,譯為上師、親教師、軌范師、親證師等,指傳授金剛大法之大教師)
善無畏三藏,系中國首位系統(tǒng)翻譯密教經(jīng)典者,共翻譯28部53卷。為弘揚密教,闡釋教理,傳授儀軌,他在東、西二京設(shè)置道場、開壇授法。其傳承者有大興善寺沙門一行,入室弟子有寶畏、明畏,俗弟子有著名文學(xué)家李華,還有從學(xué)者寶思、智嚴、溫古、義林、喜無畏,以及新羅(今朝鮮)僧人玄超、不可思議,日本僧人道慈等。一行整理善無畏的講授口訣成《大日經(jīng)疏》20卷,為解釋《大日經(jīng)》之根本論典。
善無畏三藏早已得金剛之身,故其示寂后,全身不壞。之后歷朝歷代,凡遇旱澇災(zāi)害,人們向他祈請,都十分靈驗。洛陽信士,常將其法體請出龕室,香湯沐浴,作為供養(yǎng);洛陽城的富豪,也爭相布施,贊助浴事。皇室做禳災(zāi)、祈禱時,也會派許多使臣,去作供養(yǎng)、布施,那些人的求愿也會得到滿足。
善無畏祖師示寂之前,已是出沒無常、人所難測;此番示寂,乃入于法界,生死一如,是滅非滅,故有種種征驗,靈感非常,不可思議也。贊曰:
釋宮尊種,龍扶出池。舍位成道,為人天師。
度微塵眾,行甘露慈。風(fēng)清熱惱,月破昏疑。
法本不生,我今無得。隨方演教,聿來中國。
帝后承迎,天花滿。歡喜園中,唯聞?wù)安贰?/p>
百千萬億,調(diào)伏其心。灌頂自昔,聲聞現(xiàn)今。
山王高妙,海月圓深,示滅非滅,空悲鶴林。
伊水西山,冥冥石室,金棺已閉,式瞻元日。
雙寶紹明,教尊言密。歸我法者,因權(quán)悟?qū)崱?/p>
以上事跡據(jù):
《大唐東都大圣善寺故中天竺國善無畏三藏和尚碑銘并序》(大正藏2055)
《宋高僧傳》(大正藏2061)
《兩部大法相承師資付法記》(大正藏2081)等
成就 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善無畏以八十高齡抵達中國長安,玄宗禮之為國師,奉詔住興福寺南塔院,后移西明寺。翌年,奉詔于菩提寺譯經(jīng),譯出《虛空藏菩薩能滿諸愿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一卷。此后,致力于翻譯密教經(jīng)典,為密教傳至中國的先河,與后來的金剛智、不空,并稱為"開元三大士",共同奠定中國密教的基礎(chǔ)。
密教的根本經(jīng)典《大日經(jīng)》,又名《大陳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jīng)》,共七卷,由善無畏口譯,一行記錄而成。其后又由一行編纂,加以注釋,撰成《大日經(jīng)疏》二十卷。此外,尚譯有《蘇婆呼童子經(jīng)》、《蘇悉地羯經(jīng)》各三卷。
善無畏于開元二十年上表奏請返回印度,但未得準許。開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示寂,世壽九十九,法臘八十,葬于龍門西山廣紀寺。付法弟子有寶思、一行、玄超、義林、智嚴、喜無畏、不可思議(新羅僧)、道慈(日僧)等。
自唐武宗廢佛后,密宗在中國也隨之衰微,只有善無畏所傳的"胎藏部密法",由不空傳惠果,再傳日本空海,和金剛智所傳的"金剛部密法"相并傳習(xí),直到今日仍流傳于日本。
王玄策上表舉薦玄照
公元660年左右,唐高宗顯慶年間,傳奇的王玄策又一次蒞臨印度。
這不是他第一次來印度了,早在貞觀二十二年,王玄策就作為正使出使印度,副使是蔣師仁。時值戒日王新死,印度大亂,權(quán)臣阿羅那順自立為王,出兵搶劫唐朝使團。
王玄策一行寡不敵眾,隨行的三十名騎兵全部戰(zhàn)死,王玄策被俘。后來,王玄策、蔣師仁逃出,傳檄各國借兵,吐蕃派來一千二百人,尼婆羅(即尼泊爾)派來七千人,王、蔣就帶著這八千多人,在茶镈和羅城一戰(zhàn)大敗阿羅那順,印軍戰(zhàn)死數(shù)萬,阿羅那順被俘,被虜?shù)介L安獻俘。
