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那么多詩人,有的人負責不食人間煙火、帶你上天入地,有的人負責記錄民生點滴、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這兩種人,我們都需要。
今天,大詩兄為你介紹一位南宋的詩人,名字叫做范成大,他就屬于后一種。范成大曾經(jīng)當過地方官,還當過“外交官”,出使過金國。不過,大詩兄覺得,他最最重要的貢獻,是晚年退下來以后,在老家蘇州隱居,寫了一組《四時田園雜興》。說是“四時”,其實分為五個部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每個部分有12首詩,一共60首,全部是七言絕句。
范老爺?shù)摹端臅r田園雜興》,不僅是詩歌,也是一部民俗史。虧得有他,我們能夠知道宋朝人是怎樣的衣食住行,是怎么過日子的。
現(xiàn)在是冬天,我們何不選幾首《冬日田園雜興》講一講?
【第一件事】修茅草房,塞老鼠洞
冬日田園雜興
南宋 范成大
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
從教屋外陰風吼,臥聽籬頭響玉簫。
松節(jié)然膏當燭籠,凝煙如墨暗房櫳。
晚來拭凈南窗紙,便覺斜陽一倍紅。
冬天到了,你以為收割了稻子,顆粒歸倉之后,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幼稚。中國人民是勤勞的。勤勞是必須的。否則,豈不是像童話故事里的“寒號鳥”一樣:“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壘窩”?
所以,隨著冬天的到來,“貓冬”之前,第一件大事,就是修葺房屋,查補漏洞,防止被冷風大雪凍著。古代人的房屋,除了大富大貴的人家,大多是土木結(jié)構(gòu)加茅草屋頂。事實上,這樣的房屋結(jié)構(gòu),在幾十年前,還曾經(jīng)是中國農(nóng)村的普遍狀態(tài)。宋朝人是怎樣“貓冬”的?
我們先講一下蓋房子。蓋房子首先需要“和稀泥”,然后在稀泥里摻雜稻谷殼、碎稻草等物件。稀泥稍稍陰干后,注入木板做成的模子,成為一塊土磚,在太陽下曬干。然后,挖地基、壘墻。屋頂需要木頭制成的梁架,斗拱和榫卯是必不可少的。最后,是給屋頂遮蔽上厚厚的茅草。茅草一定要細密緊致,否則會漏雨,還可能被大風吹起。杜甫不是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說過嘛:“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边@種狼狽,就是“豆腐渣”工程的代價。
不過,不論施工如何穩(wěn)扎,經(jīng)過一年的風吹雨打,泥巴筑起的房子,茅草遮蓋的屋頂,總是需要修葺。所以,就要“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趁著初冬時節(jié),天氣還不是很冷,中午的太陽還挺暖和,小村落的屋頂上,三三兩兩站著青壯年男子,屋檐下的婦孺老人,用草叉將一捆捆茅草拋上去,屋頂?shù)娜寺槔幼。瑩Q下朽壞松動的茅草,遮蓋上帶著草香的新草。
茅屋的四周,三五個泥瓦工,一手拎著裝滿稀泥的鐵桶,一手拿著抹刀,仔細尋找墻皮剝落的地方,糊上一塊新泥,專心致志地抹平。泥巴抹好了,跟在泥瓦匠屁股后觀望的小孩子拍著手笑跳:“嚴實得就像和尚廟的墻!”這就叫——密泥房壁似僧寮。
如果你發(fā)現(xiàn)了老鼠洞,一定要點燃一叢稻草,往洞里塞,熏死它們!然后,灌入泥漿,封死。這種方法,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对娊?jīng)·豳風》中有一首《七月》,里面就講到,“穹窒熏鼠,塞向墐戶”,這就是熏老鼠、塞鼠洞。
忙碌了一整天。天黑了,睡下了。朦朧中,聽見屋外起了大風,風吹過竹籬笆,在竹子的孔節(jié)里流動,仿佛有人在吹簫。心中暗暗慶幸,還好白天把房子修葺好了。“從教屋外陰風吼,臥聽籬頭響玉簫”,管你大風怎么吹,我都能睡個安穩(wěn)覺!
