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稱他家的舊宅井里涌出了醴泉
,邀請明太祖前來觀賞。這是大明的祥瑞呀
,朱元璋欣然前往
,走到西華門時,一個名叫云奇的太監(jiān)突然沖到皇帝的車馬前
,緊拉住韁繩
,急得說不出話來。衛(wèi)士們立即將他拿下
,亂棍齊上
,差點把他打死
,可是他仍然指著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
。
朱元璋這才感到事情不妙
,立即返回
,登上宮城
,發(fā)現(xiàn)胡惟庸家墻道里都藏著士兵,刀槍林立
。于是立即下令將胡惟庸逮捕
,當天即處死。

云奇身為內使
,居西華門
,離胡宅非常近
,既然知道胡惟庸謀逆
,為何不先期告發(fā),一定要事迫眉睫時
,才攔駕告發(fā)
?況且如果胡惟庸真要謀反,也是秘密埋伏
,即使登上城墻也不可能看到刀槍林立
。謀反這么大的案件
,胡惟庸當天下獄
,當天就被處死
,處置得如此匆忙
,實在蹊蹺。據(jù)《明太祖實錄》記載
,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
,中丞涂節(jié)已經(jīng)告胡惟庸謀反
,以明太祖猜忌多疑的性格,怎么還會去胡惟庸家看所謂的祥瑞
?可見
,云奇告變純屬子虛烏有
。
胡惟庸案前后株連竟達十馀年之久
,誅殺了三萬馀人,成為明初一大案
。事后朱元璋還親自頒布《昭示奸黨錄》
,告誡臣下,切以胡惟庸為鑒
。
胡惟庸案真相到底如何
?明代法令嚴峻
,多諱言此事
。即使到清朝修《明史》時
,也只是說胡惟庸被誅時“反狀未盡露”
,這不免讓人生疑。
丞相胡惟庸
胡惟庸(?~1380)
,鳳陽府定遠縣(今屬安徽)人
,為李善長的同鄉(xiāng)
。在朱元璋攻克和州時
,歸附紅巾軍
,頗受寵信
。
朱元璋登基,任命李善長為左丞相
,徐達為右丞相
。李善長是朱元璋攻下滁陽后,接納下來的謀士
,指揮作戰(zhàn),組織供應
,事事皆能妥善處理。還在朱元璋稱吳王時
,李善長便出任右相國,充分展現(xiàn)他裁決如流的才干
,為功臣之首
。洪武元年任左丞相,封韓國公,在朝廷上位列第一
。徐達常年帶兵在外作戰(zhàn)
,實權掌握在李善長手中
。之后
,他的兒子李祺又被朱元璋招為駙馬,權勢更加顯赫
,成為朝廷中掌握實權的淮西集團首領
。
淮西集團勢力的日益膨脹
,威脅到皇權。朱元璋對他頗存顧忌
,于是在洪武四年
,以年高有病為名,讓李善長告老還鄉(xiāng)
,時年五十八歲
。其實
,朱元璋早就有意撤換李善長
,還曾經(jīng)向劉基請教合適人選。
劉基說:“善長為元勛舊臣
,能調和諸將
,不宜驟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敝煸暗溃骸吧崎L屢言卿短,卿乃替他說情么
?朕將令卿為右相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眲⒒B忙頓首道:“臣實小材
,何能任相?”可能劉基預料到在淮西集團當權的情況下
,必然會受到排擠
,故而堅決不肯任相職。朱元璋又問:“楊憲何如
?”劉基答道:“憲有相材,無相器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敝煸坝謫枺骸巴魪V洋如何?”劉基道:“器量褊淺
,比憲不如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太祖又問及胡惟庸
,劉基連連搖頭道:“不可不可,區(qū)區(qū)小犢