顯慶年間,王玄策又到了印度。在中印度的信者寺,王玄策見到一個從唐朝來的留學(xué)僧,法名玄照。玄照已在印度待了十四五年了,精通佛法,經(jīng)王玄策親自認證為一代高僧?;貒?,王玄策立即上表舉薦玄照。唐高宗很重視,很快降旨,要求玄照即刻進京。
遠在西天的玄照馬上啟程回國。玄照走了一條玄奘沒有走過的路,他先到尼婆羅。此時的尼婆羅也與吐蕃聯(lián)姻,尼婆羅尺尊公主嫁給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尼婆羅派人護送玄照穿越喜馬拉雅山,來到吐蕃,拜見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深致禮遇,并贊助玄照歸唐。玄照是在第一年九月離開的印度,第二年正月就到了洛陽,五月之間,途經(jīng)萬里,可謂神速。
玄照為何如此歸心似箭?這是功利心在作祟。他很可能以為唐高宗將會任命自己主持翻譯佛經(jīng),自己一輩子追求的榮耀時刻即將降臨。什么榮耀呢?就是成為第二個玄奘。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玄奘從印度榮歸,轟動全國。唐朝政府予以大量人力和物力,支持玄奘譯經(jīng)。從貞觀十九年到龍朔三年(663年),玄奘主持翻譯了七十四部佛經(jīng),合計1338卷。為表彰玄奘,唐太宗親自為之御制一篇《圣教序》,唐高宗親撰一篇《述圣記》。
如此榮耀,古往今來沒有一個和尚能夠比肩。后來,玄奘的弟子懷仁,將《圣教序》、《述圣記》以及玄奘翻譯的《心經(jīng)》綴在一起,刻成一座《圣教序碑》。懷仁從王羲之傳世的作品中檢索出每一個字,拼湊成完整碑文,號稱《集王圣教序碑》。此碑耗資巨萬,歷時二十年才完成,也稱千金碑。
見此榮耀,很多和尚紛紛效法,也去了印度。其中,有史可考的第一個和尚,就是玄照。
玄照出身名門,年紀輕輕就出家為僧。大概在貞觀末,玄照踏上西去之路。一開始,玄照與玄奘走的是同一條路,途經(jīng)中亞粟特地區(qū)、吐火羅地區(qū),然后南下。這個時候,吐蕃已經(jīng)擴張到了中亞拉達克等地,所以,離開吐火羅后,玄照進入了吐蕃的勢力范圍。在貞觀十五年下嫁吐蕃和親的文成公主,篤信佛教,了解到有關(guān)情況后,派人護送玄照前往印度。
來到印度后,玄照先到了阇闌陀國,在這里度過了四年,學(xué)習(xí)律經(jīng)和梵語,得到過當(dāng)?shù)貒醯墓B(yǎng)。之后他南下到了莫訶菩提,也就是大覺寺,也住了四年,一邊瞻仰佛祖遺址,一邊研習(xí)佛法,精通了《俱舍論》等小乘佛教理論。
后來,他又去了那爛陀寺,又住了三年,學(xué)習(xí)《瑜伽十七地》等大乘佛教理論。再后來,他又來到庵摩羅跋國,住在信者寺,接受國王的供養(yǎng),又是三年。就在這里,他等來了王玄策,得以踏上光榮的回國之路。
曾經(jīng)際遇最隆,結(jié)局命運最慘的玄照
但是,玄照萬萬沒有想到,唐高宗完全無意讓他主持譯經(jīng),而是命令他再次前往印度,去迎接一個叫盧伽逸多的婆羅門神棍。玄照不愿去,但唐高宗下了死命令。
唐高宗要見盧伽逸多,是妄想長生不老。這種爛事,歸根到底要怪王玄策。當(dāng)年,王玄策橫掃印度后,帶回一個神棍,叫那邏邇娑婆寐。唐太宗讓他造長生不老藥,雖然勞民傷財,終是一枕黃粱。此時的唐高宗,仍心存僥幸,還做夢想長生不老。
不得已,玄照再次前往印度。但是,由于吐谷渾和西突厥的問題,唐朝與吐蕃的關(guān)系已近破裂,他被吐蕃人攻擊,僥幸不死,又跋山涉水,爬棧道,遛繩橋,也是九死一生,終于在巴控克什米爾碰上了盧伽逸多。居心叵測的盧伽逸多,請求玄照去西印度的羅荼國找長生藥。