修整房屋是大工程,灑掃庭院、擦拭門窗是細致活。“晚來拭凈南窗紙,便覺斜陽一倍紅”,古代沒有玻璃,都是窗戶紙,一捅就破,擦拭起來尤其要小心。如果發(fā)現(xiàn)破的窗戶紙,還得換上新的。擦好窗戶,回眸一看,夕陽西下,光線打在窗紙上,哎呦,更加紅艷了!宋朝人是怎樣“貓冬”的?
天黑了,點燈。白蠟燭和清油燈,有錢人家才用得起。一般人家用的是什么呢?松節(jié)油?!八晒?jié)然膏當燭籠,凝煙如墨暗房櫳”,燃燒起來,一串黑色的煙氣裊裊升起,把房梁熏得墨墨黑。不要嫌我寒磣,我還覺得有股松油香,這松油墨,聽說還是制墨的好原料哩!
【第二件事】踏雪尋寶,火中取栗
冬日田園雜興
南宋 范成大
撥雪挑來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
朱門肉食無風味,只作尋常菜把供。
榾柮無煙雪夜長,地爐煨酒暖如湯。
莫嗔老婦無盤飣,笑指灰中芋栗香。
房子里里外外都收拾好了。接下來該干點什么呢?民以食為天。需要好好犒勞自己的胃。
下雪了。雪中有美食。踏雪登上屋后的小山,雪中冒出一點點綠色的尖芽,你要仔細辨認?!皳苎┨魜硖さ剌?,味如蜜藕更肥醲”,地菘,是一種野菜,也是一種草藥,一般生長在林間肥沃的黑土中。肥綠的葉片,被白雪覆蓋,鮮嫩欲滴。用小鏟子仔細鏟下來,放到小竹籃里面。小半天下來,太陽轉(zhuǎn)到西邊,竹籃已經(jīng)裝滿大半。不要貪多,今晚的下酒菜,夠了?;丶?,將地菘用井水洗凈,清炒,清甜、略苦,味道有點像蜜藕,但是回味更加悠長。宋朝人是怎樣“貓冬”的?
“朱門肉食無風味,只作尋常菜把供”,朱門酒肉臭,有什么好羨慕的?而且,吃多了那種酒肉,脂肪肝、高血脂、高血糖,全都來了,哪有我們農(nóng)家的野菜好?
雪地不僅有地菘,還有冬筍??干弦桓z頭,去毛竹林里,看準地方,一鋤下去,白嫩的筍子出土,簡直可以用冰清玉潔來形容。菜地里摘來一些青菜、塔菜,炒筍子吃,也是人間美味。
古代沒有冰箱,雪地就是最好的天然冰箱。不論地菘、冬筍、塔菜,如果還想吃,就到大自然的“冰箱”里索取。
宋朝人的冬天,沒有管道供暖,會“凍成狗”么?你多慮了。人家把自己照顧得好好的。他們在地上挖了“火塘”,有“地暖”,有“地爐”?!皹€柮無煙雪夜長,地爐煨酒暖如湯”,榾柮(gǔ duò)就是樹根疙瘩,當柴火燒,不會燒得太快,也不會熄火,恒溫,恒火,一直管到天亮。火坑里有一只裝著熱水的瓦罐,瓦罐里燙著一壺老黃酒,任何時候來一杯,都是溫熱的。宋朝人是怎樣“貓冬”的?
管家婆,有點夜宵沒有?“莫嗔老婦無盤飣,笑指灰中芋栗香”,管家婆笑而不語,用手指著燒到一半的樹根疙瘩和忽明忽滅的炭灰。那里面有寶貝。用小鐵耙子扒拉扒拉,露出三五塊烤熟的芋頭,還有一堆已經(jīng)爆殼的大板栗。老頭子眼前一亮,于是火中取栗。
【第三件事】負暄瑣話,貓咪作伴
冬日田園雜興
南宋 范成大
炙背檐前日似烘,暖醺醺后困蒙蒙。
過門走馬何官職,側(cè)帽籠鞭戰(zhàn)北風!