,一經(jīng)重用,僨轅破犁
,禍且不淺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敝煸澳粺o言。但是后來朱元璋還是根據(jù)李善長的推薦
,任用了善于逢迎的胡惟庸
。劉基嘆道:“惟庸得志
,必為民害
。”胡惟庸得知后
,便對劉基忌恨在心
。不過,后來的事實證明
,劉基的話還是有道理的
。
因李善長的提攜
,胡惟庸于洪武六年
,進入中書省,與汪廣洋同任右丞相
,左丞相空缺。胡惟庸入相后
,他的精明干練很快得到朱元璋的賞識
。這期間,胡惟庸還將自己的侄女嫁給了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的兒子李佑為妻
,結成姻親
,使得他與李善長關系更進一步
。有這樣的元老重臣為后盾
,胡惟庸更加膽大妄為
。加上李善長的舊屬們也極力幫助他
,胡惟庸可謂如魚得水。由于他逢迎有術
,漸得朱元璋寵任
。到洪武十年
,進左丞相
,位居百官之首
,獨攬丞相之權。
隨著權勢的不斷增大
,胡惟庸日益驕橫跋扈
,獨攬丞相大權,生殺黜陟
,為所欲為
。內外諸司所上的奏章
,胡惟庸必先取閱
,對自己不利的,就隱匿不上報
。他任意提拔
、處罰官員
,各地喜好鉆營熱衷仕進之徒、功臣武夫失意者
,都奔走于他的門下,送給他的金帛
、名馬、玩好
,不計其數(shù)。胡惟庸一時間權傾朝野
,許多人都看他臉色行事,敢怒不敢言
。
大將軍徐達對胡惟庸的擅權亂政
,深惡痛絕
,便把他的劣跡上告朱元璋
對于異己者,胡惟庸必定會打擊報復
。之前,因入相問題
,胡惟庸就與劉基有過節(jié)
。恰恰甌閩間有一片空地名叫談洋
,一向為鹽梟占據(jù)
,劉基奏請設巡檢司進行管轄,鹽梟不服
,反而糾眾作亂
。劉基兒子劉璉將實情上奏
,沒有事先向中書省報告。掌管中書省的胡惟庸認為劉基蔑視他
,越加憤怒
,于是唆使刑部尚書吳云彈劾劉基
,誣稱談洋有王氣,劉基想據(jù)為己有
,用來修墓,應嚴加懲處
。朱元璋便對劉基奪俸
,劉基憂憤成疾,沒過多長時間就去世了
。
大將軍徐達對胡惟庸的擅權亂政
,深惡痛絕,便把他的劣跡上告朱元璋
。誰知竟被胡惟庸聞知
,忌恨在心
,企圖誘使徐達家的守門人福壽謀害徐達
。但因福壽揭發(fā),未能得逞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姾┯箽饬开M窄、心計毒辣
。
對于胡惟庸的所作所為
,朱元璋也略有察覺
,對他的擅權更是感到不滿。洪武十二年九月
,又有阻隔占城貢使一事發(fā)生
,胡惟庸等人未及時引見占城貢使
,又與禮部互相推卸責任
,朱元璋一怒之下,將他們盡行囚禁
,不難看出,此時胡惟庸已經(jīng)受到朱元璋的嚴重猜忌
。就在這年十二月,又查出汪廣洋被賜死時
,有個從死的妾陳氏
,竟是獲罪后妻女并皆入官的陳知縣的女兒。朱元璋得知后
,更為震怒,說道:“沒官婦女只給功臣家
,文臣何以得給?”敕令法司要徹底追查此事
,因此從胡惟庸以至六部堂屬各官都難辭其咎
、負有罪責。此時胡惟庸的地位已岌岌可危了。
在胡惟庸已明顯失寵的情況下
,大概是揣度到朱元璋的心理,洪武十三年正月
,御史中丞涂節(jié)首先告胡惟庸謀反
。與此同時
,被謫為中書省屬吏的御史中丞商暠
,也揭發(fā)了胡惟庸的許多隱私。
朱元璋接到告變后
,立即命廷臣進行審訊
,隨即就把胡惟庸處死了。告變人涂節(jié)
,也因朝臣參劾說他本來準備參加謀反
,因事不成才告變
,連同胡惟庸和另一主犯
,曾與汪廣洋一同參劾李善長的御史大夫陳寧,同時被殺
。
罪名升級
洪武十三年
,胡惟庸被處死后