于是,玄照又經(jīng)巴基斯坦的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和信德省,來到了羅荼國。他在此逗留四年,集齊各種藥物,又來到那爛陀寺,然后打算取道尼婆羅回國。
巴基斯坦地圖,供參考玄照第二次西行之路
但是,不久以前,唐朝與吐蕃關(guān)系急轉(zhuǎn)直下,最終兵戎相見,在青海大非川大戰(zhàn),唐朝戰(zhàn)敗。作為吐蕃的屬國,尼婆羅拒絕唐人過境。玄照又打算取道迦畢試國,經(jīng)中亞回國。但是,阿拉伯帝國已吞并波斯,并進軍阿富汗圍剿波斯遺民,此時正打的昏天黑地,此路也不通。
造化弄人,玄照終于看破紅塵,于是?棲志鷲峰,沉情竹苑?,最后病逝于印度。而盧伽逸多成功抵達中國,最后混上了?懷化大將軍?的光榮頭銜。
或許是因為玄照回國的時間不巧。時值唐高宗麟德年間,即664到665年,玄奘剛剛?cè)ナ?,他主持的?guī)模浩大、勞民傷財、毫無益處的譯經(jīng)工程總算完結(jié)了,唐高宗怎么可能立刻再發(fā)起新一輪譯經(jīng)?
失其本心的后西天取經(jīng)
在那爛陀寺,年邁的玄照與一個年輕和尚萍水相逢,他就是義凈。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義凈自廣州出海,于673年抵達印度,在那爛陀寺停留了十年。685年,唐睿宗垂拱二年,義凈走海路歸國。中間他在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國停留六年,在這里,他留下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和《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兩部著作。
長壽二年,695年義凈回到洛陽,受到武則天的接見和賞識。從此,義凈開始在洛陽和長安翻譯佛經(jīng),教學(xué)弘法。唐中宗在小雁塔下的大薦福寺專門設(shè)立翻經(jīng)院,由義凈組織領(lǐng)導(dǎo),共翻譯了56部230卷佛經(jīng)。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義凈圓寂,享年79歲。義凈比玄照幸運太多了,他晚回國三十年,當(dāng)政的武則天又迷信佛教,所以義凈最終出人頭地。
龍門石窟的毗盧遮那佛像,據(jù)說原型是武則天的相貌
正是因為義凈混的不錯,玄照和其他留印和尚的生平才得以為后人所知,不至于湮沒無聞。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一書中,義凈記錄了玄照和其他五十五個和尚苦海無邊的人生。
根據(jù)義凈的記載,很多和尚慕玄奘之事,紛紛趕往西天取經(jīng),?或西越紫塞而孤征,或南渡滄溟已單逝?。也就是說,有的是通過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取道中亞去印度,有的是通過7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繞行南海去印度。一時間,數(shù)不清的和尚紛至沓來,釋迦牟尼成佛的大覺寺、玄奘留學(xué)的那爛陀寺火的不得了。
印度菩提伽耶(大覺寺)的金剛寶座塔
但是,等待他們的不是從天而降的榮耀,而是八十一難,即便到了印度,也是苦海無邊。義凈將這種行為稱作?輕生徇法?,他是這樣描述那些艱難困苦的:
?茫茫象磧,長川吐赫日之光,浩浩鯨波,巨壑起滔天之浪。獨步鐵門之外,亙?nèi)f嶺而投身,孤漂銅柱之前,跨千江而遣命?;蛲鲲{幾日,輟飲數(shù)晨,可謂思慮銷精神,憂勞排正色。設(shè)令得到西國,以大唐無寺,瓢寄棲然,為客遑遑,停托無所,遂使流離萍轉(zhuǎn),罕居一處。身既不安,道寧隆矣?嗚呼。?