正午時分,午飯已經(jīng)吃過了,昨夜的酒雖然已經(jīng)醒了,但是中午又咪了一點兒,所以,還是有微醺的感覺。三三兩兩的人們,從屋里拿出長板凳、小竹椅,置放在南邊的墻根下,曬太陽。太陽照著前胸后背,居然有一種被炙烤的感覺,就像屋檐下掛著的腌火腿、咸鴨子,仿佛要被烤出油來。很舒服的感覺。在這樣的陽光下久坐,必定會困意蒙蒙,何況還打著酒嗝。
閑來無事,負暄瑣話?!瓣选本褪桥?,“負暄瑣話”就是在太陽底下閑扯。你看,老少的婦人們拿出針線,或者縫補衣衫,或者納鞋底,一邊述說家長里短。老頭兒搬出自制的木頭棋盤,和黑白色的棋子,在方格子上廝殺,一邊還有若干人在下“指導棋”,一群人爭論不休。宋朝人是怎樣“貓冬”的?
曬太陽,打紙牌
小孩子在曬谷場上嬉戲,背胛上冒出一顆顆汗珠,仿佛在陽光下蒸騰,加上陽光的散射,他們的身上像冒出一股蒸汽。
屋前用長板凳搭著幾只大簸籮,晾曬著蘿卜干。家家戶戶的煙囪里,升起了煙氣,那是在熬制麥芽糖。
村邊的綠樹,掉落了最后一片葉子。遠處的山巒,依然有殘雪覆蓋,斑斑駁駁的樣子。冬日的鄉(xiāng)村,其實是蕭索的。但是,人味兒很足。
遠遠地來了一匹馬。馬上的人頂著風,還用鞭子不停催促馬兒快跑。這人戴著一頂官帽,纓帶被風吹到一邊飄著。鄉(xiāng)下人不認得這樣的官帽代表什么官銜兒,張著眼睛看,仿佛看一頭闖入鄉(xiāng)村的怪物?!斑@么冷的天,也是蠻可憐的。”張家老太婆說。大家都點點頭,然后頭也不抬,繼續(xù)做針線活兒。
范成大老先生,是退下來的干部??吹竭@個官人,聽到鄉(xiāng)鄰的評論,他不禁想到了自己幾十年的宦海生涯。現(xiàn)在想想,哎,何苦呢?不由得想起一首古老的歌謠:
擊壤歌
先秦 民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跟范成大同時代,還有一位大詩人,叫做陸游。兩人曾經(jīng)一起在四川當官,是好朋友,有過很多唱和。現(xiàn)在都退下來了,范成大住在蘇州,陸游住在紹興。蘇州在春秋時期是吳國的都城,紹興在春秋時期是越國的都城。他們是住在最典型的江南吳越之地。
陸游有一首詩,仿佛是在遙相呼應(yīng)范成大的《冬日田園雜興》,是這么寫的: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南宋 陸游
風卷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
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貍奴不出門。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有兩首詩,另一首是更為有名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那一首我們不講,我們單講這一首,更加貼近生活。
“風卷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變天了,風雨大作,這是沒法負暄瑣話了。退回到屋里。
“溪柴火軟蠻氈暖”,吳越大地的鄉(xiāng)村農(nóng)舍,陳設(shè)大抵相同:也是一個火塘,燒著柴火;柴火里煨著瓦罐和酒壺。床上鋪著北方金國進口的“蠻氈”。捂被窩,靠著枕頭看閑書,不時咪一口小酒,冬天還有比這更舒服的嗎?
不知不覺打瞌睡。被窩上蜷伏著一只老貓,也瞇縫著眼睛。貓,就是“貍奴”。大詩兄講過,古代人對于親近的下人和動物,喜歡用“奴”字來稱呼。貓性狐媚,對人愛理不理,但是擋不住人們喜歡它啊!貓兒從不虧待自己,冬天最喜歡找暖和的地方待著,比如柴火灶、暖被窩,比如今天的汽車引擎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69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古代的吃貨:宋朝歷史上的六個食神宰相
下一篇: 你所不知道的宋朝奇聞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