,胡惟庸案遠沒有結束
,對于胡惟庸的罪狀一直都在搜集查證
。
洪武十八年(1385)
,有人告發(fā)李存義和他的兒子李佑
,不僅是胡惟庸的至親
,還曾經(jīng)伙同胡惟庸謀逆
。胡惟庸雖已被誅,李存義也必須連坐
。這可是禍從天降
,并且為禍不輕
,李家揣揣不安
。但是朱元璋對此事并未嚴懲,還特別下詔
,李存義與李佑都免于死罪,只是被貶到崇明島閑住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赡苁且驗槔钌崎L為功臣元老,朱元璋念及舊情
,因而特地從輕發(fā)落
。按理李善長受到如此殊遇
,應該上書謝恩
,但是李善長對此事全然不予理會
,這種態(tài)度令朱元璋感到非常不快。
胡惟庸案的查證一直都在繼續(xù)著
,并且有了新的進展
。洪武十九年(1386)明州衛(wèi)指揮林賢通倭事發(fā)
,經(jīng)審訊得知,他是奉胡惟庸的命令下海通倭的
,胡惟庸謀反案有了進一步的證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
,又捉拿到奸人封績
。封績本是元朝的舊臣,后來歸降于明
,據(jù)說他經(jīng)常往來于蒙、漢之間
,曾經(jīng)為胡惟庸給元嗣君送過信,胡惟庸在信中稱臣,并請元嗣君出兵為外應
。其實早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
,大將軍藍玉出塞時
,在捕魚兒海地方就捕獲過封績,但是由于李善長施加影響
,并未上奏,就把封績給放了
。直到這次
,由于封績再次被捕入獄,李善長終于也被牽連進來了
。
恰在此時
,李善長為了娛老
,大興土木,因缺少工人
,向信國公湯和借用衛(wèi)卒三百名,以供營建
。以營卒為工役
,這種事情本是常事。但湯和膽小怕事
,又不敢得罪李善長,因而表面應允
,暗中卻向朱元璋報告,這無疑是說李善長私自集結兵力
。湊巧
,京中吏民為黨獄誅累,坐罪徙邊
,約有數(shù)百人
,中間有一個叫丁斌的
,為李善長私親,李善長便替他求免
。由于朱元璋對李善長的猜忌之心日重
,他不但沒有答應李善長的請求
,反而命令將丁斌拿獲。經(jīng)審訊得知
,丁斌偏巧曾經(jīng)供事胡惟庸家,于是供出不少李
、胡兩家的往來之事
。這樣,便認定了李存義
、李佑父子伙同謀叛的罪狀,立即將他們從崇明島拘捕進京
,重新審理定罪。
接著
,朱元璋便頒布嚴敕說,李善長以“元勛國戚
,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懷兩端
,大逆不道”
。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于是
,七十七歲的李善長被賜死,其妻
、女
、弟
、侄等一門七十馀人被殺。只有李善長的長子李祺及兩個兒子
,因為臨安公主的緣故
,得以免死,流徙江浦
。
然而胡惟庸的獨斷專行
,使相權與皇權的沖突更為明朗化了
與此同時
,朱元璋又策劃陸仲亨的家奴告發(fā)陸仲亨與唐勝宗
、費聚
、趙雄三名侯爵
,曾串通胡惟庸“共謀不軌”。一場“肅清逆黨”的政治運動鋪天蓋地而來
,到處偵捕,牽連蔓引
,共有三萬馀人被誅戮
。連一向與胡惟庸關系疏遠的“浙東四先生”也未能幸免
,葉昇以“胡黨”被殺
,宋濂的孫子宋慎也牽連被殺,宋濂本人則貶死于四川茅州
。
為了平服人心,朱元璋特地頒布《昭示奸黨錄》
,刊印多冊
,發(fā)往各地,曉諭臣民
,以此為戒
。胡惟庸案至此才算告一段落
,前后遷延近十年
。
朱元璋如此煞費苦心
,興此大案
,究竟是何用意
?