和尚們九死一生到了印度,往往連安定的棲身之處都沒有。義凈很羨慕其他國家專門為本國留學(xué)僧在印度專門修建了寺廟,比如吐火羅有吐火羅寺,迦畢試也有迦畢試寺,兩寺都巨富,本國留學(xué)僧到此,專心務(wù)虛,用不著擔(dān)心衣食問題。
但印度沒有大唐寺,所以中國和尚居無定所,吃不飽穿不暖,這種境遇,還奢談什么弘法。所以,其結(jié)局往往是貧病交加,客死他鄉(xiāng),義凈所記錄的這些和尚們,不算那些音訊全無的,有十一人死在印度,九人死在回國路上。
這樣的結(jié)局,讓很多人都陷入迷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乘燈禪師。他來自愛州,位于今天的越南。不同于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大乘燈真是玄奘的徒弟,于玄奘門下受具足戒。后來,他走海路到了印度,滯留東印度耽摩栗底國十二年之久,經(jīng)歷種種磨難。
再后來,他和義凈結(jié)伴前往那爛陀寺。歷盡悲歡離合之后,大乘燈看破紅塵,感慨悲歌的說:?本意弘法,重之東夏,寧志不我遂,奄爾衰年,今日雖不契懷,來生愿畢斯志。?可見,對于如此結(jié)局,連玄奘的弟子都無可奈何,宏愿終成夢幻泡影。大乘燈死于印度,卒年六十。
即便是后來成功的義凈,也是因為在印度大難不死,才能有后福。當(dāng)年在去大覺寺的路上,義凈生了一場大病,體力不支,在一處山澤中掉隊,遭遇山賊,被搶劫一空,連衣服都被扒光了。
山賊走后,他又想到當(dāng)?shù)赝林鴷哑つw白的人殺掉祭天,驚懼之下,為防萬一,他跳進泥坑,渾身涂滿黑泥,然后用樹葉蔽體,拖著病軀,拄著棍子,蹣跚獨行,終于在半夜二更天追上了同伴,才得以活命。后來他離開那爛陀寺準備回國時,又被山賊抓住,又經(jīng)過一番磨難,僅免剚刃之禍,得存朝夕之命。
能落葉歸根并且在印度和中國都能幸福生活的,只有一個靈運和尚。
?靈運師者,襄陽人也,梵名般若提婆。志懷耿介,情存出俗。追尋圣跡,與僧哲同游,越南溟,達西國。極閑梵語,利物在懷,所在至處,君王禮敬。遂于那爛陀畫慈氏真容、菩提樹像,一同尺量,妙簡工人,賚以歸國。廣興佛事,翻譯圣教,實有堪能矣。?
可見,靈運是聰明人,會說流利的梵語,還會畫畫,關(guān)鍵是有錢,在印度混的很好,回國后也能弘法,算是不負初心。義凈也羨慕的說,靈運實在太有本事了。但是,僅此一家,別無分號。更多的和尚是在印度窮困潦倒,最慘的是無行和尚,干脆靠乞討活命。
其實,這些和尚的命運雖然值得感慨,但不值得同情。不同于玄奘,他們的目的并不單純。當(dāng)年玄奘火了以后,后來的這群和尚,雖然也想學(xué)法弘法,但像玄奘那樣名揚四海才是本心。雖然是出家人,但他們懷著極其強烈的功利心。
其中,有一位明遠和尚,喪心病狂,甚至妄圖偷竊斯里蘭卡的國寶佛牙,結(jié)果失手被抓,頗見凌辱。大部分和尚都在貧病交加中碌碌無為,而玄照,這群和尚中年齡最長、曾經(jīng)際遇最隆、結(jié)局命運最慘的一個,是唯一一個曾接近玄奘享有過的榮耀的和尚??梢?,想要望玄奘項背,談何容易,孟子曰:?此之謂失其本心也。?
天下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玄奘能夠取得成功,贏得生前身后名,不但有人給刻千金碑,幾百年后還能當(dāng)選四大名著的主角,被封為旃檀功德佛。而那些亦步亦趨效法玄奘的和尚們,卻普遍結(jié)局悲慘,成為邯鄲學(xué)步式的笑話。背后的教訓(xùn)很深刻。
玄奘西行圖
玄奘的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唐太宗、唐高宗表面雖然支持玄奘,但其實對佛教很不友好,嚴打整治,這一時期唐朝對佛教的管制僅次于唐武宗時期。雖然玄奘譽滿全球,但政府并不支持他弘法。關(guān)起門來譯經(jīng),其實是玄奘的弘法需求向唐朝政府的意志妥協(xié)的結(jié)果。
而唐朝政府之所以愿意接受妥協(xié),主要還是因為玄奘太有才了,于個人情感而言,唐太宗和唐高宗都很尊重他。但其他和尚就沒這么走運了。
高總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
除此之外,還有什么深層原因呢?