廢相的借口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設有宰相制
,宰相都稱為丞相,當時丞相共有左
、右二員,左比右大
,分任左、右丞相的是李善長和徐達兩人
。
朱元璋即帝位后
,逐漸感到帝權與相權的沖突,唯恐臣下權力太大
,會導致元末“宰相專權”、“臣操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钡木置嬷匮荨S需b于此
,幾次設法試圖調整
,以加強皇權
。最早被殺的是中書左丞相楊憲
。楊憲于洪武二年九月入為中書右丞
,洪武三年李善長病休時,便實際操縱中書省大權
,升為左丞。他玩弄權術
,陷害同僚,“市權要寵”
,很快被朱元璋殺死。
接著是右丞相汪廣洋被殺
。朱元璋鑒于李善長權力過大
,威脅帝權,于是在撤換李善長后
,最初選中了汪廣洋接替李善長的相位。汪廣洋遇事小心謹慎
,又以“廉明持重
,善理繁劇”而著稱
。
洪武六年
,胡惟庸進入中書省
,與汪廣洋共任右丞相。之后
,汪廣洋以“無所建白”貶為廣東參政。但是汪廣洋一離相位后
,胡惟庸遇事專斷與李善長相比有過之無不及。況且李善長還借胡惟庸等人
,遙執(zhí)相權,勢力更甚于前
。
汪廣洋被貶后,當然也不服氣
,便暗中收集李善長的不法證據(jù)
,于洪武九年(1376)與御史大夫陳寧
,合疏參劾李善長有“大不敬”之罪
。這當然正中朱元璋的下懷
,于是洪武十年九月
,朱元璋先升胡惟庸為左丞相
,再調回汪廣洋為右丞相
,以牽制胡惟庸
,改變胡惟庸獨相的局面
。
然而汪廣洋復相后
,整日喝酒
,并沒有起到應有的牽制作用
,反而事事調和,公事“惟以他官剖決
,不問是非,隨而舉行”
。這令朱元璋大為失望
,又把他貶往廣南地區(qū)
。即使這樣
,仍未能平息朱元璋的怒氣
,便又追加詔書,下令追到后
,即將汪廣洋就地處死,洪武十二年十二月汪廣洋被貶殺
。
由上可知
,明初的丞相擅權不行
,尸位素餐也不行,放權
、抓權均無好下場。朱元璋對于相權的存在實際上已深為反感
,他不能容忍相權過大
,絕不希望有凌駕于眾人之上的權臣存在,廢相只是時間問題
。
然而胡惟庸的獨斷專行
,使相權與皇權的沖突更為明朗化了。胡惟庸之前
,李善長小心謹慎
,徐達經(jīng)常帶兵在外
,汪廣洋只知飲酒吟詩
,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尚不突出。但胡惟庸為相七年
,擅權亂政,使得朱元璋感得大權旁落
,除了剪除別無選擇。
胡惟庸案實際是一個冤案
,明初的冤案又何止這一個
?
早在洪武十一年三月
,為了限制丞相的權力,朱元璋就下令凡奏事不得先“關白”中書省
。在此之前,凡是各地送給皇帝的奏章都要關白中書省
,就是給皇帝一份
,同時也要給中書省丞相送一份
。接著,又令六部奏事不得關白中書省,這樣就大大削弱了中書省的權力
。然而即使這樣
,也還不能令朱元璋滿意
。
于是就有了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朱元璋接著就宣布裁撤中書省
。丞相廢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
,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
,朱元璋大權獨攬
。秦
、漢以來實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從此廢除
,皇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稍后,朱元璋還宣布以后嗣君不許議置丞相
,大臣如敢奏請者,處以重刑
,并立為祖訓
。
我們再回頭看一下胡惟庸案就可明白
,說胡惟庸獨斷專行確有其事,但謀反其實是子虛烏有
,它只不過是朱元璋廢丞相的一個借口
。胡惟庸被告稱謀叛時,證據(jù)并不充足
,如果深究下去
,胡惟庸可能不會被坐成死罪
。因此朱元璋才迅速認定謀逆是實
,即行殺掉,連告發(fā)的涂節(jié)也全不放過
,只是為了死無對證
,并可以借此另做文章
。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后
,仍然能時時刻刻感受到李善長的威脅。李善長為功臣之首
,雖已退位,但勢力還很大
,加之與胡惟庸的姻親故舊關系,始終令朱元璋耿耿于懷
。為了鞏固帝業(yè),就必須徹底消除這一隱患
,因而胡惟庸案不斷升級。明代的心腹大患是“北虜南倭”
,于是又為胡惟庸添上了一個“通倭通虜”的罪名,就是說他勾結蒙古和日本
,企圖謀反
。但是據(jù)吳晗先生《胡惟庸黨案考》
,通倭通虜都是“莫須有”的罪名
。胡惟庸事件正像一個傳說中的故事
,時間越長
,故事的范圍便越擴大
。到后來胡惟庸東通日本高麗,西通卜寵吉兒
,南通三佛齊,北通沙漠
,東西南北諸夷
,無不與胡惟庸叛逆案發(fā)生關系
。朱元璋在殺胡惟庸若干年后又給他加上這些謀逆罪名
,是想借胡案興起大獄來誅殺文武功臣,以防功臣們日后威脅朱姓子孫
。平心而論
,胡惟庸的被殺完全是咎由自取,但是所謂的“胡黨”卻未免牽強附會。胡惟庸案實際上成為朱元璋整肅功臣的借口
,凡是他認為心懷怨望
、行為跋扈的大臣
,都被加上“胡黨”的罪名,處死抄家
,開國功臣李善長也最終被牽連進此案
。
有明一代任丞相的只有四人,李善長、徐達
、汪廣洋
、胡惟庸
,有三人被殺。據(jù)說徐達也未能善終
,洪武十八年他患上了極為兇險的背疽,按中醫(yī)的說法
,忌吃蒸鵝
。朱元璋偏偏派人送一只蒸鵝給他吃。徐達心知肚明
,皇上不希望他繼續(xù)活下去,只好當著來人的面
,流著眼淚吃下蒸鵝
,沒過幾天就死了
。
李善長是受禍最慘的
,不僅本人被賜死
,還被族誅
。他死后一年,郎中王國用為其鳴冤
,由御史解縉起草《論韓國公冤事狀》,疏中論道:李善長與陛下同心
,出萬死以取天下,勛臣第一
,又何必為胡惟庸謀事,況且他已經(jīng)年邁
,根本沒有精力再折騰
,何苦如此
!當時正值胡黨株連,氣氛異?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很多人擔心會招來禍事。但朱元璋看了以后
,未作任何批示
,可見他也默認是枉殺
。
所謂的胡謂庸案只是一個借口,目的就在于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結果是徹底廢除了宰相制度。胡惟庸案實際是一個冤案
,明初的冤案又何止這一個?胡案剛剛結束
,藍案又興起。
最后一個宰相是誰
如果是從宰相這個職務來說應該是胡惟庸吧
,朱元璋在剪除了胡惟庸之后
,為了防止再出現(xiàn)把持大權的權臣
,不再設宰相一職
。無論是明朝的內閣,還是清朝的軍機處
,在權力和職責地位上,都比不過宰相
。
歷朝歷代被誅九族絕后的名人都有哪一些?包括皇帝
歷史上最著名的是明朝方孝孺
,被明成祖朱棣誅十族
。朱棣通過靖難之役篡位之后
,方孝孺拒絕為朱棣寫即位詔書,結果惹怒朱棣
,被誅十族。
還有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
。胡惟庸是朱元璋的宰相
,因被疑叛亂
,被朱元璋處死。胡惟庸死后
,其謀反“罪狀”陸續(xù)被揭發(fā)
,最終被誅九族
,同時導致包括開國第一功臣韓國公李善長等大批元勛宿將皆受株連
,牽連致死者三萬余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71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