玄奘在貞觀初年遠赴印度,當(dāng)時剛剛經(jīng)過隋末戰(zhàn)爭,戶口損耗太半,政局草創(chuàng),水旱成災(zāi),民生凋敝,百廢待興。這時覺得中國不行,不如印度,也不是不能諒解。
但是,等到玄奘回來之時,貞觀之治已經(jīng)步入第十九年,根據(jù)《貞觀政要》的記載,
?深惡官吏貪濁,有枉法受財者,必?zé)o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贓者,皆遣執(zhí)奏,隨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侮細人。商旅野次,無復(fù)盜賊,囹圄???,馬牛布野,外戶不閉。
又頻致豐稔,斗米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于嶺表,自山東至于滄海,皆不賚糧,取給于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jīng)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fā)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可見,這時國運興隆,政通人和,經(jīng)濟繁榮,文化昌盛,一切都在向上向前發(fā)展。此時還要跑到國外去鍍金,再回國假裝高大上騙取榮譽,從一開始就不能成立。
而印度的政治秩序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玄奘去的時候,正值戒日王時期。戒日王有象軍六萬,馬軍十萬,力壓群雄,各路諸侯俯首稱臣,印度大部分地區(qū)在形式上統(tǒng)一于戒日王治下,兵戈不起,政教和平。在此基礎(chǔ)上,印度的宗教生活也很活躍,戒日王每五年舉辦一次無遮大會,傾竭府庫宴請和尚們胡吃海喝。
平時也有公辦慈善機構(gòu)布施,玄奘自然不至于凍餒。而等到大乘燈、義凈等和尚來到的時候,戒日王已死,印度陷入分裂,特別是王玄策對阿羅那順的攻擊,致使印度最強大的摩揭陀國徹底衰敗,全印局面碎了一地,國將不國,經(jīng)濟衰退,民生艱危,治安惡化。此時去印度是自找苦吃。
戒日王僅在形式上統(tǒng)一了印度部分地區(qū)
其實玄奘回來的時候,他就向世人充分昭示了中國相對于印度的巨大優(yōu)越性?!肚赝跗脐嚇贰吩谟《攘鱾魃鯊V,唐太宗的偉大形象在印度十分光輝,戒日王說過:?我當(dāng)東面朝之。? 東印度迦摩縷波國拘摩羅王也說:?常慕風(fēng)化,東望已久。?但是戒日王治下的印度卻不穩(wěn)固。
在玄奘威震全印的那次無遮大會上,五百多印度教極端主義者計劃刺殺戒日王,向大會的寶臺放火箭,焚毀了寶臺;后來,他們又派出刺客,持刀行刺戒日王未遂。這一切都說明,戒日王的政權(quán)及其支持的佛教面臨著印度教的巨大挑戰(zhàn),印度很不安全。
貞觀年間,戒日王兩次遣使朝貢,唐朝也三次遣使蒞臨印度,其中第三次就是王玄策橫掃印度那一次。阿羅那順被綁到長安獻俘,此事足以彰顯印度完全不代表先進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要求,同時也足以說明印度的安全狀況急劇惡化。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那些和尚昧于時局,冒險去西方鍍金,妄圖回國就能坐享榮耀,還以為這是終南捷徑,實為緣木求魚。
唐太宗昭陵前十四國酋長雕像中的阿羅那順雕像的底座
反倒有幾個印度和尚要聰明的多,比如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他們在開元時來華傳教,名揚天下,其中的不空,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并列為四大譯經(jīng)家。這里特別要說的是善無畏,他是印度烏荼國王,在位時兵荒馬亂,禍起蕭墻,最終在19歲時看破紅塵,遁入空門。
善無畏長期在那爛陀寺工作,義凈等和尚們應(yīng)該有不少會認識善無畏,他與義凈年紀也相仿。8世紀初,善無畏以八十高齡來華傳法和譯經(jīng),是中國密宗祖師。他得到唐玄宗的禮遇,最后圓寂于洛陽,高壽九十九歲,贈鴻臚卿??纯慈思疑茻o畏選擇的道路,再看看玄照、大乘燈那幫人,高下立判,判若云泥
元音老人在世時,有弟子問過這個問題,元音老人是這樣回答的:“我不立傳人,有道自弘”.
據(jù)說:元音老人親自栽培--具足傳法和灌頂能力的大修行者,一共有30多位。其中,以河南的齊老師,廣州的陳老師,海南的蔡老師等較為出名。具體可查詢網(wǎng)址:心中心道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67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